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329章

作者:一口香 标签: BG同人

胤禛训完话,德亨伺候胤禛回了书房,爷儿两个继续秉烛夜谈。

第223章

清朝设置海关, 允许岸上百姓和外洋贸易的目的是收取重额关税,充补国家京师财政,起到京师不受外省财政掣肘的作用。

外省自有其山川出产, 有财政来源,你京师有什么?

有皇帝,有八旗兵勇,有琳琅满目的皇家园林, 有……

全部都是吃钱的玩意儿。

钱从哪里来?

要是全靠各省上交赋税,那这赋税是有变化的,若是少了,京师如何维持。

所以,京师有自己的财政来源,江、闽、浙、粤四海关收取的关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其中,以粤海关占比最重, 船多的时候, 几乎能占到其他三个海关加起来的一半还要多。

所以,一年一换, 每年,皇帝会从内务府中特简一郎中,派去粤海关收税,收完,带着银子,回京, 第二年, 再派另一个人去。

收来的海关税, 一开始是补足内务府开销, 后来是补足军备开销,现在,已经开始补户部官员俸禄、民生等开销了。

可见清朝的海关税,收取的有多重。

就算收的重,洋船仍旧络绎不绝,中国物产的丰富和运送这些物产所得暴利,从这里,也可见一斑。

而现在,德亨提出减税、甚至是免税,反其道而行,岂不是让海关失去了敛财这一层作用?

德亨解释道:“现如今,我们没有自己的海船,就算有了海船,海军、可靠的水手也没有,没有船、没有人,我们只能站在海岸上望洋兴叹。

但我们可以通过减税或者免税的方式,让有海船的人,将南洋的米给运送到宁波、福州、泉州、松江等这些海关处,然后向内陆输送,平抑米价。

白银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可以下令,凡是外洋来船,以白银采购者,减税几何,若是直接载着白银、黄金、铜锭等稀有矿藏来交易的,可以免税几条船……”

胤禛听的连连点头,道:“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借鸡生蛋,以利引诱外洋来船主动运来我们需要的米和银。”

德亨点头,但,他着重强调道:“此法虽可解燃眉之急,但不能以此为基,否则,岂不是将自己的米、银相关的国家、民生命运交付到外洋人手中。所以,最关键且重要的,还是要建我们自己的船厂,培养自己的海军。”

“有了自己的海船和海军,我们就可以占据东洋、南洋众多岛屿,多开几个海关,这海关税,不就源源不断的来了?”

德亨再道:“占据那些海岛之后,细心经营岛上物产,不管是运送至内陆,还是出口至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又是一项不菲的收入。”

“另外,大舅告诉我,就目前来说,橡胶树苗只能在多雨、炎热、肥沃的土地上栽植,就跟干旱的山西黄土高地种不出水稻一样,而南洋诸岛,差不多都是这样的土地,若是我们想培育橡胶树苗,获得更多的橡胶,这些海岛,就不能舍弃。”

胤禛摇头叹道:“你说的轻巧,南洋到底什么样子,海岛又分布在哪里,咱们从何得知。”

德亨立即道:“所以说,要有一个能做事、知道要做什么事的人去亲眼看一看啊,你看这个人,不是非我莫属吗?”

这回胤禛没有立即拒绝,而是思考了一回,仍旧摇头道:“你人小,不知道,台湾府、琼州府这些地方,曾经是南明的盘据地,就算是现在,那里的百姓仍旧沿用前明衣冠,而不是皈依正统……”

德亨真的有很一本正经的在听,也有很认真的和胤禛商讨他去南洋的可能性,但当胤禛说到“皈依正统”这四个字的时候,他还是不受控制的嘴角剧烈抽搐了一下。

这得是多大的脸,才能说出满清是“正统”这样的话啊。

好在,胤禛说这话的时候,正在垂眸看手里的茶盏,没在他的脸上,所以,德亨这不受控制出现的异样,被他很快掩盖过去了。

胤禛还在道:“……你去了,若是被个海匪拉下了海,有死无生。”

行了,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康熙帝南巡,最远,只到钱塘江,再往南,就没有了。

是因为没有运河了吗?

不会是不敢吧。

德亨是不愿意这样恶意揣度康熙帝的,但有胤禛这句“正统”在前,也让他忍不住的这样想了。

德亨道:“在琼州府我们是有八旗驻军的,我从京中,多带人过去,安全是能保无虞。而且,我是宗室子弟,是奉皇命去的,那里的人不敢拿我怎么样的。”

胤禛还是摇头道:“狂悖水匪可不管你是谁,下了水,找个海岛一躲,你死了,可真就是白死了。”

德亨:你吓唬我呢?

不过,胤禛这话说的,也不无道理。

德亨故作发愁道:“那,这借鸡生蛋的事儿,要派谁去做呢?”

胤禛:……

胤禛似笑非笑的看着德亨,道:“八字还没有一撇呢,你张口就要派人去,谁允许了?”

德亨:……

看他吃瘪,胤禛心中愉悦不少。一整天了,从他入畅春园开始,就明里暗里的受这小子“摆布”,现在总算掰回一局,滋味儿不是一般的好。

最后,胤禛道:“这事儿得先看皇上的意思……”见德亨开始打哈欠了,就道,“今日就说到这里,我归拢一下,看如何应对皇上的提问。你先去安置吧。”

德亨打了个大大的哈欠,虽然身体困了,但脑子还清醒的很。不过,他也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就道:“儿子先下去了,阿玛您也早些安歇。”

胤禛:“嗯。苏培盛,好生送你小爷回房。”

苏培盛:“嗻。”

走在银辉满地的小路上,德亨长长叹了口气。

提着灯笼给他照明的苏培盛听见,不由问道:“小爷儿,您怎么了这是?”

