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82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啊……”谭振华这下彻底傻眼。

  

第181章最大的特长

  

  郭蓉玮说出想让他参与这件事,实在出乎谭振华的预料,他急急问道:“老师,您是不是搞错了什么?这是造飞机哎,我勒个去,对这行我可是完全两眼一抹黑,您不会以为我能设计出四旋翼无人机,就能设计出民航机了吧?”

  郭蓉玮一个爆栗砸在谭振华脑壳上喝到:“想什么呢,你敢设计画图,我还不敢造呢,那可是关系到上百条人命的大事,哪容得半点马虎?”

  谭振华懵逼了,他苦着脸摸着脑门上被郭蓉玮敲出来的包问到:“那老师您什么意思?”

  郭蓉玮长叹一声:“振华,此事说来话长,你听我慢慢跟你讲。”

  “说起这个“运十”,可算是命运多舛。1970年国家下达“运十”研制任务的时候,它肩负了一项重要的使命,设计目标就是要让首辅同志从华夏直飞欧洲的明灯阿尔巴尼。因此,才提出了四发、宽机身、长航程、高亚音速的方案,这些,你都是知道的。”

  谭振华点点头,这些也不算什么秘密,都有公开报道的,上次三人喝酒的时候他还特别提到过。

  郭蓉玮继续说道“即便身为一名航空人心里不愿面对,我也必须要承认,就像你说的,这样的飞机,以我们华夏当前的基础工业水平,其实是造不好的,我们能造的,只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壳。

  当年我们是下了决心按照米国运输类飞机适航性标准FAR-25为依据设计这架飞机,但是在实际制造过程中,其实相当的痛苦。 可以说,在材料、制造工艺、装配等方面全面遇到了问题,最后设计能力只能被迫向制造能力妥协。

  在“运十”飞机全机的14个大系统共435项成品和附件中,有305项必须进行全新研发。尽管凭借西方世界和我们逐渐改善的关系,关键设备比如雷达、通讯设备这些可以采用引进的办法解决,但是在材料加工、装配工艺上的差距却无法靠引进来改善。

  “运十”飞机整体结构多,大锻件、大蒙皮和大型材多,而我们国内没有相应的基础工业和科技支撑,缺乏机体龙骨所用的巨型水压机,没有高强度的焊接技术,复合材料的生产加工更是不过关,面对这些情况,就只能因陋就简,土法上马。

  这所谓的土法上马就是:没有制造大型飞机合金蒙皮的设备,就采用较小型的军用飞机蒙皮拼接,没有加工大型机体龙骨所用的巨型水压机,满足不了设计要求的整体构件加工时就用小型设备分段锻造、组合拼装、小件焊接的办法解决。

  “运十”的机翼大梁、长桁和水平尾翼大梁等60余项大的机械加工件,由于尺寸大、外形复杂、精度要求高,我们三机部系统内就只有西京飞机制造厂能加工、成形,但是我们又没有大型战略运输机可以执行运输任务,只能从地面慢慢走,结果第一次加工后由于在运回魔都的途中受潮,全部晶界腐蚀报废,而这个问题基本无解,最后还是魔都飞机制造厂自己土法成形后交付使用。”

  “这样做的结果,使得“运十”飞机的空重大幅度超标,即便最后将机体长度减少了几米,空重仍然比当成范本的“波音707”重,而且整个飞机的结构强度也堪忧,隐患重重,事实上根本无法保证安全。”

  “其实,1980年“运十”首次试飞的时候,行业内很多同志就提出了质疑,认为我们这样制造的飞机机体强度不行,他们的担忧其实非常有道理,当年第一架“运十”整机装配完毕用做静力试验的时候,共查出各种故障1650余条;第二架,也就是后来飞上天的那架,在试飞前的飞机全面质量复查中,发现其中铆接部件质量问题5312条,较大故障127条,需报废换新的零件有825件。”

