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惊鸦
林如海这个姑父来家中做客,宝玉却搭不上半句话茬儿,整个人竟还不如环哥儿与大房的琮儿大方!
贾政心想,也不知道这孽障平日里跟丫鬟嬉皮笑脸的本事去哪里了!
但他面上还不能表露出来,只言笑晏晏地和林如海说话喝酒。
自从荣国府分家后,贾政就知道母亲靠不住了。
在贾璋三元及第后,贾政更加深切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因为失去了退路,失去了贾母的托举,贾政他也不得不学习那些他曾经嗤之以鼻的本领了。
虚以为蛇,强颜欢笑……这些本就是当官的应该掌握的技能。
但是贾母和王夫人把贾政保护得太好了,竟让他步入中年后才接触这些事情,也不知道这到底是贾政的幸运,还是贾政的不幸。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都生出了几分醉意。在宴席结束后,贾琏和贾琮主动护送贾赦这个亲爹回东大院休息,从而给贾璋营造一个在未来岳父面前表现的机会。
而照顾贾政的任务,则落到了宝玉和贾环两人的身上。
郎舅三人互相告别后,贾璋扶着些微有些醉意的林如海回他暂住的院子。
走到人少处,林如海拍了拍贾璋的胳膊:“姑父谢谢你,谢谢你这些年对你妹妹的照顾。”
贾璋稳稳地扶着林如海:“这都是侄儿应该做的,姑父何必对我言谢呢?”
林如海笑道:“这是姑父发自肺腑之言,不是客套话。玉儿被荣府抚养的很好,姑父看了心里很欢喜。姑父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
而在贾璋向林如海告辞离开后,林如海问林管家道:“我让你打听到的消息,你打听到了吗?”
“回老爷的话,荣国府近年来治家颇严,少有背地里说主人家的闲话。不过老爷让我询问的事情都不是什么阴私事,在收了银子后,也有人向我透露消息。”
“姑娘这些年在荣国府确实没受过什么委屈,这府上的老太太、大太太和二奶奶都很喜欢咱们姑娘。”
“姑爷对姑娘更是关爱有加,前两年有人传咱们姑娘的闲话,还没等她们说上几句呢,就被姑爷撵出去了。”
“姑爷院子里没有妾室通房。在和咱们姑娘定亲前,姑爷就拒了老太太给的通房。据说是因为姑爷他不想要庶子,具体是因为什么,属下就不清楚了。”
听到管家的话后,林如海松了口气。
若一切都如管家所说,那女儿手里的牌面将会很好看,林如海的心里也安稳了许多。
凭心而论,林如海对贾璋这个未来女婿是很满意的。
毕竟贾璋还未加冠他就三元及第了,这样的功名,便是翻遍史册也难得一见。
林如海本人就是探花出身,又怎会不赏识贾璋这样的才子?
无论是相貌、风度、官衔、功名,贾璋都是无可指摘的。林如海也曾不止一次得意自己眼光好,提前为黛玉选好了潜力股。
但是理智与情感总是相悖的,贾璋的确很好,可林如海还是会担心,会忧虑。
因为贾璋他不仅仅是林如海的妻侄,还是女儿黛玉未来的夫婿啊!
他既担心贾璋贪花好色,和女儿感情不好,养了一堆小老婆,让女儿难过受委屈。
又担心贾璋和女儿的感情太好了,戳了婆母妯娌的眼睛,让女儿变成下一个唐婉。
虽然他也知道,他的这些想法纯粹是杞人忧天,还包含着一丝既要又要的苛刻。
可是,哪个父亲在面对独生女的婚事时能做到全然理智呢?
或许有些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他林如海做不到。
在儿子和妻子相继去世后,黛玉就是林如海的精神支柱。在面对女儿的事情时,林如海永远都做不到理智。
第130章 削藩南安饯别宴会,梁上新燕衬托芙蓉
在荣国府安顿下来后, 林家的下仆按照林如海的意思把他准备的礼物送到荣府各处。
给贾母、贾赦夫妇、贾政夫妇的礼物都是按照贾敏生前的规格置办的,给贾璋他们这些小辈们的礼物倒是比寻常的节礼还要厚上三层。
他这个做姑父第一次给妻侄们发见面礼,总不能太过小气。
而且玉儿她日后还要嫁回这府上, 能用这点子东西替女儿邀买些许人心,也是好事一桩。
菁莪馆里面伺候黛玉的嬷嬷丫鬟也全都收到了林如海的赏赐。
她们不但得了半年月例的赏钱, 还得了林如海赏赐下来的金首饰。
嬷嬷和大丫鬟们得了金钗, 余下的丫鬟也得了金耳环。
给她们送赏的嬷嬷说了, 这是姑老爷赏给对林姑娘悉心照顾的忠仆的。
以后把林姑娘照顾好了,林老爷那边还有更厚的赏赐呢。
黛玉看到丫鬟们欢天喜地的模样,也忍不住露出了笑意。
有爹爹为自己打算的感觉, 就像是柳絮落地、生根发芽了一般。
黛玉只觉自己的脚踏到了地面上, 而不是飘荡在半空中, 心里安稳极了。
杜工部曾说自己“漫卷诗书喜欲狂”,此时黛玉虽然没有到达“喜欲狂”的地步, 但也会因为父亲的贴心而会心一笑, 心生暖意。
林如海心里也舍不得离开女儿, 但是在正式前往礼部当差前的几天假期里,他还是不得不出门拜访客人、处理林家的房子、铺子等事务。
不过每天办完事情、回到荣国府后,他都会陪黛玉看书下棋、谈天说地,好像要把这些年分别的时光全都补回来似的。
直到假期结束后,林如海才惋惜地换上孔雀补子的官服, 大清早起床前往礼部当差去了。
礼部尚书和礼部左侍郎在礼部经营多年,根基深厚, 并不是新来的林如海可以撼动的。
不过林如海他一心养老,与同僚们没有什么利益冲突, 因此双方倒也能做到相安无事。
他很快就是适应了自己的新职位,晚上还有闲去酒楼打包各色小吃呢。
璋哥儿说了, 玉姐儿最爱吃如意斋的藕粉桂花糖糕和太白楼的饮子,他要打包一些带回去,和玉姐儿一起品尝……
林如海的生活过得十分轻松自在,绍治帝那边却加快了自己的削藩的进程。
因为林如海的禀告,绍治帝对南安郡王养寇自重的恶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也坚定了绍治帝削藩的决心。
因此,他不但按照太上皇的旧例调走了南安郡王帐下兵卒,还往东南防线派去了好几位年轻的小将分权。
目的就是架空南安郡王安排在浙东守备的下属。
南安郡王也知晓绍治帝发出的几道调令,目的都是为了削弱他这个藩王的实权。
他心中很是不满,但他根本没有反抗京中旨意的胆子。
隐瞒盐矿规模是大罪,就连甄贵太妃的娘家都因此倒了,还有人因此下狱,南安郡王他又怎能不怕呢?
