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辰木离火
贾媃难得有机会出来参加这样的聚会,和众人闲聊之时,不禁轻轻叹了口气,神色间流露出几分落寞。
她忍不住抱怨道:“我还能有什么乐子呢,不过是在家里找点解闷的法子罢了,家里连个贴心的姑娘能说说话都没有。”
她虽膝下育有两个姑娘,却不是亲生,可总感觉除了礼节上的往来,少了些亲生母女间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
她自认为已经竭尽全力做到最好,可女儿们虽然敬重她,却始终像是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女儿们嫁出去后,她的身边就显得更加孤寂冷清了。
想到这里,她轻轻摇了摇头,端起茶杯,缓缓浅抿了一口。
贾媃家里的爷们外放任职了,倒也落得清闲自在,不必卷入朝廷里那些纷繁复杂、乱糟糟的事务当中。
提及上月发生的事情,众人依旧心有余悸,那种惶恐不安、提心吊胆的滋味,至今回想起来仍让人难受不已。
贾敏看向姐姐,轻声说道:“他们虽然不在家中,不过由此可见外放自然有外放的好处。”
史苗在一旁听着,不住地点头,由衷地感慨道:“我也觉得还是先前住在金陵的时候最好,那时候你们都还没嫁出去,家里热热闹闹的,满是欢声笑语。”
此时,太上皇不知出于何种缘由又开始有所行动,皇帝陛下的态度却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透。
整个京城仿佛被一层沉重的阴霾所笼罩,再度陷入了死气沉沉的氛围之中。
当然,这只是对于那些行事谨小慎微、心里有所顾虑和忌惮的人家而言,而某些人家却依旧我行我素,该如何寻欢作乐便如何热闹,奢靡享受一样都不落下。
眼看到了午饭时间,众人围坐在一起,一时间欢声笑语不断。
然而,之前送去帖子的甄家,却犹如石沉大海,半点消息都没有。
按照礼节来说,就算甄家忽然来不了,也早就应该派人前来告知一声。
周氏看着丫鬟婆子们收拾杯碟桌椅,又抬头望了望逐渐西斜的天色,心中不禁涌起一丝疑惑,她向下面的人问道:“甄家还没来人吗?”
丫鬟赶忙快步上前,毕恭毕敬地回答道:“回太太,没有,门房那边一直都没有消息传来,礼也不见踪影。”
周氏听了,微微皱起了眉头,眼中闪过不易察觉的不悦,接着便朝着史苗走去,说道:“原想着那边的凤哥儿会过来,她最是会讨老太太欢心,只要她一来,场面立马就热闹起来了。”
众人心里都清楚,给甄家递帖子,本就是想给凤姐一个过来相聚的由头。
先前甄家发生的那件事,周氏还曾一度误会凤姐是个心胸狭隘、容不得人、心机深沉且手段狠辣的人。
后来才知晓,凤姐身为媳妇,竟然还要用自己的嫁妆去贴补家用。那甄家的爷们拿着媳妇的嫁妆在外面养外室,把外室带回家后还将其害死,最后竟还妄图把恶名栽赃到凤姐身上。
凤姐是个极其好强的人,每次过来,脸上都总是带着笑容,可又有谁能想到她在背后咽下了多少的辛酸苦楚呢。
贾敏听到周氏提及凤姐,也跟着附和道:“先前我听说甄家要分家,恐怕一时间还拿不准到底该怎么分呢。”
史苗也曾帮着甄家仔细盘算过,按理说二房没了之后,甄家早就该分家了,可如今这形势如此复杂,实在是太难分了。
甄家作为元妃娘娘的亲族,分家的话实在是不太好看,况且甄家是为宫里娘娘省亲特意盖的园子,倘若要分家,这园子肯定是不能分的,光是日常的维护费用就是一笔相当不菲的开销。
虽说这园子顶着个好名头,可真要是有人要了这一份产业,必然就不能再要其他东西了,难不成要让王夫人娘俩守着这园子去讨饭吃吗?
下午安排了一出精彩的小戏,戏台上,演员们精心粉墨登场,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演绎得精彩绝伦。
刚唱完第一折子,正准备开始下一场时,众人忽然听到了那个熟悉的声音。
只见凤姐今日的打扮格外隆重,身着一袭华丽无比的衣裳,头戴璀璨耀眼的珠翠,脸上洋溢着自信满满的笑容,步伐轻快灵动,上前来给史苗和一干夫人们行礼,说道:“老太太,我来迟了,还请老太太恕罪。”
史苗看着她,笑着摆了摆手,示意她起身,问道:“我就知道你肯定会来,是被什么事情给绊住了呀?”
