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158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运十”1985年2月结束了它生命中最后一次在蓝天之上的翱翔,并从此被永远地束之高阁;而就在当年的4月13日,仅仅两个月后,魔都飞机制造厂与“麦-道”合作生产“MD-82”的合同就签订了,并以极其惊人的速度腾空改造了原本属于“运十”的厂房车间,期间为了腾空厂房甚至开展了拆除“运十”制造设备的劳动竞赛!

  “MD-82”当年8月就开铆,而车间内的最后一架半成品“运十”则沦为了工人们练习铆接用的试验品……

  如果说这完全是巧合,谭振华觉得怎么都不能说服自己。

  更何况,就他所知,“麦-道”公司派来负责这件事情的张振中先生,背景绝不单纯呢?

  张振中,如果在谭振华前世搜索网络,能得到的信息是:米籍华人,某知名媒体公司董事长兼CEO,国际传媒界颇具影响力的华人企业家。而其曾经在一系列全世界最知名的企业担任过董事、总裁、副总裁等高管职务,这些企业包括:新闻集团、苹果、Palm、等等等等,其本人还是华夏好几所顶级学府的客座教授。

  而不为人知的是,此人的父亲和叔父都是果党的高级将领!

  不管在这次的合作中,是不是真的有阴谋存在,但就谭振华前世的历史进程来看,“阴谋论”中提出的“遏制华夏民用飞机制造业”的目的,的确达到了!

  经过与“麦-道”的合作,及其后一系列的失败经历,华夏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中,几乎完全丧失了大飞机特别是民用大飞机的研制能力,而华夏如井喷般扩大的民用航空市场,则被米国的“波音”及欧洲的“空客”两家公司完全占领!

  历史又走到了这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同样的人,同样的事,也许还有同样的阴谋又开始一一上演,不过,这次的演员表里,多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脚色,他的名字,叫做谭振华,是一个还未满18岁的少年。

  他该怎么做?

  他将怎么做?

  

第354章纠葛的历史

  

  “麦-道?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谭振华轻声问道。

  尽管他知道历史的进程,但此时此刻,他还要再确认一遍,免得自己知道的历史与现实发生的情况产生什么偏差,同时也能掩盖他预知历史进程的事实。

  “他们想与我们三机部合作,在魔都生产他们的“MD-82”客机。”

  郭蓉玮的回答,证实了历史依然在按照它的惯性发展。

  “那么,您怎么看这件事?”谭振华皱眉问道。

  “我看他们就没安好心!”郭蓉玮忿然道。

  “哦?老师您此话怎讲?”谭振华惊讶问道。

  在他一惯的印象里,他的这三位老师全都学识渊博,各有所长,在其专业领域内皆独领风骚那是毫无疑问的,不过,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也非常鲜明。

  宋文华,思虑深远,狡黠多智,身上还有股舍我其谁的霸气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生就一双仿佛能看透人心的双眼,这三位老师当中,要说起来,谭振华最怕的就是他。

  贲放,从小看着谭振华长大的邻居大叔,亲和温良,做人办事一丝不苟,从他身上能完全体会到老一辈军工人的认真与执着。

  郭蓉玮,风度翩翩、温厚良淳,一派长者风范,更是一个热心肠,提携后辈不遗余力,堪称师道典范。单就无人机这个项目来说,谭振华从他这里获得的帮助最多,而且付出从来不要回报。

  所以,谭振华一向认为自己的这位郭老师是不大知道人心险恶的,今天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那必有所指!

  于是,他追问道:“老师,这其中有什么我不知道的故事么?”

  “是的,我这么说,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所谓与“麦-道”的合作项目,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新闻。”

  “哦?老师,是怎么回事,能说说吗?”

  谭振华虽然知道些前世网上的消息,但那些实在众说纷纭,真假难辨,今天有机会听郭蓉玮这位业界大拿介绍缘由,想必更贴近事实。”

  郭蓉玮道:“振华,你想知道,那我就简单跟你说说。”

  “这件事的起源,还要追溯到1975年。”郭蓉玮打开了话匣子。

  “虽然1972年米国时任总统尼克松先生首次访问新华夏并打破了华米两国之间持续多年的坚冰,但正式建交的工作并没有立即推进,而是成立了一个“华米友好协会”,推进双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这个协会之下,又有一个解决双方贸易交流事项的分会,名叫“贸易促进委员会”,简称“贸促会”。”

  “1975年,这个“贸促会”的轮值主席,正是“道格拉斯”的CEO约翰布里逊达因,哦,这里我需要解释一下,“麦克唐纳”和“道格拉斯”虽然合并了,但是,两家公司融合的非常不好,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状况,两家都有各自一套独立运营的体系,甚至还有各自的CEO,并且据我所知,他们相互之间都不怎么买对方的账。”

