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富贵闲人 第59章

作者:十弋 标签: 红楼梦 清穿 宫廷侯爵 情有独钟 历史衍生 BG同人

  宁寿宫的正殿里,满满的全是人,较之新年请安,也少不到哪儿去。

  黛玉微微抬眼,不动声色地将屋子里的人身上扫过,收回视线。

  只见皇太后穿着明黄色吉服坐在上首,头上戴着层层叠叠嵌了九层的朝冠,足见郑重。

  皇太后之下坐着的,是同样大妆的佟佳皇贵妃,只不过厚重的脂粉也掩饰不住佟佳皇贵妃灰败的脸色,显见是沉疴难愈。

  除此之外,荣妃、宜妃、德妃亦是打扮地格外喜庆,脸上的笑意更是没有停下来过,这是第一次正经受儿媳妇的礼,想必都很是上心。

  至于惠妃及其他妃嫔,这一日不过是看热闹的陪客,穿着打扮上带着喜意又不至于喧宾夺主。

  打量过后,黛玉定下心来,对于如何行事有了几分思量,她垂下眼,恭敬地随着其他人一道行礼。

  皇太后坐在上首,将几人的表现看在眼中,董鄂氏圆圆的脸蛋,瞧着便是个活泼的;乌拉那拉氏容长脸儿,神色严肃,见了这么多的妃嫔,也不过是脸色稍微白了点,很快就镇定下来,这份稳重,想必与老四很配;至于黛玉就不用说,这是皇太后亲自挑出的,容貌心性手段见识无一不佳。

  “都是好孩子,”皇太后赶忙让宫人将三人扶起,又点了点头,苏曼一拍掌,宫女们端着三个托盘走了过来:“这是我给你们的见面礼,日后都要好好的过日子。”

  三人齐齐行礼,谢过皇太后的赏赐。

  黛玉拿到手上的,正是那个金丝刻松鼠嵌绿宝石簪子,黛玉一瞧,只觉着这簪子处处和她心意,再往旁边望去,只见董鄂氏与乌拉那拉氏的也是金簪,却瞧着就沉甸甸的,虽说也价值不菲,却不见多少新意,黛玉便知,她拿到的金簪,必是胤祺特意挑的,握着金簪,黛玉低着头,抿着唇,悄声笑了,只觉着好似吃了新酿的蜜,从头到脚都是甜滋滋的。

  董鄂氏与乌拉那拉氏也害羞地接过了簪子,又向皇太后谢恩。

  “收了簪子,可就是我们家的人了。”安静的针掉到地上都能听见的宁寿宫中,突然传来含着笑意的声音,却是惠妃在打趣:“这一个个水灵灵的,我看着都喜欢的不成,可惜我的胤褆不成器,没有这福气。”

  大阿哥胤褆已经娶妻,嫡福晋是尚书科尔坤之女伊尔根觉罗氏,作为康熙第一个成亲的儿子,康熙为胤褆挑选嫡福晋很是费了一番心,家世、样貌、性情处处拿的出手,指婚旨意刚下的时候,惠妃不知道多高兴。

  然而伊尔根觉罗氏与胤褆成亲后,就将他彻底笼络住了,惠妃送过去侍候的人,都近不了胤褆的身,这让惠妃忧心不已,只觉着与儿子越来越远。

  若只有此事,惠妃勉强还能忍,然而最令她生气的是,伊尔根觉罗氏嫁过来后,连续两胎都生了女儿,任她如何苦口婆心,胤褆就是不愿意与其他人生子,惠妃所想的,凭借长孙讨取康熙欢心,就如镜花水月。

  这让惠妃对伊尔根觉罗氏愈发不满,借着一切机会刺她。

  侍立在惠妃身后的伊尔根觉罗氏脸上难堪之色一闪而过,很快又恢复成柔顺模样。

  董鄂氏圆圆的眼睛睁大,无措地说不出话来,乌拉那拉氏守拙持静,更不言语,至于黛玉,也知微微笑着。

  惠妃婆媳的官司,皇太后自然知晓,她恼惠妃不识趣,拿黛玉做筏子,冷淡说道:“万岁爷挑的人,都是好的。”

  惠妃如同被拔了舌的鸟儿,再说不出话来,伊尔根觉罗氏也是康熙亲自挑的,皇太后话中敲打的意思很是明显。

  皇太后却不管惠妃的作态,她看向黛玉等人,淡淡笑着:“在我这也许久了,想必你们额娘都等不及了,随着你们额娘回去,让你们额娘好生看看。”

