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王妃生活 第99章

作者:钟离昧 标签: 红楼梦 天作之合 爽文 日常 BG同人

  但作为旁观者,贾敏可不觉得张氏好拿捏,更不认为王氏能斗得过自家大嫂。

  史太君这边明显是劝不动了,贾敏无奈道:“母亲若要一意孤行,女儿也没有办法。只是日后,若是此事闹将起来,母亲也别找我向大嫂说情,我没这个脸。”

  一边是生身之母,一边是关系颇好的大嫂,贾敏唯一能做的,就是两不相帮。

  从贾母那里出来,贾敏去荣禧堂见大嫂张夫人。

  这次姑嫂相见,贾敏仔仔细细地观察张夫人的气色,见她脸色是有些苍白,却并不见气喘,就知道她的身体的确没有传闻中那样差。

  “大嫂,这些年委屈你了。”

  想到自家母亲的作为,贾敏觉得很羞愧。

  更让她羞愧的是,明知道母亲的做法不对,身为人女,却又不能和母亲对着干,帮不到大嫂。

  张夫人笑了笑,拉着她的手一起入座:“好了,别说这些了。自你入京以来,忙得脚后跟打后脑勺,咱们匆匆见了几次,却连一句梯己话都没来得及说。好容易你今日清闲了,咱们就说点高兴的。”

  她也是有母亲、有嫂子的人,虽说她的母亲是那种通情达理的人,但牙齿还有碰到舌头的时候呢,更可况是婆媳之间?

  她娘家母亲和嫂子之间也会有矛盾,不管是作为女儿,还是作为小姑子,她都不好插手。

  以己度人,张夫人自然明白贾敏的难处,又岂会责怪?

  贾敏心中越发感念大嫂的好,用力拍了拍她的手背,一切尽在不言中。

  等小丫头上了茶,张夫人便问起她的病症来:“荣安堂那边不许人去探病,我只能让人送些药材过去。你的病,到底是怎么个说法?”

  贾敏道:“还能怎么说?都是些女儿家的病症,产后亏虚、心思郁结、操劳过度。只不过我的是几样堆在了一起,才格外严重。”

  加上林黛玉,她一共生过三胎,头两胎的哥儿都没留住。为了延续香火,也是为了分担生育压力,她给丈夫纳了妾。

  几个妾里,除了白姨娘之外,还有一位柳姨娘也怀过,但怀相一直不好,临到生产时一尸两命。

  几次三番遇见这种事,贾敏只觉得天都塌了。心中一直郁郁,还要操心家中内政与各处交际。

  从前只想着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这次险死环生,贾敏也想开了。

  

第120章 贾敏的觉悟她和大嫂说起……

  她和大嫂说起自己的心理路程,最后感慨道:“日后家里的事,能分给几个姨娘照管的,就都分出去。我如今算是想明白了,只有身子骨好才是自己的,别的什么,都是虚的。”

  张夫人羡慕地说:“你能想开,就强过大多数人了。我这边的一摊子事,就算想放也放不下呀。”

  她只说了这一句,便笑着转移了话题:“说起来,咱们玉儿年纪虽小,学问是真好。你是不知道,迎春原本只喜欢下棋,对诗书不怎么上心。自从跟玉儿玩了几次之后,再不必人催促,她自己读书就积极多了。”

  听别人夸自己的女儿,贾敏真觉得这就是世上最美妙的声音,登时便乐得合不拢嘴。

  偏她嘴上还要谦虚:“嫂子快别夸她了,小孩子家家,是禁不得夸的。”

  自家人知自家事,贾敏对黛玉的性情是很清楚的。她生来就讨厌那些假模假式的谦虚,在外人面前自然要维持礼貌,但面对相熟的人,她一向是有多少才华,就展现多少才华。

  提起黛玉,不免就想起迎春,贾敏问道:“对了嫂子,迎春呢?怎么不见她?”

