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惊鸦
宝钗甚至怀疑赵姨娘会这么跳,就是李纨在背后撺掇的。
莺儿跟她说过,贾环新衣裳的料子好像就是李纨娘家送给李纨的节礼……
宝钗只觉疲惫。
是啊,谁又会喜欢强赖在自己家里的亲戚呢?
更何况,姨妈待李纨这个媳妇并不好。
如今姨妈失了势,李纨不在贾太君面前给她们薛家穿小鞋都不错了。
她总不能指望李纨帮她们家打压赵姨娘,这世上断然没有以德报怨的好事。
姨妈倒是热心起她和宝玉的婚事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干拿她们薛家的钱不办事。
可是宝钗心里高兴不起来,如今的姨妈连小佛堂的大门都走不出去,又怎能为儿子的婚事做主?
宝玉是很依赖她,姨妈心里也想着让她嫁给宝玉好改善自己的处境,可是姨父会答应这门婚事吗?
她心中悲苦,未免多饮了两杯。
史湘霓注意到了宝钗的举动,想要劝她两句。
但是因为两房关系不好的缘故,她和宝钗少有往来。此时此刻,她也不知道该跟宝钗说些什么。
而在众姐妹中和宝钗最好的探春只稳稳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和一旁的惜春说话。
因为赵姨娘的缘故,她和宝钗间的关系愈发尴尬了。
因此,她只能装作没看见宝钗的举动。
有赵姨娘嘲讽薛家的言语在前头杵着,探春现在和宝钗说什么都好像是在挑衅宝钗。
多说多错,少说少错,在老太太面前,探春决定自己还是不要给自己找错儿了……
当天晚上,贾母又在大花厅里面摆了送别宴。
男客与女客之间只隔了一扇大屏风,还有女先生说书、戏班子唱戏,全家都热闹了一场。
宴席结束后,贾母要带黛玉一起回荣庆堂住。
而贾璋在回鹤鸣苑后,命红杏拿了燕子风筝出来给他,他自拿着风筝去找黛玉。
两人也没去陶园,只在贾母院子里面放风筝,这是两人早就约好的事儿。
黛玉说:“瞧着这燕子,依稀好像回到了几年前。那年三哥哥给我过生日,也放了好多的风筝呢。”
贾璋说:“你若是欢喜瞧这个,我以后年年都给你放风筝。放风筝能除晦去祟,我也盼着妹妹能够日日欢喜。”
黛玉在风筝上面写下自己的祝愿,贾璋把风筝放了起来。
两人就站在荣庆堂的院子里,看着那燕子飞得越来越高,却舍不得拿起金剪,剪断这根风筝线。
天色渐晚,剪断这根风筝线后,他们两个就要分离了。
直到月上柳梢,梆鼓初响,贾璋才率先把剪刀递给黛玉,让她放掉燕子风筝除晦。
黛玉从他手中接过小巧的金剪,放走了燕子风筝。
她看着那只风筝渐渐与朦胧的夜色融为一体,不禁想到冯正中的《长命女》。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1]
这真的是很美好的祝愿,她和三哥哥,日后也会如此吗?
