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璋传 第111章

作者:惊鸦 标签: 红楼梦 豪门世家 爽文 科举 朝堂之上 BG同人

  若在太平年月,李汲或许还能依靠他的清流背景平安落地。

  但在眼下夺嫡之刻,朝廷局势风起云涌,李汲他能不能保全自己还不一定呢。

  所以贾璋本就不怕他。

  李汲待贾璋不友善, 徐梦行和张泰维两个内阁小字辈待贾璋倒是很友好。

  正所谓打一个巴掌给一个甜枣,周、李二党也是深谙这一套的。

  不过, 徐梦行和张泰维两人之间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徐梦行很老实,张口不离周阁老怎样怎样。张泰维就不一样了, 他嘴巴里说出来的话是我怎样怎样。

  不过不管他们有什么招数,在贾璋身上都不管用。

  若有巴掌, 贾璋就装聋作哑,只当对面的人是在放屁;若有甜枣,他就笑眯眯地收下,然后张嘴就是奉承话。

  伸手不打笑脸人,谁也挑不出贾璋的错儿出来。

  更何况杨宗祯的属吏赵屿也亦步亦趋地跟在贾璋后面,周东野他们投鼠忌器,也不会太过为难贾璋。

  即便这几位阁老里面没人喜欢叶士高,对贾璋这个叶士高的首徒也没什么好印象。

  在拜见完几位阁老后,贾璋被赵屿送回杨宗祯的值房。

  杨宗祯问他道:“刚才你也一一见过几位阁老了,对他们有什么看法?”

  贾璋沉吟了一会儿后道:“元辅老骥伏枥,徐阁老甘附骥尾;次辅睚眦自傲,张阁老已有自立之心。”

  杨宗祯让贾璋坐下,在贾璋在他身边坐好后道:“这就是我要你入阁后做的事情了,其他种种杂务,都让赵屿去办。”

  “你来内阁最要紧的事就是多听多看。这一个月里,你若能看明白几位阁老的行事作风,在往来文渊阁的大臣那里多露脸,也就不枉我提拔你了。”

  贾璋连忙道:“学生谨记阁老教诲。”

  杨宗祯道:“没外人的时候叫师祖就行了,只是在屋子里出现第三人的时候,你就像刚刚那样叫我阁老了。”

  贾璋立即改口:“师祖,徒孙晓得了。”

  杨宗祯也不再教训贾璋什么,只从自己的一大摞文书里面抽出来两本让贾璋看,自己则在一旁处理起了公务。

  待到卯时三刻左右,其他部门的官员们跑到文渊阁来汇报工作。

  贾璋坐在杨宗祯身边,见到值房内朱紫遍地场景后也没露出半分怯惧之态,态度十分坦然。

  杨宗祯见贾璋如此,心里很是满意。

  茂行没有辜负自己的期待。

  而那些过来向杨宗祯汇报工作的大臣在离开文渊阁也全都心生感慨。

  他们既感慨贾璋拥有杨阁老这样的好师祖,所以才能在监生时期就来内阁历练,直接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也感慨叶士高得了个好徒弟,杨阁老得了个好徒孙,杨门后继有人,以后不用担心党派内部青黄不接了。

  在这些大人们的心里,贾璋确实是完美弟子和完美儿子的模板。

  毕竟,不是谁都能像贾璋一样,在十四岁的年纪里就摘下乡试的桂冠,获得解元的功名的。

  而且贾璋他不仅只是读书好,待人接物也十分得体。

  就说这些日子里吧,贾璋见到他们这些大臣过来向阁老汇报工作时的态度十分落落大方,和他们家里见了爹就像老鼠见了猫的儿子简直就像两个物种似的。

  贾茂行是矫矫白鹤,他们家里的儿子是井底的青蛙。

  对比如此惨烈,这些大人在回家后又怎能不收拾自家或是调皮捣蛋、或是眠花问柳的儿子?

  贾璋不知道这些大人们的想法,不过这些大人们确实是他的工作内容之一。

  他来杨宗祯这里顶班,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帮杨宗祯整理文稿,校对文字,在狗屁不通的折子上面画叉,以及接待各位过来汇报工作的大人。

  这是内阁中书份内的差事,贾璋完成的非常出色。

  要知道他前世可是伺候过皇帝的司礼监掌印,对高级秘书的工作内容了如指掌。

  不过三天,他就得到了杨宗祯的高度评价。

  “别看你年纪小,做事却比之前两个中书细致多了,师祖这回可是捡到宝了。”

  贾璋的工作确实做得到位,不到三天时间,他就能叫出文渊阁里一大半吏员的名字,还能记住杨宗祯所有文书的准确位置。

  而且在他来了后,杨宗祯手边的茶就没凉过一次,室内的温度也始终保持在会让杨宗祯这个老人家觉得舒适的程度,就连案头的梅枝也比以前风雅许多。

  贾璋精挑细选的梅花枝自然比那些小吏折回来的梅花枝遒劲优雅。

  就这么短短几日,贾璋在杨宗祯这里的好感度就已经涨到了顶格。

  谁不喜欢孝顺能干又知恩图报的好孩子?

