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辰木离火
历史长河滚滚,武皇的一生大约也算得波澜壮阔。
风云变幻的宫廷斗争中,太平公主曾是最接近皇位的女人。
她聪慧过人,长袖善舞,朝堂上下,无不有她的眼线与势力。宫廷政变,翻云覆雨,众人皆以为她会成为第二个改写历史的女皇。
史苗也曾设想过,太平公主或许也野心勃勃,却也难以让整个朝廷都在她的掌控之下。
命运的转折总是如此猝不及防,历史终归是被胜利者所书写。
史苗想到这里,无奈地摇了摇头,轻轻叹了口气,她的眼神中满是怅然:
“这都已是古事,谁又能说得清楚呢?虽有人试图效仿,却也都功败垂成,反而就出了那么一个女皇,倒把后来的人都吓得不轻。”
女皇的出现,最终也未能改变封建帝制的本质,平民依旧在底层苦苦挣扎,生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但在史苗看来,这一独特的历史现象,好歹为那漫长历史添上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毕竟女皇这个东西,有总比没有好。
她时常可惜只有这一个。
却也感到庆幸,总归有这么一个。
按理来说,这段充满权谋与争斗的历史,本可成为一部精彩绝伦的权谋大剧的绝佳素材。
人物足够鲜活,史书上演一演,情节也算跌宕起伏。
这戏刚演起来一开始也有那么点意思,扮演公主和婉儿的两个小旦,扮相身法都没得挑。
只可惜由于某些所谓的正确性和当下流行的段子的干扰,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不伦不类,如同一块精美的璞玉被粗劣地雕琢,反而有些暴殄天物。
戏台上正唱着最后一折子,讲的是王生功德圆满以后,登上仙界,与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重逢。
好一个左拥右抱,享受齐人之福,人生赢家。
唱戏的小旦和小生,鲜艳华丽的簇新戏服,在那一方小小的舞台上卖力地唱念做打。
台下众人围坐,嗑着瓜子,用着茶点,本是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因为如此俗套的结局,此刻都有些兴致缺缺。
贾赦特意为讨老太太欢心而精心筹备的一出戏,班主媳妇站在一旁,脸上堆满了讨好的笑容,眼神时不时地望向老太太。
这家老爷满心期待着能在母亲面前好好表现一番,为自己挣得几分颜面。
可事与愿违,这出戏的剧情和表演似乎并未达到老太太的期望,她的眉头渐渐皱起,脸色也变得阴沉。
班主家媳妇敏锐地察觉到了母亲的不悦,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变得手足无措。
贾赦巴巴问传话小厮,老太太喜不喜欢。
得了老太太的评价,赦老爷脸上一阵白一阵红,心里又气又恼,气这戏班没能把戏演好,恼自己在母亲面前出了丑,却又不敢在发作,只能强压着怒火,将班主叫到跟前,劈头盖脸地一顿臭骂,责令他们回去重新编排剧目。
荣国府向来出手阔绰,对待赏钱从不吝啬,虽说老太太对这出剧目极为不满,但班主等人依旧得到了赏钱,只是比起以往,数额少了许多。
一出戏看得众人心情不佳,史苗便将几个姑娘留在身边,试图通过玩乐来驱散心中莫名的阴霾。
看着眼前叽叽喳喳、活泼可爱的姑娘们,史苗不禁想起原著里贾母就十分喜欢留孩子们在身边玩耍。
欢声笑语,总能为这略显沉闷的深宅大院带来些欢喜。
姑娘们围坐在一起,不一会儿热烈地讨论起来要给出嫁的迎春送什么礼物。
年纪最小的惜春,眼睛亮晶晶的,小鹿似的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小脸上带着几分急切,向史苗告状道:“老祖宗,我们正商量着,送点什么东西给迎春姐姐当作临别礼物,将来也好留个念想。”
“偏生林姐姐说,她要做一回大俗人,不如送迎春姐姐一锭又一锭的金子。”
史苗听了,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温和的笑意,轻轻摸着惜春的小脑袋,笑着说:“大俗大雅,有时候这金银之物,倒也是最实在有用的。”
惜春却较起真来,小眉头紧紧皱着,嘴巴也微微嘟起,满脸的不高兴。
“这东西,未免也太俗了,如何送得出手?”
