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321章

作者:一口香 标签: BG同人

只是,到了他这个知天命的年纪,有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而已。

康熙帝眼睛眯起,随手拿起一本书,双手握着卷了一卷,平静道:“朕就给你个说话机会。”

语声虽平静,但他手里的书本卷的咔咔作响,可不像是平静的样子。

德亨眼睛戒备的瞄着他手里的书本子,嘴上服软道:“朝鲜就是陆地上凸出来的一块岛屿,我想了想,还是不跟它在内陆山川上较劲了。咱们不如从海上来,用战船包围它,您看怎么样?”

康熙帝“哈哈”两声:“越发异想天开了。”

撇开其他不谈,德亨偶尔天马行空的想法,康熙帝是很喜欢听的。

只是光听着,就十分的有意思。

德亨用眼尾扫着书本子,道:“除了这些个折子,我在皇史宬还找到一些其他的,皇上有没有兴趣听一听?”

康熙帝:“嗯。”

“您…您……”德亨犹犹豫豫,迟迟疑疑,期期艾艾哼哼。

“嗯?”康熙帝撩一撩眼皮子觑他。

德亨咽了咽口水,商议道:“您渴了吧,我…臣先给您上杯茶水如何?还是要碧螺春吗?”

李玉忙道:“奴才该死,竟然让皇上少了茶喝,奴才这就去给皇上上新茶来。”

德亨瞪着李玉小碎步离开的背影,直磨牙:做什么抢我的差事!

要不说李玉能混到皇帝跟前呢,手脚就是麻利,德亨还没想好要怎么开头,就捧着一杯新茶回来了。

德亨忙从他手里接过来,举到头顶,奉上,道:“皇上请喝茶。”您老赶快将手里卷成卷儿的书本放下吧,那哪是书本啊,那是凶器啊!

抽人很疼的。

康熙帝欣赏一会茶杯下面期待的小眼神,大发慈悲的放下被他卷的都要卷边的书本,接过了茶盏。

德亨大大松了口气,刚想说话,就听康熙帝问道:“你还带了折子来?一次说完吧,这个又是什么。”

德亨:……

李玉立即将德亨带来的最后一本折子拿去康熙帝手边案几上,方便他随手就能拿起。

康熙帝没有去看折子,而是看着德亨,让他自己说。

德亨心下叹息不已,都这会子了,他都不打算上这本他熬灯点油好几晚写出来的折子了。

但康熙帝要他说,他又不得不说,只好避重就轻道:“就是我刚才说的,从海上行船的一些不成熟的小想法,皇上您刚才已经否了,也说是异想天开了,也就没什么好看的了。皇上,您知道,我在皇史宬还发现了什么吗?”

转移话题的意图太明显了,康熙帝冷笑一声,不接德亨的话头,转而拿起那本折子看了起来。

折子的开头,是关于造海船的,不算是异想天开,但若是走正常臣子递折子的途径,一定会被内阁打入废折,到不了他的案头。

但略过开头,到了中段,就有些意思了。

在沿海建设城市,解决士绅霸占、兼并土地,百姓无田可耕种问题……

给沿海百姓以安居之所,解决无法上岸的百姓被迫落海为盗问题……

以海运代替漕运,解决漕运亏空问题……

设海田,蓄养海货,晒制海盐,增补盐课税收……

占据海岛,关卡海上交通要道,坐地收取洋船关税……

委托洋船,进口海外白银、铜锭,充实国库,平抑内陆米价腾贵问题……

越看到后面,康熙帝面色越是沉重。

漕运亏空、海盗频发、米价腾贵、还有苗族反复叛乱……都是陈年积攒下来,却总也解决不了、不知如何解决的国朝大难题。

在这一封折子里面,都给出了问题解决的方向,甚至在士绅豪强兼并百姓土地这一块,给出了具体实施方法。

折子足有一指厚,一字一句的读下来,十分的耗费精神,在翻阅下一张时候,康熙帝眼前一阵发花,他摘下眼镜,捏了捏眼窝,身体向后,仰靠在靠背上,一只手,还紧紧的覆盖在折本上。

德亨担忧问道:“皇上,您是眼睛感觉不舒服吗?要叫太医来按一按吗?”

李玉忙上前,小心问道:“皇上,皇上?”

康熙帝长长舒出一口气,问道:“德亨,你这折子写了多长时间?”

这是德亨的亲笔字迹,而且,行文语气偏大白话,字里行间都是他日常说话的习惯,一看就是他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文,特地拿给自己看的。

德亨闻言回道:“回皇上,写了四五天。”

康熙帝闭眼仰头,耳朵间接性的嗡鸣,他听到德亨说话了,但没听清楚说的什么,些许疲惫问道:“你说什么?”

略略睁眼,从眼缝里一看,人还跪在地上呢,就道:“起来回话。”

德亨可算起身了,忍着膝盖的酸麻,稍作大声回道:“回皇上,这份折子,我写了四五天。”

康熙帝让李玉给他揉着太阳穴,一手还在折子上,一手一下一下拍着膝盖,沉吟道:“你这里面说的对策,可不像是四五天就能想出来的。”

德亨垂眼:“……臣在御前伺候,见皇上为一些陈年旧疴忧心,就也想着,能有什么可行的法子为皇上分忧。臣自知才疏学浅,不论学识还是见识,都比不过皇上的众臣们,所以也只是想一想,并没想着要说出来,贻笑大方。”

康熙帝:“这回你怎么就说出来了?”

