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皇长子 第157章

作者:因果定律 标签: 清穿 天之骄子 BG同人

  “你若不介意,二十七天都可以守在这,扶棺赞奉安殿的时候,也可同去。”

  胤礽却拒绝了,他只道:“弟只求皇上可以允准,送梓宫入陵的时候,可以准我前去。我今日给皇考行礼尽孝,已经是皇上格外开恩……否则我一被圈禁之人,怎么有机会出来呢。”

  他如此识趣,胤禔自然无异议,甚至还令人叫得寿兄弟过来,送胤礽离开宫城,也令他们父子说说话。

  成德也上了年纪,胤禔就没让他负责送胤礽回去,而是将善扑营的巴特拔擢为乾清门侍卫,然后令大姐夫班第负责送胤礽回到郑家庄。

  “表兄有话要说?”胤禔摆弄倚庐里的火盆,笑道:“怎么犹犹豫豫的,难道我做了皇帝,就不能做人了?”

  “皇上请慎言!”成德很严肃的表示:“方才皇上说,还是允许废太子的孩子回府?”

  胤禔一笑:“表兄觉得不妥吗?”

  “并非不妥,只是有些担心。”成德斟酌着说道:“废太子之子,尤其是得寿阿哥,毕竟是大行皇帝长孙。若是许他两边跑,难保有心人不会接触他。”

  “那又如何?”

  胤禔这会真切的笑了:“表哥,你太实在了。我说让他把孩子送过来,读书五日,休两日。但是这两日不能叫人带着孩子们出去跑马射猎?谁都喜欢自自在在的,举头四方天,好人都能憋疯喽。随便找个借口,将这些孩子留在宫里,有多难。”

  “那皇上为什么……”还要那么说,成德不太明白。

  “我过去读书,发现一件事很有意思,唐高宗令山东旧族不得自为婚,结果人家开始私下商议婚娶,天子无法禁止。甚至家道中落的五姓子弟,自称禁婚家,居然被抬高了身价。”

  成德马上明白了,胤禔是在说,越平淡的对待废太子,众人才会觉得事情已经过去,他在皇上这里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所谓上行下效,所有人都会觉得,他不是大事。

  胤禔看他成德一脸了然,道:“所以表哥明白了?我不会用什么极端手段对付胤礽,那样会叫人觉得,我这个皇帝还在忌惮他是先帝所立的储君。我要让所有人记得,胤礽唯一的身份,是被先帝亲自废储的太子,他和他的子孙,已经同大位彻底无缘了。”

  “朝野内外自然会认识到,他不值得皇上多费心,废太子一家无足轻重。”成德低头想了一会,又道:“广略贝勒被处死,他的子嗣有安平贝勒杜度、庄亲王尼堪,女嫁博尔济吉特氏,废太子的子嗣……”

  “朕也会给这些孩子封爵,不会少了他们的。不过,表哥也说了,广略贝勒死后,杜度方得贝勒爵位。”胤禔捧起热茶递给成德,“这事自然也是照章办理。”

第236章 :新君上任三把火(上)

  大行皇帝丧礼第二日, 嗣皇帝发布诏令,尊祖母仁宪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生母纳兰氏为皇太后,册封嫡妻伊尔根觉罗氏为皇后,出孝之后预备册封礼。

  其余大行皇帝诸妃嫔, 按照尊卑, 待热孝之后再行尊封。

  内阁并礼部也送上了连夜参详好的大行皇帝遗诏并新君为大行皇帝尊谥、庙号的诏书, 为了避免口水战—孝庄文皇后说过卑不动尊, 遗诏和诏书中暗示了康熙生前对三位先帝的尊敬与点评, 以便体现太宗庙号的恰如其分, 而朝廷礼制毕竟要以天子的意见为意见。

  最后将康熙的谥号决定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圣德功成仁皇帝”简称太宗仁皇帝, 至此大行皇帝丧礼最重要的这部分就算完事了。