德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太白真会写诗。”

苏培盛笑了起来,说道:“原来是小爷诗兴大发了呵呵呵。”

跟在他身后的一群小太监也赔笑起来,直笑的德亨身体发僵。

在这样寂静的夜晚,小太监尖细的笑声从四面八方传来,着实渗人的很,就算德亨胆子大,也不由激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德亨加快了脚步,道:“快些走吧,我可是要困死了。”

德亨不知道的是,他走之后,胤禛熬了个通宵,将今日和德亨所论之事全都梳理了一遍,又添补了一些他临时想到的漏洞和引出来的新问题,点上红点,以做疑问标记。

晨曦初露,德亨生物钟自动醒来,他照常起身洗漱练武点菜做功课,等六点了,德亨去给胤禛请安,结果,看到了一个挂着俩黑眼圈眼睛通红精神萎靡的四大爷。

德亨大惊,要不是知道胤禛为人,德亨还以为他一夜七次郎去了呢。

德亨问同样熬的跟块风干的腊肉似的苏培盛,道:“你们主仆,不会是一宿没睡吧?”

看着精神奕奕的德亨,苏培盛努力打起精神来,颤颤道:“奴才陪了主子爷一个通宵。”

德亨:“……这样怎么行,您怎么不多劝着些?”

苏培盛欲哭无泪:“主子爷岂是听劝的?”

德亨沉默,这话,着实是苏培盛经验之谈了,听着就心酸的很。

“你们在外头嘀咕什么呢?”屋内,胤禛有气无力的问道。

德亨忙掀帘子进去,给盘腿坐在炕上的胤禛行了一个请安礼:“给王爷请安。”

胤禛:“哼。”

德亨立即改口:“给阿玛请安,阿玛吉祥如意。”

胤禛:“嗯”

德亨起身,用力抽了抽鼻子,心下暗笑:“阿玛在喝什么呢?”

胤禛睁开养神的眸子,瞥了他一眼,德亨立即板正道:“这咖啡煮着不好喝,太清淡了,不如磨的浓香,儿子这就让造办处造一台新的咖啡机,就放您这屋子里,专供您磨咖啡用,如何?”

胤禛重新闭上眼睛,舒气道:“这还差不多。”

德亨见他这样子,都快要笑破肚皮了,劝道:“阿玛啊,您这样不行,不如您先睡会去?”

胤禛:“养会子神就行了,今日还要去畅春园听候。”

德亨忙道:“那您早上想吃些什么?您先养着,等做好了儿子教您。”

胤禛还真想了想,道:“就昨天的汤面吧。”

德亨:“好嘞,儿子这就去给您做。”

胤禛挥挥手,让他快走,嘴上还嘱咐道:“不用你亲手做,养那么多奴才是做什么的……”

说着说着就消音儿了,不知道是不是睡着了。

德亨出了屋子,见玻璃窗子没拉窗帘,日光透过玻璃窗将屋子里照的亮堂,就吩咐一个小太监道:“找块厚绒青布来,将这窗子挡严实了,屋子里黑了,王爷睡觉会扎实些。”

小太监磕了一个头,没吱声,撒腿找青布干活去了。

德亨溜溜达达去了厨房,厨房内整三个大厨见德亨过来了,忙打千儿礼请安:“小爷,您怎么亲个儿过来了?您有啥想吃的想喝的,您说出来,奴才们孝敬您。”

德亨卷袖子,道:“是王爷,他想吃汤面,我给他擀,你们看着,怎么熬一碗鲜汤出来。”

一听说是给胤禛的,三大厨腿肚子直打哆嗦,昨儿不停歇的忙了一个下午,最后换来一顿呵斥加罚银,他们到现在还心有余悸呢。

德亨将他们这样,就笑道:“王爷很好伺候的,这样,你们照我吩咐的去做就行了……”

德亨这碗面条儿,一直做到日上三竿才做好,不是这碗面条多么难做,是德亨故意将时间往后拖了。

德亨算是御前老人了,知道胤禛所说的去康熙帝那里听候,其实就是坐在偏殿听康熙帝召唤。

若是皇帝没什么事儿召唤,也不想见儿子,就会让他们这些御前侍卫出来通知:今儿皇上乏了,诸位阿哥跪安吧。

俗称,坐冷板凳。

何必呢,讲孝顺,也不急这一时半刻的?

大好时光,就耗费在那座小小偏殿里了,有这功夫,做点让皇帝高兴地事情不好吗?

看看日头,估摸着再有小半个时辰,就是康熙帝用点心的时候了,德亨去喊胤禛起床。

不知道胤禛是对咖啡有天然的抗性,还是他其实并没有喝多少,这一觉睡的非常沉。

虽然只是补了一个来时辰的觉,胤禛却觉着比睡一晚都舒坦。

看着挡窗户的帘子和座钟上的时辰,胤禛就知道是德亨搞的鬼,奴才们不敢做他的主。

胤禛拿手指头点点德亨,倒是没说什么。

德亨殷勤的跑前跑后的伺候他洗漱,然后先让他在院子里溜溜达达通通筋骨,然后吩咐厨房赶快下面。

面条不能放,放久了发坨,得现下才行。

吃着比昨天滋味儿更足的汤面,胤禛很满意,教德亨道:“调/教奴才需得恩威并施……”

德亨“嗯嗯嗯”的点头,表示受教了,嗦面嗦的头都抬不起来,“阿玛,这酸豆角很够味儿,您还吃不?”

早上,高无庸带着好几辆车马从京中赶来。

上一篇:超能力是声带模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