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惊鸦
小小的菱哥儿好像也能听懂一般,每每听到贾璋读王勃的“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与孟轲的“禹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矣”时都格外精神,还会给贾璋面子,对着他甜甜的笑。
贾璋抱着孩子,笑着对黛玉道:“瞧他这古灵精怪的模样,倒是不知道他以后是要弃笔投戎做个将军,还是要做个由己饥之的贤臣了。”
黛玉摸了摸儿子的头顶:“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能撑起自己的小家,把日子过得高高兴兴的,他做什么我都高兴。”
黛玉虽然疼爱儿子,但绝不会做溺爱儿子的母亲。
菱哥儿可以文修武偃,但是必须具备顶门立户的能力,这是她这个母亲的最低要求……
在菱哥儿满月宴后不久,贾璋得到了一个顶好的差事。
师祖杨宗祯安排他去做今年顺天府府试的主考官。
在他做主考官期间的,他中书职务将由杨叔玉两人轮番代理。
杨宗祯的算盘打得还是很响的。
这几年来,贾璋修实录,纂修会典,为陛下献火耗之策,在秋狝时讽刺贪得无厌的鞑靼使臣,因功转任内阁,又给他兢兢业业地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机要中书,事功已经有了。
贾璋是独一份的三元及第,又是实学一派的青年翘楚,还写过《尚书通考》这样义理详实的著述,就连绍治帝都把贾璋当做大儒种子,所以他的清名和文名也有了。
而且文名极盛,翰林院那些积年的状元榜眼探花完全比不上贾璋。
光是三元及第这四个大字,就能把那些翰林压得喘不过气来。
最重要的是,贾璋在翰林院熬了四五年,在御前、史馆、内阁都当过差,只要再添上他给贾璋安排的这段考官经历,贾璋的资历就会变得完美无瑕起来。
如此一来,贾璋升官也就变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毕竟他清名、资历、功劳、考评、圣心样样齐全,就算年纪轻,也没人敢说他没资格加官进爵,顶天说两句“年纪太小”、“不够稳重”的酸言酸语,但那根本就无关痛痒。
贾璋行得正,立得直,就算有酸溜溜的流言蜚语出现,也不会影响到贾璋和杨门的清望,更不会产生不利的舆论。
这才是杨宗祯这么安排的根本原因。
熬够资历后才是被提拔的好时机,贾璋在现在这个时候升官,才是水到渠成,而非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把杨叔玉叫来做临时中书,是杨宗祯布置的另一步棋。
有了这一段经历,等贾璋升职后,他就可以把杨叔玉调过来接替贾璋的职位了。
当然,因为官位低,叔玉他是不能一开始就做机要中书的。
但这种东西,都是一步步来的,茂行他熬了四五年的资历,叔玉自然也要熬上这么多年,甚至还要熬上更多年。
茂行他是状元出身,起点就比叔玉高了一大截儿。
叔玉需要比茂行他多熬几年资历,简直再正常不过了。
在翰林院和文渊阁当差已经是人人羡慕的好差事了,如果连这点儿冷板凳都坐不住的话,那他这孙儿也就不用当官了。
他还是赶紧让他们回老家耕读吧,省得留在京中丢尽了他这半辈子攒下来的脸面!
待到四月桃杏纷飞时,贾璋前往贡院,与顺天府府尹一起拟定考题。
在这之后,他就在贡院里闭门不出了,省得有人找上门来求他办事。
到时候瓜田李下,岂不是好事变成了坏事,白费了师祖给他安排差事的心意?
除此之外,贾璋还吩咐顺天府临时调来的五军营兵卒务必要严格监督内外帘官。
所有同考官都必须凑齐他和顺天府府尹两人的手书后才能出门,内外帘官间绝对不许见面。如有违背此约者,先由五军营兵卒控制起来,待到府试结束后再统一转交同考官所在衙门或刑部衙门处理。
贾璋提出这些举措,也是为了杜绝舞弊。
虽然有些一刀切,但效果很好,这就已经足够了。
说到底,他是来办差的,不是来交朋友的,所以根本就不在乎那些牛心左性的人在背后嘀咕他不近人情。
换言之,什么叫体贴,什么叫近人情?
难道把考官的责任抛之脑后,任由他们私相授受,制造科举考试的不公平就叫近人情了吗?
贾璋绝不会做那等“近人情”的小人。
贾璋虽然出身富贵,但也是一路考上来的,心里是晓得科举的艰难的。
所以贾璋不会做断人前程的刽子手,也不允许他统领的考官队伍里面出现收受贿赂、断人前程的刽子手。
自古道先礼后兵,该说的话他已经全都说了,如果还有人不长眼睛,犯到他头上,那就别怪他翻脸无情了。
因为贾璋的态度十分严峻,下面的人也没敢乱搞。
他们都知道,贾璋的靠山是杨阁老,可不是什么没根底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没人敢不听贾璋的话。
谁也不想被贾璋穿小鞋,但凡有脑子的人都清楚,被贾璋穿小鞋的滋味绝对不会好受……
在府试顺利结束后,贾璋邀请众位同考官和中榜童生前来兰庭别院聚会,倒是惹得不少考生心旌动荡。
如果贾修撰有收徒之意就好了。
贾修撰他可是阁老的徒孙,三元及第的状元!
