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312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你说这样的国家买“七爷”做什么?当靶机么?

  两位老师没好意思当面给小谭谭难堪,选择了暂时默不作声,詹诺竹可没那么客气,损话张口就来:“我说振华,你这是想钱想疯了吧?把“歼七”卖给米国佬?你怎么不琢磨着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

  谭振华没好气地答道:“说你没见识吧,你还不承认,你知不知道……我就不告诉你。”接着他转向宋文华道:“宋老师,你甭管我怎么卖,你就说这事能不能答应吧。”

  宋文华一琢磨,这事吧,虽然透着稀奇,不过谭振华这小子办事从来就是这样的,馊主意一大堆,还喜欢在事前弄得云山雾罩,让人捉摸不透他的想法,但仔细盘算一下,他还真没说过什么不靠谱的话,他说能卖出去,兴许,可能,大概,真能成呢?反正,3611也好,他宋文华也好,从来也没想过把米国列入“歼七”的目标客户清单,既然是这样,那就由着他去折腾好了,这要万一成了……可就放了颗大卫星了!

  最妙的是,答应这个条件对自己,对自己单位,那是一点点的成本都木有滴!

  不是有人说过么?理想还是要有滴,万一实现了呢?

  当然,甭管横看还是竖看,这事还是开玩笑的成份居多。

  于是他也用开玩笑的口吻道:“那米国的独家销售权我就给你了,只要你能卖出去,哪怕就一架我也给你最优惠的价格。”

  “宋老师,那咱可就说好了,不带反悔的啊。”谭振华却笑嘻嘻地说道,同时还掏出了自己随身带着的钢笔,又随手抽了一张桌上的餐巾纸“刷刷刷”地写了一份授权书推给宋文华道:“老师,咱们师生情谊归师生情谊,不过,做生意讲究个口说无凭、立字为据,要不,您给我签个名?”

  “特么的臭小子连你老师我都不信任啊!”宋文华说归说,不过这事儿本来也就当个玩笑,既然是玩笑,那就索性开到底,这种废纸一样的东西签一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宋文华接过了那份写在餐巾纸上的授权书随便看了两眼就签上了自己的大名,然后推给谭振华道:“签完了,给你,你可收好了,不然到时候我可不认。”

  谭振华笑眯眯地小心将那张餐巾纸折好了放进了贴身的口袋,然后又拍了拍才道:“宋老师您放心,我啊,别的本事没有,收藏这种东西最拿手了,保证丢不了!”

  宋文华翻了翻白眼,从鼻孔里发出了一声:“切。”

  不过他无法预料的是,因为这张餐巾纸,在不久的将来,他就要悔青了肠子……

  “行了,玩笑也开够了,咱们还是来说说你的那个“歼七”的改造计划吧,那还靠谱点。”

  宋文华及时将话题转到了他感兴趣的方向上:“我刚才琢磨了一下,振华的改造方案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按照我们销售“歼七”的经验,不少第三世界国家其实也意识到了未来空战的发展趋势将逐步的走向超视距化、导弹致胜化,而他们又买不起价格昂贵的北约或者华约的新一代战斗机,这就给我们留下了空间,发展一款廉价的、具备一定超视距作战能力的制空战斗机。”

  讨论到了比较严肃的问题,谭振华也正色起来,考虑了一下才开口道:“刚才我说了不少可改进的方向,不过我也知道,要一下做好是挺困难的,不过我有个建议,我们可以逐步改进,而在所有这些项目中,最有可能快速实现的,就是将火控雷达搬上“歼七”,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将使“歼七”具备真正的全天候、超视距作战能力。”

  “不过有个最大的问题。”宋文华立刻接道:“歼七是头部进气的,能装雷达的就只有前面的那个激波锥,那个东西的直径有限,所以目前我们的“歼七”上只装备了简单的雷达测距仪,这个东西体积重量都不大,所以塞进“歼七”的激波锥里还勉强够放,要是换成这回买的雷达……”

  “多大?”贲放突然问道。

  “什么?”被打断了的宋文华一时没反应过来,顺口就问了一句,随即立即醒悟道:“天线部分最大不超过270毫米。”

  “体积呢?”

  “大概能腾出15升的容积。”

  “电力?”