  谭振华笑道:“没想到郭老师连这些内情都知道。”

  郭蓉玮一撇嘴道:“这又不是什么秘密,他们自己人都公开说的,振华你别打岔,让我继续说完。”

  见到谭振华摆了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郭蓉玮继续说道:“这个约翰当了轮值主席后,就到三机部进行了一次访问,并且提出了与华夏进行大飞机的合作,这是这件事第一次出现在正式官方的场合。”

  “然后呢?”谭振华不由追问道。

  1975年啊,那离现在可有7年多了,也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拖了这么久。

  “然后么,部里为这件事专门组织了几次讨论,我也参加了。”郭蓉玮答道:“但是当时会上的主流意见还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特别是在我们自己的大飞机“运十”已经见到些眉目的情况下。”

  “那你们怎么回复道克拉斯的?”谭振华好奇问道。

  郭蓉玮答道:“什么怎么回复,应该说压根就没回复。从75年往后,我们华夏的大事一桩接着一桩,哪有人有心思操心这一个小小的建议?

  谭振华点头,也是,那段时间的确如此,于是他问道:“那后来,又怎么续上的?”

  “那要到了1979年,在那年华米之间发生了一件大事,振华你应该知道吧?”

  谭振华再次点头。

  1979年,是华米之间关系的一个重大转折,是年1月1日,《华米建交公报》正式发表,标志着华米之间持续三十年的敌对状态正式宣告终结,两国关系正常化。

  郭蓉玮见谭振华点头,便继续说道:“两国关系正常化后,随即开始了一系列的经贸往来洽谈,而其中的一项重要洽谈,就是华夏受米国邀请,派遣了一个30人的代表团赴米国与“麦-道”公司考察大飞机的合作可能性,而“麦-道”方面出面负责沟通和接待的,就是这个张振中,他当时的职务是董事副总裁。”

  说到这里,谭振华奇道:“老师,您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

  “因为,当时我就是这个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啊,算是技术顾问。不过我知道,我能入选的最重要因素是因为我的英语水平还凑合,又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所以,拿来当个专业翻译比较合适。”郭蓉玮略带调侃地解释道:“所以我在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老马也在,而且他是整个团队的技术负责人。”

  这位在“运十”话题中,被一再提及的“老马”、“马总师”,就是华夏“运十”项目的总师马峰山。

  马峰山,人如其名,如山般坚毅挺拔。

  他生于1929年,江南省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幼年家境贫困,并曾经亲眼目睹了倭寇飞机在华夏狂轰乱炸的累累罪行,从小就立志航空报国,在新华夏立国当年便考取了魔都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学成之后,被分配至哈市飞机制造厂,期间参与了好几个型号客机的研制工作,其中的“松花江1号”实现了首飞。

  1959年初,他随着华夏各项技术人员赴苏俄学习的热潮也到苏俄接受了一系列的培训,并在所有同学都听信了讲课老师关于所有教材资料都将送往华夏,所以你们不必进行记录的承诺下,依然认真执着地记下了满满一本笔记。

  这是一本后来在整个华夏航空工业史上都堪称传奇的笔记,正因为有了它,让59年6月后因苏俄撕毁协议、撤走所有专家、销毁所有图纸后,一度陷入困顿的“图-16”轰炸机在华夏的仿制历程迎来了转机。

  这款后来在华夏被命名为“H-6”的战略轰炸机在被苏俄无情抛弃后,反而在华夏落地生根,被一代又一代华夏的航空人不断进行了改进并将其潜力发掘到了极致,以至于谭振华前世的网友们调侃地称“H-6”后面标志各种改型的字母表都不够用了……

  到谭振华重生之前,老当益壮的“H-6”修改了气动外形,换装了新型发动机,装备了相控阵雷达及数据链系统,能够携带多种型号的大个头“空-舰”、“空-地”导弹,作战半径超过了3000公里,从此成为了当时华夏唯一具备“防区外打击能力”,并可以直接攻击强敌布置在第二岛链上军事基地的战略轰炸机!

  它以一名不折不扣的老兵身份骄傲地翱翔在共和国的蓝天与海疆之上,而且,看样子至少还能再战20年……

  哦,对了,说起来,谭振华前世可也参与了“H-6K”机载电子设备的研制呢,而且还是凭着这个项目混上了“高级研究员”的职称。

  而那本《马峰山笔记》,也成为了共和国航空史上值得被永远铭记的一份珍贵资料,被不断地演绎、传说……

  因为马峰山在大飞机领域的特殊能力和贡献,所以1970年“运十”项目上马的时候,他就当仁不让地担任了这个项目的总设计师、技术负责人。

  所以,他能参加去米国“麦-道”的这个考察团,并不意外。

  不过,这也让谭振华更加好奇:“那,马总师当时说什么了吗?他对引进“MD82”的项目又是什么意见?”

