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辰木离火
林如海前脚刚回去,没来得及和荣国府通个气。
皇帝召史苗进宫的消息先到了林家。
第177章
史苗虽然多年不进皇宫,但宫里多少年来都一个模样,只是今年翻了新,宫墙的颜色更鲜艳些。
皇帝还算有点心,念及史苗年岁,没让她等太久。
史苗恭恭敬敬给皇帝陛下行礼。
“臣妇给陛下请安。”
对于京营节度使一职。圣上早已考虑过荣国府,原本就是祖上之职,如今再让贾姓人来,算是继承祖业。
荣国府一脉怕事谨慎,贾赦守成,虽有能力却并不出挑。
圣上正需要一个听话的,不需要太过有能力的人。
荣国府那位老夫人的举止,从太上皇时,皇帝就看在眼里,也是因她管束有方,荣国府一直十分低调谨慎。
陛下原本想探探口风,顺便透露一丝自己的意向。
哪里想到,皇帝陛下还没给荣国府安排事情,史苗自己先有事启奏。
史苗掏出一本奏折,呈上去。
“臣妇奏请陛下,增设女子科。”
圣上被史苗突如其来的做法惊得一时间不知如何接话。
“这……”
史苗继续道:“臣妇膝下孙辈之中,有女天资卓绝,奈何因身份之限,不能为陛下尽忠,实乃憾事。”
“女子虽然力弱,自古以来也有秦良玉者,从军者虽寥寥,但文书之事,却能胜任。”
“只因陛下圣明,臣妇将近百年,每思及此,心念难安,故而奏请圣上,效仿前朝女官制,给知书识礼的女子们一条忠君之路。”
自从林如海被调任回京,史苗就在谋划这件事,她不敢保证一提出就能得到上面的应允。
但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今女子依着科举制式写文,已经见怪不怪,甚至只要有了佳作,都能广为传阅。
故而这回圣上传召她进宫,史苗大约能猜到,多半是因为如今京畿卫队主管空悬。
可史苗暂时还不想让贾家被皇帝陛下惦记上,林如海已经在兵部,要是贾家再掺和进来,等到诸事安定,龙椅上那一位肯定要调转枪头对准贾林两家的联盟了,甚至还有可能搭上一个史家。
史苗在进宫之前就做好准备,若是圣上提及京营节度使,她就启奏增设女科之事,若是圣上没提,只是召她进宫和宫里的娘娘们说说话,她就让贾赦林如海这些人递折子上去。
如今看来,老天都在助她。
此事在皇帝陛下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位老夫人历来很看重女子读书之事,京中出了名的疼爱小辈。
那些文章圣上自己也是夸过的,况且女官制度,先前也不是没有过。
只是咋然提起的事,皇帝当然不可能马上应允,暂且搁置:“容后再议吧!”
待将史苗送走之后,皇帝陛下是怎么都想不明白,他明明是想提点一下荣国府,怎么变成荣国府给他出难题。
于是第二日散朝,圣上专门把林如海留了下来。
圣上皱着眉,像是仔细考虑过,把先前史苗递上来的折子给林如海看:“你岳母大人昨日递上来的,此事你可知情。”
林如海看过几眼,不慌不忙道:“老人家先前是找臣商议过此事,只是……臣想不到,昨日递了折子。”
这样一份折子,肯定不是心血来潮写的,当中提到有一点好处,圣上颇有几分心动。
若内廷有女官,倒是可以分去不少宦官权力,当下宫中内侍多有心思腌臜,搅弄权势者,圣上正愁没人制衡。
况且那些内侍,读书有限,有些事情上,肯定不如正经出身的女官。
先前后宫里那些‘女官’,反而更像略有学识的侍女。
林如海笑道:“臣觉得甚好,臣家中唯有一个女儿,若能同男子一样科举入仕,自是最好不过,她若有个一官半职的品阶,将来就算臣百年之后,也能安心了。”
林如海如此不忌讳私心,没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反而让皇帝更放心。
皇帝看他这样子,佯装怒气道:“你倒是说得轻巧,既然有此心,怎么不早早向朕给你女儿一个官做?”
平心而论,林如海是皇帝手上让他最省心的一个大臣了,几乎是哪里需要哪里搬。
处事公允,办事稳重,家中只得一个女儿。
毕竟只有女儿的大臣,总比有一堆儿子的大臣让人放心。
况且林如海这么些年,也没见结党营私过,更是对儿女婚事也淡淡的。
不过当皇帝的也没想到,林如海竟然说得如此直白,甚至有些清新脱俗了。
圣上看过林如海女儿的文章,这位林大人有底气说这种话,也不算妄言了。
旁的差使不用说,论起草政令,交办公文一类,这林大人的女儿,未必会比翰林院的庶吉士差。
林如海反而有理有据起来:
“臣早就想求来着,只是家里那位老太太说,臣只为女儿求不妥,也该为陛下想一想。
老太太说,臣的女儿要真的有本领,才好意思去求,与其求圣上恩典赐官,不如求圣上给个机会,不拘做什么都好,堂堂正正有个来路。”
圣上看见林如海难得如此,反而笑了:“我看这章程尚可,你们下去议一议吧!”
