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想见江南
其实若按照吴用干的这些缺德事,怎么收拾他都不为过,但现在正值天下局势变动的关键点,杀了吴用这个梁山二把手,哪怕宋江不情愿,梁山二龙山也终有一战。赵淳楣抽不出身应付虾兵蟹将,如此只能便宜他们了。
等他们走后,面对依旧处于大脑宕机状态的朱仝,赵淳楣叹了口气,“不是说了,让你看好孩子吗?”也多亏自己赶过来了,小衙内原著里可是直接被李逵劈成两半。
朱仝这一晚上经历的太多,现在人已经有些麻木了,但听到孩子两个字还是回了神,激动地爬起来,张了张嘴却说不出一个字。
赵淳楣安慰道:“小衙内没事儿,已经送回家了。你以后可不能再犯今天这样的事儿了。”
“不会、打死也不会了!”朱仝磕磕巴巴,接着似乎想到什么,所有的情绪转换为怒火,“这帮畜牲!我为了他们散尽家财,自己蹲大狱,结果他们就这般对我!”
赵淳楣摇了摇头,朱仝的遭遇说白了,就是与梁山接触得太深了,梁山那伙人,虽说其中也有被逼无奈的好汉,但本质上还是一个黑色团体。而古往今来,但凡与这种组织有了深切往来,想要脱离都得付出惨痛代价。
别看这群人表面上威风,但实际还是一群社会边缘人士,他们往往更需要抱团取暖,同时还有一种非常希望自己身边人一起下水的扭曲心里。
好比宋江,之前晁盖请他上梁山,推三阻四极为不愿意,而当自己被逼落草后,为了赚人什么阴暗的手段都试出来了。杀小衙内这档子事,虽然是吴用策划,李逵执行的,可宋江身为寨主,他也定然知道这俩是什么人。派他们来,意思就已经很明显,那便是不择手段带朱仝上山。
把朱仝扶起来,赵淳楣想了一会儿,还是开口道:“此番回去,最近一段时间还是莫要出门,等风波过去了再说,一定要长记性啊。”
朱仝感激地点头,之后在众人的规劝中,迫不及待地往府里跑,虽然有些艰难,他终究还是拥有了向往的平安稳定的人生。
而赵淳楣,在处理完一切后看向身边的柴进。
柴进苦笑,他想要过上正常的生活只有梁山与二龙山这两条路,如今得罪了吴用,梁山的路是堵死了。况且亲眼目睹后,自己也不齿于他们的行径,剩下能依附的还用说吗。
对着女人行了一礼,柴大官人心悦诚服道:“愿为寨主差遣。”
第59章
又是一年初冬,东京城仿佛没有丝毫变化,还是那么的巍峨美丽,只不过往日最热闹的街道,此时却没什么声音。商店大门纷纷紧闭,偶尔有来往行人,却也纷纷眉头紧锁,脸满是惊慌之色。
朝堂中,赵佶坐在大殿最上方,面如寒霜,他看着下面恨不得把头埋到地里的大臣们。直到几个月前,此处还是一派和乐融融,君臣相得的景象。人们自得于朝廷收归了北方、西夏大量领土,吹捧皇帝乃盛世明君。
而如今,转眼间伴随着金人的进攻,这一切都化为泡影。
是的,就在半月前,金国那边以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二人为将,分东西两路伐宋。
西路的完颜宗翰行至太原之时,遇太原将士拼死抵抗,以一城之力拖住了整个西路大军,双方坚持在那里不得动弹。
至于东路就没这么好运了,完颜宗望从燕云路南下,绕开了沧州、大名几个军事重镇,眼看就要渡过黄河,到时候距离开封不过几百里,这次危机比已经不比立国之初宋辽战事小了。
赵佶看着战报,太阳穴一跳一跳的疼,他有些不可思议道:“金人十月起兵,现在才过了一个多月,就已经到黄河了?朝廷的诏令都没有这般速度?难不成路上的官吏城镇没有半点抵抗?”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们都有些尴尬,纷纷闭口不言,赵佶无法,只能询问前排的童贯,毕竟童贯可以说是唯一知兵的。
童贯顶着皇帝的目光,顿时觉得汗流浃背,轻咳两声,小心翼翼道:“回官家,东路那边,主要有郭药师带路……”
“啪!”话没说完,就被上方飞来的奏章打断。
赵佶气得满面通红,咬牙切齿道:“这个畜生!”
