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惊鸦
人家周东野为太上皇背过黑锅,顶过污名,太上皇对周东野不可能半点感情都没有。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太上皇让绍治帝照顾一下周家后人也是有的。
而他李汲原本只是一个拥有野心的清流文官,能够上位,也是因为那时候太上皇正好缺一位制衡浊流的清流领袖。
靠着太上皇的抬举,在乾元一朝,他权势大涨,名声清贵,做的全都是占便宜的事。
虽然也为太上皇尽过忠,但和周东野一比,他的忠心就显得格外廉价,格外无用。
太上皇会给周东野留后路,却不会给李汲留后路。若想平安落地,李汲他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他摩挲着手指,想着红光满面的张泰维,志得意满的原朴和老神在在的杨宗祯,只觉头痛。
但到了最后,他还是做出了决定。
便宜了谁,也不能便宜了张泰维,这个叛徒是必然要对李家和李党下死手的。
杨宗祯生性谨慎,又很有希望成为新首辅,找他做交易不一定能成功,而且一定会付出让他难以接受的代价。
与之相比,原朴的胃口就不会有那么大了。把李党菁华送给原朴,进而交换李家的安全,总比搁在那里任由张泰维挖墙角来得强。
而且原朴是绍治帝的老师,把这些人送给原朴,就相当于送给了绍治帝。
看到他的表现后,绍治帝可能会给李家留下一条退路。
还有杨宗祯那里,李汲也打算喂点好处过去。
他的这位同僚最是老谋深算,若是忽略了他,只怕他会在背后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撺掇着张泰维上前与他争斗。
驱狼吞虎,这是杨宗祯最擅长使用的招数。
李汲虽然不擅纵横术,但是这么多年的内阁经历,也让他的心机深了许多。
内阁这几位老熟人爱用什么招数,他心里也是有些计较的。
至于他本人的体面,他已经不在乎了。只要不把他本人定罪,哪怕让他顶着阴险小人的名号下台,他也认了。
他被张泰维背叛,被张泰维大肆挖墙脚,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因为他既做不到两袖清风,又没有胜天半子的心机。如今在内阁里落入两难之境,也是应有之理。
或许最开始的时候,他就不该上这最顶级的牌桌。
在他拿走太上皇甜美礼物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在未来可能会付出某种他本人承受不起的代价。
但权势迷人眼,这又哪里是他一介俗人能够抵抗得了的诱惑呢?
在李汲苦苦思索自己的前路时,贾璋被师祖叫去了小松径街的杨府。
杨宗祯在非杨门聚会的时候单独找贾璋过府说话,自然是有要事要嘱咐他。
因此贾璋来得很急,连大衣裳都没换,就直接快马来小松径街这边了。
来到杨府后,杨宗祯见他额上沁满了汗水,便吩咐下人打水来伺候贾璋洗脸。
待到贾璋洗完脸,坐到他下首后,杨宗祯才递了一盏茶给他,在贾璋接了茶后问他道:“你师父给你留的作业做完了吗?”
杨宗祯给贾璋留的作业,就是他近期私下里编纂的《尚书通考》。
听到杨宗祯的话后,贾璋如实回答道:“文稿已经写完了,现在正在增删补益。”
杨宗祯听到贾璋的话后,神色温和了许多,他语气愉悦地道:“既如此,你得加快速度定稿了。”
贾璋笑问道:“是理学各派要举办清谈会了吗?若是如此,徒孙确实得加快速度定稿了,还要练习一下雄辩的本领。”
只有这样,才能一展实学年轻一代的风采,争夺儒家经典的释经权。
杨宗祯却摇了摇头。
“并非如此,比起这件事,区区清谈会又何足挂齿?”
“茂行,你听着,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太上皇想修葺一部独属于我盛朝的会典。你若能参与其中,不但清名更盛,还能积攒事功资历,这可是不容错过的好机会。”
经过两年多的编纂,太上皇一朝的实录在前些日子修成了。
从翰林院掌院学士宋榆到贾璋这样的基层修史小组的首领修撰,所有参与到编纂实录的翰林官都积攒了一份功劳,还得到了乾清宫和玉熙宫的赏赐。
当然,主要的功劳还要算在宋榆这个编纂实录的总裁身上。像贾璋这样的小修撰,顶天能分到点儿微末功劳。
就这还是上官韩凭和他关系好,不克扣他的功劳的结果。
翰林院本就是一个僧多粥少的地方,想在修史这件事情上出头,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如今太上皇动了编纂《大盛会典》,彰显国朝文华的心思,对翰林官们来说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若能挤进去修修书,进而分润一些功劳,就能给自己的履历上添加上光荣的一笔。这样的好事人人都想参与,贾璋他自然也不例外。
更何况贾璋也是想要建功立业的。
所谓不朽之业,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若能参与到《大盛会典》的编纂,他这也算是立言了。
这下贾璋终于明白杨宗祯为什么问他《尚书通考》的事情了。他年纪小,想要得到这个机会,就要靠文名来补齐劣势。
而这世上,再也没有什么能比经义疏注更能彰显一个人的经义与文字功底。
所以他的那本《尚书通考》必须在朝廷正式提出编纂会典之前定稿刊印。
这也是杨宗祯今天找他过府的原因。
只听杨宗祯对贾璋道:“你是三元及第的文魁,这是你最大的优势。但你年纪太小了,这又是你身上最大的劣势。”
“若是你能在朝廷正式提出编纂会典前刊印你的《尚书通考》,那你成为纂修官的几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我看过你你那本书的前两章,写得很有水平。刊印出去后,实学一派也会想办法为你造势。”
“而且最重要的是,最近火耗改革进展得很顺利。陛下心里也会记得你进言献策的功劳,他不会反对你参与到会典的编纂当中,反而会对此乐见其成。你的优势很大,所以一定要把书尽快写完,而且一定要保证质量。”
贾璋重重地点了点头。
师门果然靠谱,杨阁老这个师祖对他和老师两个人也是真的好。
贾璋又怎会辜负杨宗祯的良苦用心,在《尚书通考》这本书上掉链子,让杨宗祯在实学一派的师兄弟面前丢面子呢?