  

第355章我要当小三

  

  “他呀,哎,就是太认真,太执着。”郭蓉玮叹道。

  看着谭振华疑惑的眼神,郭蓉玮解释道:“原本,以老马“运十”总师的身份,大家都以为他必定会强烈反对引进“MD-82”这项合作计划,因为这明显是个抢饭碗的事。没想到,他居然投了赞成票。”

  “哦?那又为了什么?”

  “为了啊,当然是随后他提的那个附带条件。”

  “什么条件?”

  “老马当时提出的条件就是,引进“MD-82”可以,“麦-道”方面必须同时转让技术,并同意与华方联合开发一款新飞机。”

  谭振华顿时明白了马峰山的用意,他这是想借他山之石来攻玉啊。

  想来就如谭振华前世的网络传言那样,马峰山在“运十”的研制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以华夏当前羸弱的基础工业能力无法解决克服的困难,而他想到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借助米国的经验积累以及领先的科技、工业水平,将“运十”真真正正的搞出来,搞成一架足够实用、安全的飞机。

  而且,单纯从技术和产品上来说,他的这个设想是非常可行的,因为“MD-82”,是一架双发的中短途客机,而“运十”则是一款四发的洲际长途客机,从市场竞争的角度考虑,两者完全没有重叠之处。如果他的设想真能实现,等于华夏一下拥有了两款适合不同需求的大飞机!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马峰山这个带着明显理想主义色彩的条件,注定不会获得志在掐断华夏民用航空工业发展、垄断华夏民用航空器市场的“麦-道”公司及其背后米国政府的同意。

  谭振华叹了口气道:“马总师的这个附带条件,想得太简单了啊。”

  郭蓉玮也叹道:“振华,你看的很清楚,是的,这样的要求,“麦-道”方面不可能同意,所以,这次的洽谈,也可以说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那么后来呢?”

  “后来的事情,其实也很简单,“运十”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但在老马、老程他们的努力下,终于在1980年9月26日首飞上天。但正是这次首飞的成功,让“麦-道”不断加快了其在国内公关活动的步伐,就连我这个关系不大的所谓“专家”都收到过他们好几次的出国邀请和各种带有利益诱惑的暗示。”

  谭振华到此终于明白了郭蓉玮所说的“他们没安好心”这一句的含义,自己的这位老师虽然是位忠厚长者,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各种暗示诱惑,也肯定能看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了。

  而且,很显然的,随着这次这位张振中先生的到访,这类公关活动到达了一个高峰!

  真会挑时候啊!

  “所以,部里面现在的意见,已经不是简单的两派了对吗?”谭振华问道。

  “是的,而且,据我私下里的了解,现在部里的意见明显偏向了停下“运十”后,将魔都飞机制造厂转而与“麦-道”进行合作,生产他们推荐的“MD-82”机型,甚至连数量都讨论过了,据说定下至少生产25架整机。”

  “至少25架?用户是谁?返销米国吗?”谭振华问道。

  “这我也打听过了,据说,是民航那边全部接收。”

  “这回,他们倒是真痛快!”谭振华不由得冷哼一声说道。

  这件事里面明显有猫腻,并且,据谭振华所知,他前世网上所流传的某任民航局长因此事牵连受到处分并下课的故事好像也不是空穴来风。

  “运十”已经注定要停,历史已经证实了这一点,现实的情况也是一步步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而“MD-82”项目的上马,也是大概率事件,或者说,按照正常历史的进程,这也是即将到来的现实;只有自己策划的“BAC计划”,尚属于八字还没有一撇。

  如此算来,局面对于己方相当不利。

  可是,如果真按照历史原先的进程发展下去,那么,整个“麦-道”飞机项目也不过仅仅维持了12年,生产了35架飞机后便因为“波音”的介入而宣告终结;而原先因研制“运十”而从全国抽调而来的这些航空精英们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改做电风扇、干洗机、热水器、报警器,甚至编画起了魔都交通手册沿街叫卖……

  这样的事情,谭振华怎能眼睁睁看着它发生?

  可怎么办呢?

  这就好有一比:

  “运十”原先是大妇,那个时候,独坐家中,穿金戴银,有什么好的便宜都占了。

  可惜,好景不长,家里老爷打开门一看,卧槽,外面这花花世界美啊,特别是主动来投怀送抱的这一位叫“MD-82”的,青春年少、貌美如花,前凸后翘的惹人遐思,而且还是个洋妞!

  顿时,大妇就成了黄脸婆,被弃之如敝履,洋妞小三即将上位成为正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