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441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两伊开战之前的1980年,伊克拉人均GDP将近4000美元,作为对比,当年的华夏人均GDP只有155美元;而在7年之后,伊克拉的这个数字已经跌去了超过三分之一;如果这个注水的数据还不能体现伊克拉现在的经济窘境的话,那么另一组数字则更是触目惊心——开战之前,伊克拉拥有约3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现在呢?其负债超过700亿美元!

  在这700亿美元的负债中,有400亿是欠西方各国以及苏俄的军火债,其余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战争贷款——其实还是军火债。

  简单来说,7年的两伊战争,已经让这个国家的财政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尽管已经负债累累,但,战争还在持续,该买的装备咬紧了牙冠也还是要买,特别是华夏这次提出的战机升级方案,相比起再花大价钱从苏俄买进新战机,这显然是一个性价比极好的方案,于是,伊克拉方面提出了一个请求,他们希望华夏方面也能像西方军火商或者苏俄一样,给他们一个延期支付款项的条件。

  这就为难了,华夏方面对伊克拉的支付能力也有了解,知道他们现在负债累累又入不敷出的状况,哪敢随便答应这种事儿啊?这要伊克拉到时候赖账了,2亿美元可是一笔巨款,谁都承担不起损失的责任,但这钱可怎么去要?

  难不成到时候要跑到伊克拉总统府门口堵门再拉一个“还我血汗钱”的横幅?

  于是乎,这笔生意就一直悬在半空落不了地。

  1987年2亿美元的订单,怎么说都不是小数字了,而且这种生意的利润那可是相当丰厚的,挣的还是香喷喷的美元,所以无论是航空工业部还是蓉城方面,对这块已经到了嘴边却咽不下去的肥肉,这感觉实在是……

  为了这件事,宋文华与莫部长来来去去地商量了好几回,最后还是莫部长提醒了他,他那个挂名的徒弟可是个国际商场上的老手,说不定他有什么好办法——这事其实倒也不用莫部长提醒,只不过宋文华一是觉得找自己的徒弟帮忙有点拉不下这脸,二来也知道自己这个徒弟那眼睛里可是长了钩子的,这种生意但凡被他过了手,少不得要被扒了一层皮去,还说不定连上面的肥膘都顺手撸走了,卖给米国佬的那些“歼七”殷鉴不远不是?

  然而最后,对这笔订单的渴望还是让宋文华选择了要让谭振华来掺和这件事,也做好了被这小子撸一把羊毛的心理准备,嗯,当然,为了让这小子的吃相好看一点,先摆出阵仗好好敲打这小子一番那是他用熟了的招式了。

  好容易弄明白了事情原委经过的谭振华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歪着脑袋仔细考虑了半天才说道:“宋老师,您这个案子吧,我接了,嗯,合同金额具体是多少钱啊?这笔钱就由我来照数支付好了,不过您得和莫部长商量一下,把合同权益转让给我,伊克拉那边的货款,我来收。”

  “你来收?你怎么收?”这回轮到宋文华有些惊讶了,他实在没想到,谭振华居然愿意垫付这笔货款,而且刚才他听得清清楚楚,是“照数支付”!

  不打折扣、不要好处!

  自己这个钻进钱眼里的学生,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慷慨了?

  

第1126章 自由空战

  

  尽管谭振华再三申明,这是为了华夏的航空事业自己心甘情愿地做贡献,不过宋文华却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信。

  自打认识谭振华开始,他就没见这臭小子哪回办事不给自己捞好处的,偏生这些好处还都捞得光明正大,一点把柄都没有,让人无话可说。

  “幸好这小子没进体制内,要不然,一定是个大贪官”。宋文华有时候都免不得要这样想。

  不过他答应垫资答应得这么痛快,至少在目前看来,是解决现实难题的一个有效办法,虽然一时没想出他究竟打算怎么操作,不过对航空工业部和蓉城方面来说,收到了钱、交完了货,也就履行完毕了自身的义务,将来要是伊克拉不肯付钱,这事儿可就与华夏方面无关了,自有谭振华去和伊克拉撕逼——姑且不论他如何从伊克拉那儿要债,就算这钱真要不回来,2个亿而已,就算损失了对这小子来说也不会伤筋动骨吧?