  在十五天之内, 在京的致休老臣如明珠、张英等也请旨前来拜谒大行皇帝。另外诸外藩、公主、各省督抚也陆续抵达京城。嗣皇帝借着这个时候可以短时间的观察一下各位地方大员, 在心中做个比较。

  通常在这个时候,没人愿意去触嗣君的霉头,胤禔说的话一样一样吩咐下去, 就连改庙号这种可能引发争议的问题,宗室、大臣也都一致的表达了赞同。

  “尊谥、庙号的确不好办, 如今不是正好,更尊三位先帝, 而大行皇帝也得了太宗之号。恰如其分, 亦可为后世垂范。”这种说法在朝野内外, 倒是得到了不少认同。

  虽然也有老学究觉得以子孙身份去动父祖辈的尊号略有不妥,但这种声音毕竟是少数, 淹没在更多的愿意靠拢在嗣皇帝身边的声音里, 无足轻重。

  尊太皇太后、皇太后, 尤其是册了皇后,后宫也开始规整起来。头天大殓, 众人多少有些惶惶然的不安,而当日嗣皇帝叫底下人看顾年幼的弟妹子侄,次日的一系列尊封旨意,好歹让女人们安心些,这位嗣皇帝不像是刻薄寡人之人。

  “畅春园那几位也接过来了,但到底安排到哪。毕竟是皇考庶妃,皇上的意思,也是请额娘做主。”新出炉的皇后道琴,正陪在太后纳兰氏身边,婆媳俩还在延禧宫。

  “回皇后的话,过去世祖的妃子早年都和太皇太后一样,住在孝庄文皇后的慈宁宫,后来又一起搬到了宁寿宫。”皇太后示意新任的太后总管高八格交待道。

  而旁边的赵顽也道:“奉皇太后、皇后懿旨,奴才跟着高总管去了前头,皇上叫全都传话,慈宁宫且不能开。”

  “既然如此,就先让庶妃们住在,东六宫罢。”纳兰氏太后想了一下,才对道琴说:“如今也只有东六宫的景阳宫,之前住过瓜尔佳氏,后来她封了和嫔就搬走了。让三个怀孕的庶妃住在这,倒也合宜。”

  “都听母后的。”道琴温柔的说道:“皇上还说,只有太后处置这事,必定最合宜。至于大行皇帝后宫主位们,皇上说了,陆续迁入宁寿宫,集中住起来。然后他再行定夺。”

  胤禔在百忙当中还是发现了纳兰氏对于升级这件事非常激动,为了避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他让道琴把后宫的舞台空出来给皇太后,“额娘很高兴,且让她老人家乐一会罢。”让皇太后处理遗妃们的事情,然后宗室外藩女眷和外朝诰命拜祭大行皇帝,每日礼仪,自然要皇后来主持。

  皇后的权威也是在此中建立,大型祭祀、礼仪,皇后承担的是一个代表皇权的角色,只要皇后本人和这份象征意义稳固,毫无疑问,她的后位就是稳固的。

  譬如女眷们在几筵殿行礼、举哀,敬献酒食的时候,皇后要站在所有人的前面。不管是先帝的妃子,还是宗室女眷,不管辈分如何,现在都是皇后的“臣”。

  大行皇帝丧礼的前几天,胤禔都忙的脚不沾地,也不好离开倚庐。等到外省督抚陆续抵京之后,胤禔才算是松了口气,而曹寅等三织造的到来,更为他带来了一个大消息。

  曹寅趴在梓宫前哭得死去活来,险些厥过去,还是成德把他拉起来的。等缓过来了不会失仪了,他才被引到胤禔跟前,说有密报。

  “大行皇帝,”刚说出口,曹寅又想哭,赶紧拭泪勉强道:“先帝之前命臣追查前朝皇子之事,如今已经有些眉目,只待最后确定。臣想请旨,若是确认其人无误,是否即刻押解京城。”

  “前朝皇子?哦,那个什么朱三太子,真有此人!”胤禔有些惊讶:“他得多大年纪了,70多岁了罢?”