  宜妃等人却没想到皇太后还会让她们与未来儿媳妇独处,一个个的眼睛都亮了,只想多说几句话,或是想要培养感情,或是想要探探性情,就连德妃,一向沉稳的眼中,也露出了明显的喜色。

  宜妃当即就想将黛玉领走,却不等她动作,一直病殃殃靠着,好像连气都喘不上来的佟佳皇贵妃,居然快了一步:“乌拉那拉氏性情贤淑守礼,与胤禛最是相宜,是我挑了又挑才选出来的,心里不知道多爱,臣妾便向皇额娘讨了这个恩典,将乌拉那拉氏领回景仁宫了。”

  佟佳皇贵妃这话一出,德妃只觉一盆冰水被泼到心里,四肢百骸都是凉的,她勉强笑着,望着她的儿媳随着佟佳皇贵妃走远,眼神晦涩。

  宁寿宫中谁又不会察言观色,见着德妃难看的笑,无人想触她霉头,只有宜妃心中在破口大骂。

  佟佳皇贵妃养了德妃生的胤禛,皇太后也养了她生的胤祺!德妃在众目睽睽之下如此失态,若让皇太后觉着她也心有怨怼,该如何是好。

  想到这,宜妃连忙爽朗笑道: “臣妾谢皇额娘体恤。”边笑边走到黛玉身旁:“您也知道,臣妾就是个急性子,盼儿媳妇盼了多少年了,好容易见着人,臣妾可得好好亲香亲香。”

  “就你能说,”皇太后笑骂宜妃一句:“我再拦着你们,可就成了恶人了,快都带回去。”

  宜妃便站起身,走到黛玉身旁:“就知道皇额娘最心疼我们,臣妾恭敬不如从命。”

  黛玉噙着笑,在宜妃眼神示意下,跟着她往宁寿宫外走去。

  见宜妃也走了,荣妃瞥了德妃一眼,亦走到董鄂氏身旁,她躬着身子,与皇太后谢过恩后,同样领着董鄂氏往外走。

  宜妃是个直脾气,刚出了宁寿宫,便冲天翻了个白眼:“在这儿哭哭啼啼有什么用,前些日子四阿哥受了多大的委屈,她一句为四阿哥张目的话都没说过,那位好歹还给四阿哥送了财物,又求了婚事,现在想起她是四阿哥生母,早做什么去了。”

  被宫女扯了扯袖子,宜妃才想起,今儿个黛玉还跟在她身后,她不屑的神色僵在脸上,止住话茬,快步往翊坤宫走去。

  宜妃也是个妙人,黛玉轻轻笑着跟了上去,入了翊坤宫。

  翊坤宫中发生了何事暂且不提,总之,黛玉拿了满满的见面礼出了宫。

  胤祺早已到了宫门口等着,等黛玉上了马车,便见着坐在车里与自己对弈的胤祺。

  胤祺见黛玉神色如常,乌若双手放满了礼盒,便知黛玉在宫中未吃亏,总算放下心来,这才仔细问起黛玉这一日的事情。

  黛玉将宁寿宫发生的事情仔细说完,随即犹豫地看向胤祺:“五阿哥,我觉着皇贵妃的身子,不好了。”

第105章 回宫

  盛夏的风滚烫灼热,稍微在外头走几步,便能晒得满头大汗,直让人喘不上气来。

  黛玉身子天然的弱上几分,虽说经年调养之下,已无大碍,但还是不敢在屋子里用冰,京城中的夏日暑热难耐,每每这个时候,黛玉都不愿在外头走动,早早地便去了郊外的庄子上避暑。

  但这个惯例,在这一年打破了。

  正如黛玉所猜测的那般,佟佳皇贵妃确实不好了,许是见了她亲自选出来的乌拉那拉氏,她强打起的精神松了下来,黛玉从宁寿宫回来的次日,佟佳皇贵妃又病倒了。

  佟佳皇贵妃主理后宫多年,虽无皇后之名,却有皇后之实,胤祺身为阿哥,必须每日向佟佳皇贵妃晨昏定省,以示孝道。

  黛玉眉头微微蹙起,林府离紫禁城不算远,但无论是骑马还是坐车,到午门都得花上两刻钟的时间,更别说还得从午门走到景仁宫,要赶上早晨请安,必须半夜就得起床,这才不会误了时辰。