  张夫人道:“上学去了。自从圣人准许公主们也入上书房读书之后,我娘家那边就跟着办了女学,迎春从去年就跟着去了。”

  张家从前朝时就是官宦世家,向来将书与礼作为传家之道。家中孩童无论男女,长到六岁都会启蒙读书。

  只不过,女孩子是跟着家中女性长辈学习,不和男孩一起入学堂。

  可自从圣人破了祖宗定下的成例,允许公主乃至诸王郡主入上书房读书,深谙存家之道的张家,立刻就跟上圣人的脚步,在原本学堂的隔壁另辟出一个院子,让家中到了年纪的女孩子都进去读书。

  至于给女孩子们讲书的人,优先选择族内孀居的寡妇。除了学生要送束脩之外,族内每年也按照请先生的旧例给他们发银钱、粮米、布匹等,额外给了他们一条谋生之路,也是给族内赡养孤寡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张家的女学刚开张时,一切规矩都在筹措当中,自然是不收外人的,只让本族的女孩子在里面读书。

  直到去年,女学步入了正轨,才开始向亲戚家开放。

  小名迎春的贾珊虽然不是张夫人生的,但按照时下的规矩,她就是张夫人的女儿。作为张家的外甥女,她很容易就得了一个名额。

  至于贾家这边,史太君原本也有意学张家,却找不到合适的女先生,只能作罢。

  王夫人虽然有些酸言酸语,但她已经打定了主意,要趁着明年宫中选拔女官时,把女儿元春送进去。

  刚开国的时候,宫中嫔妃都是寻常百姓之女。

  但到了先帝时期,政策就已经变了,征召了好几位勋贵之女入宫。只可惜那几个都无福,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品级最高的也不过是五品贵人。

  这种例不开的时候还好,一旦开启了,想要刹住就不容易了。

  当今圣人便想了个折中的法子,从勋贵官员之女中择优选做女官。历朝嫔妃也有不少从女官中来的,此举也算是给了他们一线希望。

  王夫人送元春去选女官,打的是什么主意,根本不必多想。

  张夫人虽然不管家事,但毕竟贾赦才是荣国府真正的主人,底下人又不傻,当然知道最该巴结的是谁。

  因而,王夫人那自认

  为隐秘的打算,张夫人却一清二楚。

  她准备放任王夫人的动作,等日后元春真的在宫里混出了名堂,二房必然翘尾巴。

  至于史太君,她是最见不得大房沾二房一点光的。

  到那个时候,她只需稍微使些激将法,让两房提前分家,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这些打算,她是不会和贾敏说的,免得贾敏知道得太多,更加左右为难。

  得知张家办了女学,贾敏就把圣人有意送公主、郡主们入朝听政的事透漏了些许。

  一来是卖张家一个好,二来若有更多的女子入朝,他们玉儿将来的路,也好走几分。

  张氏听得点头,对贾敏道:“其实这一点,我家兄长也有猜测,只是不敢肯定而已。如今有妹妹这句话,我们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这个消息对张家来说很有用,张夫人承了她这个情。

  想起前天林如海和她说的事,贾敏问道:“听说瑚儿和珠儿都定亲了,不知是哪家闺秀?”

  按理说,这种消息她去问自己的母亲史太君更合适。但母女二人见面之后,就一直在说张夫人的事。史太君执迷不悟,贾敏一怒之下,直接提前告辞出来了。

  见她问到自己头上,张夫人就猜出了几分,却并没有说破,只当姑嫂闲话家常,笑道:“瑚儿定下的是我娘家嫂子的亲侄女,那姑娘我见过,是个知书达理的,做事也颇有章法。

  珠儿那边,是二老爷做主定下的,是国子监祭酒李家的女儿。弟妹不大满意,想让她娘家侄女嫁过来,却又不敢在二老爷面前直说。”

  贾敏道:“二哥虽平日里糊涂,这件事却做得不错。如今天下承平,已经不是勋贵们耀武扬威的时候了。

  老太爷在世时高瞻远瞩,让哥哥们都读书学礼,走科举入仕。虽然这一辈只有东府敬大哥哥考上了进士,也算是个不错的开端。

  既然要改换门庭,从前相好的那些勋贵上的人脉,最好就不要再过多牵扯。

  再者珠儿要读书举业,娶个文官家的女儿红袖添香,夫妻两个的感情也更好不是?”

