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惊鸦
位高者果然都擅长伪装,杨宗祯能在周、李二党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甚至还能不动声色地扩张势力,又怎么可能只是赏风弄月的闲云野鹤?
师父说杨阁老钦慕谢安石,依他看,杨阁老本人也像谢安石。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1]
杨阁老他确实不是东山摩云客,而是那殿上邀月臣。
第69章 水清濯缨水浊濯足,由己饥之赐字茂行
杨府的聚会, 当然不是阁老为了见新徒孙专门举办的。
但是杨宗祯让叶士高把贾璋带到杨门聚会上来会面,看重的意思也很明显。
梁士济就很羡慕贾璋。
他老师河南按察使宋履泰是阁老的门生,靠着老师的面子, 他才能勉强迈进杨家的大门。
但阁老的徒子徒孙众多,老师又不在都中, 阁老何曾把他放在眼里?
叶祭酒却是阁老最爱重的弟子, 和亲生儿子都不差什么的。
贾璋身为叶祭酒的首徒, 必然会被阁老记在心里。
唉,前些日子这位新科解元还是他推荐上去的生员呢,如今他这个房师倒要主动去叫人家师弟了。
所谓判若云泥, 大抵不过如此。
梁士济一边想着这些事情, 一边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而叶士高已经拉着贾璋上前去,对杨宗祯恭声道:“师相, 这是我的小徒弟, 我之前和您提过他的。”
贾璋乖巧地跟在叶士高身后, 在叶士高的话落下后,他立即拜躬身拜了下去:“徒孙贾璋,拜见阁老。”
前头这个徒孙是在表示自家的亲近之心,后头这个阁老却是在表示对杨宗祯的尊敬之意。
杨宗祯人老成精,当然能听明白他的意思。
他让叶士高把他小徒弟扶起来, 待到贾璋起来后,他又招手让贾璋到身边来。
贾璋走到杨宗祯身边, 他的神色很平静,并无胆怯畏惧之意。
直到杨宗祯问他身上的这身衣裳是不是师父准备的, 他才露出了一丝孩子气。
贾璋脸色微红,态度仍然是大方的:“是师母准备的衣裳, 师母说徒孙这样穿和师父看起来很像,她见了也欢喜。”
杨宗祯心想,退之[1]这人也是很有意思的。
给徒弟换了这身行头,不就是想让他爱屋及乌吗?
这点小心机放在退之身上,竟也显得格外可怜可爱。
杨宗祯确实因为贾璋这身打扮,对贾璋产生了一点儿先入为主的好感。
“我瞧着,倒真有几分你师父年轻时的品格。这样打扮就很好,很有几分名士的模样。”
提到名士,杨宗祯就想到了他的新得的焦尾琴。
于是问贾璋道:“会弹琴吗?”
贾璋听到这话,就知道杨宗祯想让他弹琴,遂道:“徒孙略学过几首曲子,可惜学艺不精,恐扰了阁老尊耳。”
杨宗祯道:“世人皆以谦逊为美德,说略学的,多半都是精通。你这样说却是过谦了。去试试我的新琴吧,不拘你弹奏什么曲子。”
杨宗祯话音刚落,就有下人抬了琴桌蒲团、宝琴香炉过来,又悄无声息地将其一一安置妥当。
又有人捧了荷叶样的玉盆,来请贾璋净手。
贾璋净手后坐到蒲团上,大脑亦在飞速运转。
杨阁老让他弹琴,可能只是突发奇想,也可能是对他的考教。
但不论是什么,待到弹完后,阁老都有可能问他为什么弹奏了刚刚弹的曲子。
所以他应该弹奏什么曲子才合适呢?
他在心念电转间,快速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先是《屈原问渡》,后是《豳风歌》。
泠泠琴音在凉亭中响起,伴着徐徐清风,别有一番雅致之感。
贾璋的技艺虽然并非十分高超,但弹琴时情感很充沛,很有个人的风格。
待到贾璋弹奏结束,从蒲团上起来后,杨宗祯道:“如听仙乐耳暂明啊!”
还没等到贾璋谦虚两句,杨宗祯就突然转了话题:“你师父最是滑头,肯定已经让你读过《新唐书》了吧?”
贾璋心想,杨阁老他对师父还真是了如指掌呀。
他们押题的恶劣行径已经被阁老揭穿了,但贾璋也不害怕,反倒很坦然地道:“师父担心徒孙答不上阁老的问题,特意让徒孙细细读了太宗和高宗的本纪。”
杨宗祯见贾璋这副厚脸皮的模样,倒真觉得他和叶士高有几分像亲生的父子了。
之前那副打扮,不过是有几分皮相上的相似;如今这副神态,却是像了个十成十。
想到这儿,他的笑意更深:“这很好,我很愿意看到门下弟子多读些史书。尤其是太宗与高宗故事,这是很有启发的。”
贾璋一边听杨宗祯说话,一边思忖若杨宗祯问他史书里的问题他该怎么回答,却没想到杨宗祯猝不及防地换了话题:“你是勋贵家的孩子,不是那些对朝政半点不懂的书生。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林如海是你姑父,你九岁时去扬州拜祭过你姑母?”
“我问你,若你是你姑父,又该如何应对当时的局势呢?”