当皇帝的一松口,开女科的事就好推动了,林如海各处人缘都还不错,还有史家的帮衬。
况且当下的女子科,又不和科举冲突,是为管理后宫和各府女眷事务,当然女子方便。
京中不少官员深受宦官勒索之苦,对此更是求之不得。
女子进入这个系统之后,若是表现突出,能力卓越,将来能做什么还未可知。
好歹要先撕出一个口子,再徐徐图之。
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让女子和男子走一模一样的流程,很多老东西和小东西,肯定会想尽办法阻拦。
朝廷开女科的政令发出后,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更有人表示疑惑。
不少人觉得女子科和选秀没什么两样,不必兴师动众,还要考男子考的东西。
也有人说就该和男子考一样的科目,毕竟将来女子科选拔的人才也是要按品阶授官的。
更多人就是想看个热闹,甚至等着看女子科的笑话,虽然江南那边文会如火如荼,但出类拔萃的也就那么几个。
十年寒窗苦,岂是那么容易读出来的,毕竟女子要早早嫁人生子,将来恐怕考试的人都没有。
也是这一年,史苗顶着将近八十的高龄,又下了一回江南。
贾赦思及母亲年迈,请旨随母亲离京,圣上只能把先前对贾府的打算暂且放到一边,允了贾赦的请求。
史苗特意往金陵一趟,便是为了给学社取名。
众人都知是这位夫人一力推动了女子科举,况且先前选种选育、改良织机、农桑手册、养生手册都在她主持之下,无不钦佩。
学社挂牌那一日,江南一代有名有姓书院的山长都到了,也只能得一个客座。
史苗是个老太太,陪侍她的自然是女眷。
有些不能来的,伸着脖子探听消息:“夫人给学社取了个什么名?”
不多时,就见几个壮硕仆妇扛着一块匾额出来。
“璇玑学社”
“夫人说了,璇玑二字,有北斗星辰之意,能为读书之人指引方向,况且璇玑二字,又有编织经纬之说,江南女子多的是以纺织为生者,恰合此意。”
再有一点,史苗明面上没提。
朝堂官场,诡谲幽暗,少不得玲珑心思,只愿能凭借这个通道往上走的女子,能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贾赦这趟江南行十分充实,他的母亲受人爱戴,自己也觉得与有荣焉,将来史书之上,兴许还能有自己一笔。
只是璇玑学社名字方才落定,贾赦满以为要广招学生大干一番,他自己想混个荣誉山长当一当。
想不到老太太竟然和黛玉等人商议起接着学社落成的热乎劲儿,增设女子学工班。
看她们谋划的图纸,那女子学工班不仅班级多,甚至连房舍都比璇玑学社要大。
贾赦颇为不解:“母亲,圣上既然已开女科,今年反而多办了学工班,而今势头正好,何不再多办女学?”
史苗亲自把学工班的企划图纸卷起来,语重心长对贾赦道:
“你是忘了,那时候咱们才到金陵,江南溺女之风甚重,而后因女儿养大了能当织女绣娘赚得家用,方才有所节制。
你说说,如果活都活不下来,如何再谈论读书科举之事,当下女科一开,兴许这二三年热闹一回,将来呢?”
贾赦自是被问住了,他根本没想如此长远,反正他们家几个姑娘能考上就行。
史苗看了看眼前的黛玉、探春、惜春继续道:“官家之女终归有限,这当中也不乏人家送姑娘来,混个好名声高嫁的,若这家中有儿有女,家中自然是以先供养儿子为先。”
“如今教会她们一些人生存之技,手里有了余钱,兴许当中有一二发迹者,才会考虑家中女儿读书之事。”
古代家里的每个人口都是重要劳动力,只有更多女儿家赚得钱财,有了话语权,才能一步一步往下走。
若饭都吃不饱,还要家中女儿们脱产读书,将来女子科也发展不下去。
史苗还打算从女子工学里挑选有天资者,层层考核,试点包吃包住的义务教育。
看到母亲的深谋远虑,贾赦十分惭愧,便大包大揽起女子工学的建设来。
先前他们在金陵一带买的祭田派上大用场,荣国府划出一块,当中的产出专门用来供给学社,当地不少富商纷纷慷慨解囊。
史苗命人专门在学社门口立了‘广告牌’将商户的善行广而告之,如此一来,商户们捐得更起劲了。
史苗选的时间点很好,刚好可以依着科举的节奏,秀才试、乡试、会试,
女子科考试不如男子科举的考生多,只开设了南北两个考场。
南在江南,北在齐鲁孔孟之地。
随后进入会试者,居然也能选出一百零八号人。
原先只打算取一百名,最后皇后娘娘一句话,便把名次提到一百零八之数。
先前秀才试和乡试的答卷流出来,世人发现女子科的水平居然也不差,是以京城中对女子科热情也极高,宫中的娘娘,达官显贵家的女眷都来凑热闹。
有一条街道直接被封了,有人把守,专为女学子提供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