  不想张夫人闻言,却嗤笑了一声,说:“妹妹也不是外人,那些糊弄外人的话,我也不在你跟前说了。那李守忠虽是国子监祭酒,却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

  他家的女儿虽然识字,平日里却只读《女四书》、《烈女传》等书籍,其余诗词歌赋一概不学,她大约是做不了红袖添香的事了。”

  至于贾珠的为人,不必张夫人多说,贾敏也知道几分。

  若论在读书上的天赋,贾珠比其父贾政强,所以小小年纪,却已经中了童生。

  但也正因如此,贾政夫妇对他的期望极高,一心想着让他超越大房的贾瑚,日常教导十分严苛。

  也许是生活环境太压抑了,贾珠最不喜欢的就是规规矩矩的女子。他身边的丫鬟,越是举止轻浮的,就越得他喜爱。

  反倒是那些守着规矩劝他保重自身、体谅父母的,他当时不会说什么,事后却会找借口赶走。

  那些举止轻浮的,又让贾政和王夫人不喜,看见一次便换一次。

  可以说,自贾珠知人事起,伺候他的丫鬟就没有一个能在他身边待够半年的。

  眼见他要成婚了,按照贾家的规矩,贾政和王夫人各自替他选了一个房里人。

  王夫人希望儿子身边能有个替自己说话的人,便选了个身姿如柳,眉眼如画的,只是脾性温和绵软,跟个面团差不多。

  贾政选的那个容貌只是秀丽,性情却过于板正。

  这两个房里人,明眼人都知道贾珠会喜欢哪个。若是珠大奶奶性情过于规矩无趣,再有貌美的丫鬟从中搅和,只怕夫妻两个是处不好的。

  “这……”

  贾敏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张夫人拍了拍她的手,劝道:“儿孙自有儿孙福,况且还是别人的儿孙,咱们就别跟着瞎操心了。”

  贾敏点了点头:“嫂子说得是,儿女之事最不好开口,还是个人顾个人吧。”

  说多了别人不领情不说,日后有哪点不顺的再反过来怪你,那才是叫了撞天屈呢。

  姑嫂二人又说了阵闲话,贾敏便告辞出来,又往荣庆堂辞了贾母,顺便见了见来请安的二房姑娘探春,便坐车回去了。

  回到家里,和丈夫说起娘家的见闻,林如海听得皱眉:“难不成岳母当真是年纪大了,糊涂了?”

  当年他们刚成婚的时候,贾母也不这样呀?

  贾敏冷笑道:“她才不糊涂呢。当年父亲还在时,她就几次三番想废长立幼,要把这荣国府的爵位给了二哥。

  只是父亲更疼爱长子,再者大哥自己虽然没本事,跟在太子身边却十分听话,眼见是错不了的,母亲才一直没得逞。

  等到后来太子登基成了圣人,大哥的地位更加牢靠,母亲嘴上也不敢提了,但心里却始终觉得二哥吃亏。”

  既然心爱的小儿子吃了亏,那自然要想方设法贴补贴补。

  她自己的梯己,日后必然要把大头留给贾政,肯定是不愿意动的。让王夫人借着管家之便从公中捞钱,才是多捞一两是一两。

  林如海道:“只盼日后别闹出来,不然大家脸上都不好看。算了,不说他们家的事了。

  再过两天就是玉儿的休沐日,孩子这么久没回家,可得多准备些她爱吃的。

  对了,她不是想出去玩吗?到时候我请个假,咱们一家子到城外承天寺去。那里不但景色壮丽,斋菜也是一绝,咱们带着玉儿一起去尝尝。”

  贾敏点了点头,提起女儿,她脸上不由自主就露出了笑意。

  夫妻二人絮絮叨叨说了许多关于女儿的事,只觉得人生就此圆满了。

  

第121章 元春参选女官等到第二年……

  等到第二年春日,圣人正式传了中旨,在五品以上勋贵和三品以上高官的女儿中,选拔十二到十七岁的,充入掖庭以为女官。

  女官还没选完,皇后又从坤宁宫传出懿旨,放了一批二十五以上的宫女出去。

  每个宫女赏银二十两做盘缠,无论是自己谋生也好,还是回乡和亲人团聚也罢,朝廷都会酌情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