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惊鸦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绍治帝居然这样看重贾璋。
绍治帝不但让贾茂行担任纂修官,还让贾茂行担任编纂会典的副总裁官。
“贾修撰年幼,朝中或许会有人对此议论纷纷……”
宋榆对绍治帝说出了他心存忧虑的地方。
“有志不在年高,贾茂行的《尚书通考》我也读了,的确有许多收获,他当得起这份职责。”
“而且,这份名单是太上皇拟定的。宋学士,前些日子太上皇梦到了老荣国公和张大学士。若非如此,他也不会这样拔擢小贾修撰。”
宋榆这才知道那个副总裁官是怎么来的。
他心中的疑虑也消失了。
京中三品以上高官全都对绣衣使者的能力心知肚明,而且,太上皇在退位后愈发随心所欲了。
若这是太上皇的意思,朝廷上是不会出现太过激烈的反应的。
别说是贾璋,就算太上皇提拔上来一位毫无资历的编修,又有谁敢触怒老龙之威?
所以宋榆接下了名单,高声赞颂起两位陛下的慧眼与圣明……
在被小吏带到翰林院内堂后,贾璋看向内堂上的牌匾。
玉堂。
登临玉堂入云霄,这名字的寓意极好。
他步入翰林院内堂后,只见宋榆坐在首位,另有三位侍讲学士坐在宋榆下首。
在大盛,侍读学士都在御前担任经筵日讲官,甚至还会兼任其他职务,公务十分繁忙。因此这些人并不参与翰林院日常修史等工作。
所以此次编纂会典的副总裁里面也没有侍读学士的身影,只有几个声名不错的侍讲学士出现在太上皇的名单之上。
贾璋进来后,立即上前参拜道:“下官拜见掌院大人与三位学士。”
宋榆让贾璋坐在下首,然后主持会议道:“此次朝廷要编修会典的事,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会典的总裁官是我与礼部的两位侍郎,副总裁官就是在坐的三位了。其余的纂修官,要从翰林院中选拔出来。这件事交给许侍讲负责。”
“在太上皇的名单里,许侍讲是副总裁官里面排在第一位的。在修书时,你也要把这副担子挑起来。”
许侍讲听了后喜盈于腮,忙不迭地应了宋榆的吩咐,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一定会把两位陛下和宋掌院交代下来差事办好。
听到宋榆的话后,贾璋心里十分诧异。
以他三元及第的科名与编修上皇实录、著书《尚书通考》的资历,当得起纂修官的指责。
翰苑里的翰林们又有几个比得上他的资历呢?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们这一届三鼎甲幸运,一入职就能赶上编修实录的好差事。
但是,若做副总裁官,是不是太过抬举他了?
要知道,其他的副总裁官可都是翰林院里积年的侍讲学士。
而他如今不过是一介修撰罢了。
修史是大事,是断然不可以马虎的。
太上皇要修史,毫无疑问是希望翰林官们为他记功,写下他推位让国、尧天舜地的胸襟与气度。
绍治帝不反对这件事,是因为他在登基后查了盐税大案,处置了不少贪官污吏。若论功绩,也少不了他的一份。
除此之外,记录太上皇推位让国的胸襟气度时也会加强绍治帝皇位的合法性,绍治帝当然会对纂修会典一事大力支持了。
但是,正是因为两代君王都在乎会典,贾璋才为这个副总裁官的职务感到诧异。
要知道,三位总裁官基本上只负责挂名与审核,纂修会典的实际工作还是要由副总裁官来做的。
他这么年轻,能够服众吗?
“掌院学士,下官年少德薄,才疏学浅,如何当得起副总裁官的职务呢?”
宋榆道:“这是太上皇定下的名单,圣意难违,贾修撰还是不要推辞了。你是三元及第的出身,百年难见的文魁,或许上皇就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才把你安排进这份名单的。”
听到宋榆的话后,贾璋才收回前言,不敢有任何自谦之语。
他直接保证自己必然会实心用事,不会辜负太上皇与绍治帝的信任。
贾璋会有这样的反应,主要还是因为太上皇。
如今的朝廷,最不能反对的不是绍治帝,而是退居帝位的太上皇。
有的时候,不在皇位上反而能得到更大的主动权。
在退位后,太上皇以挑拨天家父子为由,发落了不少得罪过他科道言官。
这个罪名能把所有得罪太上皇的言官全都收拾得□□。
而绍治帝与内阁为了不被太上皇疑心,也绝对不会捞人出狱。
加之太上皇发作的人全都在绣衣使者那里有案底,在太上皇的舆论操作下,他的圣名绝对不会有一星半点儿的折损。
反倒是被发作的人,一个赛一个的前途惨淡。
所以,若这份名单是太上皇定下来的话,科道不会激烈地反对。
随心所欲的太上皇也不见得会喜欢贾璋的自谦。
这是君父给予的恩德,哪里容得你一个小小的臣子推拒?