他这几天就算焚膏继晷,昼夜不眠,也要把书给编好!
此时此刻,贾璋心里无比感谢黛玉这个宝贝妹妹。
如果不是黛玉主动提出要帮他校对句读、措辞与错字的话,如果他没有毫不犹豫地把这件事情答应下来的话,只怕他会因为这些事拖慢编写《尚书通考》的速度。
在朝廷正式定下编纂《大盛会典》修书队伍前的时间比黄金还宝贵,他又怎能不对黛玉的偶然之举感到感激呢?
还有杨宗祯,师祖待他这般上心,未尝没有为远行的叶士高照顾徒弟的心理……
他不但为自己感谢杨宗祯,也为叶士高感谢杨宗祯。
“师祖……”
看到贾璋湿漉漉的眼睛,杨宗祯笑道:“别说那些感谢的话了,你现在这副模样,倒像是个小姑娘似的。”
“去吧,快点去把我院子里的海棠收拾好。若是收拾得不好,我可是会代你师父罚你的。”
贾璋连忙把这个差事应了下来,在向杨宗祯行礼后,直接把袍子下摆掖进素银带,拿起杨家仆役捧过来的工具去院子里修剪花枝去了。
杨宗祯轻笑了一声,退之膝下就这么两根根苗,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弟子,他总得帮着他把人照顾好了。
第134章 注疏出世副总裁官,走马上任贾琮院试
因为杨宗祯的嘱咐, 贾璋只用五天时间,就完成了批改、增补等工作。
在杨宗祯和林如海分别审阅过他的书稿后,这本已经定稿的《尚书通考》就被送进了贾母的书坊。
工坊印刷匠人采取了三班倒的工作方式, 在他们的努力下,贾璋的新作很快就面世了。
在这之后, 实学一派和杨门之人开始为贾璋造势。
他们的行动非常顺利, 贾璋这本《尚书通考》既义理详实又鞭辟入里, 他们吹捧起来也不吃心。外人听到后,也不会质疑他们的话语。
没过多久,贾璋就被仕林视为年轻一代的文魁, 声名大振。
就连宫里都听到了些许风声。
这倒是很正常, 耄耋老儒学问深, 也不会引人注目;年少才子著书立说,才会成为新闻。
在得知此事后, 绍治帝的心情也相当不错。
他曾经勉励过贾璋, 让他好生做学问。日后也好成一代文宗, 扬大盛文华。
如今贾璋著书立说,未尝没有他这个君父殷殷嘱咐的功劳!
绍治帝当然会觉得,贾璋能够如此进取,是他把君父的嘱咐全都记在心里的结果。
手下多了一个忠臣种子,绍治帝自然会觉得高兴了。
于是, 在太上皇与绍治帝拿定主意要编纂《大盛会典》后,绍治帝就直接把贾璋安排进修书的队伍里面去。
谁都能看明白杨门的造势之举, 杨宗祯想要提拔徒孙的心思更是人尽皆知。
但是,在贾璋的经义注疏义理详实、文采精华的前提下, 谁也挑不出来他们的错出来。
这就是阳谋的优点了。
光明正大四个字,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绍治帝也不会因为杨宗祯的操作感到生气。若是杨宗祯每次操作都能给大盛带来一本《尚书通考》这样的经学著述, 那他恨不得让杨宗祯多操作几次才好呢。
在杨门与实学一派操作《尚书通考》的事情时,翰林院掌院学士宋榆就已经心中有数了。
会典的风声已经传了出来,杨门如此紧急操作,必然是要推贾茂行上位。
宋榆对此接受良好。
于公,贾璋的差事确实做得好,进入翰林院后就没出过什么差错。
他文采精妙,学问扎实,担得起纂修官的职责。
于私,他和林如海也算是朋友。虽没到肝胆相照、共同进退的地步,但也比点头之交要强许多。
他不一定会雪中送炭,但并不介意顺水推舟。
林如海是贾璋的未来岳父,有这层关系在,他愉快地做出了决定。
他不会反对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