  “已过古稀之年,且早已娶妻生子,而今也算子孙满堂。”曹寅提到那个人也有些唏嘘,“臣已经有六分确定了,现下还有一事求皇上允准。”

  “说罢。”

  “臣想求皇上,在宫中寻年老太监,最好是当年见过前朝皇子、皇女的,到时押解来京,也好做个凭证。”

  胤禔颔首允许,这也是应有之意,但人来了,如果真的是那位被借名多年的朱三太子,自己该怎么办?如果真的抓到了,那就是自己登基以来的头一件大事。

  还有三织造,胤禔打量着曹寅,和远处一直往这边看的李、孙二人,他们要不要换、什么时候换。再往外扩展,各地督抚、驻守将军……

  胤禔揉揉脖子,这些天守在这,他整个人都僵硬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办,不能急,急则易出错。但不管怎么安慰自己,事到临头,他多少有些茫然。

  直到这一刻,他才有了实感,自己已经做皇帝了……就是那个富有四海、统御九州,工作难度说高也高、说低也低的皇帝。

  二十七天眨眼而过,而大学士们和礼部、翰林院也终于送来了诸多年号,以备嗣皇帝挑选。

  当决定年号的时候,通常是朝中那些博学多才的学士们凑在一起,从四书五经、尚书左传,乃至于前三史中选择合宜的字眼,精挑拼凑最后提供给嗣皇帝。

  “臣等自尚书、易经,左传等典籍中,选出诸多年号,请皇上圣裁。”

  大学士张玉书带着一帮同僚跪在胤禔面前,递上了一本年号,包括其中的简介,包含什么寓意。

  “文初、安久、咸宁、元起、承和、乾嘉、建兴、普昌。”还真都是好字眼,包含着期盼长治久安、文治武功、繁荣昌盛的心情。

  有些是用过的,有些没有,胤禔看着年号,大臣们垂着头等待嗣皇帝的最终决定。

  “元起,这个是怎么取的?”胤禔问道:“这样的年号很少见。”

  张玉书就道:“臣等选自公羊传‘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且元起于贞,贞下盖有元继焉。动生于静,静中盖有动存焉。贞而元,静而动,终而复始,则生生之道不穷。李光地易学精研颇深,他认为起有兴之意,正合皇上承继祖业,将我朝推入太平盛世。”

  “且臣等翻阅古籍,唐太宗文皇帝《晋宣帝总论》中提到: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也是彰显皇上爱惜百姓之意。”

  胤禔最后点头道:“朕的年号,就是元起了,登基大典放在三月初择吉日。三月改元,昭告天下!”

  公元1709年,康熙皇帝驾崩,新君胤禔继位,改年号元起。并应教士请求,写亲笔信给法兰西王国国王路易十四,告知先皇的死讯。

  “尊敬的法王路易陛下,在此我不得不告知您一个非常让人遗憾的消息,我的父亲大清皇帝陛下,已经在康熙四十八年元月十六日不幸离世,我们沉浸在悲伤中,愿他的灵魂安息。虽然先皇离世,但两国的友谊却不该就此中断,为此,我已派遣近臣随教士前往法兰西。

  届时还望陛下可以提供机会,令他们一览贵国风光,并将他们的见闻记录以促进我们之间的友谊。您亲爱的朋友胤禔写于元起元年三月。”

  关于派遣使臣跟着出海,胤禔的理论也非常过硬“皇考在世时就有此意,朕也要为他达成遗愿。”瞧瞧,上升到遗愿这种高度,又有哪个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阻碍新君尽孝呢。

  人选问题也非常好解决,胤禔按照两个年龄档次,从四十岁上下到二十岁上下,仔细挑选了几个人,和白晋他们到清国来的时候一样兵分两路:一路走陆路,途径鄂罗斯而前往法兰西,路上正好出使土尔扈特;另一路走海路,从广州出发前往法国马赛港。

