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穿成北静王/基建狂魔北静王 第53章

作者:Fahrenheit 标签: 甜文 系统 BG同人

  比起在一个半工业化且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国家做一个吉祥物一样的皇帝,不如打好基础建立一个能人辈出的财阀世家。

  -----

  谢谢和的票票~~

第六十一章

  皇帝也不是吓大的, 历朝历代西北都不安生,基本也都习惯了:中原太平日久,草原上也在修生养息后增进实力……这忽然天气转冷, 出产不足, 往后为了食物为了生存, 大小摩擦必然接连不断。

  水溶估计入侵的异族骑兵这时候已经杀到了京郊的皇庄, 才能整出人心惶惶的效果。

  留在京城的也探子来信说:京郊大营里能战的骑兵一部分驰援宣大前线,另一部分分散开来追击四处劫掠的骑兵……于是这不知道从哪儿钻出来的千来人忽然直抵京城,还正巧是京城防卫比较空虚的“好时候”,得到准确消息的皇帝可不就坐不住了?

  按说驻守京城,拱卫皇宫的禁军也有十万人,虽然这十万人里真正能战的不超过四分之一, 却也不至于连一千规模的骑兵都刚不住。

  此时颇知兵事的王府首席幕僚最先站出来, 不疾不徐地帮水溶分析起皇帝以及在京的那群老爷们的心态, “皇帝有禁军,像样的人家都有护院家丁, 倒是没烂透, 打还是能打的。只是自保有余,进取不足。京郊的庄子多归宗室权贵所有, 所以皇帝跟内阁商议后,遂下令让王爷派兵勤王。王爷派兵入关, 地盘难免空虚,着些常往来关内关外的行商传传消息,那起子部族说不准就改了主意, 跑到咱们这儿来打打秋风。”

  水溶点了点头,“都年底了,再不收拾了,明年春耕再耽误了,可就伤筋动骨了。听说利津那边到现在都没清理妥当?”更别提恢复生产了。

  这毕竟不是他老家那个时代,遭灾之后,有~政~策~有补贴还有人口,一年就能恢复基本元气。

  浑身心眼儿的幕僚笑道:“瞧这天气,关外已经成了这个样子,只怕明年中原也要不成了。”

  除了江南,大多数自耕农一年辛勤劳作,去掉赋税和花销,只能是勉强小有盈余,来年减产一成,就能让许多家庭从温饱变成挨饿,接下来再减产,就赤贫了,再继续减产……就快要崩溃了。

  面对这种情况,朝廷一定要减税,再后来免税,这样的地方一多,皇帝也要崩溃。

  如今土地兼并已见苗头,水溶默默心疼皇帝三十秒。

  开会集思广益后,水溶决定派兵:先送两千精锐入关,练练手也行啊。但他在表示想亲自带兵见识一下时,在场的所有人全跪了……他族叔冷将军甚至上前抱住他的腿,力谏王爷不可。

  本尊十二三岁起在王府就是说话算话的,继承本尊威望,水溶从穿来到现在,所有的命令都得到了彻底执行,没人能说个“不”字,而这一次正是唯一的一次例外。

  水溶扫视全场,心腹家臣们个个面带恳切,他就很无语,只能跟小图标抱怨,“好气哦,我不过是静极思动。”

  “他们又不知道你有保险。”

  水溶笑了,“他们不仅仅是不知道,还不理解保险这回事儿。算了,不让去就不让吧,以后总能找到我亲临战场的机会。”练兵带兵作战,他都是外行,但总不能连成长都不让。

  小图标一贯很配合,“入关总攻时,主人你就非得坐镇大帐不可。”

  “这么一算,好像也没多久。”水溶安抚着心腹们,并不耽误跟小图标说话,“凭皇帝陛下的英明才智,他是没法儿平安挺过小冰河时代巅峰十年的。等天下不太平,就是海运崛起并称霸的起始。”

  却说众人见王爷暂时打消亲自带兵勤王的打算,不约而同地轻松了下来。接下来的议题也不至于让他们紧张起来,水溶除了吩咐相关管事盯好开垦新田庄事宜外,还特地让管事们挑选出种田好手来在几个庄子里种植药材。

  明年开始,皇帝就该自顾不暇,水溶也会真正按照他自己的步调行事:比如工坊疯狂开起来,包括炼钢厂和盐场,医院学校建起来,医生护士培训搞起来,工坊里的第一批工人,营中的大头兵也要识字识数,不求初中,小学三四年级的水平起码要有。

