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惊鸦
但有叶士高和杨宗祯在,国子监里就没人敢侵犯贾璋的利益,更没人敢动贾璋一根手指头。
在国子监张贴历事衙门分配榜单的第二天,贾璋就带着雪檀把自己的文书和凭信取了回来。
收拾完行李后,他从国子监回家了。
第二天,贾璋早早起来,坐上了荣国府的翠幄青绸车,前往翰林院衙房点卯。
年尾时候,朝廷各个衙门都忙得要死,就连翰林院这个清水衙门也不例外——这也是乾元帝没蠲免国朝初年国子监生历事传统的重要原因之一。
年尾忙的时候,京里各个衙门都缺人。
除了国子监的监生们,乾元帝找不到更便宜好用的临时工。
即便如此,对于监生们来说,这个历事的机会也十分宝贵。
国朝初年百废俱兴,朝廷也缺人,有不少监生因为历事时表现出色就被直接授予官职的。
后来国家日益兴隆昌盛,科举制度也逐渐走上了正轨,有功名的读书人越来越多。
这直接导致了一官难求的现状。
就算是两榜进士,排名靠后又没靠山的也要苦哈哈的侯职,更别说举人和监生了。
像国朝初年那种直接授官的情况已经消失殆尽了。
但即便如此,国子监监生们仍旧将这个历事机会视若珍宝。
且不说这个机会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只说每次历事都会被吏部记录到履历里就已经是一条足够吸引人的条件了。
更别说这个历事机会还能为那些想要直接选官的监生们加分。
虽然不能像国朝初年那样,历事后就可以直接选官,但总归是对选官是有帮助的。
譬如说两位监生同时去吏部选官侯职,有过历事经历的肯定要比没有历事经历的要好上许多。
蚊子再小也是肉,但凡聪明灵慧之人都不会拒绝给自己增添更多筹码的。
在抵达翰林院后,掌院学士直接把贾璋分配给了杨阁老的门生翰林院侍读学士赵仪,让他去给赵仪他们打下手。
赵仪和叶士高关系很好,他对贾璋这个小师侄也很照顾。
上头有师叔罩着,贾璋在翰林院的日子自然顺心。
即便文人相轻,但那些翰林再清高,也清高不到顶头上司的晚辈身上去。
而贾璋他今日帮这个翰林检阅错字,明日帮那个翰林编纂文书,整个人忙得脚打后脑勺。但这些东西都是他从未接触过的,因此他的兴致很高。
师父说的没错,翰林院确实是一处锻炼人的地方,他的收获有很多。
他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当差,不给师父和赵学士丢脸的。
第81章 翰林历事详细经历,冬雪暖阁初言退位
一开始, 翰林院的翰林官并不是很愿意使唤贾璋。
一来,贾璋是阁老承认的徒孙,还是赵学士的师侄。
万一把他得罪了, 以后自己在翰林院还能有好日子过吗?
贾璋他年纪这样小,受了委屈哪有不找家长告状的?
二来, 贾璋出身于勋贵门庭。
勋贵与国同休, 生活豪奢, 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
因此,但凡长了脑子的人都能猜到贾璋在荣国府是怎样金尊玉贵地长大的。
这些翰林官们的心底也都藏有这样的疑惑,那就是这样金尊玉贵地长大的子弟, 能吃得了当差的苦头吗?
谁能想到贾璋他这么能干?
