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口香
因为,你们的,我们看不上,我们有更好的。
但从人类征服了海洋开始,一切就都变了。
时代变了,上一个时代的“极致”,终将被取代。
“不过,若果真能从远洋运来白银,或能给他们一些撼动。”胤禛继续道。
德亨不以为意道:“咱们每年不是还从东洋交换铜锭吗,要没见能撼动老顽固们分毫。”
胤禛失笑,道:“朝中之臣,都是读圣贤书成才,少有通经济学问的,自然看不到这里面的厉害。”
德亨死鱼眼:“说到底,都是科举惹的祸,要我说,君子六艺,该添进科考取仕当中,这样才能选出真正的治世人才来。”
胤禛:“科考是汉人晋身的途径,咱们唯恐他们不老实呢,他们自己愿意这样搞,就依他们好了。”
看吧,满人和汉人,在当权者眼中,从来都是分开的。
满清皇帝,唯恐汉人能睁眼看世界呢。
德亨给两人添了一回茶,平复一下心中乱绪。
呷一口茶,胤禛继续道:“若是果真能运来白银,那你说的南洋之粮,运往京畿,就好办了。”
德亨跟康熙帝解说的时候,康熙帝只关心海运米粮对漕运米粮的冲击,都没考虑到,要如何从南洋运粮。
难道,你开着船去暹罗国,说我们要从你们这里运粮,人家就给你了?
或者,米稻就自己长了腿,跑你船上,乖乖装好了,等你运走?
康熙帝没问,德亨就没说,他只说了康熙帝感兴趣,想听的。
说到底,康熙帝以理学治天下,他同他选拔出来的臣子一样,都是不通经济学问的。
所以,一涉及到米价腾贵、漕运亏空这些经济问题,从皇帝到臣子,就都麻爪了。
每一个能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
现在,到了胤禛这里,这个问题就被他从德亨提出的众多条条法法中精准的揪了出来。
有了银子,一切都好办了。
德亨为他做注解,道:“有了从远洋运来的白银,可以就近从南洋换回米粮,装船,运往京畿等缺米粮的地方,米粮多了,粮价自然就降下来了,抑制粮价就算做到了。”
胤禛点头,再道:“国库银子多了,就有银子给官员长俸禄,或可能减少一些贪官污吏。”
德亨再道:“官员是要吃饭的,官员手里的银子多了,就不用怕米价贵了,他们可以用手里的银子从粮商手里买粮,粮商再拿着银子向百姓买粮,粮价虽然没有降下来,但百姓看到粮价高,也会更积极的种粮。这样,平粮价就算做到了。”
粮价随着经济的发展,是会上涨的。若是粮价没有上涨,那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如一潭死水,毫无发展。
国家要做的,就是合理控制粮价上涨的速度,不管是外部借力也好,从自身调控也罢,都要维持在一个让国民吃饱饭的合理价格。
要涨可以,但不要涨的太过分了。
大清这两年之所以粮价飞涨,是因为先是山东遭灾,再是江南遭灾,前后近十年,大清产粮之地天灾此起彼伏,就没断过。粮食少了,吃饭的人口增加了,粮价能不涨吗?
现在,德亨给出的平抑方法就是,用自身长处进口白银。
用这些白银,从南洋购买米粮入内陆,解决因粮食短缺引起的粮价腾贵问题。
第二个,就是胤禛所说的“养廉银”。德亨虽然对“养廉银”嗤之以鼻,但是,给公务员涨工资,能拉动消费也是不争的事实。
你敢相信,大清的公务员们,用的还是顺治朝入关之处,多尔衮定下的俸禄数目,一甲子了,都没变过,这合理吗?
这人道吗?
民间流通的银子增加了,粮价贵不贵,反正有足够的银子购买,也就不是问题了。
这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和民间市场微观调控共同起作用,才能培养一个欣欣向荣的经济体。
这很难,很难,需要一双精巧的大手,站在整个国家的高度,细心雕琢才行。
但难又怎么样,不去做,你怎么知道有多难。
当海运做到了不可替代,离漕运分崩离析就不远了。
不破不立,漕运以后会如何,全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洪流的冲击了。
这份大势,德亨会用一生去造。不成功,便成仁。
忽略掉后果,先闯了再说。
爷儿两个对着一张空桌畅谈良久,都觉意犹未尽,若果真能达成,那这个世界,将会多么美好啊。
只是,胤禛叹息道:“那么,生蛋的母鸡何在?”
“咱们大清,有海船吗?”
德亨火热的心慢慢凉了起来,最后,他坚定道:“我在皇史宬寻到了《永乐大典》,大典里,有前明遗留下来的海船建造图。”
胤禛:“你是不是先说一说,《永乐大典》又是怎么回事?”