  却说经过心腹们的举荐,这次负责带兵的是王将军,是大管事王栋的族叔;随军军师姓洪,没错,论起来这位洪军师水溶还要喊一声舅舅。

  王爷回到广宁后,接连几次动兵,都是换着人使唤,考校之心简直“路人皆知”。他这种做法,得到了大多人的认同,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押注在王府上的几个“后来”的家族,给他们足够的盼头。

  散会后,心腹们鱼贯着告退,水溶等人走干净,便让王松鹤把黛玉请来。

  几个工坊平稳运营了小一年,到了年底,正是举办年会,评优评先进发奖金再请所有员工吃一顿的好时候。

  因为是头年搞这个,水溶必要亲自过问,作为新工人阶级“不凡与优越”的一部分,这一年的优秀员工与先进模范,水溶和黛玉要亲自授奖:水溶管男员工,黛玉负责女员工。

  这也是千金买马骨的一部分,随着他拿出越来越多高产作物的种子,这个多说的不止是数量,更有种类,种田也就越来越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

  其实单单广宁一次大丰收,就让很多家庭富裕出几个劳动力,水溶早就下手,把这些劳动力中的聪明又勤奋的那一拨都塞进了工厂。

  粗略一算,只要转正,好好工作,哪怕没能评上优秀和先进,一年连工资加年终奖也能拿到十六吊钱。一两银子现在大约能换八百钱,十六吊钱差不多正好二十两银子,而二十两银子足够五六口人过得滋润了。

  换句话说,如果夫妻俩都是工人,两个人的收入可以供得起祖孙三代十来口过上小康生活,每年还略有盈余。

  水溶更打算再进一步,让双职工家庭供得起孩子读书,不分男女——现在纺织厂里的女工工资就比水泥厂和煤窑的男工高两成不到,跟日化工坊的男工相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女人有工作机会,有一定的收入,地位与话语权自然而然地跟着提升。酝酿个十来年,再让女人为官,就相对顺理成章多了。

  话说年会时,黛玉亲手给个小媳妇颁奖,之后还特地跟她闲话了一阵子:这个清秀的小娘子亲爹重病,算是婆家买过去的,丈夫待她不错,但婆婆和妯娌始终没个好脸色。然而一家子只有她因为伶俐又踏实而被选上,进了纺织厂。

  不用年底评优拿奖金,就从转正后她每月拿一吊钱回家,婆婆别说骂了连大声对她说话的时候都屈指可数。

  如今小娘子的丈夫在水泥厂做工,两口子为了做工已经连着一双儿女搬到了工坊员工宿舍。小两口已经商量好了,年终奖拿一半给公公婆婆送回去,剩下一半留给儿女读书花用,评优的奖金一半给小娘子的爹买药,再剩下的一半足够一家四口过得肥年了——广宁城里有钱,什么都能买到呢。

  畅想未来时,小娘子眼睛里都是星星。

  黛玉瞧在眼里,内心感慨良多,等年会散了,跟水溶由衷道,“不管是我,还是他们,能有今时今日,都是因为王爷。”

  水溶道:“那你怎么谢我啊?投怀送抱吗?”

  黛玉直接埋进水溶的怀里,不吭声了。

  水溶有点遗憾:还有两年才满十八岁,我得再等等……这真是个甜蜜的考验。

  时间过得飞快,派出去勤王的那支骑兵归来时已经入了夏,去时两千人,回来了一千九……这个战损让水溶微微皱眉:除了他之外,这个战损已经是极低了。

  话说王将军不仅把阵亡将士的骨灰带了回来,连受重伤挺过截肢这一劫的伤兵也一道带回了广宁……就冲这也得给带兵的将军记功不可。

  想到这里,水溶暗道:青霉素和抚恤得一并提前了。

  随后例行召见,水溶更从王将军口中得知西北那边情况很不妙。这个不妙说得正是粮食产量问题。

  因为气候导致的粮食减产在中原和江南可能不那么明显,对于西北重要粮产区,尤其是需要黄河水灌溉的河套地区,黄河早结冰半个月你体会一下……但是京城的大佬们还只单纯以为减产是因为今年太冷,明年暖和起来就好。

  水溶叹了口气:在这个时代,他没法预警,告诉全天下天会越来越冷,没有侥幸!还起码要持续十年左右,因为太阳周期~性~活~动导致传到地球上的热量有所减少。

  却说这一年秋天,广宁依旧迎来了丰收,与之作对比的是关外其他地方,收成只有平常年景的六七成……跟去年不一样,去年是明摆着在秋收前后连降大雪,导致收成骤降。而今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异常,只是比往年稍微冷一些。