  一日尚且可以忍,日日下来却是身子骨都能熬坏。

  “我记着小厮前些日子说坊间来了几批西北的好马,格外矫健,我令人将这马买来如何?”黛玉略显兴奋地望着胤祺,眼中是毫不遮掩的喜悦。

  胤祺随着武师傅练武多年,骑射功夫自是必学的,又如何会缺了好马。自他学骑马的第一日起,皇太后便派人给他送来千里名驹,后来的每一年,贡到御前的马,除了康熙与太子,就他能得到最好的,坊市间所谓的好马,再好又如何比得上御贡之物。

  胤祺静静地看着黛玉,眼中是如水的温柔。

  “是我忘了,你又如何会缺好马。”黛玉喃喃自语,喜色散去,重又忧心起来:“这日日入宫,身子如何受得住。”

  “玉儿,”胤祺轻轻喊着黛玉的乳名,薄薄的胭脂色染上了黛玉的脸颊,她低着头掩住绯色,却错过了胤祺深深吸着的那口气:“赐婚旨意已下,我再住这儿未免坏了你的清誉,宫中已经有了旨意,让我搬回去。”

  红霞瞬间褪去,黛玉倏地抬起头,直直盯着胤祺,想找到半点玩笑的意味,却并未见着,只看见他格外认真的模样。

  巨大的失落涌现,胤祺将要搬回紫禁城中,胤祺和黛玉心照不宣,只不过一直没有正式提上日程,对于黛玉而言,这好像是一件遥远而模糊的事情。

  直到听见胤祺与她分说,胤祺要搬回宫中一事才有了实感。

  黛玉不知所措的看着胤祺,自她入京之后,胤祺住到林府开始,两人已同居一府十数年,胤祺是她玩耍的伙伴,是她读书的同窗,更是她心意相通的知己,比之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的青梅竹马,还要亲近。

  这么多年里,两人从来没有分开过,在彼此的生命中都占了重要的位置。

  “是该搬回宫了,东西都收拾好了吗?”黛玉内心茫然,凭着本能询问。

  “放心,有乌若在呢。”胤祺低声叮嘱:“反倒是妹妹你,可不能仗着我不在,又怠于饮食,更不能贪凉熬夜。”

  黛玉的眼圈骤红,她转过身子,不让胤祺见着,赶忙催促:“还不快赶紧收拾,最好今儿个就能住回去,这样明日请安也便宜。”

  胤祺对黛玉何其了解,见她情态便知她伤心,也不多安慰,只低声承诺:“妹妹放心,待我回去便求着皇阿玛许我开府,尽快将你娶回去。”

  黛玉眼眶又红了,却不再茫然,只觉着这一句话,就将她心中的空洞给补上。

  黛玉又羞又恼,红着脸啐道:“谁要嫁你了,又在油嘴滑舌了,还不快趁着天色早,收拾东西。”

  胤祺观黛玉确不再伤心,才将乌若叫来,与她说着住回宫中一事。

  乌若听了胤祺的吩咐,赶忙将丫鬟小厮们都叫了进来,忙叨叨的吩咐着丫鬟收拾,只觉着这个也得拿,那个也得收。

  胤祺在林家已经住了十数年,库房都有了好几间,乍然要搬去宫中,且得费一番功夫。

  乌若瞧着满屋子的东西,面露为难之色。

  胤祺见了,恍然笑道:“大件的东西,都放在这儿不用管,衣裳被褥摆件也无需收拾,宫中早就准备好了,随便收拾点用得上的就行。”

  乌若欲言又止,不知该如何与胤祺解释,毕竟胤祺这些年来对生活琐事并不上心,都交给了乌若打理。

  反倒是站在一旁的黛玉笑了:“咱们坐不垂堂的千金之子,就别搅乱了,按你这么说的收拾,今儿个睡觉就是问题。”

  胤祺暗忖,他也不是多么刁钻的性子,对用具也不多挑剔,怎地却得了黛玉这般说法,但胤祺却也只摸着鼻子:“还请妹妹不吝赐教。”

  黛玉也不推辞,略一思索,对着乌若说道:“五阿哥的日常起居,自是姐姐最明了,我在这儿托大说一声,库房里的东西都不用动,屋子里那些瓶子坛子,金银玉器的,也仔细收着,送到库房里,到时候拿锁把库房锁上,找个小厮守着,倒也稳妥。”

  “只一点,五阿哥日常用惯的东西,什么枕头被褥,衣服鞋袜,杯盏碗碟,还有那用惯的笔,最近在看的书,必须收拾出来。”