郭药师原本是辽国的汉人将领,因为觉得辽高层对自己不信任,带着手下兵马投了大宋。朝廷上下对此非常高兴,给了他大批赏赐,还命令他世代镇守幽州。
原本事情进行到这一步,还算顺利,现在辽已经算是灭亡了,宋金双方刚刚签订了合约,就算是毁约,总要有个十来年缓冲期,然而不出意外的话还是要出意外了。
直接导火索便是一个叫张觉的将领上,之前朝廷在讨论如何处理梁山二龙山之时曾提过一嘴。张觉与郭药师相同,都是辽国战败将领 ,不过他投降于金国,金国派他镇守平州,宋廷这边与其勾勾搭搭,于是张觉便决定带着平州来归降。
而宋朝这边,不顾之前与金国的盟约,竟然真的接纳了张觉。结果金国大怒,立刻派人取张觉首级。
张觉害怕之下抛家弃子独自跑到大宋这边避难,金人过来讨要,大宋不想给,便想出了个骚操作,他们找了个与张觉很像的人,将脑袋砍了送到金使面前。
金使看了大怒,这不是把我们当傻子吗!
宋廷见被拆穿,无奈只得将张觉本人交了出去。
张觉死是小,但其所导致的后续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
首先,他的亲人眼见无依无靠,为了能再金人手下自保,便把张觉与大宋所有的秘密信件统统上交。金人看后才知道,原来宋廷这段日子不光是积极策反金地的汉人,更要命的是,赵佶不知脑子抽风了还是怎么地,竟然与流窜在外的辽国皇帝天祚帝搭上线了。提出只要对方来到大宋,朝廷愿意以上宾待之。
天祚帝堪称金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见此顿时大怒。
其次,张觉如今身为大宋子民,宋说交就把人交上去了,这让剩下归顺宋朝的臣子们如何作想?像郭药师,就不止一次对身边人表达过对宋的失望。
而反过来,朝廷其实对郭药师也非常不满。
郭药师所代的兵,名为常胜军,本就是燕山一带的流民,比大宋的兵痞素质还差。郭药师此人也颇为桀骜不驯,经常与同僚们起冲突。
最重要的是,常胜军实在太能花钱了!
根据初步统计,在收编常胜军这一年里,算上赏赐,朝廷为了供养他们总共花了六千万贯!要知道在王安石变法前,宋廷一年的净收入也才六千八百万贯!
本身这几年打仗损耗就大,再加上有了常胜军这个吞金兽,可以说拿下幽州的这一年,整个大宋都未好好修整过。
为此,朝廷也曾几次派人训斥郭药师,双方正处于一个相看两相厌的阶段。
直到金人打来了。
最开始的时候,郭药师也想着好好守住幽州,无奈金人实力太强,队友又过于拉胯。甚至有官员偷偷商量着要将他绑了送到金人帐内,郭药师听完一阵后怕,当即带着常胜军投降了。
有了这位大宋将领的加入,金军堪称如虎添翼。
郭药师对整个北方,只要是宋朝掌握的地点,军备兵马部署非常熟悉,在他的引导下,完颜宗望顺利地绕过了许多难打的地方,以最短的时间就逼近了大宋的首都汴京。
得知详细情况的赵佶在百官面前破口大骂,丝毫没有了往日艺术家的斯文。
“郭药师这个罔顾君恩的贼配军!认贼作父!与金国那帮不讲道义撕毁盟约的蛮夷混到一块!倒是两条好狗!还有你们……”
皇帝又看向了下方的官吏,“一群酒囊饭袋,当时不是说张觉献城是好事吗!现在社稷存亡之际,你们给朕提出一个应对之策!”