史苗见状,耐心地解释道:“你林姐姐呀,不过是说着玩呢!你们姑娘家互赠礼物,要是真送了这么贵重的金子,反而会显得甄家似乎不愿意给女儿好好添嫁妆,多不合适。”
史苗心里明白,黛玉说要送金子,其实也隐隐透露出她察觉到甄家内里空虚,给惜春的那些东西,估计都只是些外表光鲜,实则内里不值当的花架子罢了。
真为着惜春好,就该送点黄白傍身之物。
可黛玉、探春和惜春,在当下只是一起玩耍的玩伴,并非惜春的亲近长辈,所以大约也只能送些自己亲手做的针线物件,这样留着当作念想,才最为合适得体,不失礼数。
最后几人商量着一起做了各色绣着吉祥纹样的荷包,凑成一整套精致的小玩意儿,再用一个彩绘描金的匣子精心装了起来,满心欢喜地送给了迎春。
迎春出嫁的那一天,阳光格外灿烂,倒是个好天气,长长的嫁妆队伍排了一路,浩浩荡荡,隔着好几重院子,都还能清晰地听见那热闹的锣鼓声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从京城到山东,路途遥远,需要好些时日。
众人心知肚明,若是运气好,将来那户人家调任回京,迎春或许还有机会再回来相聚,可这一分别之后,也不知要过多少年才能再次相见了。
迎春出嫁时出格摆宴席,借用了荣国府的一些物件。
事情过去了半个来月,才慢慢料理清楚。
这样一桩小事,若荣国府的人办事,本不需要这么久,此刻早就料理完毕。
可惜甄家即便有王熙凤帮忙理事,但三房人各怀心思,各自打着小算盘,王熙凤就算有十八般武艺,下面的人指使不动,也是徒劳。
甄家忙忙碌碌却又杂乱无章,到最后竟发现少了些东西,又手忙脚乱地重新补齐,这才将物件还了回来。
那日贾赦同往常一样,一大早便起身入宫朝会应卯。回来的时候,一掀帘子,阳光正好打在他脸上,映出满面红光,他的眼中透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连脚步都比平日轻快了许多,声音也不自觉地高了八度,一进家门便高声喊道:“母亲,大喜事啊!”
“今日朝会,妹夫擢升两江总督,旨意已经下来啦!”
两江总督……林如海升官了。
史苗听了,原本平和的眉头却微微一皱,心中隐隐泛起一丝不安:“这两江总督可不是普通的文官。”
国之大事,在于祭祀和军事,这与军队沾边的职位,总是有些敏感。
贾赦却满心替林如海高兴,眼角都笑出了皱纹,前儿林如海被罚俸,兴许正是欲扬先抑。
贾赦满脸洋溢着喜悦,打心底里觉得林如海完全能够胜任这个职位,笑道:“妹夫先前办的事,本就和二弟那样的文官不同,且看看宫中后续还有没有别的旨意。”
可等了几日,宫里却再没有给林如海下达其他差使。
原先还满心欢喜,想着妹夫发达了荣国府也能跟着沾点光的贾赦,此时也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劲。
他的笑容渐渐从脸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疑惑,喃喃道:“往常这两江总督总要挂上一个兵部的职缺,要不然也会兼管盐铁上的事务,如今竟然……”
他心里明白,之前朝廷这样的安排,是为了方便官员行事,便于政令的推行。
这么看来,这看似的好事,却也不全然是好事了。
林如海这一去赴任,肯定会受到多方的掣肘,到最后怕是会落得个有名无实的境地。
江南节度使可不是个好对付的角色,若是从前,贾府祖辈还当着京营的差,或许还能帮衬一二……
可惜,那都已经是祖辈的辉煌过往了。如今荣国府为了避嫌,早就摸不到军中的势力,很难在这件事上帮上忙。
林如海擢升,本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好事,可当下最感到进退两难的反而是贾敏。
她独自坐在房内,眼神中满是纠结与忧虑,一会儿望向窗外,似乎在寻找着什么答案,却寻而不得,又低下头陷入沉思。
贾敏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是想留在京中,多陪伴年迈的母亲,尽一尽为人子女的孝道;另一方面,又实在放心不下让林如海一人前往那样复杂的地方赴任。