王熙凤脸上笑意盈盈,解释道:“都是些琐碎的家常事,我们太太特意把我叫过去,还交代我一定要给老太太您问安呢!”
她又赶忙说起她婆母不能来的原因:“我们太太前几日头风病犯了,原本是打算来的,可到今早还是动弹不得,心里又懊恼又着急,只恨不能亲自前来。”
史苗本也没对一个小宴席上甄家能来多少人抱有太大期望,以前也大多是小辈过来问个好表示一下心意。
只是凤姐既然说自家婆母病了,史苗照例也要在人情世故上走个过场,说道:“好生调养着就是,咱们两家离得近,往后有的是机会。”
凤姐顺着史苗的话茬,接着说道:“我也是这么劝我们太太的,好说歹说,才总算把她劝住了。”
在史苗跟前请过安后,凤姐又转而向周氏道谢:“前儿我们家巧姐出痘疹平安,多亏了您荐的大夫。”
她是打从心底里真心实意地感谢,荣国府的人脉和资源就是好,连举荐的大夫都比宫里的太医还要靠谱。
几服药下去,巧姐就完全康复了,身上也没留下半点疤痕印子。
听说巧姐出了痘疹,长辈们纷纷关心她如今的身体状况,王熙凤一一谢过,说道:“早就已经大安了,多谢各位长辈挂念。”
史苗见此情景,便打发她去和姐妹们一起玩耍。
黛玉等人本想问凤姐为何迎春没有一同过来,可话到嘴边,最后还是硬生生地止住了。
定了亲的姑娘,便不太方便出门走动了,就连最爱出门游玩的湘云,近来也是三回难得有一回能聚齐,仿佛一下子就成了有主的物件,行动都受到了诸多限制。
又唱完了一折子戏,贾敏听得十分专注投入,觉得这戏唱得实在是精彩,便问白先生:“湘湘怎么不见出来,这一折子的唱腔与往日不太一样呢。”
白琪还是如往常那般回答,说湘湘身子不太方便。贾敏也无心再继续听戏了,当即领着黛玉去看望白湘湘。
柔和的光线透过树叶的枝桠,斑斑驳驳,轻轻洒落在庭院之中。
微风悠悠拂过,树叶相互摩挲,发出沙沙的轻响。
白湘湘这时还在认真地抄着一卷书,见母女二人过来,连忙吩咐丫鬟看茶。
贾敏关切地问道:“湘湘,你为何不去听戏呢?今日天气这般好,戏也十分精彩。”
白湘湘脸上带着温和亲切的笑意,解释道:“我有些乏累了,就不去了,免得中途先走了有失礼数。”
贾敏想到她确实行动多有不便,今日又有甄家的外人要来,倒也没有再勉强劝说,于是安排道:“一会儿我让戏班子到你这边单独给你唱一回。”
白湘湘感激地道谢。两人刚没说上几句话,外间就有人匆匆来催贾敏,说甄家又有人来了。贾敏无奈之下,只能又折返回去。
甄家来人却是分先后两拨到达的,一家子人分成两回过来,当中必定是有什么缘由。
史苗定睛一看,甄家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宝玉的母亲王夫人,莫说史苗感到意外,就连贾敏都颇感吃惊。
怪不得刚刚王熙凤东拉西扯,非要扯什么家里太太得了头风不能来的缘故,原来是三房动身前来的是王夫人。
王夫人比王熙凤年长了一辈,这么一对比,就会显得大房对此次聚会不太重视。
凤姐来时,因为和探春、黛玉、惜春等人都十分熟悉,史苗在家里又向来不拘束孩子们,大多时候都是让年轻一辈的孙媳妇们一起尽情玩耍,不必到跟前拘谨地立规矩。
如今王夫人一来,依照礼节,姑娘和孙媳妇们都要上前来行礼问安。王夫人一一询问过后,还问姑娘们最近读的是什么书,这般举动,仿佛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一样,不知情的人看到这种场景,定然会觉得王夫人也是个知书达理、行事豁达的人。
自从王夫人一来,王熙凤就像是被喂了哑药一般,不敢再像之前那般随意说笑、肆意而为,不太说话了,整个场面的气氛也随之冷清了下来。
史苗坐在上首,不动声色地维持着场面上的体面和做派。
王夫人目光在黛玉、探春身上来回打量,眼神中透露出审视和考量,心里暗自盘算着,这些姑娘们和她的宝贝儿子宝玉是否般配。
她的心思表现得实在是太过明显,旁人就算不想猜也能轻易察觉。
本来甄家宝玉已经到了相看婚配的年纪,王夫人觉得自己把适龄的姑娘仔细考量一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荣国府的姑娘和林大人的姑娘,从年岁上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尤其林大人家的这一个,模样出众,才情更是没得挑剔,况且林家只有这么一个姑娘,江南又向来有厚嫁的风俗,将来肯定少不了一笔丰厚的家资。
可惜林家必定是舍不得让女儿远嫁出来的,她也只有宝玉这一个儿子,纵使这姑娘千般好万般好,如同仙女下凡一般,也是万万不能考虑的。