  想到了这一出,宋文华顿觉这次的西京之行收获满满,他打算一会儿就与莫部长通个消息,如果莫部长不反对,那就这么干了。

  嗯,现在再看这小子,好像顺眼多了啊?

  终于摆平了宋文华的谭振华才有时间跟陈义坚聊聊他此行的真正目的——他这趟来西京显然不是为了帮宋文华排忧解困来的,而是因为他知道,“飞豹”战机的第三批次样机已经生产完毕即将开始试飞,而且,如果这次的试飞结果没发现什么需要大改的地方的话,就将以这个状态接受海军和国家方面的验收并正式进入小批量投产!

  换句话说,这批下线的4架战机,无限接近量产状态。

  对谭振华来说,这是一件真正的大事,代表着他与陈义坚当初达成的协议,在历经4年的艰苦努力之后,终于到了即将圆满收官的时刻。

  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待了太久。

  ……

  黄炳新再次整理了一遍自己的全套装备——抗荷服、头盔、飞行表、51式手枪、伞刀……确认无误之后,他向自己的武器操作兼导航员邢彦才点了点头,而后者则冲着他微微一笑,同时比了一个“OK”的手势,两人一前一后,走向了机库内停泊着的那架崭新的战机。

  战机显然是刚从生产线上下来的,就连涂装都没有喷涂,只是刷了一遍底漆,使得机身看上去黄绿相间——黄炳新知道,黄色部分的机体是金属,而绿色的部分则是复合材料,而且他还知道,这是华夏首次在战斗机上使用如此大面积的复合材料。

  除此以外,在飞机的蒙皮之下,这架战机的承力结构首次采用了大量的锻造钛合金构件,相比纯钢结构件,钛合金不但重量更轻,强度还更高,自然也能承受更大的过载,按照陈总师告诉他的数据,整架“飞豹”中钛合金构件的重量占到了飞机总结构件重量的15%,这个数字虽然还远远比不上F-14高达25%的占比,但对于华夏来说,已经是了不起的突破,而正因为此,“飞豹”的使用过载达到了创华夏记录的8G!

  黄炳新走到了战机面前,地勤已经架好了两部登机梯,他知道,在这架飞机硕大的,被喷上了醒目白色底漆的机头里,安装了一部天线口径达到了920毫米的X波段全波形脉冲多普勒雷达,也正是因为安装上了这部雷达和全套的火控计算机,今天的试飞任务才需要配全两名飞行员——与02批次试飞主要检验飞机的气动及操控性能因而大量使用配重来模拟部分电子设备不同的是,03批次样机需要在试飞中检验所有系统的工作状况,所以,这一批次的样机,其实已经具备了作战能力。

  驾驶舱的座舱盖合上了,在微微的颤动中,“飞豹”被一辆地勤车辆牵引着,缓缓驶向了跑道,机内通话器中传来了邢彦才的声音:“嘿,老黄,这飞机可真带劲儿!”

  黄炳新不禁莞尔一笑。

  邢彦才是新加入“飞豹”试飞团队的成员,在此之前,他一直飞的是“轰六”,是空军的特级飞行员,之所以要调他进“飞豹”的试飞组,是因为迄今为止,在华夏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装备过双座的战斗机,而且在华夏装备的单引擎战斗机上,也从未装备过如此复杂的雷达及火控系统,也只有“轰六”的部分飞行员有过操作大型机载雷达和火控系统的经验,所以为了保证这次试飞任务的顺利完成,上级特别从“轰六”机队的武器操作兼导航员中挑选了几位身体素质和技术都过硬的空勤进行了突击培训,而邢彦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尽管已经在模拟驾驶舱中进行过多次的练习,不过等真正接触到了实物,操作那些先进的仪表设备,邢彦才还是感觉到了一种莫名的紧张和兴奋——他知道,战斗机的飞行体验与轰炸机完全不同,面前的这些装备也与“轰六”上装备的那些简陋设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他将面对的,是全新的挑战,也是华夏向更高技术含量的空战体系升级的开端。

  战机稳稳地停在了跑道一端,黄炳新发动了引擎,并最后检查了一遍所有的仪表指示状态,当所有表示正常的信号灯闪烁过后,塔台传来了放飞的指令。

  “今天的天气真好,是个飞行的好日子。”他抬头望了一眼碧蓝如洗的天空,轻轻踩下了油门。

  ……

  “埃里克,你的飞机真不错!”