  “陆路人选,臣推荐图里琛。”李光地道:“当年还是中书舍人,侍读出缺,臣等在大行皇帝跟前保举了他。二十年来他历任内阁中书、侍读学士,后来又管过芜湖粮道,任差谨慎,后来在礼部任牛羊群事务总管,因为缺数被革职。”

  “你的意思是,使过不使功,朕看过他的履历,还精通蒙语、略通鄂罗斯话。”胤禔翻看一沓官员履历:“倒也不错。那年轻那一拨呢?”

  “以臣浅见,不若皇上下旨挑选为宜。”李光地道。

  这还真是想的周到,胤禔失笑,转而问道:“登基大典预备的如何了?”

第237章 :新君上任三把火(中)

  李光地除了人品之外, 在学问上、在为官水平上,在处理各方关系上,大抵算是无可挑剔。

  譬如现在,他之所以不发表意见, 是因为他觉得新君怕是想从旗下选人, 如果新君打算选汉人年轻学子翰林, 他还得劝劝。因为他也觉得从旗下选人更好, 因为民人、尤其是江南书香世家出身的年轻学子, 恐怕是不会愿意大老远跑到海外去的。

  读书人和海边讨生活的人不一样, 这是共识, 作为读书人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能不离父母很远就不要离远, 免得无法尽孝。

  何况这里头还存在一些满汉问题等等, 胤禔其实还没想到这个地步,但李光地想到了。

  “叫翰林院给朕统计一下,三十五岁以下的翰林有多少, 还有旗下考过翻译的人,也是这个年纪为限, 朕要名单。”胤禔吩咐道:“登基大典之后送过来就行,倒也不急。”

  元起元年三月, 新君登基大典, 胤禔三更天就爬起来, 如今他还住在养心殿。身边依旧是全都和秦吉了,还有他们的徒弟, 当然了, 梁九功和魏珠也还在宫中, 只是魏珠还能凑近点,梁九功已经预备好去景陵给先帝守灵了。

  “皇后那边怎么样了?”胤禔一早起身洗漱, 随后问道:“还有苏日格、弘晗他们几个,都还好?”

  “主子放心,娘娘那边都派赵顽照顾好了,小主子那边奴才们奉旨一日问几次。”秦吉了回道:“只是有件事,皇后娘娘之前宁寿、延禧两边跑,这会正暂住景阳宫,太后娘娘那边叫人来问,要不要把坤宁宫打开。”

  按说皇后该住坤宁宫,不过自打孝昭皇后去世之后,孝懿皇后没赶上住就咽气了,这几十年坤宁宫都是空着的。按理说,皇后当居坤宁,但要重新把坤宁宫从承担部分祭祀职能的宫殿重新变成宜居之所,也得从长计议。

  “主子,礼部尚书揆叙到了。”

  揆叙紧赶慢赶从西北回到了京中,然后就被赋予重任,加尚书衔儿,作登基大典的礼官。他一早侯在养心殿外头,等着里头的人伺候着新君穿好大礼服。

  登基穿的大礼服简直是里三层、外三层,加上头上的冠、身上的配饰,胤禔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移动活衣架。谢天谢地这辈子就这一回,完事以后都不用穿的这么齐活了。

  前朝和新君一切准备就绪,礼部尚书在门外奏请新君即位,此刻乾清宫正门挂帘,表示大行皇帝丧事暂停。胤禔自养心殿出,乘舆前往保和殿降舆,而后于中和殿升座,百官行礼。之后礼部尚书继续奏请新君即位,新君自中和殿出,乘舆前往太和殿,百官退出在太和殿前各自站好。