  “所以,这架飞机虽然最后勉强飞上了天,其实还是隐患重重,至少,我自己是不敢坐的,我倒是真心佩服老马还有老程他们几个,敢乘着这架飞机上天去溜达,我想,他们当时恐怕都做好了当烈士的心理准备了吧。”

  郭蓉玮最后用带着苦笑的调侃结束了自己的讲述。

  谭振华听完了郭蓉玮的讲述也是一阵沉默。

  华夏的家底本来就薄,刚建国的时候真是要啥没啥,后来凭借牺牲了几十万人打赢了高丽战争,争取到苏俄的156项援助,勉强打下了重工业的底子。但是,苏俄给的东西在当时就不能算先进,又经过了将近三十年的基本原地踏步,想要一口吃个胖子,明显超过了自身的能力。

  别说“运十”这样的大家伙,1962年从苏俄引进“米格-21”,国内称为“J-7”那样的小玩意并且还附带了全套图纸的,直到今天不也还没完全整明白?

  虽说也生产了不少架,部队也装备了,但由于材料生产,制造装配工艺不过关,“J-7”的质量一直不稳定,故障率高,许多相同的零件在各架飞机之间甚至不能通用。

  这些毛病使得“J-7”的飞行成本和维护成本高,后勤保障难度很大,而这些一旦到了战时都会成为致命的缺陷,想必,自己的另一位老师宋文华现在还在为这飞机头痛吧?

  至于后来引进并仿造的“安-24”也就是“运7”,那更是磕磕绊绊,1970年就第一次试飞了,可是直到了今天,1982年了,还在试飞,可见问题之多。

  可这些问题,即便谭振华是重生者也改变不了啊,更何况郭蓉玮也并不知道他的真实状况。

  他困惑地望向郭蓉玮,“老师,您跟我讲这些,我是明白的,要想造出“运十”这样的大飞机,我们的基础工业水平需要一次大大的升级才行,至少,也要达到西方世界70年代的水准。可我在其中能做些什么?我还只是一个高三的学生而已,就算有点小聪明,这样的大事,怎么看也不是我这小身板能掺合的吧?”

  郭蓉玮微微一笑:“振华,你也别太谦虚了,太谦虚就是骄傲了,你这高三的学生,本事可比很多江湖上的老油条强多了,远的不说,就说你拖王集山下海帮你搞电池的本事,还有你上次下套让米国佬买你的无人机,我看这世上能及得上你的人就不多,至少,我身边是一个也没有。所以,我让你来参与这件事情,并不是让你来设计飞机,你也没那个本事,说不好听点,就连我也不行,但是,你可以发挥你的特长呀。”

  谭振华摸着后脑勺傻笑:“老师,您越说我越糊涂了,我有什么特长?您看我哪儿长的特长?”

  郭蓉玮板起脸喝到:“装什么装,谁不知道,你谭振华最大的特长就是能忽悠!”

  郭蓉玮的这一声断喝,谭振顿时明白过味来了,他细细一想,还真是,自己从重生回来干的这些事情,几乎全凭了自己这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从最早的郑项青、潘水生,到后来的潘水生媳妇刘梅、谢广丰,谢广丰的儿子谢力,还有郭宜城和李伟、詹诺竹、宋文华、面前的郭蓉玮,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王集山……等等等等,都被忽悠得上了自己的贼船,成为了自己的助力,换了别人,还真不一定办得下来。

  想到这里,他不免心中暗自得意,脸上却露出了腼腆的笑容说到:“老师您总结的不错,我这特长的确还是发挥了点作用的。”

  郭蓉玮没好气地说道:“刚才我忘记了,你还有一个特长。”

  “是什么?”

  

第182章最后的机会

  

  郭蓉玮板起脸来一本正经地说道:“你还有一个特长,就是脸皮特别的厚!”