  塔台中,身穿笔挺制服、肩章上的橄榄枝衬托着一枚闪闪发亮星月的马哈穆德一边用望远镜追逐着“飞豹”战机在空中翩跹的身影,一边说道。

  “当然了,准将阁下,我可在这架飞机上花了很多很多钱呢!”谭振华一边同样用望远镜遥望着空中的战机,一边答道:“不过老马,我好像记得在我们之间还有一场赌局,现在是不是可以宣布我赢了?”

  马哈穆德放下了望远镜,耸了耸肩膀道:“埃里克,我记得我们当初谈论的是华夏新研制的战机性能要超过F-16的水准,从今天试飞的表现来看,这架“飞豹”战机的确有这个潜力,但潜力并不代表能力对么?”

  谭振华也放下了望远镜笑道:“老马,看来要让你认输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啊,也罢,你说的也有点道理,这样好了,为了让我们两个之间的赌局有一个双方都能认可的公平结果,我看不如这么办。”

  “怎么办?”

  “我们华夏有一句俗话,叫做“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既然我们打赌战机的性能,那干脆,我们就来组织一场演习好了,通过实战检验战机的性能,大家都心服口服。”

  马哈穆德想了想道:“这倒也是个办法,不过这个演习的规则是什么?如何才能判定谁胜谁负呢?埃里克,我听说在你们华夏的演习中,红军一方永远都是最后的胜利者,这样的演习,恐怕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吧?”

  “这次当然不一样。”谭振华笑道:“我觉得这次的演习,我们应该用最贴近实战的方式进行,那样才更有说服力,老马,你觉得自由空战怎么样?”

  

第1127章 战个痛快

  

  当这份演习的申请报告被提交到巴铁和华夏两国军方之后,毫无悬念地引发了轩然大波。

  “跨国军事演习”、“自由空战”,这两个敏感的字眼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以至于詹老将军父子都被紧急召入京城询问有关情况,让瘸子很是腹诽——特么的谭小子你还真是不折腾不舒服斯基,才搞定了“东风3”的出口订单,就来折腾这什么“跨国自由空战演习”,就不能让人踏踏实实过几天安稳日子啊!

  不过腹诽归腹诽,从内心深处来说,无论是詹诺竹还是他父亲詹老将军,其实都挺赞同谭二搞的这一出的,特别是詹老将军。

  詹老将军任职的宁都军区是1979年对安南第一阶段自卫反击战的主力,老将军虽然不是前线直接指挥官,但也对整个战役的执行情况非常了解,那场战役虽然以华夏的完胜而告终,可也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除了1974年海军收复西沙群岛以外,华夏军队从1962年以来已经十多年没有打过大仗了,期间又经过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部分军官军事技能不强,在作战时指挥不力;59、62式坦克在战斗中战损较多,被证明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作战环境;56式半自动步枪在丛林战和近战中火力不如安南装备的AK47强大;没有军衔制度导致部队被打散临时拼建时不能迅速确定组织关系;缺少输送步兵的装甲运兵车,使得步兵不得不搭载坦克行进,易受攻击……这些问题都在实战中被一一暴露出来,客观上造成了部队的损失却也为下一步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道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詹老将军无比坚信这一点,而且他还将其引申,认为“实战是检验武器性能和指战员训练水平的唯一标准。”

  他的这番论断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而且几乎所有人也都怀着一个不能明说但都想知道答案的疑问——那个小子集高卢、以撒、不列颠以及华夏本国技术之大杂烩,搞出来的“飞豹”战机,目前看来,无论从纸面参数还是在商业上看无疑都是成功的,伊波斯、壕沙都已经确定了相当的购买数量,海军则不用说,这原本就是自己亲生的娃儿,空军也在观看了多次的试飞后对这款战机越来越感兴趣——但,真对上米国最先进的F-16战机的时候,到底能发挥出怎样的战力?

  这样的机会,真的很难得啊!