至于荣国府这一个二房家的姑娘,虽然平日里不太起眼,但深受家中老太太的疼爱。
这位老太太可是最是难缠不好对付的,肯定不会轻易应允这门亲事,到头来宝玉还会白白遭受一番奚落,又何必自讨苦吃呢。
故而王夫人思量一番之后,便把黛玉和探春二人排除在了媳妇人选之外。
好好的一个原本充满欢乐氛围的闲暇小聚会,最后却莫名其妙地草草收场了。
贾媃先行一步离开了,贾敏去和白湘湘说了会儿话,黛玉想留下来和姐妹多住两日,贾敏只能无奈地笑着说:“你就留一日吧,不然你父亲又该天天在我耳边念叨了。”
黛玉撒娇般地和母亲讨价还价,又好不容易争取多留了一日。
周氏和关氏两个嫂嫂一起送贾敏。
三人聚在一起,却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情绪,说起今日发生的事情。
黛玉是贾敏的亲生女儿,贾敏是当中最为火冒三丈的一个,当着客人、老太太还有孩子们的面,不好当场发作出来。
稍微一回想王夫人今日的所作所为,贾敏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满脸怒容,愤愤不平道:“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人家,竟然还敢上咱们家来挑选姑娘!”
周氏扶着廊柱,冷笑一声:“咱们家的姑娘自然是好的,由不得旁人眼巴巴地看着眼馋,她们也只敢在心里想想、看一看罢了。”
关氏想到自己的闺女被王夫人这般挑拣,也气得不行:“但凡在京城有点头有脸的人家,谁愿意把姑娘嫁过去?就说那甄家乱七八糟、一堆见不得人的腌臜事,她怎么就敢有这样的心思呢?”
那边厢,王夫人已经走进了角门,周瑞家的紧跟其后,前来把太太接回去。甄家早就各房过各房的日子了,今日太太才亲自走这一遭。
周瑞家跟着王夫人这么多年,自然是看出来主子的几分心思。
她们这些当奴才的私下里也会议论,都在说林家姑娘将来的嫁妆肯定少不了,不知道会多丰厚,谁要是娶了林大人家的姑娘,将来可就只有享福的份了。
倘若二爷能娶到这样一个媳妇,家里的亏空还用得着发愁吗?
至于配不配得上,听说那林姑娘身上还有个太上皇赏赐的诰命。
虽说真心想配也不是没有办法,可是周瑞家的也只敢像说书先生编荤段子那样,在心里偷偷地想一想罢了。
就算是王家舅老爷来了都未必敢有这样的想法,他们甄家就更不敢了。
周瑞家送了王夫人回院子,见没什么事情了,才往自家走去。
一进屋子就看见桌上放着一堆物件,她挨着炕坐下,问家里看门的婆子:“这是谁家送来的东西,怎么就放进来了呢?”
婆子右脸生了疮还没有完全好,红彤彤的一块疤痕十分显眼,她只敢低着头,小心翼翼地答话:“是江南薛家姨太太派来送礼的婆子孝敬您的。”
周瑞家的又问道:“给太太的东西送进去了吗?”
那婆子低着头回答道:“说是还没送进去,今日薛家来人的时候,您老不在,所以打算明日再送进去给太太和二爷。”
周瑞家的心里明白,这是薛家想让她明日多帮着说些好话的意思。
她起身仔细瞧了瞧,薛家这次倒是舍得下本钱,还有几样不错的好东西,不似之前那般小气抠搜的。
周瑞家的拿起一个玉镯子,对着光仔细看了看,讥笑着说道:“早要是愿意送这些东西,也不至于轮不到她家了。”
第166章
破晓时分,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周瑞家早早地就起身,在铜镜前精心整理着衣装,手指细致地抚平衣角的褶皱,眼中满是精明与干练,忍不住又下意识地摸了摸藏在袖口的镯子,嘴角微微上扬。
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今儿个可得把这事儿办得滴水不漏,可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她匆匆赶往王夫人的住处,到了门口,神色间毕恭毕敬。
薛家派来送礼的张妈,站在一旁,她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眼神中依旧透着薛家婆子特有的精明劲儿,心中也在暗自估量着这次送礼之事的利弊得失。
薛宝钗在京城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四处碰壁,在甄家更是饱受冷眼,年纪上也逐渐大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