作者:星陨落
【雄性不育水稻的发现,补充了袁隆平爷爷探索、研究出来的“三系杂交法”的重要一环,至此,袁隆平爷爷对杂交水稻的研究走上正轨。】
【在此期间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还经历过重大挫折,好在他们都一一克服过来。】
【现在跟大家说说袁隆平爷爷“三系杂交法”的原理,以及他辛苦寻找的雄性不育水稻,为什么那么重要。】
【“三系杂交法”粗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先前袁隆平爷爷辛苦找到的雄性不育水稻,就是第。一环,被称为雄性不育系,简称不育系,为杂交水稻母本。】
【第二环为雄性不育保持系,为父本一,不育保持系和不育系结合,可稳定产出雄性不育水稻,先前我们说过人工去雄耗时费劲,通过这一步,可以节省大量精力。
至于为什么大量培育雄性不育水稻,是因为杂交水稻几代过后,产量会下降,要想获得高产量,得一直杂交下去才行,这一步就是为了后面更多杂交做准备。】
【第三环为雄性不育恢复系,为父本二,顾名思义,就是恢复杂交水稻的生育能力,让其高产。
需要注意的是,恢复系和不育系为远亲,是其他地区的水稻,并不是不育系附近的水稻,不育系附近的水稻做恢复系父本,效果不如远亲水稻好。】④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不能自行授粉的母本,和一个可以授粉但不育的父本,加一个可以授粉和生育的父本。
母本和父本一结合,得到稳定的雄性不育水稻做新的母本;新的母本和父本二结合,得到的就是杂交水稻。】⑤
【杂交水稻结合两种水稻的优点,不仅产量高,最重要的是有了这项技术,我们可以培育出更有针对性的杂交水稻。】
【比如有的水稻容易倒伏但口感好,有的水稻抗伏倒但口感不好,两者杂交可以得到抗伏倒和口感好的杂交水稻。
再比如有的水稻容易生虫但产量高,有的水稻不易生虫但产量不行,它们两者杂交,可以得到不易生虫和产量高的杂交水稻。
耐寒和耐旱的杂交水稻也是相同原理,杂交之后,水稻对不同土地的适应性极大增加,也就是说我们能比以前种更多的地,得到更多粮食。】
【可以说在杂交水稻出现之前,我国身为人口大国,一直都存在隐形的粮食危机,可是杂交水稻推广之后,不仅是我国隐形的粮食危机,就是世界面临的粮食危机也得到极大缓解。
现在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已经远离粮食危机,这一切都要感谢以袁隆平爷爷为首的农学家们。
虽然不少人都说杂交水稻口感不如其他水稻,但是真当我们遇上粮食危机,粮食口感什么的都将是次要。】⑥
诸朝百姓们惊呆了,“后世人有的吃就不错了,怎么还挑三拣四啊?”
“就是,那可是稻米,再难吃能有树皮难吃,能有观音土难吃!”
“解决了十数亿,甚至数十亿人口的粮食危机,后世那位袁隆平,真可谓神农在世、国士无双!”
帝王们对袁隆平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十分眼馋,他们治下人口人数远不如后世,要是他们也有一个袁隆平,直接就是太平盛世!
不过让他们没想到,杂交水稻的进程还在继续。
【后来袁隆平爷爷又在“三系杂交法”的基础上研究出了“两系杂交法”,这无疑为我国的粮食危机又增加一道保险。
也因此,袁隆平爷爷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临终前,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愿望,一是禾下乘凉,这是对巨型高产稻的期许,二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愿全世界都能远离饥荒。
现在袁隆平爷爷的继任者们正在朝着这些目标努力,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把它们变成现实。】
“杂交水稻之父,名至实归。”听到对方已经离世,嬴政等帝王心头怅然若失。
“陛下,民间正在为袁国士立庙,把对方奉为又一农神。”有下。面人来报。
百姓们听说袁隆平已经离世,一边悲痛,一边给袁隆平立庙,对方希望人们能够远离饥荒,并一直为此努力,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农神。
帝王们微怔,道:“对方当得,不必阻拦。”
“百姓们没有能力,信奉农神,是为了让自己心里有一丝安慰和寄托。”
“可是我们身为帝王,能够做更多!”
这一刻,不同时空想做些什么的帝王们男女声音混合到一起。
没错,身为帝王,他们不像百姓那么无力,他们可以做更多。
尽管他们现在种不出杂交水稻,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办法。
【除了“杂交水稻之父”,我们还有“海水稻之父”。
海水稻并不是种在海里的水稻,而是种在盐碱地上的耐盐碱水稻,截至目前我们海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百万亩,正在朝计划的“亿亩滩涂变良田”的目标进发!】⑦
正准备动作的帝王们震惊,“后世居然连盐碱地上都能种粮食?!”
要知道盐碱地可是寸草不生的地方。
之前后世说杂交水稻适应性强,他们已经尽量高估杂交水稻,可再想,也没敢往盐碱地上想。
要是盐碱地也能种粮食,那将凭空多出无数良田!
“后世人才怎么那么多?怎么没给朕一个!”帝王们深深的羡慕了。
要是只有袁隆平一个,他们还能安慰自己,可是并不是,后世不仅有“杂交水稻之父”,还有“海水稻之父”,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继任者,这让爱才的帝王们如何不羡慕。
嬴政、刘彻、李世民环顾自己的朝臣,他们的朝臣质量绝对高,数量也不少,可此刻,嬴政、刘彻、李世民,就是觉得自己好缺人才。
他们这些能臣众多的君王都这样,那些臣子不丰的帝王们更不用说。
没有袁隆平这样现成的人才,帝王们目光放到本朝的农学家身上,“你们看懂杂交水稻了吗?”
