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帮我收集历史文物 第34章

作者:最爱冰萄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基建 BG同人

  作为中医学的开山鼻祖,想必此人的大名许多人如雷贯耳——

  他就是医者之师,神医扁鹊。】

  比起各家学派而言,地位势微的医家学子听到天女讲他们家,脸色已然喜悦,待见到扁鹊的画像,就更高兴了。

  扁鹊的学生子仪,著有《子仪本草》的年轻人手指向天,“看呐,老师,仙人说您是医者之师!”

  扁鹊是个眉目和善的慈祥老者,轻轻拍了拍子仪:“勿要大呼小叫,别忘了为师还在替人诊脉。”

  子仪吐了吐舌头:“是,老师。”

  秦武王参加举鼎比赛伤了腰部,疼痛难忍,不知从哪里听说了扁鹊的事迹,召见其和弟子们入宫为他治病。

  扁鹊不愧神医之名,三两下便治好了秦武王,武王大喜之下想封扁鹊为太医令,然而太医李醯心生妒恨,极力阻挠此事。武王听信了李醯的谗言,暂时搁置了任用扁鹊的想法,将他放出宫去。

  扁鹊也不在意,他和弟子们继续在咸阳行医,此时此刻,他们便在一户人家为小孩治病。

  听到眼前的大夫居然是天女点名的神医,夫妇俩吃了一惊,神色变得更加尊敬。

  小孩不懂父母的变化,他被天空的变化吸引了注意力,抽噎的动作停下来,好奇抬头。

  【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的医学家,中医切脉诊断的创始人。

  他年轻时师从长桑君,尽得其真传。历史记载他曾从脉象判断虢太子之“尸蹶证”为假死,并以针熨诸法救活对方。

  此事传出后,扁鹊闻名天下,人们都说他有起死回生的绝技。

  为了感谢扁鹊的救命之恩,虢太子拜扁鹊为师学医,成了扁鹊第一个大弟子,追随扁鹊行医列国。】

  子虢莞尔:“师父医术极佳,能做他弟子是我的荣幸。”

  一路周游行医,子虢看到了许多从前未见过的美丽风景,没想到还能有机会与扁鹊一起上天幕。

  子仪等人酸酸的:“大师兄了不起.....”

  扁鹊很欣慰。

  当初子虢千里迢迢赶来拜他为师,说要随他学习医术,他怜悯子虢国家被灭,却担心对方曾贵为太子,收他做徒弟会失了礼数,还担心他吃不了苦,日后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后来子虢亲身到鹊山顶,摘千种草药辨其性能,这一举动让扁鹊看到了他的决心。

  师徒数载,他常常庆幸自己做了正确的决定,才没有错过一个优秀的衣钵继承人。

  【扁鹊带弟子们周游列国,随俗为变,到邯郸,得知当地人尊重妇女,便做治妇科病的医生;到洛阳,得知周人敬爱老人,便做专治耳聋眼花四肢痹病的医生;到了咸阳,得知秦人喜爱孩子,便做小儿医。

  一行人不辞艰辛,济世救人,一路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成为了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全科医生。】

  听到夸赞,扁鹊与弟子们露出高兴的笑容。

  被点到的各国人也骄傲抬起头颅,邯郸人:“哈哈哈对,咱们邯郸就是尊重女子。”洛阳人:“尊老爱幼,孝悌之道,怎敢轻视。”

  我是邯郸/洛阳/咸阳人,我骄傲!

  孙思邈捋着长须点点头:“实践得真知,行医者当不分贫富贵贱,长幼美丑,聪明愚笨,一视同仁矣。”

  一些同样在游医积累经验的大夫们听到这里,心想有道理,他们要不也学一下祖师爷,根据当地需要,有目的性地展开医疗活动好了。

  女音轻柔,向人们娓娓讲述扁鹊的医学理念:【扁鹊主张未病先防,着眼于未雨绸缪,即等病人病情严重时再挽救,不如等病情发作之前预防,阻断病变,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所谓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这样的医疗观点影响古今,直到今日,人们治病依然有着防患于未然的心态。

  其次,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厉害,是华夏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人疾病的医生,他提出“六不治”理论:

  骄纵放肆的人生病不讲道理,不听医生训诫,不治;眼中只有金钱,不把生命健康放在心上的病人,不治;衣着饮食不当,阴阳颠倒导致身体出现紊乱,不肯改变习惯者,不治;形羸不能服药,不治;

  最后,信巫不信医,不问苍生问鬼神者,扁鹊也不治。

  当然,其中某些观点也存在了时代局限性,比如第五点,身体极度瘦弱不能服药的病人,古代医疗条件受限,可能治不了,但以现在的医疗条件而言,不能服药了,还可以输液,说不定就能把病人给救活过来了。】

  天幕之下,许多巫医们听到扁鹊的做法,一时破口大骂,什么叫不问苍生问鬼神?巫医也是医,凭啥否定他们的功劳。

  某些信奉巫医的老百姓听了,在心里暗暗嘀咕:听天女的意思,她不太信巫术,巫术有啥问题吗?

  扁鹊叹道:“不问苍生问鬼神,这话说的好。”

  “求仙求神不如求己,高高在上的仙人又怎会时刻关注凡人呢。”

  待看到天幕展示出来的输液画面,扁鹊的眼睛亮了起来,“是啊,老夫怎么没想到,将稀释的药液送入病人躯体,如此一来,病人便不会因承受不住太大的药性而身体过损....”

  感谢天女告诉他改善医术的关窍!