  乌若作为宫中的掌事嬷嬷,心中自有计较,她听着黛玉所言,与她所思相差无几,是个心中有成算的,乌若见胤祺点头,连忙吩咐丫鬟们按着黛玉的吩咐行事。

  “妹妹这般行事,可有讲究?”胤祺见着黛玉说得头头是道,好奇不已。

  黛玉睨了胤祺一眼,眼波流转间已初绽风情,直让胤祺看得挪不开眼,黛玉捂着嘴笑道:“倒也没甚讲究,只不过衣裳鞋袜、日常用具这些东西,并非新的就一定好,就说你的衣裳,外头的大衣裳不提,里头贴身的衣裳,哪件不是上身前过了一遍又一遍的水,一次又一次的揉软,这才穿得熨帖,那鞋袜也是,更是麻烦,特特做了与你脚一样的鞋撑子,很是撑了些日子,才能合脚,更别提那被褥枕头了。”

  胤祺这才恍然,笑着向黛玉道谢。

  饶是得了吩咐,只带胤祺用惯的东西,也收拾出来整四个大箱子,此时已经过了正午,但炽热仍未散去,不说一直忙上忙下的乌若,就连只动动嘴的黛玉,都热出了一身的汗。

  “雪雁,我记着厨房今日熬了酸梅汤,最是消暑,去取些过来。”黛玉见着满屋子人都热红了脸,扭头吩咐着雪雁。

  雪雁很快便领着丫鬟从厨房端来酸梅汤,这酸梅汤在井水中澎过,很是清凉,当然,给黛玉的那碗,是单独挑出来,没有冰过的。

  “你这丫鬟倒是机灵。”胤祺笑着赞了一句,喝了一口,只觉着从头到脚都冰凉彻骨,他打了个激灵,自决定搬回宫中去后就一直存在的燥意,终于熄了下来。

  “我便以这酸梅汤代酒,为你送行,望君保重。”黛玉拿着纤纤玉手握住胭脂红杯子,以袖挡脸,一饮而尽。

  胤祺随之饮尽。

  日头已经到了西头,正挂在天边要落不落,摇摇欲坠地发着光,在夕阳的余烬中,胤祺一行人回了紫禁城。

  紫禁城中非康熙允许不得骑马、乘坐马车,胤祺老老实实的从马上下来,往南三所走去。

  南三所位于文华殿的东北,是三所院落的总称,每个院落都是三进的院子,加起来共有200多间屋子(1),这些屋子明朝时是太子所居之处,但到了清朝,太子却不住在这儿,清朝入关后,胤礽是册立的第一个太子,他并未住在此处,幼年之时与康熙同住乾清宫,等到大了,胤礽又搬去了毓庆宫。

  现如今的南三所,是阿哥们长到进学的岁数后,从后宫搬出来居住的地方。若胤祺没有在林家住那么些年,他也得在这儿住着。

  但胤祺从宁寿宫出来后,便去了林家,这阿哥所居之处,从未踏足过。

  胤祺不紧不慢的沿着宫道而行,没多久,便见着绿琉璃瓦歇山顶,这边是南三所的宫门了,走过宫门,便见着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的三个宫殿。

  引路的小太监直接将他往西边那个宫殿走去。

  胤祺将这事放在眼中,只想着待会儿再问,很快,走过南端的琉璃门,便到了西边宫殿的前殿。

  小太监谄媚地笑着:“五阿哥,这儿便是您的宫殿,太后娘娘与宜妃娘娘遣人收拾好了,主子们嘱咐,若您哪儿住得不顺心,遣人送个信,不拘宁寿宫或是翊坤宫。”

  “我瞧你伶牙俐齿的,叫什么名字。”

  胤祺找了张搭着全新锦缎背靠的椅子坐下,漫不经心问道。

  “禀主子,奴才小喜子,自幼便在南三所当差。”小喜子喜不自胜,连忙回道。

  “这南三所还住了哪些人?”胤祺抛着手上的扇子,继续询问。

  “主子,”小喜子终于抓到在主子面前露脸的机会,对于胤祺的询问,自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一个磕巴都不打:“正中那儿,前殿的厢房里,住了服侍太子爷的格格,前殿空着没人住,中殿住了三阿哥,后殿住着七阿哥和八阿哥,东边的前殿住了大阿哥一家,中殿住着四阿哥,后殿住着九阿哥和十阿哥,西边这宫殿一直关着,只有您住在这儿。”

  “行了,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听了这番介绍,胤祺心里有了底,他一边心里吐槽着康熙将太子与他服侍的人隔得这般远,一边从荷包里拿出一把金瓜子,给了小喜子,小喜子喜出望外,连连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