“回陛下,杂交水稻原理我们基本已经摸清,可问题是我们手中没有雄性不育水稻。”
要知道雄性不育水稻出现的可能,可是十几万分之一,他们短时间哪能得到。
“朕给你们加派人手寻找,不求你们做出后世那种高产稻子,可只要能让我们稻子增产一点,就算有功!”
帝王们也知道一下得到后世的杂交水稻不现实,可总不能知道高产原理,却什么都不做。
一时间,诸朝农学家们纷纷得到帝王们重用。
在这之前,农学家们地位有些尴尬,虽说各朝都会以农为本,但农业上的专业人才却很少得到重用。
他们以前目标不是很清晰,可是现在,他们知道自己未来的使命是什么,并会为之奋斗一生。
【秦朝的稷、黍、麦、菽、麻、稻就介绍到这里,接下来我们看汉朝的美食。】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⑥⑦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资料查着查着,居然弄懂了杂交水稻原理,虽然只是皮毛。
第二十八章
【秦朝之后, 汉朝建立,只是汉朝前几代百废待兴,加上粮食产量、种类和秦朝差不多, 所以汉朝前几个帝王就不提了。
这次咱们重点介绍汉武帝刘彻时期。】
刘邦、吕雉、刘恒、刘启:“……”
其中刘启情绪最复杂,天幕虽然略过了他, 却重点提他儿子刘彻。
“我儿未来可是武帝!”刘启抱着还小的刘彻骄傲。
他本就极喜刘彻这个儿子, 知道刘彻未来的成就后,二话不说就提前废了太。子, 让年幼刘彻比另一时空的刘彻更早成为太。子。
纵使有大臣想反对, 可在刘彻未来谥号面前也没足够的底气。
年幼刘彻知道天幕是在说未来的自己, 听的十分认真。
【汉武帝刘彻时期,可谓是汉朝的重要转折点,在汉武帝之前, 因为秦二世血。腥残。暴,以致中原国力大降,一时被匈奴后来居上。
后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 不得不与之屈辱和亲,汉朝初期的执政者们, 不管本身性格如何, 都以怀柔姿态对待匈奴,直到汉武帝刘彻时期, 大汉国力才有和草原一战的实力。】
【只是在那之前,大汉对匈奴都是输多赢少, 哪怕大汉实力上来,对匈奴也没有太大信心。
这时汉武帝采取“远交近攻”策略, 第。一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游说西域各国联合抵抗匈奴。
结果张骞去的路上, 被匈奴一困就是十余年,等张骞逃出来,继续前往西域,发现想联合的大月氏已经换了地方,并且对方已经远离匈奴威胁,拒绝了和汉朝合作。
倒霉的是,张骞回来路上已经尽量避开匈奴,结果还是被匈奴捉住,又被困了一年多,直到匈奴内乱,张骞才趁机逃回汉朝复命。】
说到张骞,姜叶和江雪都为张骞叹息。
按照当时匈奴对大汉的威胁,张骞不管是去西域还是回来的路上,都应该有避开匈奴,可偏偏就是避不开。
“那个张骞好倒霉啊。”诸朝其他人为倒霉的张骞感慨。
至于张骞本人,则深深叹了一口气,不愿再回想身处匈奴的那十几年时光。
而嬴政和一众汉朝前期帝王们注意力则在匈奴的威胁上。
嬴政先是意外匈奴后来压制中原,毕竟他所在时期,秦朝国力远胜匈奴。
后来匈奴为什么能对中原后来居上,原因还不是因为胡亥这个秦二世。
就算嬴政对取代的汉朝心里不舒服,却也不得不承认,汉朝没有对不起秦朝的地方。
甚至汉朝前几代当权者,都是在给胡亥收拾烂摊子。
而刘邦、吕雉、刘恒、刘启,还有刘彻本人,更关心,“大汉未来打败匈奴了吗?”
“怎么打败的?”
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被困十几年,合作又被拒绝,这种情况下,大汉如何应对?
好在刘彻谥号“武帝”足够给予他们信心,毕竟刘彻要是对外没有功绩,绝对得不到“武”字谥号。
【尽管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没有达成,却意外走出了另一条路,那就是为汉朝及后世开辟了丝绸之路,史称“凿空”。
也是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武帝刘彻时期,中原食物变得丰富,算是中原食物史上的一次里程碑。】①
“丝绸之路是朕政绩,不愧是朕。”刘彻眉眼舒展,心里自豪。
之前他就对丝绸之路很感兴趣,没想到丝绸之路居然还是他的政绩之一。
【接下来我们看看张骞这位祖宗严选出来的食物。
张骞从丝绸之路带回来的食物包括但不限于:苜蓿、黄瓜、大蒜、香菜、西瓜、石榴、胡椒等。
存疑的则有芝麻、葡萄、核桃等。】
【介于东西多,咱们给它们分一下类,分别为蔬菜、水果、调味料三大类。
可以说这些食物,百分之九十九,咱们后世都不陌生。】
【首先来第。一个,苜蓿,嗯,这个名字对我和江雪两个来说挺陌生的,它不像其他食物,对我们来说非常常见。
我们之所以对苜蓿陌生,是因为我们不是畜牧业内行,而对于畜牧业来说,它一点也不陌生。】
【苜蓿,准确来说是紫苜蓿,别名紫花苜蓿、牧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