  巴铁方面当然也认为这个机会很难得。

  空军,是巴铁最值得骄傲的军种,在历次的印巴战争中,巴铁空军也一直是表现最为抢眼的军种,在所有参与的战役中,巴铁空军一直是碾压印地空军的存在,甚至涌现出了迄今为止,全世界唯一的一位在喷气时代以一天、一场战役击落5架敌机而成为“一日王牌”阿拉姆准将。

  不过无法否认的是,在巴铁的空军中,一直存在两个严重对立到立场几乎无法调和的阵营。

  这两个阵营无法以爱国与否、正派反派或者严格意义上的对错来区分,因为他们针锋相对的矛盾焦点在于,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空军装备体系。

  巴铁自建国伊始,其装备一向是全西方化的,巴铁空军PAF自1947年建军,一开始装备的就是二战时期不列颠生产的“风暴”螺旋桨战斗机、米国制造的“达科塔”式运输机、“哈佛”和“虎蛾”教练机。1954年5月,巴铁与米国签署第一个防务协议后,米国取代不列颠成为其最重要的盟友和军事装备来源,作为米国主导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中央条约组织”的重要成员,巴铁获得了米国的“准盟友”待遇,陆续引进其F-86 “佩刀”式和F-104“流星”式战斗机、B-57“ 堪培拉”式轰炸机、C-130“大力神”式运输机、T-33式喷气式教练机等武器装备,空军迅速发展壮大,其飞行员也一直接受米国培训,并因此掌握了相当过硬的空中技术,那位“一日王牌”阿拉姆准将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果不是因为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米国人的背信弃义导致米制战机根本无法升空作战,华夏装备,特别是相对于米国明显落后的华夏战机,是根本入不了这些心高气傲的巴铁空军的法眼的。

  即便如此,在已经引进了大量华夏战机的同时,巴铁也还引进了数量相当不少的高卢“幻影”战机以作为其高端战力,由此可见,在相当多巴铁空军人的心目中,华夏产战机,是廉价、低性能的代名词,适合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大量装备,可以维持编制,担任日常巡逻和很多低烈度的任务,但,不适合执行如夺取制空权这样高级别的战斗。

  这些人本质上还是倾向采购米制装备的,也是巴铁引进“F16”项目的积极推动者。

  客观来说,米国人的战机虽然单价不菲,但有“军援”经费支撑,倒也不是不能接受,而且性能优异、使用寿命长、维护性好、特别在电子系统方面具有面对主要的敌人印地空军装备的苏系战机碾压性的优势,战机的武器弹药和维护都有沿袭多年的成套体系,升级改造兼容方便,这些都对巴铁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恐怕唯一的缺点就是米国人附带的苛刻的战机使用条件了。

  明确写在合同中的就有巴铁不得在对印地的进攻性作战中使用F-16,不得在印巴冲突焦点地区克什米尔上空使用F-16,任何使用F-16执行的任务都必须在事后向米方提供详细的报告等等等等……

  而这些,就是最为另一方诟病之处。

  这另一方无疑是采购华夏装备坚定的支持者,他们总是会举出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米国人背信弃义的例子,指出再先进的装备如果无法用来实战,那和没有又有什么区别——往深里说,还不如从来没有过。

  只有华夏才是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伙伴。

  但这一方也有明显能被攻讦的弱点,就战机来说,无论是60年代大批量采购的“歼六”,还是80年代初采购的“强五”或者已经部分到货的“歼七”,都与米国货有明显的代差,这种代差形成的战力上的差距,已经无法用飞行员的技术来弥补了,就算是华夏提供的最新款的“歼七”战机,在巴铁内部举行的与F-16的对抗演习中,其交换比也是惨不忍睹。

  这也是支持采购华夏战机的一方一直硬不起来的主要原因。

  而现在,这对立的双方都认为,此次演习是打击对手的绝佳机会!

  那还犹豫什么?

  来吧,战个痛快!