不等贾敏继续纠结,史苗反而主动开口劝道:“去吧,江南那边待着,可比京城舒坦。”
史苗心里想着,若黛玉去了江南,那边风气相对宽松,她平日里喜欢读书作画,想印什么书,便能更为自由,还能多出去走动走动,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贾赦正因自己没办法帮上大忙而懊恼不已,当下也只能想着尽可能预备一点人手:“早前我下去修河道的时候,倒也结识了几个能用得上的人。”
不过贾赦也清楚,林如海本就是从江南出来的官员,人脉资源怕是比自己预备的还要丰富得多。
此去办公驻地是江宁,紧挨着金陵城,那原本就是贾家祖辈居住的地方,宁国府上下也被一份旨意送回了那里。
他此刻也渐渐明白早年自己下江南时母亲的担忧,眼看着林如海要前往那边赴任。
贾赦越来越担心贾珍那一群人,唯恐他们不仅帮不上忙,反而还会惹出一堆是非来。
史苗瞧出了贾赦的心思,便让他们不要过于紧张,安慰道:
“圣上让他去,本来就没指望他能办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不出乱子,也就罢了。”
好歹林如海是黛玉的父亲,想来沾了主角光环的缘故,在官场上滑得跟泥鳅似的,他比贾赦和贾政都更懂得分寸轻重。
虽然盐务、漕运这些重要事务都不在他手上,但只要林如海不会闲着没事想造个反,不生反叛之心,在这个位置上就不会有太大的危险。
皇帝突然把他安排到这个位置,大约是因为目前林如海在朝堂上不参与任何派系争斗,哪边都靠不着,相对中立。
史苗心里暗自猜测,估计前些时候才回京的王子腾,又要面临明升暗降的局面了。
果然前脚林如海依照圣上旨意,即刻动身赴任,后脚王子腾就得了九省统制的差使,奉旨前往边疆巡查,京畿营主事的职位一时空了下来,由皇帝陛下亲自安排处置。
至于原先在原著中混得风生水起的贾雨村,却没有了那般好运,从应天府下来以后,被调任到永州,反而离京城越来越远。
若王子腾巡边巡到那处,没准两人还能有机会叙叙旧。
事情的发展有些出人意料,林如海和贾敏、黛玉一行辞别京中的亲人,往南走了五六日之后,宁国府从金陵派人来了。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回跑腿的居然是赖家老二,宁国府主管亲自出动,居然专门来接惜春的?
赖二来到史苗跟前回话,他虽是赖大的兄弟,可平日里沉迷酒色,整个人的气色和精神都远不如赖大。
他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让人不太舒服的精明油滑劲儿,先是恭恭敬敬地给史苗叩了头,才站起身来,说道:
“太爷去年生了一场病,老爷让我来接四姑娘回去,好见上一面。原本家里大爷要亲自来的,可巧出门前也生病了,来不了。”
外面忽然响了一声春雷,雨丝倾洒而下,枝头欢闹的鸟儿,此刻也没了声响,只余落雨的沙沙声。
原来贾蓉还要亲自来。史苗听了,心中不禁泛起一阵狐疑。
什么时候惜春这丫头这么受宁国府重视了?那一心求佛问道的贾敬,临了居然还生出了父女之情?
一个赖二出面就已经够让人意外的了,居然还要出动贾蓉。
想当初惜春被送来的时候,年纪还小,也没见宁国府如此上心。
贾敬生病的事,先前荣国府也收到过信,如今又多了贾蓉生病这一出,于情于理都该问候一番。
史苗便开口问赖二:“如今太爷可大安了?”
赖二心里清楚这老太太精明得很,被她那锐利的目光盯着,心里直发毛,不太自在,但还是恭顺地回答道:“太爷年底就已经大安了,先前家中来信,老爷和大爷也都安好,老太太还请放心。”
史苗见他回答得滴水不漏,也没有再多追问,只是对赖二道:“你难得回来一趟,也不必一直在跟前伺候了,回去见见你老娘吧!”
赖二千恩万谢地退下了,史苗却丝毫不敢掉以轻心,赶忙叮嘱下面的人,一定要多多留意宁国府来人在府里和哪些人走动。
一面又安排让人赶紧去给惜春收拾东西。
宁国府来接人的理由,实在合情合理,若贾敬真有个三长两短,惜春这边不管真情假意,礼数做到位了,将来也能少落些别人的话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