  谭振华嘻嘻一笑,涎着脸说道:“郭老师,我可不止这两大特长吧,你看,我还是做了点实际事情的,这不是搞了个迷你风扇出来,还做了那架4旋翼?对了,老师,下次我给您带几台迷你风扇来孝敬您,您别看它小,不值几个钱,挂在蚊帐里吹吹风,夏天可舒服不少的,咱们宁都的夏天那可是全国闻名的三大火炉之一。”

  郭蓉玮从鼻孔里哼哼了两声说道:“总算想起这茬来了?算你还有点孝心,我也不白要你的,多少钱,我给,要不然传出去人家还以为我郭蓉玮占一个小孩子的便宜,现在老老实实坐好,听我说正事!”

  谭振华也知道郭蓉玮下面的话可能关系重大,便也不再插科打诨,连忙敛神坐好。

  郭蓉玮继续说道:“上次我们喝完酒,我越想越觉得振华你的意见不错,便利用我的关系给部里写了一封建议书,其实部里面也正在为“运十”这个事情纠结,这个项目可是挂了号的“天”字级项目,已经投入的资金超过5亿之巨,而且可以说调动了部里能调动的一切力量,现在搞成这样不上不下的,大家都难受。

  民航那边说了,根据他们的条例,没有适航证的飞机坚决不接收,毕竟要万一出了事,他们可是第一责任人。所以,上面的意见分为了两派,一派主张继续这个项目,毕竟这是咱们自己搞出来的大飞机,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一点技术、材料、人才和工艺家底,要是一停,那就全完了,哪怕暂时不用做客机,先拿来当运输机,一边飞一边改善也好,毕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是我们华夏的立国之本;

  另一派主张马上停掉,毕竟再飞下去也就是这么个结果,工业基础没有上来之前,飞机存在的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再继续搞下去,还不知道要花掉多少钱,而且就算搞出来了,也就是和波音707差不多的机种,属于国外六十年代初期第一代喷气客机的水平,出生即落后不可避免,而由于能源危机引起的油价上涨和正在讨论的国际民航组织新适航标准,对这类超过噪音和烟雾标准的飞机将被实行限制,欧洲美洲将来都不能去,属于淘汰机种,在我们的经济建设资金如此吃紧的情况下,再搞这个属于劳民伤财,而且,我们对这类客机的需求,完全可以通过购买国外产品的方式得到解决。”

  这两派的意见都有道理,每派也都有强力领导支持,而且,还都有看似为国为民的论据。

  但是两派彼此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搞得部里面现在是头痛不已。

  我这封建议书去得恰到好处,一方面让“继研派”有了台阶,队伍、人才、技术储备、工艺储备以及前期投资不至于完全打了水漂,只是缩小了机体降低了参数,但毕竟还能继续研究一架民航客机,算是保留了火种;停研派也达到了部分目的,不用眼看着一架不成熟的飞机继续下去空耗国家的资源,大把的经费扔进无底洞。”

  谭振华插嘴道:“这不是挺好嘛?两派都有了台阶,那不是能达成共识了?这事要最后能落实,老师你岂不是立了首功?这是好事儿啊。”

  “好?好什么好?”

  郭蓉玮两眼一瞪谭振华说道:“我是听了你的忽悠一激动,就写了这封建议书上去,现在上面两派都说了,这个建议不错,让我细化一下,做一份详细的规划给他们参考。

  你说我一个教书匠,讲讲理论还行,亲手搞过的真家伙也就是个靶机,还是无人的。真要我提这个大家伙的详细规划,那不是为难我吗?

  再说了,这样重大的项目,详细的方案,那得全国的专家一起讨论研究,共同制定可行的目标参数和技术路线,没个一两年都出不了成果,让我一个人做规划,那不是瞎扯淡吗?”

  谭振华闻言,两手一摊:“老师,您好歹还做过“长空一号”的主师,您都说不行,那加上我,咱爷俩绑一块也不行啊,而且我恐怕还只能算个累赘。”

  郭蓉玮说到:“算你小子还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本来我也没打算指望你。我自己的斤两我自己更是知道,当年搞的“长空一号”,那是个靶机,飞一次被导弹或者高炮揍下来就算完事儿,而且上面连个飞行员都没有,跟这个的技术难度能比吗?