  而中原地区产量也在平常年份的八、九成之间,按说也算风调雨顺,只是天气冷了些罢了……关外如何皇帝不怎么关心,在见识到北静王府精锐的战斗力之后他再次把北静王当做了眼中钉,然而就在他想办法削除部分北静王府实力的时候,关于秋收的奏折一如雪片一样堆满了他的案头:中原减产,他不能无动于衷了。

  就在皇帝与阁老们商议对策,要不要先减赋税的时候,一场暴雪把皇帝的心都砸凉了一半:没过膝盖的大雪,须知现在刚刚入冬!

  京城可不是早有准备房舍全都经过加固的广宁,这一场大暴雪不仅当场冻死更因为房屋坍塌而死伤甚众。

  皇帝反应算快,立即下旨开仓赈济,然而京城里的施粥的摊子刚刚铺开,西北战报就到了:宣大一线又被攻破了几个口子,比去年凶恶得多的抢粮团又卷土重来,顶着刺骨风雪不计损伤也要冲过关口……可见草原上的日子是真的没法儿过。

  内外交困……皇帝有点懵: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然而这只是个开始。

  水溶不知道皇帝此时作何感想,他只是下令接收逃难而来的百姓。

  专门负责此时的大管事当着一个月以来用过第一顿饱饭的人们道:“吃了王府的红烧土豆,喝了王府有肉干有菜干的杂粮粥,住在王府集中供暖的房子里,你们就得老老实实给王爷干活,都给我砍树烧砖挖矿去!干得好的每顿加鸡腿!想干什么就找管事报名去!有一技之长的去那边报名,”他抬手一指,“查实了不仅干活管饭还给钱!”

  底下的百姓听了立时“一哄而散”,各个报名点前顿时人满为患,连侧个身子都是难事。水溶亲眼所见,当时“盛况”堪比上班高峰期的北京地铁四号线。

  趁着皇帝与一众重臣权贵们自顾不暇,水溶打算趁着冬天把铁厂的框架搭出来,再扩建一下广宁城外的港口……

  开春他必须得造船了,皇帝不是不想管他而是管不起他,在皇帝没消耗掉相当实力之前,他会采取关闭山海关来扼制……不过没关系,大海加不了盖,往来贸易走海路就是了。

  就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候,连被系统加强过的水溶都不想出门,薛蝌带着一行人从旅顺上岸,踏雪跋涉百多里,队伍里逾半数都顶着重感冒,勉勉强强清醒着抵达了广宁城。

  病人全送进了水溶夏末才盖好的广宁医馆,其实就是医院,剩下的则在薛蝌的引领下前来拜见水溶。

  薛蝌带来的是粤城洋行的几位大管事。

  粤城就是广州,而粤城洋行在这个时代虽然跟垄断不沾边,因为本朝对外贸易口岸不止广州一个,但职能业务可以粗略地跟清代那个大名鼎鼎的对外贸易机构~十~三~行~对标。

  不远万里,在隆冬时节忍受酷寒和重病,甚至一段路还是徒步踏雪而来,只为专程来拜见他,表达诚意,若是能做成几笔买卖就更好了……所以商人为赚钱究竟可以吃苦耐劳到什么地步,水溶实在服气。

  作者有话要说:  圣诞快乐!

  谢谢待红衣静客的霸王票~~

第六十二章

  现在毕竟比不了后世, 从广州到锦州飞机加火车,一天就到了。

  水溶跟几位来自粤州洋行的掌柜管事聊天,得知他们从粤州港出发, 从入冬起一直走到快年底, 总算赶来了, 这一路上“人祸”全没有, 毕竟洋行财大气粗,这么多年来早把沿线水兵喂得差不多,真正要命的是病。

  这几位敢来,不仅仅是能做主,更因为是走船的好行家,身子骨也好, 真正觉着艰难的是进入黄海, 海上行船实在冷得受不了。若非薛蝌经验丰富, 准备充分,他们几个起码得有两三个老骨头要客死他乡了。

  这不奇怪, 水溶从穿来就悄摸修改常用药方, 到薛蝌诚心跟着他混一起来到关外发展的时候,水溶这边已经有了二十几种针对常见病症的成药。因为有系统科技加持, 这些成药药效跟后世中成药以及若干有些历史的西药相近,或者干脆没什么区别。