赵佶心中还有一丝幻想,毕竟当年真宗在位之时,辽国也即将打到汴京,宰相寇准、杨家、种家一位位有能之士站了出来,抵挡住了辽国几十万大军,万一现在也出现奇迹呢!
然而让他失望了,百官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人开口。其实他也不想想,朝廷在他这些年的祸害下,早就只剩下一群逢迎拍马之徒,上哪儿找什么能臣干吏。
赵佶又骂了几句,最后无奈之下,只能命人去写降书给金国,看能不能拖延一二,但他心里清楚,不能将命运丢给别人,得为自己找条后路了!
正当他犹豫不决之时,外面有人来报,言太常寺少卿李纲求见。
听到这个名字,赵佶不由愣了下,旋即反应过来,此乃刚上任的那位“狄仁杰”。
李纲乃政和二年的进士,官宦世家出身,本应一路平步青云,但却长了副刚直性子,几次妄议朝政被贬,最过分的一回甚至指着鼻子骂皇帝只顾享乐不理朝政。因为其不畏强权,勤勉聪慧,世人都称其有狄公之风。
赵佶自打当上皇帝,最烦这种人,听说李纲来了赶紧让人把其撵走,然而宫人刚抬脚他又改了主意。
“等等,”赵佶面色阴晴不定,半天,还是咬牙道:“让他进来吧。”
经过这段时间的事,他就算再糊涂也明白,靠着自己平时宠信的那些大臣,是救不了国家的。想要渡过难关,还得靠这帮臭脾气。
所以等看见李纲,赵佶破天荒地给了个笑脸,扯着面皮道:“李卿来了,快快赐座,可是有什么将领要推举?”
李纲今年才满四十,正是年富力强的岁数,长相跟性格一样端庄方正,对于天子热情的态度,他似乎没有半点反应,只不过平静道:“回陛下,现在纵观朝廷,唯一会打仗的便是童公公了,臣一介书生,与武官素无结交。”
赵佶心中不悦,呵斥道:“既然如此,你过来是做什么的?”
“虽说不认识武人,但臣却知道,当务之急,是让各地兵马快快赶来京城勤王。”
赵佶挥了挥手,“这我自是知晓,前些日子已经让种师道领兵过来了。”
种师道在一年多前跟随童贯征辽失利,被迫背起了全部罪名,被皇帝在大殿之上羞辱不说,还把所有头衔荣誉撸了个干净,现在正在山林里隐居。
李纲皱眉,犹豫了下开口道:“种老将军今年已经七十五岁了,之前就听说他腿脚有毛病,眼下火烧眉毛,未必能赶得及。依臣所见,不如就近将山东河北那些零散的兵马聚集过来,好比朝廷之前册封的那位宗姬,听说手下也有几万人,聊胜于无啊!”
事关自己性命,赵佶就算再混如今也得听劝,当即下了指令,招赵淳楣等人速速带兵救援。
然而这一切办完后李纲依旧没走,他看着赵佶,好半天,还是一咬牙道:“官家,微臣斗胆,能否问您一句话。”
得到肯定答案后,男人对赵佶一字一顿道:“您是否打算南巡。”
“放肆!”赵佶听完微愣,旋即暴跳如雷:“谁给你的胆子!来人!给我拉下去!”