德亨:“这不是在皇史宬,找到了昔年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三保大船船图,将之前所想,都串联了起来,就忍不住写了出来,拿给皇上看了。”

康熙帝:……

“皇上,您知道永乐年间的郑和、郑三宝,七下西洋的事迹吧?”德亨试探问道。

康熙帝颔首:“知道。明成祖的三保太监,赫赫有名。”

德亨点头,知道就好。

康熙帝:“你在皇史宬里,找到船图?”

德亨:“是,和《永乐大典》放在一起,我翻看《永乐大典》的时候,翻出来的。”

德亨找到的那些大船制造图,就是作为《永乐大典》匠作目录中的一个附件存在的,这些大船图,论珍贵程度,德亨觉着,还要高过《永乐大典》。

毕竟,《永乐大典》只是集大成者,书本、文字都存在民间,也有迹可循,但这些船图,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没了,那就是真没有了。

后人就算听说了,也复刻不出来了。

康熙帝倏地睁开了眼睛,惊讶道:“《永乐大典》,居然在皇史宬?”

德亨比康熙帝还惊讶:“您不知道吗?就在皇史宬,我亲手翻出来的。”

康熙帝失语,他是皇帝,怎么可能去翻旧书堆!

康熙帝脸色很不好看,将膝盖拍的啪啪响,骂道:“朕养的翰林院学士、大学士都是酒囊饭袋不成!”

康熙帝当然知道《永乐大典》正本存在南京皇宫,但在明朝时候,南京皇宫就不止遭受过一次大火,后来更是经受战乱波及,现在的明朝皇宫,别说《永乐大典》了,藏的其他书本典籍都不多。

康熙帝手里只有一小部分《永乐大典》。还是先皇(顺治皇帝)从文华殿找出来,搬到了乾清宫里,一直被他珍藏,几乎无人得见。

谁能想到,他这个皇帝一直在找的《永乐大典》,其实就存在皇史宬内?

李玉忙奉上新的参茶,劝道:“皇上,您用杯茶,消消气,这不,您还是有能用的臣子的不是?”

康熙帝推开参茶,不耐道:“这屋子里怎么这么暗?外头天黑了?”

李玉:“……奴才这就去将门打开。”

康熙帝骂道:“狗奴才,好好的关门做什么……”

李玉被骂个狗血喷头,连忙出去外间开门去了。

德亨也被康熙帝这突如其来的脾气给吓了一跳,手脚无措的站在原地,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康熙帝眼睛又移到了手下折子上,良久,叹道:“德亨啊,你说你去一次皇史宬,怎么就给朕弄出这么多事情来。”

德亨低头认错:“皇上,臣知错了。”

康熙帝摆摆手,道:“你哪里有错,是朕成了聋子瞎子,孤家寡人。放眼朝堂,尽是说理辨经清谈的儒官,听到朕耳边的,全都是应付太平之语,竟见不到真正做实事的人了。”

这话,德亨可不好接。

见他似是要起身,忙上前去搀扶。

康熙帝扶着他的手臂用力起身,还不忘亲手拿起案几上的厚厚折子,颤颤巍巍边走边道:“走,陪朕去外间玻璃窗下,好好看看你写的这份奏折。”

相比于让他心痒难耐的《永乐大典》,他手里的这份奏折,更能牵动他的心神。

不过,康熙帝对开门回来的李玉道:“让魏珠和赵昌一齐去传旨,带人将皇史宬给朕围起来,不准任何人进出,侯朕亲临。”

《永乐大典》他是一定要亲自去亲眼看一看的。

德亨扶着康熙帝手的小手臂抽了抽,康熙帝感觉到了,问他:“你有什么想说的?”

德亨忙道:“皇上,围起来的目的是保护,莫要惊吓住在里面做事的官员小吏才好。”

康熙帝颔首,对李玉道:“准他们给家人传信。”意思是,里面的人在他亲临前,就不用回家了。

李玉忙去传旨去了。

今日魏珠和赵昌休班,康熙帝专点他俩,就是看中这两人是御前老人了,做事老成,得心意,要不然,就不是特点他俩去,而是随便让今日值班的侍卫去了。

也可见,康熙帝对皇史宬,真的是重视极了。

第217章

德亨应康熙帝的要求, 口头解说了他所上的奏折,康熙帝听的,眉头时而舒展, 时而皱起,时而摇头,时而点头,时而叹息。

等德亨说完, 康熙帝先指出第一条,也是他现下最想解决的难题:“漕运从前明开始,至今朝,已经运行了四百年了,何止百万漕工,都仰赖此为生。其他先不提,单以海运代漕运这一条,就行不通。”

这确实是绕不开的大难题。

实施任何一条国策之前, 都要考虑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否有碍民生。

康熙帝所说的百万漕工, 是指百多万个漕工家庭,甚至是家族。牵扯的何止是千万百万数的人口生计, 并不是指单个的百万口人。

康熙帝连沿海渔民的生计都不会剥夺,更何况数以千万计的内陆百姓。

漕运的好处德亨已经说的很清楚,时间短,运载量大,最关键的是,沿途所遇关卡少, 这就意味着受到官吏的盘剥少, 反向的, 就意味着运粮船可以用最少的损失, 完成运粮任务。

对皇帝来说,几乎是完美的运粮方式。

但康熙帝这个做皇帝的是方便了,靠漕运吃饭的河工们,甚至是贪官污吏们,可就不大方便了。

漕运的糟污之处,康熙帝不是不知道,漕运总督装聋作哑,甚至是带头欺瞒他这个皇帝,甚至嫌他每年给的银子不够,胆大包天到贪污国库的地步。这些还都是前些年德亨给“算”出来,康熙帝才知道恍然自己被糊弄了。

但漕运这一块儿,上至部院大臣,下到一个看守漕运衙门的门子都不敢轻易动一下,他这个做皇帝的,又能怎么办。

上一篇:超能力是声带模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