德亨:“……这就要从,朝鲜人越界杀中国人说起了。”
胤禛提醒道:“你已经说过了。”
德亨挠了挠些许发热的脸颊,轻咳一声,道:“还有另一个版本,您先听听呗……”
于是,胤禛又耐心听了,德亨是如何想从朝鲜划拉土地,想说服皇帝迁移山东人去柳条边修城占地,然后被皇帝以“找证据”委婉拒绝,最后,在皇史宬中翻出了《永乐大典》和海船图,才有了开海运的折子。
之前德亨说的版本是简化版的,他将迁山东之民这一段给删减了,因为有康熙帝的背书,他就跟胤禛直接从海运讲起。
听完这一段,胤禛总算弄明白了前因后果,不禁有些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
事情起因往往就是这么简单,一切都是从朝鲜人越界杀人开始。
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与因由南辕北辙了。
胤禛斩钉截铁道:“山东人不可能有满洲血统。”
德亨小鸡啄米似的点头,道:“我也这样觉着,原是我一开始就想差了,山东人怎么可能是满洲人呢?这太荒谬了。”
荒谬个仙人板板,你们不承认,不代表事实就不存在了好吧。
但既然你们愿意掩耳盗铃,愿意穿皇帝的新装,那我就附和好了。
历史会说明一切。
胤禛见德亨认错态度良好,就拍了拍他的小脑袋,笑道:“这样的话,跟皇上、跟我说过就行了,以后,跟任何人都不要再说了,知道吗?”
德亨乖乖巧巧点头:“知道了,阿玛,我已经知道错了,皇上不罚我,我已经很感激了。我以后都不会说这样的话了。”
胤禛笑赞道:“好孩子。”
又发愁道:“有了海船图还不够,要在哪里建船厂呢……”
第222章
大清是有造船厂的, 且不止一个,毕竟,前明曾经有一段时间海运通达, 且漕运一直就没停过,若是没有船厂,运河里的船从哪里来。
但要说满人自己的造船厂,还得是船厂。
造船厂所在地的名字就叫船厂, 还和黑龙江、宁古塔、齐齐哈尔、墨尔根、白都讷、三姓同为边塞七镇,设将军,职位名称就是船厂将军。
说宁古塔将军大家都很熟,说船厂将军大家就都很懵。
但若是说吉林将军,大家就都了然了。
现在的船厂,就是以后的吉林。
按照原本的历史,再过二三十年,现在的船厂将军, 会和宁古塔合并, 称为吉林将军。
船厂就设在松花江畔,因为此处盛产的松木, 是建造船只的好材料,于是满清就在此驻军,建船厂。
驻军经年以后,这里就慢慢发展成了一个城市,被叫做吉林乌拉,意为沿江的城市。
但直到现在, 宁古塔将军的驻地虽然已经迁到吉林乌拉, 松花江畔官方指代的名字还是船厂, 主管这里的将军, 还是叫做船厂将军。
比如前些日子,朝鲜人越界杀中国人案中,康熙帝就命船厂将军仔细查问了,到底是什么情况,再奏报给他。
据德亨所知,据朝廷将这条消息发给船厂将军,已经小半个月过去了,船厂将军至今还没有折文奏报。
不知道是案子难查,还是因地处苦寒,消息不灵通?
北京城进入二月,就算是春暖花开了,吉林地方的二月,还冰天雪地呢。
消息有所延迟,也是能理解的。
北方船厂,主造御舟。
除了北方船厂,南方还有漕船厂,大多都是从前明遗留下来的,分布在江宁、江南、凤阳、淮安、山东等府。
基本上,凡是沿漕河流经之地,都有漕船厂,只是大小的区别而已。
江宁、淮安、山东的船厂,除了造漕船,还造海船。曹寅从东洋贩铜锭的海船,就是江宁船厂督造的。
现在大清的海船什么样,德亨没见过,不做评论,但他要的海船数量可不是一条、两条。
如果要造更多、更大的海船,必须要经过康熙帝的同意才行。
所以,造船,还是绕不开康熙帝。
而且,德亨要的海船,不只是能在海上航行,还要装备优良的火炮,海员还要配备上火铳,能和洋人在海上对轰而不落败。
咱不去大西洋找欧洲人的麻烦,但中国目之所及、船行之过的海域,一定一分一毫都不能让出去。
在海上航行所用的火药,不管是炮弹还是子弹,防水防潮是一定要做到的,所以,改良火器也势在必行。
看吧,说着简单,但事事都离不开康熙帝的允许。
若是不经皇帝允许就搞这些要命东西,德亨估计,康熙帝的眼中钉,就不再是胤禩,而是胤禛了。
而要不要开海运,用海船运粮,康熙帝要跟朝臣们商议,这
就很难办了。
胤禛叹息道:“等朝议出个结果来……”
“黄花菜都凉了。”德亨接口道。
胤禛:“皇上既然叫我回来,那就是想听听我的意见。”
德亨探头过去,问道:“您是支持造海船,开海运的吧?”
胤禛觑他一眼,道:“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