  贾璋他这般细致周到,主要是因为杨宗祯待他确实诚心。

  不是真心想要栽培他,师祖他老人家又怎会把他拎到内阁顶班,又怎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提点他处理政务的方法与几位阁老的性格特点呢?

  他这人向来秉持着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做事原则。杨阁老待他如此好,他当然也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孝敬阁老,也好回报一二了。

  叶士高对贾璋能够入值内阁,跟在杨宗祯身边学习一事感到十二万分的欢喜。

  这个内阁中书的职位他也做过,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给阁老打杂,跟在阁老身边学习如何处理政务。

  所谓翰林院乃储相之地,储相二字如何体现?

  自然不是靠在翰林院里苦哈哈地修书编史体现的,而是靠入值御前和入值内阁体现的。

  翰林院的翰林官们每月都会排班去御前当差。

  如果表现好的话,就可以一步登天。

  譬如说贾璋的乡试座师乔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除此之外,得了阁老青眼的翰林会被提拔到内阁来兼任内阁中书,即所谓的入值内阁。

  这一类人升迁也是最快的,比如说杨宗祯原来的那个中书,原本只是翰林院的七品编修,在杨宗祯这里伺候了六年,如今已经平步青云,升任江西粮道了。

  不过叶士高欢喜的事情并不是那入值内阁的履历,也不是那人人觊觎的额外提拔。

  贾璋他只是尚未入仕的国子监生,有了这份履历也不会即刻就得到什么好处。

  至于额外提拔……

  茂行他是师相嫡亲的徒孙,就算没做过师相的中书,师相也会提拔茂行的。

  所以真正让叶士高感到欢喜并不是这两件事。

  他真正感到欢喜的事情是师相对茂行的看重。

  师相宁可暂时空着内阁中书的位置,也要提拔茂行去顶班,这件事必会提高茂行在杨门内部的话语权。

  除此之外,根据他对师相和茂行的了解,这些天师相肯定会给茂行开小灶,茂行也一定会因为师相的小灶受益匪浅。

  茂行做事又十分体贴细致,更是个投桃报李的性格,这就意味着师相必定受到茂行全方位的孝敬。

  等到一个月后,师相和茂行的感情也会变得坚不可摧起来……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叶士高当时会感到十分欢喜。

  事情正如叶士高所料,随着时间的流逝,杨宗祯和贾璋的感情也愈发深厚了。

  一开始,杨宗祯只给贾璋讲了几位阁老的行事作风。

  后来他渐渐为贾璋讲述了朝廷局势的变迁,再到后来,杨宗祯甚至开始拿出一些简单的政务让贾璋练手了。

  而贾璋在处理政务时的表现也非常好。

  除了一开始时有些手生,贾璋后面提出的建议都非常好。

  杨宗祯很欣慰。

  贾璋、叶荆与自己的孙儿叔玉都擅长读书,但是要论起做官来,还是茂行他更擅长一些。

  当然,叔玉虽然办事不如茂行老练,但是那股子狠劲儿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有茂行和叔玉在,杨门的第三代也就有望了。

  转眼间又到了旬休的日子,贾璋正躺在鹤鸣苑的拔步床上休息。

  入值内阁虽然收获极多,但是内阁里的人个个都是人精,贾璋也不得不用心应对,他因此感到有些疲累,也是正常的事情。

  就在他醒来迷迷糊糊坐起来的时候,红杏过来禀报道:“三爷,雪檀说有人过来给您送礼,问您收不收。”

  送礼?

  给他一个尚未入仕国子监生送礼,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他手里又没有什么权力。

  不对,他有权力,他跟在杨阁老身边,这本身就是一种权力。

  贾璋彻底清醒过来了。

  他没有回答红杏的问题,慢吞吞地过去换了衣裳,又过去洗漱用早膳。

  他不回答,红杏也不敢问他。

  而贾璋也在脑中思考这件事。

  眼下是年尾,外官入京排着队想要见各位阁老,而先递谁的牌子、后递谁的牌子的权力就在内阁中书手中。

  大多数内阁中书都不会拒绝这笔炭敬,包括在周阁老身边的刘修撰。

  但是他不一样,他只是借着阁老的光才过来顶班的,又不是名正言顺的内阁中书。

  收下这笔钱,就是在给阁老抹黑,他不会去做这样的事。

  而且李汲不喜欢师父,若是捉了他的错儿,就算不把他从内阁撵走,也会嘲讽师祖,让师祖下不来台。

  还有……

  “雪檀说他们要送多大的礼了吗?”

  “说了,有人送二十两,有人送五十两,有人送一百两,还有人送五百两的。”

  看看,这就是他不想收礼的第二个理由了。

  做人做事,就算有七分想着自己,也要有三分想着朝廷和百姓。

  那送二十两、送五十两的,花的可能是自家经营所得的财货,就算是贪了,大概也没贪太多银子。

  可是那随手就能送出去五百两银子的,花的基本上都是民脂民膏。

上一篇:吹响!小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