她想到两人即将分别,不禁轻声道:“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2]
贾璋听黛玉偶发诗兴,只觉句中有伤怀之意,正中他本人情思。
他心中竟生出一二酸楚之意,他能安慰黛玉不要因为别离伤怀,但却免不了本人的伤怀。
这是人之常情,并非理智足以压下的。
可他也只能在心里安慰自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却是不能大谈不舍之情,让黛玉为难的。
“我明天送你回家,我以后会去看你的,我……”
说到最后,贾璋却不忍继续说下去了。
黛玉看着他,把青雀拿出来的荷包放到贾璋手里。
她说:“我都知道的,三哥哥。”
贾璋点了点头,把黛玉送到贾母身边才离开。
而他在回到鹤鸣苑打开荷包时,便见到荷包里面装着的芙蓉与海棠的花瓣。
除此之外,还有一张折成方形的雪浪纸。
贾璋打开那张纸,只见上面写着一首吟诵芙蓉花的绝句,却与他上次送到黛玉手中的海棠七绝互相唱和,用词用句典雅至极。
他瞧着那淡粉色的芙蓉花瓣与金红色的海棠花瓣,心里很是欢喜。
他小心翼翼地把那张诗稿折好,放回到天青色的白鹤荷包里。
最后,他珍而重之地把荷包放到了枕边。
今夜,他将在芙蓉花香中沉睡,只可惜海棠无香。
不过他又转念想到,海棠无香,才能更好地衬托芙蓉,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第131章 落英宅邸黛玉归家,举重若轻小惩大诫
翌日上午, 林如海和黛玉启程回家。
因为前几天林家的仆役就在陆陆续续地搬东西了,所以这次林如海与黛玉回家时不用带太多行李,倒是省了不少事。
贾璋骑马跟在黛玉乘坐的马车附近。
他是要亲自送表妹回家的。
不过一刻钟时候, 车队就到了落英巷。
林家的仆役鱼贯而出,运送主人的行李。
黛玉和贾璋告别后, 就坐着软轿, 被力大的嬷嬷抬进了二门之内。
而贾璋被林如海带往林府的书房说话。
落英巷的房屋原是当初还是探花郎的林如海与国公爷嫡女贾敏大婚的居所, 占地面积也极大,园中布局疏阔雅致。
如今林如海贵为三品京官,家里的大门也换上了朱漆的, 瞧着就十分端肃。
而在大门之后, 屋舍之中, 亭台楼阁鳞次栉比,树木山石郁郁葱葱, 奇花怪石数不胜数。
除此之外, 还引入了一道活水溪涧, 名之曰濯缨。
贾璋跟着林如海前往书房,看到这些景致后,心中只觉纳罕。
林府内部移步换景、典雅恢弘,这本是寻常事。
毕竟林姑父家里有五代列侯积累下来的财富,就算花再多银子修房子也不会心疼。
对于林姑父来说, 没有什么比他和黛玉的舒适更重要。
只是,这房子内部的装潢为何处处合他心意?
还有那条叫做濯缨的小溪。
他和黛玉说过, 若来日自己建园子,一定要引活水入园, 名之为濯缨,也好效渔父之思……
到底是黛玉在信中向林姑父提过他们的玩笑话, 还是林姑父和他想到了同一处呢?
林如海带贾璋来到书房,让他坐下后笑道:“不用瞎琢磨了,这房子就是按照你和黛玉的心意修葺的。”
“待到我们这些老人家百年后,你和你二哥就要分家了。到时候,你就带着黛玉搬到这处宅子里面来住。”
“这房子共有四进,虽不如荣国府大,但也够你们住了。而且走亲戚也便宜,还方便你看着荣宁街的族人。”
林如海一开始说这话时,贾璋还有些不好意思,后头倒是越听越有道理了。
这些年他经营有方,靠着绍治帝建玉熙宫、娘娘们省亲、去江南抄家与日常经营田产生意赚了不少钱。
去了各项花费,也剩下了十来万两银子。
不说别的,在京中置办一处宅子还是没问题的。
但现买的宅子不一定有落英巷这处宅子离荣宁街近,若是日后搬到这里,确实既方便走亲戚,又方便监察他们家那些容易犯事的族人。
而且,这里是黛玉的家。
若是分家后,黛玉能住在这里,心情也会很愉悦吧?
想到这里,贾璋脸上露出了些许笑意:“小侄多谢姑父挂心,只是姑父不用这般照顾小侄。姑父和妹妹住得舒坦才是最要紧的,侄儿年轻,住哪里都使得。”
林如海听到贾璋话中对黛玉的关怀之意,心情亦是不错。
因此他特意拉着贾璋探讨了好半天学问,又为贾璋正在编纂的《尚书通考》提出了几条实用的建议。
中午的时候,林如海又留了贾璋吃饭。
在离开林家前,他又见了黛玉一面。
因为有林如海在,两人也没说太多话。毕竟昨天晚上在荣庆堂的院子里,他们两个已经叙过旧了。
可是,心里终究还是有些不舍的。
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即便再不舍,两人也得道一声再见与珍重了。
在贾璋离开后,黛玉正式接手了林家的内务。
林如海在转任南京翰林院掌院学士前,就重金遣送走了家里的姨娘。
此时京中林府除了林如海外,只有黛玉管理家务最是名正言顺。
在荣国府这些年,贾母和史湘霓都没少教导黛玉掌家的本领,黛玉又管过菁莪馆的内务,因此拿起林家的家务事来也很是得心应手。
毕竟林家人口简单,管起家来,自然比荣国府这样枝繁叶茂的人家容易。
对于黛玉来说,她管理林家内务时,只有官面上的交际走礼算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