  扁鹊越想越高兴,恨不得立马找人实验这种治疗方法。

  【他是我国古代第一位被写入正史的医家,然而由于医书失传,扁鹊的医术久不可考,天回医简的发现,使这位医家大师的经典再次呈现于世人眼前。】

  数条木色医简缓缓划过幕布,《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发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疗马书》......

  旁边列有一行小字:二零一二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

  “成都。”

  刘备与诸葛亮对视一眼,惊喜莫名,按照先前天幕的三国地图指示,成都便是益州——

  这样说来,那九百多枚医简就在他们脚下?

  下一次试炼机会近在眼前,刘备当机立断,派人去寻找天回镇老官山寻找扁鹊的医书。

  蜀汉众人美滋滋。

  “大哥,益州真是个风水宝地啊!”

  “三弟说的是。”

  “不过大哥,咱们把汉墓给掘了,高祖他老人家不会生你气吧?”

  “.....这,”

  刘邦石化了。

  汉墓出土.....谁的墓?千万别告诉他是他的。

  岂有此理,死者为大,这后世的子孙竟然挖他们祖宗的坟!

  司马迁苦着脸,他的《史记》45篇 专门写了《扁鹊仓公列传》,有史以来第一次将医家写入传记。

  正史?哪本正史?是他的吗,天女大人您倒是说啊,他白白错过的试炼机会啊......

第26章 医家篇2巾帼医家第一人

  【贤者总是遭小人嫉恨,历史上,扁鹊的结局并不太好。

  秦国太医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担心扁鹊威胁他的地位,于是派人刺杀对方。第一次刺杀行动被扁鹊的弟子察觉,没有成功,李醯不甘心,继续派杀手假扮猎户,终于在扁鹊离开秦国那一日成功劫杀了他。】

  “什么?”扁鹊的弟子们脸色惊怒,“李醯这个小人.....”

  “师父都不与他争太医令的位置了,居然还不肯放过师父!”

  扁鹊深深皱眉,为秦武王

  治病时他便察觉到了李醯对他的嫉恨,但他无意做秦国太医与李醯相争,打算不日就离开秦国,没想到李醯这么狠,非要对他赶尽杀绝。

  子虢担忧扁鹊的安危,说道:“师父,咱们走吧,回鹊山。”

  扁鹊曾治好过晋国大夫赵简子的五日不醒之症,后赵简子赠蓬鹊山给他做食邑地,鹊山人爱戴他,扁鹊在那里不用担心安危。

  扁鹊皱眉:“可是天幕说杀手会在我离开秦国那一日劫杀我,说明李醯派来的杀手还潜伏在附近等待时机。”

  正当他思考接下来该如何应对李醯派来的杀手之际,听到扁鹊名声慕名而来,聚集在大宅外的病患队伍产生了骚动。

  两个男子悄悄在队伍里前进,他们的举动不知怎的惊到一个男童,男童哇哇大哭,引来了旁人注意。

  咸阳人震惊地发现,两人的袖中竟藏有两把利剑!

  男子神情惊慌。

  有聪明的病人立刻反应过来:“他们是李太医派来的刺客,想杀扁神医!”

  “好啊,原来是李醯的走狗!来人啊,乡亲们,拦住他们!”

  “该死。”行踪暴露的两名刺客扭头就跑。

  咸阳人哪能看他们远走高飞,秦人尚武,当即有厉害的勇士冲上去和两个歹徒搏斗。

  很快,这边的骚乱引来了城中守卫注意。

  与此同时,宫廷内,秦武王勃然大怒,命人将李醯带到御前。

  “李醯,你可知欺君之罪!”

  “大王,老臣冤枉啊,老臣是为了您好,那扁鹊非我秦国人,又受过晋国赵氏的恩惠,臣担心他会对大王您不利,一时情急才做了晕头的事.....”

  拼命狡辩的李醯没注意到秦武王看他的眼神越来越冷。

  “既然如此,你就亲自去狱中向神医赔罪吧。”

  一声惊叫从皇宫里传出,接着声音戛然而止,两个侍卫拖着一个人影走了出去。

  不久,秦王宫来人,告知扁鹊罪人已经伏法,让他不用再担心安危。

  咸阳人安慰扁鹊:“神医你安心呆在这,咱们帮你巡逻住处周围,再有那不长眼的,来一个咱们弄死一个,对不对乡亲们?”

  “没错!您尽管放心,咱们保护您。”

  敬爱的神医可千万别因为李醯一人对他们坏了印象啊。

  扁鹊顶着一双双紧张期盼的眼神,说:“那就多谢诸位了。”

  “扁某会继续在这里行医的。”

  秦王宫来人听到扁鹊的话,悄悄松了口气,他找机会上前:“神医您何时忙完,大王想再邀您进宫一叙。”

  【扁鹊遭妒被杀,听说扁鹊身死,鹊山人不远千里从咸阳抱回了他的头颅,葬在山下。

  为感念扁鹊的恩德,鹊山人在此地为扁鹊立祠,世代奉祀。】

  天上画面一变,从扁鹊身死的场景来到一处静谧的山谷里,子虢等弟子与鹊山人民对着一个楠木棺材哭泣不止。

  斗转星移,镜头来到千年之后,蓬鹊山不仅成为历代民众瞻仰扁鹊的圣地,还成了现代全国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基地,朝拜人数达上百万人次。

  一座巨大的半身石像伫立在扁鹊的行医故里,老者面容慈祥地看向来人,左手搭在右手腕间,做着人们无比熟悉的诊脉动作。

  【医家在战国被视为九流之业,与其它职业相比,缺乏足够的社会影响力与经济回报,地位不高。而扁鹊用一生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医疗经验,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础,对华夏医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良医活人,功同良相,谁说医者仁心不能载入史册,大爱无法千古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