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得知会典纂修官的名单是太上皇定下来的后,科道只象征性地反对了一下后就偃旗息鼓了。
为了挽回颜面,他们选择了宋榆给出来的借口。
太上皇看重的是贾璋三元及第的功名。
三元及第古今少有,在日益衰老的太上皇心里,这未尝不是一种祥瑞。
贾茂行获得这个职务的方式虽有些取巧,但也算不得歪门邪道。
功名是人家自己考的,《尚书通考》也是人家自己写的,也难怪两宫帝王把他贾茂行当祥瑞……
最后这句话,倒是有些酸溜溜的,像是被醋泡过的了。
而在私下里,各种各样的风言风语就没断过。但贾璋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强,对那些流言毫不在意。
因为这些话心浮气躁没有任何用。只有把差事做好了,才能击溃那些子虚乌有的流言。
如果他因为流言纷扰把差事搞砸了,才是合了那些别有用心之人的心意!
贾璋年纪轻,他手底下的那些翰林官是不服气他这个副总裁官的。
但贾璋学问扎实,不管那些修撰拿什么问题来问他,他都能答得出来;他平日里做事又十分谨慎,每天三次巡检文稿与纂修衙房,堵死了所有能给他使坏的空间。
除此之外,分化拉拢的驭下手段、条理分明的奖惩制度以及与编修、检讨们的良好关系也巩固了贾璋的权威。
一个月后,贾璋手底下这些与他同样负责纂修典章的翰林官们无不服膺他的领导。
在贾璋的带领下,他们查阅了无数典籍,日以继夜地整理大盛立国以来的典章起源,并落诸于笔端。
而贾璋本人依旧像之前那样小心谨慎地巡检文稿与纂修衙房,并没有因为局势好转就松懈的意思,倒是把某些想要设计他的人恨得牙痒。
在贾璋把纂修官这个新职务做的风生水起的时候,贾琮也走进了院试的考场。
经历了极度折磨精神的科举考试后,贾琮眼圈发黑地走上了荣国府的马车。
但是院试的难度比县试和府试大得多,贾琮前两次都只是吊车尾考上的,因此这次考试,他不幸地落于孙山之后。
贾璋在安慰完自己的弟弟后,直接把贾琮打包塞进了府学念书。
顺天府府学的教授大多都是学问扎实的老举人,教书水平比贾琮现在的那位西席高很多。更重要的是,府学的教谕是一位被贬官的前任给事中。
虽然这人只是同进士出身,但是教贾琮这样的小学生绝对是绰绰有余的。
国子监对例监不上心,比起例监,府学才是贾琮最好的选择。
而且长兄贾琏在顺天府任官多年,在顺天府内也颇有几分面子,贾琮又有了童生的功名,花钱给他买个府学旁听生的资格也容易。
就这样,贾琮包袱款款地前往府学上学去了。
而贾璋在贾琮上学后,收到了另一位考生的好消息。
他和郭子守的共同好友,清远伯府的幼子孟吉祥终于考中举人了!
第135章 夙兴夜寐勤勤恳恳,迎春出嫁三朝回门
因为大盛会典一事事关太上皇和绍治帝两代君王, 内阁和翰林院都对此事极为重视。
编书的纂修官们也费尽了心思,力求把这书编的尽善尽美。
与当日为会试忙碌的鸿胪寺官员一样,这些纂修官为的也不仅仅是青史流芳, 而是为了上等考评和升官的机会。
有萝卜在前面吊着,所有纂修官都夙兴夜寐, 不可能懈怠。
宋榆这位总裁官也时常来纂修厅检阅下面纂修官的工作进度, 从而督促翰林们把纂修会典之事放在心上。
内阁那边偶尔也会送来条子, 上面写了两宫皇帝与内阁阁臣们对会典的修改意见。
上面的人有意见,下面的人自然就要修改,有的时候一份稿子改个七八遍也是有的。
不过贾璋并不为此感到焦躁, 只是潜心修书而已。
说句实在话, 他觉得他现在的工作环境还算不错。
因为太上皇定下了周、李两位阁老的最终结局, 所以眼下无论是皇帝,还是师祖与张、原两位阁老, 他们的目标都是把周、李二党打散。
偏偏周、李两位阁老又有很多牵挂放不下, 所以他们还是期盼着太上皇能够放他们一马的。
最重要的是这两个人好得不彻底、坏得不干脆。
这就让他们在面对这种局面时采取了绥靖策略, 最终选择被动地等着绍治帝割肉,再做一些补救行动给家族铺好退路……
正是因为这样,眼下内阁里的争斗非常温和,根本算不上残酷。
比起前些年太上皇还在位时的云谲波诡,眼下的朝廷已经足够安全了, 对贾璋他们这些新科进士来说也比较友好。
而且,因为斗争的烈度不算高的缘故, 内阁里非杨门的阁老里面也没人针对贾璋。
所以他担任纂修会典的日子才会这么舒心,若非如此, 内阁天天给他挑毛病也够他吃一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