不到十天, 贾璋检阅文稿的速度就超过了不少年轻的庶吉士。
除此之外, 他还学会了如何拟定文书,如何编纂实录, 如何草拟圣旨……
他不过是十来岁, 在很多人眼睛里还是个孩子呢。
但实际上, 他一个人比三四个年轻的庶吉士还要更得用一些。
好几个年轻的庶吉士看着贾璋稚嫩的面孔与他身上的监生斓服,都产生了难言的羞愧之情。
他们居然还不如一个孩子能干。
这些庶吉士们感到羞愧难堪,但修撰和编修们却没有那种情绪。
他们很高兴贾璋能这样能干。
每年最后一个季度里,翰林院里都忙得要命。
到年底了,不管是修实录的, 还是修会典的都得拿出点成果来。
乾元帝可不养吃闲饭的家伙。
不想离开翰林院外放到穷乡僻壤,就不能潦草度日, 塞责差事。
在这种忙碌的时候,贾璋这种聪明能干的国子监生自然会被大家喜欢。
毕竟贾璋节约了他们每年教导历事监生的时间, 还能给他们帮忙,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
虽然后头赵学士只让贾璋每天工作一上午, 但是有人帮忙,总比没人帮忙好上许多。
翰林院里和贾璋关系最好的翰林官是赵仪手底下的吴修撰和韩修撰。
吴修撰是贾璋的老熟人了。
吴修撰是蒋凤举的旧友,多年前贾璋在陈瑞祥家的藻园文会上初次见到他。
那时吴修撰还只是编修呢。
这么多年熬下来,他也升任翰林院修撰了。
而韩修撰是四年前的状元。
他为人豪爽,不拘小节,有燕赵慷慨之气。
贾璋喜欢和这样的人交朋友。
和君子交朋友,他自己也觉得安心。
韩修撰哪里都好,就是脾气不太好。
和他同科的榜眼擅长拍马,已经被张泰维张阁老要走,去内阁做他的专职中书了。
和他同科的探花也因为在御前奏对得当,被调到了吏部任职。
如今对方已经升到了六品,和韩修撰平起平坐了。
只有韩修撰仕途上没有什么起色。
贾璋看得明白,韩修撰根本不适合做翰林,他更适合做御史。
若韩修撰去科道做官,说不定早就升官了。
当然,韩修撰若是做了言官,更有可能把皇帝和当权大臣得罪个彻彻底,然后夕贬潮阳路八千。
在做官这件事上,韩修撰并不是个聪明人。
但这未尝不好。
老百姓是需要这样不聪明的官员的。
做官太精了也未尝是件好事。
韩修撰对他的态度十分友好。
贾璋觉得韩修撰有点儿像他在国子监的舍友范孟起。
他们看向他的视线也太像了。
贾璋对此充满了腹诽之子。
他的确有点儿受不了这两位仁兄露出来的,几乎可以被称之为慈爱的视线。
除此之外,他和赵仪这位师叔也愈发熟稔了。
在贾璋来翰林院历事之前,他们两个只在文会上与杨阁老家里见过面。
两人虽脸熟,但却没有太多交情。
赵仪愿意照顾贾璋,看的也是杨宗祯和叶士高的面子。
但是随着贾璋的用心经营,赵仪也愈发喜欢贾璋这个小师侄了。
长辈们很难不喜欢贾璋这样相貌好、读书好、还会说话能办事的好孩子的。
赵仪看着他这个小师侄,只恨自己门下的几个弟子不争气。
退之师兄好福气啊!
这年头像茂行这样四角俱全的徒弟已经不多了。
把贾璋这样四角俱全的徒弟带出去,自己也有面子。
譬如说现在,贾璋在翰林院的优异表现就已经大大地给退之师兄长脸了。
眼下谁不竖起大拇指,夸叶士高他教徒有方呢?
赵仪已经把羡慕二字说倦了。
他默默地增加了自家几个弟子的课业,只放过了自己七岁的小儿子。
惟愿儿孙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东坡居士的祈愿非常朴素,也很贴合赵仪的心境。
他也不强求儿子成为第二个贾璋,更不会去强求儿子去挣个公卿之位回来。
只求他能像贾璋一样沉稳懂事,守好赵家的家业,无灾无难,做个端方君子就好了。
至于光耀门楣什么的,还是自己来吧。
赵仪他舍不得让自己的老来子吃太多苦。
所以就只能多苦一苦自己,再苦一苦自己的徒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