他倒不怕别人说他贪污受贿,对于拥有王爵的他来说,这点罪名根本就无关痛痒。
他担心的是有人诬陷他有谋反之心,若是那样,他们府上可就完了!
毕竟他没有造反的实力……
南安郡王甚至都没有像往常一样,写信向西宁郡王等人抱怨。
他生怕西宁郡王他们这些勋爵出卖他,拿着他的信件向绍治帝卖好,让他身上又多背上几条新把柄,那可不是南安郡王所期待的结果。
见到南安郡王的下场后,驻守平安州的西宁郡王心中生出唇亡齿寒之意。
他一边忌惮平安州现任副总兵杨铨,一边在心中暗骂齐王这个软蛋!
当初他暗中参与夺嫡,在几个皇子里他最看好的就是齐王。多方下注时,顶数在齐王身上下的注最重,花费的精力最多。
结果齐王却不争气,在太上皇退位前,齐王就被太上皇给圈禁了。太上皇退位、绍治帝登基后,齐王更是吓破了胆子,半点都不敢忤逆新帝。
即便太上皇抬举,齐王也不敢有任何动作,只愿老老实实地给新帝当狗讨饭吃。
西宁郡王对此不无愤恨,他在齐王身上的投资全都白白打水漂了!
西宁郡王不止一次后悔,若是他当初重金下注之人是今上,如今他又何必风吹鹤唳、草木皆兵呢?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宫中吴妃还算受宠,说不定她的枕头风能起到些许作用。
绍治帝在收拾了南安郡王后并没有对他动手,或许对方只是因为盐税案恼了南安王府,对他们西宁郡王府并没有什么恶感。
还有义忠郡王那边,他们府上还是不能放松。
虽然义忠郡王府那边看着冷清,可是废太子之子的身份是一块很有用的筹码。
若是来日生变,捏着义忠郡王,他们或许还有一搏之力?
身处平安州的西宁郡王满脑子的阴谋诡计,在回想这些往事时,他不禁想到了从他们家碗里跳出去的贾家人。
贾家三哥儿三元及第,也是难得的好筹码、好人才。
可惜贾敬那厮太过可恶,竟把贾珍从他们家碗里拽了出去。
若非如此,宁荣二府又怎能逃得过他的算计?
这么一想,西宁郡王的头就更痛了。
这些年下来,他的筹谋一直都不太顺利。难道是义忠亲王在去世时顺道把西宁王府的运气带走了吗?
西宁郡王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他这般倒霉,又怎会不心生联想呢?
此时此刻,他只能盼着和自家有关系的吴娘娘能早点诞下个龙子凤孙出来。
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把悬着的心放下来……
转眼间,又过了好些时日。
林家的宅子也在这段时间里修葺好了。
林如海早就定下了乔迁的日期,朝廷休沐后他就会带着女儿黛玉归家。
在搬家的前一天,黛玉在菁莪馆摆了酒席宴请老太太、太太、两位嫂子和众姐妹,以慰离别之思。
筵席过半,贾母和迎春都忍不住哭了出来。贾母舍不得外孙女,迎春在众姐妹中和黛玉关系最好,亦舍不得黛玉这个小姐妹。
黛玉见此情景,心中亦是伤感。连声说自己会常来做客,看望外祖母和众位姐妹们,又拿起帕子,为贾母和迎春拭泪。
听到黛玉如此言说,再加之邢夫人与史湘霓婆媳二人也在殷殷劝勉,贾母和迎春两人都止了泪意,席上的戏份又重新欢悦起来。
宝钗坐在一侧,瞧着众人欢乐,心中却倍觉凄苦。
她强颜欢笑地想,黛玉这一走,愈发显得他们薛家的作态难看了。
赵姨娘已经不止一次对着梨香苑指桑骂槐了,李纨这个二房的管家奶奶对此只是装聋作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