  “200瓦左右的持续供电能力。”

  贲放点点头,沉思了一会儿,然后也学着谭振华的样子摸出了一支钢笔然后扯过了一张餐巾纸开始演算。

  老实讲,在餐巾纸上写字其实挺困难的,不过贲放也没顾得上这些,一张算完不够,接着又扯了一张,就这样,一张张的,连写了十多张。

  而在这期间,宋文华和詹诺竹都屏住了呼吸,一眨不眨地盯着贲放演算的动作,只有谭振华却老神在在地仔细品味起了杯中的咖啡。

  贲放终于算完了,他放下了笔,皱着眉头看着写满了数字和各种运算符号的餐巾纸摇了摇头,仿佛非常不满意得到的结果,宋文华却已经忍不住了,他迫不及待地问道:“老贲,怎么样?能达到什么水平?”

  “不太理想,”贲放盯着餐巾纸答道:“我现在对以萨的这部雷达吃得也不是很透,所以只能做一个大致的估算,按照我现在的计算结果,在对这部EL/M-2021B做适当的降低功率和功能简化后,有可能装进“歼七”中去,不过其最大理论数据也就能看个50公里,而且还得阉割掉一部分功能,地方太小了,供电也成问题。”

  宋文华却已经有些喜不自禁:“老贲,你没算错?真的能看50公里?”

  “那是理论上的极限数值,” 贲放老实答道:“实际上肯定达不到,按经验推断,真上机的话,能达到40公里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40公里就40公里,”宋文华握起右拳狠狠击在自己摊开的左手掌上轻声喝道:

  “干了!”

  

第763章 三年之约

  

  “40公里的探测距离也可以吗?”这回轮到贲放纳闷了。

  “40公里已经很好了,老贲你是不知道,我们现在正在装机测试的204,当年提出的技术指标是“双三加100”,意思是要求能探测三万米高度三马赫速度的100公里外的目标,结果你猜怎么着?”

  贲放却没理会宋文华的反问,而是皱着眉头盘算了一阵道:“直径270的天线,这个指标……扯淡呢吧?”

  “呵呵,老贲你是专家内行,一听就知道这不靠谱,可当年的3607就是拍着胸脯应下了,虽然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们,那个时候的环境大家都知道,但他们从1964年立项一直折腾到现在,今年终于说搞完了,拿来给我们和盛飞那边上机测试,我们装上去飞了几圈一测啊,呵呵,最大连20公里都够不着,还故障毛病一大堆,虚警漏警家常便饭,根本没法用,你说说,你说说,将近20年时间就搞出这么个玩意!”

  宋文华说这些话的时候明显带着满腹的怨气,听得谭振华心头好笑又不敢明着乐,憋得万分辛苦。

  身为前世雷达专家的他当然知道这段历史。

  3607,全称华夏航空工业部机载雷达研究所,原来在川省内江市,后迁至江南省无锡市,它和它的难兄难弟3780厂乃是航空工业部里搞雷达的独苗,一个负责研发一个负责生产,其关系就类似于陈义坚的西京3603所和西飞厂,华夏之前战机上的雷达都指着他一家。

  要论起来,这家单位的技术实力还是有一点的,从仿制随着苏俄米格-17和米格-19战斗机的夜间型号引进的СРД-1/1M型雷达测距仪开始,他们就一直专攻机载雷达技术,列装部队的型号也有了好几个,比如现在装在“歼七”上的那款部队编号SL-3的222型雷达测距仪。

  可惜,以他们目前的水平,也就只能搞搞简单的雷达测距仪。

  而三机部相对封闭的管理体制又决定了,他们从上到下都不太愿意别的体系杀进来抢夺他们的饭碗。

  开玩笑,自己人都吃不饱呢!

  要不是谭振华利用去年的西京之行,以大手笔投资了“飞豹”战机的研发,又说动了陈义坚到宁都拜访了贲放,恐怕到现在三机部都没人知道原来电子部下属的某个单位也盯上了机载雷达这块蛋糕,并且已经偷偷摸摸搞了好多年预研了。

  贲放是个厚道人,没落井下石的习惯,听了宋文华的牢骚后反而替自己将来的竞争对手解释道:“老宋,这也不能完全怪3607,其实我们所搞这个机载雷达的预研也碰到了很多的困难,一开始的时候甚至连方向在哪里都不知道,也就是这几年开放了,能接触到一些西方的资料和先进元器件了,我们才慢慢摸到了点门道。”

  宋文华却道:“老贲,你就别替别人说话,我这些年算是被他们给折腾够了,我宋文华虽然不是搞雷达的,但好歹当了这么多年的飞机总师,打过交道的雷达专家也有不少,从伦敦到特拉维夫,和你一起工作了这么长时间,你老贲的水平我是服气的,咱们闲话少说,我这个东西,你弄不弄?你要肯弄,我今天就当一回3611的家,现在就把这事儿给定下来。”

  客户都下单了,供应商却还在犹豫:“老宋,我刚才说的还有一点你没注意到吗?这部雷达要想放到你的“歼七”里,很可能要少点功能的。”

  “会少什么功能?”