  所以我给老宋去了电话,他虽然一直搞的也是小飞机,但好歹一直在工程应用的第一线,所以我打算搬他的救兵,没想到,那老小子不仗义,关键时刻掉了链子,说他最近有件大事在忙,实在抽不出空,然后,他还说,让我找你帮忙,说你鬼点子最多,而且特能忽悠,一定能帮我解决问题,所以,我就死马当作活马医,把你找来了。”

  谭振华闻言心说这都是什么话,敢情把自己当死马了,原来赶自己这只鸭子上架并非郭蓉玮的原创,而是宋文华给出的馊主意,他苦笑了一下,自己这两位老师,倒当真看重自己,这么大的事情也敢让他这个毛孩子往里掺合,也不管他这小身板受不受得了。

  不过,事到临头,也由不得他了。

  在他的前世,华夏的大飞机项目可算历经磨难,走走停停,期间更被西方国家忽悠瘸了好几回。

  直到2008年,当华夏发现建设所需先进设备的引进备受西方百般封锁刁难,而自己的国力和基础工业水平都已经达到相当基础之后,才痛下决心,正式重启大飞机。而等到C919首飞,已经是在他穿越回来的那一年也就是2017年了,这时,距离1985年“运十”正式停飞宣布下马,已经过去了整整32个春秋。

  既然机会来到了眼前,谭振华当然不想放过,虽然在他的建议里,那架“BAC”的确算不得大飞机,按照谭振华后世的划分标准,也就是个支线客机,但是,这架飞机对于华夏来说,却是填补国内空白的,也是适应当前国内民航实际需求的。

  更重要的是,这架飞机的制造工艺,完全在华夏能达到的范围之内。研发生产这架飞机,将给华夏未来真正的大飞机打下一个更好的基础。

  而且,在本世纪内,在谭振华曾经熟知的那段历史进程中,这次,很可能是华夏最后的机会。

  

第183章为公为私

  

  所以,他向郭蓉玮告了个罪,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要理清这其中所有的厉害关系,帮郭蓉玮把这份规划好好地搞出来,打动上面决策层的心。

  郭蓉玮见他陷入了沉思,也不打扰他,而是站起身,默默地给谭振华泡了一杯咖啡,悄悄放在了他的手边。

  时间在悄然溜走,咖啡杯上袅袅的热气也已经散尽,谭振华终于抬起了头,向着郭蓉玮歉然一笑,然后说道:“老师,刚才我考虑问题入了神,您别在意。”

  郭蓉玮难得见到谭振华这副认真的神态,就发现这小子虽然平常基本没个正形,但是真面对问题的时候,还是能沉得下心思琢磨,嗯,自己这个挂名的弟子将来应该还是能有点出息的。

  见到谭振华终于从沉思中回过神来,便笑着说道:“没事,难得见你认真思考问题,怎么样?有什么好主意了吗?”

  谭振华答道:“好主意谈不上,我只是仔细分析了一下部里的用意,然后想了几条对策。”

  “哦?说来听听?”郭蓉玮问道。

  其实,他找谭振华来,也是病急乱投医。上面没头没脑地让他做这样一份明知道不是一个人能胜任的规划报告,到底什么用意,他是左思右想不得其解。

  为此,他曾向宋文华求教,可惜,那家伙躲得老远,显然不想粘这个腥,不过,那老小子倒是推荐了谭振华,郭蓉玮也就姑且一试,没想到,谭振华居然真能想出主意,他倒正好可以趁此机会见识一下自己这个便宜学生的真实水平。

  谭振华说道:“老师,我了解的情况不多,水平也有限,这么短的时间,能分析出的东西也有限,您先听着,有什么不对的,您再补充。”

  郭蓉玮不耐烦地说道:“别磨叽,快讲快讲。”

  谭振华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老师刚才说过,部里的意见分成了两派,两派都向您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让您做这样一份规划书,没错吧?”

  郭蓉玮微微点头,谭振华见状,便继续道:“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两派见到您这份意见信以后,居然会采用了同样的行动,也就是让你提交这份计划书,那么他们的用意又分别是什么?”

