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惊鸦
杨宗祯爱屋及乌,难免多疼贾璋一些,多为贾璋考虑一些。
翰林院里面的翰林们也听说杨阁老要带挈徒孙的事情了。
这些翰林里面有不少人都挺嫉妒贾璋的。
但是一想到贾璋现在只是一个来翰林院历事的监生,就算去了杨阁老那里也不能加官进爵,这些人的心气儿才顺了些。
不过也有人是真心为贾璋高兴的。
比如说赵仪赵师叔,比如说吴修撰和韩修撰等人。
与赵仪赵师叔,吴、韩两位修撰及众翰林告别后,贾璋才带上牙牌与公函文书,与周首辅身边的中书舍人刘继业刘修撰一起离开了翰林院,往文渊阁去了。
刘继业是六年前的进士,他父亲刘新铨是周东野的学生,曾上奏疏替周东野说话,结果被皇帝贬斥到西北做知县吃沙子去了,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后来刘继业一考出来,就得到了周东野的重用。
这份重用显然是因为刘心铨的忠心耿耿,而不是因为刘继业本人的才具。
周东野可能是念旧情才提拔了故人之子,也可能是想要效仿那千金买马骨的故事,这才提拔了刘继业做内阁中书。
后面能够坐稳这个位置,全赖刘继业自己吃得了辛苦,受得了气,这才渐渐得了周阁老的欢喜。
这人平日里行事也是极妥当极和气的,在前往文渊阁的路上,刘继业就对贾璋笑道:“茂行贤弟,你年纪小别害怕,阁老们都是和气人。”
刘继业主动递了橄榄枝过来,贾璋当然也不会不识趣儿到拒绝刘继业的好意:“多谢贤兄安慰学生,茂行在国子监就听师父说过几位阁老的风采。”
他叫刘继业贤兄,是因为刘继业叫了他贤弟,他再叫刘继业大人,未免显得过于生份。
但是自称学生,却是贾璋他本人行事谨慎的表现。
不管刘继业如何亲切,他贾璋都不能昏了头脑。
毕竟他目前只是一个无品级的监生,可不能做出那等轻狂僭越之举,引人非议。
“学生对几位阁老心往神驰,只可惜我人小德薄,一直与几位阁老缘悭一面。今日能够拜见几位阁老,真是茂行此生莫大的荣幸。”
贾璋这一番唱念做打格外有信念感,就连刘继业都没有分辨得出真假来。
他只在心里暗暗吐槽,这杨阁老的徒孙怎么这般会拍马屁?
杨阁老这般宠爱贾璋这个徒孙,难道就是因为贾璋擅长溜须拍马吗?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走,没过多久就到了文渊阁大门前。
门口巡检的兵丁检查完我们手中的牙牌,又看了贾璋手中的公函文书,这才放他们进去。
在分开前,刘继业还在对贾璋百般夸奖、千般拉拢。
贾璋也不接那些拉拢的话,只笑道:“多谢贤兄美意,日后学生在阁内还需要贤兄多多提携照顾啊!”
刘继业见他这样滑不留手,也不再讨没趣儿了。
也是,贾茂行是杨阁老的徒孙,又这般被阁老看重,哪里稀罕来首揆这里抢夹生饭吃呢?
不过刘继业心里虽然这样想,面上却依旧笑着道:“哪里用这般客气?茂行入阁办事后若是有什么不懂的,直接来愚兄这里问就是了。”
贾璋笑着应了。
两人到了文渊阁后,巡检兵卒检查了他们的牙牌才把他们放了进去。
走进文渊阁内,刘继业把贾璋交到了早就被杨宗祯派出来的小吏手中,与贾璋告别后就去周阁老那里当差去了。
贾璋则跟着那个小吏来到了杨宗祯的值房。
杨宗祯的值房里面有一大片贴着墙根摆放的红木书架,书架上面摆满了书籍和卷宗;前头摆着杨宗祯的红木书案,桌腿上有着活灵活现的锦鲤图腾。
书案旁边摆着一只半人高的落地汝窑大瓶,瓶子里头插了几卷画轴;案上放着琉璃花樽,里面供着几枝白梅,暗香浮动,甚是好闻。
而在杨宗祯的书桌旁多了一张小书桌,上头摆着和杨宗祯案上一样的笔墨纸砚,还摆了一只小巧的珐琅自鸣钟,很是精巧好看。
贾璋心知这种小书桌就是自己的位置了,但并不多言,对杨宗祯恭顺地行礼道:“国子监生贾璋拜见阁老。”
杨宗祯点了点头。
公私分明,这一点就很好。
若是茂行像伯贤那般不分场合地叫他师祖,他才是真的要头疼呢。
退之把茂行教得很好。
“起来吧,茂行,你还没拜见其他几位阁老吧?赵屿,你带着茂行去拜见周阁老他们吧。”
贾璋点了点头,那个带贾璋过来的小吏恭声称是。
贾璋心中一动,原来这个小吏的名字叫做赵屿。
就在贾璋要与这个叫做赵屿的小吏离开时,杨宗祯又突然叫住了他。
“四位阁老的喜恶,你师父给你讲过吗?”