  贲放想了想道:“主要就是对地方面的功能很可能会有所缺失,尺寸太小了,功率也不足,要想做到全波形太难了,老宋你也知道我们华夏现在的元器件处在什么水平,我看ELTA的雷达,除了大功率栅控行波管以外所有的器件都实现了全固态,还应用了很多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这点我们短期内很难做到,除非大量应用西方的电子元器件——这得他们肯卖给我们才行。”

  谭振华插嘴道:“我倒觉得贲老师暂时不需要太担心这个问题,他们应该会愿意出售一批元器件的,毕竟这也是一桩生意,而且我们也可以将这条加到正在草拟的合同中去。这样咱们就可以用ELTA提供的元器件把改型的原型机先弄出来,交给宋老师去做上机测试,要是能满足要求,咱们再批量生产。至于元器件,也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趁着与ELTA的关系不错继续引进,另一方面也鞭策国内的元器件厂所加紧仿制攻关。”

  宋文华难得地赞同了一次谭振华道:“振华的这个主意不错,如果是这样的话,能不能尽可能多地保留所有的功能?哪怕性能稍微差点也没关系。”

  贲放再次思考了一阵才道:“我尽量吧,老宋我现在不能给你百分之百的保证,因为说实话,这部雷达我还有几个关键的地方没弄明白,而只要有一个地方没搞明白,想要改动它就困难重重,我们和ELTA的合同毕竟只是草签,钱也还没付,他们留着点关节拿捏我们也算正常。”

  宋文华立刻转向谭振华道:“小子你听到了吧?你贲老师要你赶紧付钱!”

  谭振华赶紧举手投降道:“付,马上付,合同一签立刻就付,一秒钟我也不耽误。”

  贲放则笑道:“其实也不用那么急,老宋你也是搞科研的,应该知道,就算拿到了全套的技术和图纸资料,想要完全吃透这个东西,也需要不少时间的。”

  宋文华叹气道:“能早一天就早一天吧,哎对了,话说回来老贲,你觉得,你负责这部雷达的话,整个研发时间需要多久?”

  贲放再次盘算了一阵才答道:“首先我需要吃透这部原型机,在这个基础上再做改进的话,其实换天线尺寸或者增减功能都是小事……三年吧,我觉得怎么也要三年时间。”

  宋文华显然对这个时间不太满意,不过当他想起了本系统内的那家单位用了将近二十年都没折腾出个像样玩意的时候,又觉得贲放答应的这个三年时间实在已经是非常非常的高效了。

  “三年就三年,”他咬咬牙,伸出右掌与贲放轻轻一击道:“老贲,拜托了!”

  

第764章 大馅饼

  

  “咳咳,宋老师,贲老师,其实我们还有别的办法的。”谭振华用一阵假装的咳嗽将正互相深情凝视、眼看就要爆出火花的两位老师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

  “什么办法?”宋文华问道。

  “宋老师,我说了你可别生气,咱们这个“歼七”啊,倒霉就倒霉在机头进气上了,要是能改成五爷那样的两侧进气或者F-16那样的下腹部进气,不就能把机头的位置给腾出来了么?这样至少也能装进个600毫米以上的天线,就算功率小点,至少也能看得远不少,地方大了,也就不用阉割功能。”

  宋文华没好气地说道:“你个外行瞎掺和啥?这点你以为我不知道么?修改飞机的气动外形,还要动进气道的位置,哪那么简单?你这跟重新设计一架飞机也没差多少了知道不?”

  话虽这么说,不过宋文华却在呵斥完了谭振华后摸起了自己的下巴,经谭振华这么一撩拨,一个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许久的计划,又不可遏制地浮上了心头。

  宋文华现在手上的工作绝不止为争取“十号工程”而做准备这一个,另一项已经进行了好几年的工程,才是他手头最主要的任务,也是目前3611所的饭碗。

  “歼七III”工程。

  众所周知,“歼七”这款战斗机源自华夏对苏俄米高扬设计局著名战机“米格21”的仿制,但“米格21”原本设计的初衷就是一款前线制空战斗机,按照苏俄对前线战斗机的理解,廉价、易维护、适合大批量生产装备、经得起损耗这些都是必要条件,说不好听点,这是一款被苏俄当成“炮灰”的战机,因此其内部的设备相当的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