李纲看着色厉内荏的帝王,见其没有第一时间反驳自己,心中充斥着失望,摇摇头,与赵佶道:“朝野间明眼人都已看出来,微臣也不过是要您一个准话。”
赵佶气得直哆嗦,同时又禁不住有些心虚。
所谓的“南巡”,说白了就是逃跑。
是的,赵佶已经想跑了。他是皇帝,在此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会有生命威胁,对于金兵南下,也没有任何应对措施。在国家危机之时,他本能的想逃。
但作为一国之君,逃跑实在是个难事。国君移驾所传递的信息,便是都城失守,国家即将灭亡。连皇帝都跑了,哪还会有士兵百姓与汴京共存亡。
于是赵佶打算将自己的接班人推到前面,就在五天前,他下达了一条诏令,封太子赵桓为开封牧,掌管开封军政大权。
正是这条诏令,使得李纲确定了官家的心意。
说不难受是假的,李纲也是十年寒窗走过来的,有着匡扶社稷的儒家理想,结果所效忠的皇帝却是这样一个小人。但转念一想,皇帝禅位了也好,或许新君登基一改往日气象呢。
结果赵佶虽然封太子为开封牧,却迟迟不肯禅让,毕竟太上皇与皇帝还是有区别的,赵佶舍不得手上的权力,拖拖拉拉到现在。
李纲今日来,不光是代表着自己,同时也是身后一派官员的心意,他深吸一口气,郑重地跪了下去,与天子道 :“官家,臣无意参与皇储之事,可眼下我大宋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您若是以太子守城,太子只是个开封牧而已,难道有士兵会为了开封牧卖命吗!”
赵佶听罢,整个人陷入了迟疑。
“陛下!”李纲见此又增一剂猛药,“金人已经临近黄河,再不走,怕是就走不了啊!”
考虑到自己的身家性命,赵佶在思索良久,最终还是将左右丞相、宗正寺等人叫了过来,在众人的见证下写了退位诏书,并让人将其送到太子那儿。
原本以为到此就算结束了,谁知通报的内侍却慌慌张张地跑了回来,战战兢兢地表示太子说了,自己无才无德,不敢接过重担,望官家收回成命。
“好哇,这个不孝的孽畜,是害怕担上亡国之君的污名不敢是吧,跟他说,不同于就把他贬为庶民,等金人来了第一个送去战场!”赵佶大怒,也不管有臣子在,丝毫不给新君颜面。
然而太子听后却更加害怕,甚至直接哭晕了过去。
赵佶无法,只能让人把陷入昏迷的儿子拖过来,让侍人们为其换上龙袍,强行按在龙椅上。
朝中重臣们看着这滑稽可笑的一幕,纷纷低下头颅,对自己、这个国家的未来,再次陷入深深的焦虑。
做完这一切的赵佶几乎一刻钟都等不了,把昏死过去的儿子往大殿一放,拿着自己早就收拾好的行礼,带上蔡京童贯几个近臣,又挑选了一些年轻漂亮,深受宠爱的妃子,浩浩荡荡地一起南下。
因为江南有方腊起义,而在这几日朝廷同意了梁山的要求,并让他们以官府的名义出兵剿匪,整个江南已经乱成一锅粥了。所以赵佶先不急着过去,思来想去,他们跑到徽南先待着,看看左右战事再进行下一步行动。
而就在赵佶跑路的日子,二龙山也收到了朝廷的诏令。因为金人动作太快,古代交通又不发达,她也是前一阵才知晓金兵南下的事儿。对于朝廷的求救信,表现得并不太惊讶。
而面对这样的要求,二龙山上的将领也都有不同意见。
冷静一些的朱武等都觉得这不是个出兵的好时机,眼下正值寒冬,行动起来是非常不方便的,何况宋廷那边态度也暧昧。而也有不少人,觉得不管怎么样都是大宋人,异族入侵,理应去帮忙。
看着吵成一团的众人,赵淳楣叹了口气,还能怎么样,开会吧!
第60章
对于开会,二龙山上下已经很熟悉了。赵淳楣只吩咐了一句,身为大总管的郑柳便迅速布置起来,前后只用了一个时辰,山上所有首领便都出现在会议厅。
在得知汴京被围,向赵淳楣请求支援后,所有人都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