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惊鸦
最让他的生气的事情,还是张泰维的背叛。
杨宗祯本就不属于周、李二党,若是生出了自立乃至挑衅之心,那也是人之常情。
可是张泰维呢?明明是他嫡亲的学生,却学会了欺瞒老师的手段!
这么大的消息,张泰维居然半点风声也没没向他透露过,这不是背叛又是什么?
自从陛下时常越过内阁传召杨宗祯,李汲就对张泰维有了疑心。
他目光阴冷地看向张泰维,但在张泰维发现他的视线后,又露出了宽容的笑意。
杨宗祯和张泰维作为拟诏宣旨的阁员,天然就与新帝亲近。
在新帝登基后,内阁的权力划分说不定还会有什么新的变动。而且李汲笃信,经过这一通宣旨后,杨宗祯必然会变得野心勃勃。
虎狼环伺,风雨将起,此时还不是和张泰维翻脸的好时机。
乾元帝在杨宗祯宣完旨意后,在戴权的搀扶下走到了景王身边。
“明日你便去太庙祭祀太/祖高皇帝,后天就在乾清宫登基。今年这一年,你先把国事接起来,明年再改元,年号到时候再取。至于平日里的住处,朕把乾清宫让……”
听到乾元帝脱口而出的话后,景王心里十分欣悦。
但他向来有成算,即便很兴奋,但也依旧能够保持冷静。
他脸上露出了恰到好处的欢喜与自豪,眼睛里面更是写满了喜出望外,以及对乾元帝这个父亲的濡慕。
随后不久,景王就听到乾元帝提到要把乾清宫让给他的话。
他瞬间由喜转悲,潸然泪下,急切地打断了乾元帝的话。
“儿臣德行才华难以企及父皇的万分之一,父皇让位于儿臣,儿臣已觉惶恐。只父皇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儿臣也想让父皇像寻常人家的老翁一样颐养天年,这才没说出推辞之语。”
“但这乾清宫,儿臣实在是住不得。百善孝为先,儿臣又怎能以卑动尊,让父皇为儿臣让出您住惯了的乾清宫呢?”
“父皇为了大盛,为了朝廷,兢兢业业,宵衣昃食,这些儿臣都看在眼里。即便父皇退位,在儿臣的心里,您也依然是天下之主。儿臣只祈求父皇多教儿臣两年,有您训政,儿臣才有底气当我大盛的家啊!”
杨宗祯听了这话,心想,六殿下这话说得敞亮啊!
乾元帝的权欲很盛,就算本人因身体的缘故退位了,大抵也不可能放下手中的权力。
除此之外,禁军、京营和绣衣使者都只认乾元帝一个主子。
虎符和玉玺也都在乾元帝手中,尚未转交到景王手中。
这也就意味着景王的皇位并不是稳若泰山的。
虽然以杨宗祯对乾元帝的了解,乾元帝既然已经选定了新君,大抵就不会轻易废掉新君了。
他们这位皇爷是最看重自家的名声的。
但是世事易变,景王也不能保证自己登上帝位后就能高枕无忧。
所以杨宗祯才说,景王在这个时候向乾元帝表达忠孝之心是一步很妙的棋。
因为他这是在告诉乾元帝,即便父皇您退位,皇儿我依旧会聆听您的圣训。
之前咱们怎么相处,之后咱们还是怎样相处。百善孝为先,您这个太上皇帝永远都比我这个皇帝尊贵。
因为这话是景王主动说的,而不是乾元帝逼着他说的,所以乾元帝一定会对景王很满意。
有这样政治智慧的景王,必然也有在乾元帝跟前儿装孝子的演技。
这样景王登基后,才能达到名为皇帝、实为太子的效果。一旦乾元帝身上有个头疼脑热的,担心国家未来的乾元帝也会一步步地把权力移交到景王手中。
如果景王没耐心,一登基就急吼吼地抢班夺权。那么感受到威胁和落差的老皇帝会怎么做?
杨宗祯很清楚这个答案,无非是废掉这个儿子,再立一个罢了。
当初太子殿下那样受宠,不也被乾元帝废了,囚禁于幽宫之中了吗?
乾元帝听到景王这样说,果然心情很好,因此也愿意帮着景王抬轿。
“你办差谨慎,为人诚孝。朕想让你当皇帝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毓庆宫死过人,你去住不吉利。既如此,你就住在承乾宫吧。前朝太子没有专门的宫殿,都是住在承乾宫的。”
“皇后搬到慈宁宫,甄贵妃和吴淑妃搬到寿康宫,其余诸妃搬到寿安宫养老。待到你登基后,就让你潜邸里的女眷搬进宫里面来吧。”
这回景王倒没有拒绝,他母亲几年前去世了,顺王的母妃更是死了好些年了。
他的盟友皇后娘娘得到的安置也不错,既如此,他还哪里有心肠管别人的母亲呢?