  而这,显然与华夏装备“歼七”的用途有所不同。

  华夏空军可是把“七爷”当成主力制空战斗机看待的,也是其装备序列中,少有的几样“先进”武器。

  所以,部队里早早就提出了对“歼七”进行改进,以适应现代空战情势的需求。

  可惜,华夏薄弱的航空科技积累不足以独立完成这一切,而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又决定了很难获得外援支持,这件事就只好一直拖着,直到有一天,一张大馅饼从天而降,乐懵了所有华夏航空工业的科研工作者们。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又被称为“赎罪日战争”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级与叙利牙分头突袭了六年前被以萨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开始的前几天,突遭袭击又两面作战的以萨吃了不小的亏,埃叙联军一度占据了上风,但好景不长,随着米国大批军援的到位,在包括提供卫星情报在内的各种支持下,缓过劲儿来的以萨很快发动了反击,战况也因此发生了逆转。

  开战一周后,叙军被击败,被迫退出了戈兰高地,以军得以集中力量攻击西奈半岛并围困住了埃军第三军团,越过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双方的停火线——苏伊士运河。

  埃级兵败如山倒,直到此刻,终于在无奈之下接受了失败的结局并请求联合国介入调停,双方停火,而此时,以萨的先头部队已经挺进到距离埃级首都开罗仅有100公里的位置。

  这场战争对世界特别是中东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其中的战败国埃级更是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他们认为,他们原先投靠的那位主子,那些一贯高高在上,对他们指手画脚的苏俄人在开战后没有尽全力支持他们;他们还认为,在世界两极的对抗中,苏俄已经露出了疲态。

  于是埃级改变了自己的立场。

  1977年11月,时任埃级总统萨达特做出了史无前例的举动——前往以萨访问,成为了第一个访问以萨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而这也意味着埃级承认了以萨的存在。

  1978年,在米国的调停下,以萨向埃级归还了长期占据的西奈半岛,两国签署了著名的《戴维营和约》,此举标志着以埃两国结束了长期对立的状态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埃级成为首个承认以萨的阿拉伯国家。

  而这,也意味着埃级几乎完全脱离苏俄的势力范围。

  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阿拉伯国家在认识到他们无法在军事上击败以萨的同时,也意识到了他们手中还有另一件武器——石油。于是,从1973年开始,阿拉伯的油霸们联合起来发起了对以萨的总后台米国的石油禁运,此举一度导致了世界经济陷入了整体衰退,史称“第一次石油危机”。

  至于这次的“石油危机”最后的结果为什么会演变为米国与壕沙订立了牢不可破的“石油-美元”体系从而让美元一举奠定了国际结算货币最重要一块基石的原因么,则要归咎于1975年3月25日, 一直对以萨持强硬立场的壕沙国王费萨尔在首都利雅得被暗杀,王储哈立德上位而导致的壕沙政治立场松动转向。

  嗯,这件事与CIA毫无关系,请诸位童鞋不要随便联想……

  说回正题。

  埃级虽然脱离了苏俄的势力范围,但其苏系军事装备一时半会却更换不了,因为那需要花太多的钱,埃级可不像他那些阿拉伯的油霸邻居们那么有钱,而米国佬显然对自己这位新入伙的小弟心存防范,不肯给太多的军援,先进装备当然更不要想;再加上虽然与以萨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看似去掉了一个强敌,却被原先的小伙伴们视为叛徒扫地出门,踢出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国防的压力不但没有变小,反而更大了。

  没了原来老大苏俄的技术支援,难道原先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一些家底就不能用了吗?

  活人哪能让尿憋死?

  于是,埃级非常自然地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这颗蓝星上另一个拥有大量苏系武器使用经验,并且在长期的封锁中练出了一身“修修修、改改改”本领的华夏。

  而且,华夏人什么政治附带条件都不要,唯一的要求就是小钱钱,还开价贼便宜。

  双方在一番眉来眼去、暗送秋波之后,一拍即合,于是一个绝密的华夏航空工业代表团于1978年8月到达了埃级,这个代表团一行12人,团长是时任盛飞厂既3112厂副厂长的唐乾三,副团长是盛飞所既3601所总设计师顾诵丰。

  这次的访问成果对双方来说都是丰厚满意的,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华夏方面承包了埃级所有苏系战机的维修后勤,并承诺长期提供零配件供应及按埃方要求对装备的升级改装工作,而埃级方面则保证了自己的武器装备处于随时可以使用的状态,保障了国家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