  坐在摇摇晃晃的御轿里,胤禔闭目养神,忽而轿子速度慢下来,就感觉在往上走。这就是御轿被抬上了台阶,在太和殿前丹陛上方滑过,而后在太和殿前降舆。

  此刻原该奏乐,但因为在大行皇帝丧期,宫中韶乐只列队却不演奏。同样的,百官进献贺表,也是只进不宣读。平静而肃然的气氛中,午门钟鼓齐鸣,阶下鸣鞭三下。

  偌大宫殿中,只能听到整齐的拍袖子,撩袍子的声音,胤禔坐在御座上向下看,大臣们三跪九叩,如同一排排的箭靶。他的兄弟、亲友、旧识,都在低头跪下行礼。

  君臣之分,天地之别,今天算是见识到了。

  “颁诏书罢。”胤禔吩咐道,于是由秦吉了捧着诏书交给大学士,大学士在殿中宣读,而后又交给殿外的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又交给司礼。至此,登基大典的主要流程就结束了,在此之后,胤禔再次起身,回到乾清宫后的端凝殿更衣,而新制作的皇帝御宝,就被收好放入了乾清宫中。

  脱下大礼服,换上素服,胤禔这才松了口气。之后就是大学士、南书房学士,六部九卿前来行礼,也是和新皇帝君臣之间来一次“敞开心扉”的谈话,彼此增进一下了解。

  “朕自幼好武,早年皇考一度担忧朕嗜武废文,得空就要督促朕读书。后来又为朕寻觅良师,理藩院尚书阿拉木、河道总督戴梓,过去都教过朕读书。再后来,朕还听过不少人讲学,当年的魏象枢、熊赐履,后来的张英、现在的李光地,朕也都听过你们的课,是吧?”

  李光地很配合,说道:“皇上说的是,臣还记得,大行皇帝曾经说皇上稳重厚道、聪敏谨慎,必是朝廷栋梁,还说过您不愧是诸皇子中的中流砥柱。”

  胤禔有点想笑,最后还是憋住了,什么叫吹牛皮不打草稿,什么叫开局一张嘴、故事全靠编,就是李大学士!瞧瞧这话说的,好像康熙朝就没有皇太子这个职位,没有胤礽这个人,自己就是熙朝最受爱重的大阿哥。

  “早年皇考还说让朕去编撰世祖皇帝的实录,后来朕还真得了这个差事,可惜尚未完成。”胤禔最后道:“父祖两代的功业都在朕的心里,朕蒙皇考厚爱得以承继皇位,自然也要以父祖之法为己法。诸卿还要尽力辅佐朕,以令本朝得以迈入盛世。”

  “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是新君的御极宣言无疑,但张廷玉却有些不明白,皇上后面说的话显然是重要的表示自己效法父祖、克绍箕裘。可前面那段仿佛闲聊似的,是怎么个意思?

  张家在京城有宅子,还是当年康熙赐给张英的,张廷玉回家的时候,张英还躺在床上养病。这位老爷子大冬天给大行皇帝行礼送别,哭的太伤心,一不小心受了风,病了。

  “回来了?”张英中气不足,声音还有些嘶哑,问道:“登基大典都顺利?”

  “回父亲话,都顺利。”张廷玉回道:“皇上留下了大学士、六部九卿等人说话,儿子在南书房,亦被留下了。”说着他还将皇上的话重复了一遍,而后疑惑道,“父亲,皇上开篇说闲话似的,儿子怎么想都没明白,难道登基之后君臣叙话,皇上就为了聊天?”

  “……呵呵,李晋卿还是李晋卿,反应的真快。张素存(玉书)人品好、学问好,可在这上头就欠了几分。”张英嘿然笑道:“儿子,你学不了李晋卿,一般人都学不来。”

  “新君的意思不能更明白了,”在熙朝打滚几十年的张英笑着指点儿子:“熙朝毕竟有个皇太子,新君需要平静的淡化他的存在,看着吧,过几天必定有人上折子,请求皇上重定先帝各位皇后的谥号。”

  “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