  

第1128章 志在必得的硬茬

  

  既然华夏和巴铁双方都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此事便一拍即合,考虑到米国人肯定不会同意F-16进入华夏,双方商定,由巴铁向华夏方面发出正式邀请,华夏方面将以航空部产品推介展的名义派遣两架“飞豹”样机飞赴巴铁并举行一系列典型科目的演练以向巴铁方面展示这款新型战机的性能,至于与F-16的对抗演习么,嗯,那属于巴铁空军个别飞行员一时兴起的私人行为,并不在本次行程的官方列表上……

  两边都对这次行动跃跃欲试,所以简单商量之后,非常干脆地定下了细节和日程,在谭振华同意赞助全程费用之后,一切准备事项便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对于华夏方面来说,第一个要解决的,当然就是人选问题。

  “飞豹”战机的首席试飞员黄炳新和武器操作兼导航员邢彦才这一队当仁不让地占据了一组名额,并被确定为长机组,而另一组的人选则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讲真,空军自从1967年1月13日对湾岛最后一次“113”空战以来,20年没正经八百地空中实战过了,这次的机会虽然也不是实战,但却是最接近实战环境的“自由空战”,而且对手还是驾驶着F-16的巴铁空军,这可与当前国内训练演习大不一样——最起码,这次演习的导演部根本不可能事先规定双方的胜败,为了军人的荣誉,对手也绝不可能放水,对于一名战斗机飞行员来说,有这种真刀真枪拼杀的机会,那还能放过?

  所以在“飞豹”的试飞组里,很是进行了一番明战暗战,最后,今年刚满30岁的新锐试飞员李存保和他的搭档杨步进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心理素质脱颖而出,在经过了层层选拔之后赢得了这个机会。

  人选确定后,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就是机队的长途转场保障事宜了。

  从西京出发,到预定的演习地区巴铁白沙瓦机场,航程超过3600公里,而为了规避某些意外因素,保证飞机一直在华夏和巴铁两国领空飞行,机队还不能按最短的空中路线行进,这就必须从青藏高原上绕一圈,不但增加了航程,还增加了一个高原转场起降,而对此时的华夏空军来说,高原起降,原本就是需要攻关的重大课题。

  除此以外,为了保证“表演”的时候战机能处于最佳状态,还需要携带大量的随机维护备件、各种标号的润滑油等,就连陈义坚都准备亲自带领一个技术支援小组同行以备不时之需,而众所周知,华夏的战略运输能力一向是短板,在空军的装备序列中,此时找不到一架大型战略运输机,中型运输机也只有几架新出炉的“运8”在撑着门面——但此时的“运8”还是基本型号的状态,连个气密货仓都没有,而且由于国产涡桨发动机功率不足,无法满足在高原机场起降的要求,要支撑起这项行动的运输所需,实在勉为其难。

  这事也就是谭振华了,他把刚下线的那架为自己制造的私人专机加急将其改装成了适应货运所需才解决了这个麻烦。

  这么着忙忙碌碌了一个多月,华夏方面才终于做好了准备,由两架“飞豹”、一架“BAC”组成的机队从西京起飞,奔赴巴铁。

  ……

  黄炳新和李存保拿到了对手的介绍资料,他们很快便发现,这回碰上硬茬了。

  哈米德.贾德里和穆罕默德·尤素夫·乔德里,两人的军衔都是少校,都有超过2000小时的飞行经验,而且在改装F16后也至少飞行了超过400小时,仅以这飞行小时数而论,这两人就胜过了绝大多数华夏现役空军飞行员——要知道华夏当前的飞行员,每年的普遍飞行小时数还不到100!

  如果说在当前面临巨大空勤压力的巴铁这些都还算正常的话,那么在介绍资料中接下来的一段描述则充分说明了他们的实力——

  1986 年5月17日清晨,入侵阿福汗的苏军越过阿福汗与巴铁边境,深入巴铁领空对设立在边境地区巴铁一侧的阿福汗难民营进行轰炸,哈米德.贾德里和穆罕墨德.尤赛夫·乔德里此时正在帕拉其那上空巡航,在接到地面指挥通知后,他们立即赶往事发地点,发现有两架苏俄Su-22战机正以 500 节(时速约926公里)的速度在巴铁领空肆虐。

  巴铁对于这种情况是早有应对预案的,那就是,对入侵领空的苏俄战机将予以毫不犹豫的击落!

  于是,哈米德.贾德里在向指挥部汇报了情况并得到了开火的准许后,驾驶着长机打开了机载雷达,多次对周围空域进行扫描,在确认周围没有其他敌机后,在距敌机 6 英里时,锁定了其中一架敌机并随即发射了一枚“响尾蛇”。

  可惜,这枚导弹并未击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