贾璋没想到杨宗祯居然还这般细致地了解过他的过去,但他只出神了片刻,便用《屈原问渡》里的曲词作答:“徒孙若是姑父,大抵也只能做一回渔父了。”
“渔父对屈子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徒孙若能把这两句话学明白,就上对得起君父,下对得起黎民了。”
杨宗祯听着贾璋的回答,心里倒是愈发喜欢这孩子了。
他当然知道贾璋的作答与应对里有做戏的成分,并非全然真实,可那又怎样?
人生若戏,出门在外,谁脸上不戴几层面具?
刚才的两支琴曲,就是贾璋交给杨宗祯的答卷。
在看到那张品相极好的焦尾琴后,贾璋就知道杨宗祯是擅琴的名家。
他需要以曲明志,阁老也会以曲观人。
所以他选择了《屈原问渡》和《豳风歌》两支曲子弹奏。
他弹奏《屈原问渡》,是在告诉杨宗祯,我很向往屈子高洁的情操,但是水清濯朱缨,水浊洗泥足,这样的道理我也是懂的。
我虽然年纪小,但却不是热血书生。我是不会被您培养到一半就夭折了,白白浪费您的心血的。
弹奏《豳风歌》这首劝兴稼穑之曲,却是在向杨宗祯禀告自己的志向。
诚然我出身于勋贵门庭,生来就有锦衣肥沃之享;但我绝非一心升官的禄蠹,心中也有忧民报国之志。
如今我不过是一介书生,并不敢妄言什么“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不敢侈谈天下黎庶。
可《孟子》有云:“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我今日弹奏《豳风歌》,便是怀着与三代圣君贤臣同样的心志啊!
杨宗祯听明白贾璋选择这两支曲子的原因了吗?
他当然听明白了,而且对贾璋选择的曲子很满意。
不说贾璋在琴曲里表达的心境与志向到底是真是假,只说贾璋能抓住机会推荐自己,又能表现的不落俗套,这样的本事,就已经是很多人拍马不及的了。
“好琴艺也要好琴来配,这张焦尾琴就与了你吧。”
贾璋听到杨宗祯话里的笑意,连忙跪下道:“多谢师祖赏赐,徒孙不胜感激。”
沈四象和赵仪等人互相对视了一眼,这小子改口改得真快真自然啊。
偏生阁老瞧着更高兴了,让贾璋起来后问他:“好孩子,你有表字吗?”
“徒孙年纪尚幼,并无表字,平日里师父常唤我璋哥儿的。”
叶士高听两人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地步,哪里还不知道老师对璋哥儿特别满意?
因笑道:“师相,若您老人家看我这徒儿还算顺眼,就赏他个表字吧,这也是他难得的福气了。”
这对师徒一唱一和的,倒是让凉亭内其他人无声地咂了咂嘴。
这对师徒这话说可真够有水平的,难怪阁老喜欢他们呢。
杨宗祯确实很受用叶士高的讨好,听到叶士高的话后,他对贾璋道:“你刚才弹奏了《屈原问渡》,想来很喜欢《楚辞》。《离骚》里面有一句‘夫维圣哲以茂行兮’我很喜欢,便用这句话给你取字吧。”
“若拿圣哲二字做表字,稍显轻狂,却是不好;若用茂行做表字,才正合宜。日后你便以茂行二字作表字,以圣哲为目标,盛德谨行,才不负父母生育之恩,师长教导之情。”
贾璋忙拜谢道:“多谢师祖为徒孙取字,日后定谨遵师祖教诲,盛德谨行,以为君子。”
杨宗祯受了他的拜谢,又问幼子海瀛道:“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杨海瀛道:“父亲,眼下已是巳时末了,也到吃午饭的时间了。”
杨宗祯点了点头:“今天就在这里摆酒吧,外头天气这样好,我也不耐烦去别的地方。”
杨海瀛把杨宗祯的命令吩咐下去后没过多久,下人们就把围屏酒席整理停当,众人也分宾主坐下开席了。
桌上玉盘珍馐琳琅满目,有宝塔肉、文思豆腐、红烧河豚、三鲜脱骨鱼、牡丹鱼片、三套鸭、五味蒸面筋、鲜虾水晶饺等菜肴。
贾璋坐在叶士高下首吃饭,这杨府的菜肴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功夫全都用到了里子上。
比如说这道螃蟹酿枨和玛瑙鱼圆,做起来就十分耗费心力,味道也好,贾璋也略略多吃了几口。
席上众人也只聊些风花雪月、诗酒琴棋,并不谈朝廷经纶事务。
叶士高又拉着杨海瀛笑道:“今日宴中无以为乐,大家不若行令助兴,我和海瀛便毛遂自荐,做个令官。”
杨宗祯也许他们胡闹。
于是他们两个嘴巴里讲着风雅笑话,一会儿给这个师侄出难题,一会儿又要给那个师兄喂酒,真真儿是好不热闹。
在座众人里头除了几个年纪小的弟子外,余下的人哪个不是两榜进士?
对他们来说,雅令本就无甚难的,哪怕叶士高和杨海瀛出的令越来越刁钻也难不倒他们。
就算偶有失误,也不过是喝上两口清甜的桂花酒罢了,却也不碍事。
贾璋也做了几个酒令,皆灵气盎然,倒是没丢叶士高的面子。
待到宴席结束,众人皆拜别阁老离去。
贾璋抱着那张焦尾琴上了马车,心里对杨宗祯和叶士高的亲密程度感到讶异。
听听杨海瀛对叶士高的称呼吧,他居然管叶士高叫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