景王并不害怕甄贵妃向父皇吹耳旁风,毕竟他还有皇后娘娘和吴淑妃娘娘帮忙。而且父皇意志坚定,本来也不是女子能够动摇的君王。
“父皇安排得极其妥当,儿臣谨遵父皇之命。”
在他话音落下后,殿内的众多臣子也众口一致地夸赞乾元帝这尧天舜地的做法,夸赞景王的文德武功与乾元帝在位几十年间的卓越政绩。
在勋贵堆儿中间毫不起眼的贾赦松了一口气。
这漫长持久的夺嫡之争终于落下了帷幕,而他贾恩侯也不用再被皇子争斗吓得做噩梦了。
翌日,景王就带着一众宗亲、礼官前往太庙祭拜列位祖先。
上香后,景王为列位祖先烧了乾元帝要退位做太上皇、禅位给他的诏书,又烧了一篇歌颂乾元帝政绩的华丽词赋。
转眼间,又到了第二天。
乾元帝在乾清宫退位,授皇位于景王。
景王登基,是为神德圣功武孝景安皇帝。
尊乾元帝位太上皇帝,是为圣文至武钦明孝慈体元隆运太上皇帝。
加封皇后为昭惠懿安太上皇后;追封生母刘氏为明德孝仁太上皇后。
加封甄贵妃为皇贵太妃,加封吴淑妃为淑贵太妃,加封顺王生母为德贵太妃。
除了这几位份最高的,其余诸王、公主们的生母也都升了一级位分。
乾元帝还允许她们每个月出宫到王府或公主府里住十天以享天伦,这些嫔御为此喜不自胜。
而那些没有子女的嫔御只长辈分不长位分,还要搬到寿安宫去和别人挤着住,可谓凄惨。
或许这就是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吧。
只是这里的气候,指的不是自然天气,而是人类的悲喜。
景王后院里人少,除了景王妃外,只有两个侧妃,两个侍妾。
在太上皇的嫔御搬好家后,景王妃也被封为皇后,被新帝安排着住到了先皇后居住的凤仪宫。
两个侧妃一位被封为淑妃,一位被封为德妃,住的宫殿也华美。
而那两个侍妾虽膝下空空,但也都封了贵人。
景王是个念旧情的,对自己的女人还算大方。
而贾璋他也从贾赦那里听到了景王万寿节上的精彩表现。
他愈发看好景王这位新君了。
这人一定有法子把乾元帝熬死,成功变成下一个乾元帝。
即便乾元帝,哦,不,现在应该称乾元帝为太上皇了。
即便太上皇不愿意放下权力,即便其他皇子皇孙不可能放过任何一个中伤新君的机会。
但新君还是有着极大的可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百忍成钢,方能前程似锦。
这是前世干爹对贾璋说过的话,贾璋向来把这句话奉为圭臬。
第90章 上皇心事太后吹风,斗草游戏皆为春慵
乾元帝选择退位而不是立太子, 当然是为了养身体多活两年。
盛朝皇帝每月有三次大朝会,天不亮就得起身去奉天殿上朝去了。
三天一次的小朝会和御前会议也很麻烦。虽然时间比大朝会要晚一些,但也不会晚太多。
还有每年的春狩秋狝、祭祖祭桑、军务政务、接见使臣, 这些事情,哪一件离得开皇帝?
而他这一年来, 因为日日上朝, 根本没把身体养好。
只不过是靠着齐守礼的药, 没把自己的病症继续恶化下去而已。
如今让景王登基,乾元帝终于可以把繁冗的政务、朝廷的礼仪以及朝会的苦差事全都扔给景王,自己好好养病了。
乾元帝手里捏着虎符和玉玺, 就连新君都识趣儿地跪地请他训政, 所以他可以随时可以召见阁员尚书, 那些与王朝生死攸关的大事也瞒不过他。
圣旨颁发下去前需要盖上玉玺才有效力,不管是什么国策, 新君和阁老们都得来乾清宫请他用印。
所以他的权势不会受到任何削减。
至于新君得到了正经的皇帝名分后, 可能会得到一群拥簇, 甚至可能瞒着他这个父皇做手脚培养自己的势力?
对乾元帝来说,这也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
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一点。
如果没有这样的野心,新君也斗不过朝廷上的那些老狐狸,更不配做大盛的天子。
要知道,乾元帝给新君的考验就涉及周东野和李汲两位阁老。
若没做好新君拓展势力的心理准备, 他也不会定下这样的考验。
乾元帝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要立太子监国的事情。
太子监国,除了皇帝不在京城外只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皇帝病了。
乾元帝不想让人知道他病了。
七十多的老皇帝病了,这意味着什么, 大家心里都有数。
这个消息传出去,人心必然思变, 尤其是内阁和军营当中,更是不会像现在这般稳定。
除此之外,他的那些好皇儿看着个个都是孝子,实际上都是犯上作乱的种子。
到了那个时候,内阁阁老纷纷觊觎相权,军中将军渴慕从龙之功,乾元帝不知道局势会乱成什么样子。
齐王是一个,景王是一个,虽然没有李世民的威望和能力,但是李世民的胆子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