若是能做他的弟子,自家岂不是就一步登天了?
不过畅想归畅想,现实归现实,童生们心里也很有数,知道这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更清楚贾璋是不可能收他们为徒的。
先不提贾璋今年不过二十二岁,还没到传道授业的年纪;就算贾璋有传道授业之念,那他大抵也看不上他们这些小童生。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心里畅想一二,而且贾璋不收徒也没关系,若是他们能得到贾璋的夸奖也是很好的。
他们只是小童生而已,若能得到状元的背书,他们必然会声名大震,此后文名就有了。
远的不提,只说八月份院试时,院试考官也会参考贾璋的评语与意见的。
如果能得到贾璋的夸赞,那他们成功通过院试的几率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这些童生心动了。
这些童生猜的没错,贾璋暂时没有传道授业的念头。
而且这一次府试也没出现什么横空出世的少年英才,二十来岁才通过府试的童生前途有限,贾璋是不可能对他们青眼有加,甚至收他们为徒的。
更重要的是,师门也不会同意贾璋收一群既没有天资,又与杨门没有关系的普通童生做弟子。
还是那句话,弟子和门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门生只是投靠过来的普通人才,弟子却是能传承政柄的继承人。
但凡是有脑子的政客,就不会随意定下弟子的人选。
杨宗祯如此,叶士高亦然。
如今的贾璋同样如此,在这个问题上,他是绝不会脑子一热,就做出决定,等到日后再追悔莫及的。
不过贾璋虽然没有收徒之意,但他对这些中榜童生的态度还是很亲近的。
他不但在兰庭别院举办了雅集招待这些门生,还送了众位中榜童生文房四宝,以及他提前吩咐自家书铺刊印出来的时文合集。
这套时文合集里面有不少文章是他当年的收藏,市面是找不到的,对这些即将院试的童生来说很有意义,这也算是他这个座师给这些门生的恩惠了。
尤其是那些寒门出身的门生……
贾璋的这份礼物主要就是为了给他们提供帮助,前世经历过贫寒童年的贾璋知道这些寒门学子求学时有多艰难。
希望这份时文集能帮助到他们吧。
他不是宰辅,不能也不敢做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许诺。
但对那些穷困之人伸出援手,化作炬火点亮他们前行的路,贾璋自认为自己还是没问题的。
在兰庭别院的宴会结束后,几个家境极贫寒的童生收到了雪檀送过去的银封。
那几个童生在收到这份意外的礼物时都很惊讶,转瞬间,他们就明白了他们这位座师的意思。
贾修撰是担心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这才让仆人私下里把银钱送到他们手上,这份用心让他们几个心里都很感动。
其中还有一位姓范的童生,竟然感动得哭了出来。
雪檀劝了好几句,才让他止住泪水。
贾璋听到雪檀的禀报后,并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他帮助这些人,本来也只是为了心意顺遂,顺便为他们菱哥儿积福罢了,倒不是为了这些人的感激。
人心易变,这些人眼下对他感激涕零,日后说不定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呢。
他完全可以在明面上施恩,众目睽睽下,所有人都知道对方欠了他恩情,岂不是更加爽快干脆?
若只是为了回报,他完全没必要照顾这些人的自尊心。
第171章 上皇宴驾瑞王矫诏,连环圈套叛军伏诛
做过顺天府府试主考官后, 贾璋便开始静待时机。
一旦朝廷出了缺,他就可以运作补缺晋升之事。
有旧日功劳与师祖颜面在,绍治帝不会反对他晋升的事情的。
贾璋对此事颇有信心。
只是, 顺天府府试还没结束多久,太上皇就宴驾了。
而且, 在太上皇宴驾当晚, 朝廷还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
瑞王矫诏叛乱, 篡逆谋反。
当今在内阁阁员与京营节度使严敬的帮助下,连夜平定了反贼,稳定了京畿秩序。
在瑞王与清微园掀起反旗, 决计叛逆当天, 杨宗祯、原朴和张泰维三人都在玉熙宫伴驾。
两代帝王都在这里。
不仅仅只有绍治帝, 还有在瑞王心里,已经死在清辉园的太上皇, 他也在这里!
这位执掌天下几十年的君王躺在床榻上, 脸上散发着回光返照的光彩。
他拉着绍治帝的手, 向绍治帝殷殷叮嘱着种种治国之道,说完这些后,太上皇才幽幽地叹了口气:“日后善待你母后,做个好皇帝。”
“你侄儿很老实,不像十二一样胆大包天。日后你让他做个富贵闲人, 父皇就安心了。”
太上皇口中的侄儿,指的是义忠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