贾璋听见杨宗祯的问题后,回答道:“师祖放心,师父都和我讲了。”
首辅周东野表面上是一个和蔼的老人家,实际上官威很重,心机很深沉;次辅李汲出身清流,以直臣自诩,行事严苛,官威很重;徐梦行是纸老虎,张泰维是笑面虎,根据性格分析,除了李汲,应该没人会难为他。
真正的问题是叶士高弹劾过上述的所有阁老。
所以贾璋他就只能只求多福了。
不过他也不是很担心,他按照杨宗祯的意思光明正大地去拜见几位阁老,他们就算再不爽他,又能把他怎么样?
难道还能毁了他的容,打断他的腿吗?
就算是皇帝也少有敢做出这样不占理的事情的。
更何况师祖让他带着这个赵屿过去,肯定是为了让赵屿保护他,所以他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而杨宗祯看着他这般有胆气,唇边也勾起了一抹笑。
胆子大有勇气也是好事。
在朝廷做官,若没有一身胆气,只怕是要被吓死的,哪里还有胆子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呢?
赵屿先带着贾璋去了周东野周首辅的值房。
等待片刻后,刘继业出来迎接他们进去。
“元辅事务繁忙,不过一听到你来了,就立刻让我过来迎你。”
贾璋露出了一个腼腆的笑。
心里却在想,刘修撰还是太年轻,说话做事的火候还是不到家啊。
他这句话分明是想让他记住周阁老的恩情的,可问题是贾璋不是什么能让周东野记住的状元探花,他能让周东野记住的身份只有一个,那就是杨宗祯的徒孙。
所以刘编修这句话根本不会让他记住周阁老的好,只能让他觉得师祖好厉害,就连周阁老这个首揆都要给三份薄面的。
贾璋一边整理衣裳一边道:“阁老这般爱惜后进,学生不胜感激。今日能来拜见元辅大人,着实是三生有幸。”
他跟着刘继业一起进入了值房,一眼就看到了周东野桌案附近没有别的桌椅,便知阁老与内阁中书同室办公并非常例,心里愈发感激杨宗祯对他的用心。
而现实中的他在向周东野行礼。
“国子监生贾璋拜见元辅大人!”
周东野让贾璋起来,又对他道:“早就听说过杨阁老的徒孙是十四岁的少年解元了,今日见了果然文采精华,见之忘俗,不愧是宗祯的徒孙。”
贾璋道:“元辅大人谬赞了,元辅大人弱冠传胪,珠玉在前,茂行只觉自身黯然失色。”
周东野笑道:“你倒是会说话,不像是你师父。”
贾璋心里一紧,戏肉来了。
他对周东野恭恭敬敬地道:“茂行说的都是真心话,师父也常读元辅大人的文章呢!‘银杏有千岁,黄鹂啭百声’,大人的诗词清新秀逸,学生和师父都很喜欢。今日能够见到大人,学生只觉激动……”
这句“银杏有千岁,黄鹂啭百声”并非周东野的得意之作,能够读到这首诗,可见叶士高和贾璋是真的喜欢他的作品。
想到这里,周东野难为人的意思也就淡了。
再看看贾璋那副滴水不漏的恭敬模样,心知这小子绝不是会在言辞中出错的人,再继续刁难他也不过是白白地给杨宗祯看笑话罢了。
周东野笑着伪装和蔼老人:“没想到你们师徒还喜欢我的诗词,来日我让人把文集送到国子监给你们师徒看。”
贾璋露出了一个惊喜的表情,对周东野千恩万谢后才离开。
走出周东野的值房后,贾璋轻轻地吐出了一口气。
不过他不能彻底放松下来,李汲苛严,百分之九十九会刁难他。
贾璋心想,他必须做好准备,因为接下来还有一场硬仗要打呢。
第86章 李汲为难中书日常,投桃报李炭敬上门
贾璋猜的果然没错, 李汲待他的态度确实很不友善。
不过贾璋说话滴水不露,李汲找不到他话里的错处,除了阴阳怪气两句外, 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毕竟李汲他只是次辅。
一旦杨宗祯投靠周东野,李汲在内阁的话语权也会暴跌。
所以他不会得罪杨宗祯太过的。
贾璋对这一点很清楚, 所以在李汲阴阳他的时候, 他就对着李汲微笑。
装疯卖傻绝不会出错, 他贾茂行年纪小,听不懂李阁老的暗讽,本也不是什么出人意料之事。
在贾璋的这一通操作下, 他顺利过关了。
李汲也被贾璋的油盐不进给气了个够呛。
不过贾璋根本不在意李汲是否生气, 更不在意是否迁怒于他。
拜师后得了好处, 就得接受相伴而行的坏处。
总不能这边拜了阁老师祖,被人奉承就言笑晏晏;那边因为老师的缘故被人为难两下, 就心怀衔恨吧?
贾璋他不是那种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人, 做不出来这等事情。
更何况他觉得李汲这人求全责备、气量狭隘, 叶士高弹劾李汲的话也并非没有道理。
依贾璋看,李汲这人确实没有大臣事体。
这人不过是乾元帝为了辖制周东野才被高高抬起来的一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