  几位稍微带点南方口音的管事原本是为灯油而来——灯油针对中高端市场, 相当于奢侈品,带回南边一准大赚。

  至于同样是广宁特产满足低端市场的豆油,他们不是很感兴趣, 哪怕广宁出产的豆油质优价廉,然而千里迢迢运往东南,必然要亏本。

  价廉到什么地步呢,广宁豆油一斤十钱,敞开供应。

  而王府员工包括在王府工坊工作的工人和学徒,依照级别不同每个月能拿到不等的菜油票作为员工福利。

  他们用票买油,不对,是用票拿油,无需再掏钱。与之作对比的是闽粤一带百姓常吃的胡麻油,也就是芝麻油,还有花生油,一斤起码要三四十钱。

  于是从辽东城赶过来的商人一马车一马车不间断地拉豆油回去批发,即使现在城外若干道路上的积雪依旧没小腿肚,也不能阻挡商人们的热情。

  其实不止商人们热情满满,哪怕现在白天也要零下十来度,腰包鼓底气足的百姓也在携家带口不畏严寒地在外逛街——王府又一年“逆势”大丰收,粮价不仅没涨,还稍微有点回落,再加上王府自己产业出产的东西也维持原价,其余商家在广宁自是没余地“乱来”,于是物价稳定且平易的情况下,百姓心安又赚到了钱,当然不吝惜消费。

  这一点来自粤州的管事和掌柜们亲眼所见:广宁城繁华热闹又井然有序,论市容和道路比京城一点不差,不怪常有人说这里是关外的……世外桃源。

  掌柜和管事们心里都有了主意,与王爷闲聊过,他们就奔向主题:一定要买灯油,另外王爷这儿的成药卖不卖?

  其中一个掌柜风寒高热,正是王府的退烧药救回来的,两个丸子神志不清地吞下去,第二天通身是汗地醒过来……

  听着掌柜和管事们轮番夸赞他的退烧药,水溶在心里笑:为什么不卖,哪怕只是高效退烧药和风寒感冒药,明知道倒腾到东南,这两种成药零售价会上天,而且肯定限量想买到还得加钱托关系。

  据水溶所知,东南如今因为多年对外贸易,商行洋行一个赛一个地……富得流油,论资产规模不比江浙一带的大盐商差上什么。

  面对这样的批发商和代理商,用现银交易其实是比较亏的,不管是对方还是水溶自己,都更愿意以物易物,而且最关键的是保证一条从广宁直通东南,源源不绝船只往来成就一条海上经贸之路,广宁就没有坐困围城的危险。

  卖灯油、精油和成药,换来棉花、棉线以及各种绢布丝绸,往后还要再大量订购橡胶,顺便再找掌柜们讨要些会造船的老师傅。

  达成初步意向,水溶就甩手当起发号施令的东家,具体细节自有相应的王府管事们负责。他现在比较要紧的任务是在一年的时间里初步扩建广宁城。

  话说去年在广宁城里不仅求活,更过得还算滋润的百姓已经多了个新谋生手段:在广宁城过冬,然后用冬季在城里打杂工赚来的银钱购买农具种子,等春天再回家种田去。若是有儿女兄弟姐妹够出挑,被王府工坊的管事挑中,录入工坊,这个有了工作的家庭成员会带着一两个亲人就此在广宁定居,其余家人再来过冬就更安逸些。

  所以到了初春,水溶令心腹进行了一次粗略的人口普查,托他一刻不停开工坊的福,原本常住人口十多万的广宁,两年之间就翻倍,到了二十多万。

  当然水溶的目标是把广宁城打造成百万规模,集种田开采与一身的超大城市——依现在这个时代的标准,有百万常住人口的城市绝对是超大级别。

  广宁城临海只能挺小船和渔船的码头,经过前后半年的初步修整扩建,再配了条水泥官道,交通实在便利,不管是水路还是陆路。

  而这年夏天,等广宁边上的海面浮冰全部化去的又过了一个多月,第一支满载棉花、棉线和各类布料的商队靠岸了。

  而跟着这支大商队一起到来的是水溶的老朋友,黛玉与水溶弟弟妹妹们的理工科老师,冯紫英他三舅,陆启疏陆先生……以及他全家。

  在水溶书房里,陆先生就很光棍儿道,“跟家里闹翻了,求王爷赏口饭吃。”

  “先生这是哪里话?求之不得!”水溶也不客套,“您愿不愿意边搞科研边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