  郭蓉玮下意识地接到:“是什么?”

  谭振华微笑道:“我们来猜一猜好了,这两派,一派原先是主张继续研究“运十”的,我们暂时叫它继研派好了,这派么,支持您的用意无非是两条,一条是为公,开展这个新项目,保住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队伍、人才、技术储备、工艺储备还有供应链,让举全国之力建立起来的这一套体系,不至于因为项目的下马而烟消云散,毕竟破坏容易建设难,这队伍要是一旦散了,重新聚集起来可就难了。”

  郭蓉玮点头道:“这一条,我也想到了,不过,你说这第一条是为公,那第二条想必就是为私了,那又怎么讲?”

  谭振华笑道:“为私么,又有两个方面。”

  “这第一呢,是一旦停了“运十”项目,也就停了很多国内单位的经费来源,没有课题就没有经费,这个想必老师您也是知道的,为了自己的肚皮,他们也要咬牙坚持;”

  “这第二呢,就是关于前期花下去的那5个亿。老师您想,那5个亿可不是小数目,如此巨款,总不能说花了就花了吧?特别是这笔巨款还是从70年代花到了80年代,那个年代国民经济处于什么状况,老师您应该比我更清楚,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国家可说是从牙缝里挤出的这笔钱,要是居然花得没头没尾不明不白,少不得有人要吃挂落。”

  “而如果有了这个后继的项目,那这笔钱也算没白花,好歹,也算是给后面的项目做了预研不是?这样,就算是对上对下都有了交代。我估摸着,现在继研派最核心的几个人,应该就是当初力主上“运十”项目的那几位吧?”

  郭蓉玮以前从没注意过这些,现在听谭振华这么一说,回头细想,还真是如此,心里不由得对谭振华暗暗佩服,宋文华说的没错,这小子揣摩人心的本事,当真是少有人及。

  不过,心里虽这样想,他脸上可一点都没表现出来,而是继续问道:“嗯,说得也有几分道理,那你接着说说,另一派又是怎么个意思?”

  谭振华回答道:“另一派既然原先的主张是停止“运十”的研究,那我们姑且就称之为停研派好了。这派的用意么,无非也是两条,这头一条,当然也是为公。”

  “就如老师您说的,“运十”搞到现在,继续下去属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已经超出了我们华夏现阶段的基础工业能力,就算再追加大笔投资,勉强搞出来的也无非是个落后的东西,而且,极大可能是花了大笔的钱和大量的时间,性能,特别是安全性能方面还得不到保证,让这样的东西上天,是对老百姓生命的不负责任。”

  “尤其是在当下,有资格也有那钱坐飞机的,恐怕也都是有相当的职位或者财力的人,要不就干脆是外宾,这要有个好歹,民航总局和飞机研发制造部门的人可都得好好吃一顿挂落,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民航总局坚持的没有适航证坚决不接收的原则是非常正确的,所以,这个项目当停,但是基于第二个理由,他们也会支持您的建议。”

  郭蓉玮纳闷道:“按照你这话的逻辑,停研派的第二条理由,应该也是为私,停研派支持我的意见,私人能得到什么?”

  谭振华微微一笑,说道:“他们能得到的,当然是出国考察的机会啊。”

  郭蓉玮闻言一愣,随即恍然大悟。的确,停研派也支持他的意见,不管是否出于公心,但是这个私人的好处,那是跑不掉的!

  在80年代初的华夏,出国考察的机会,那可就是实实在在的福利,且不说能公费游览异国风情,也不说每天发放的美元出差补助,就是一个出国指标能带回的大件免税家电,也是诱人得很。而出过国回来的人,面对街坊邻居亲戚朋友,更是可以炫耀很久,对方是满脸的羡慕嫉妒恨,而自己则可以一边心头暗爽一边带着高高在上的眼神藐视周围一群没见过世面的土鳖,真正是人财两得的好事。

  不过,这样的事情,由谭振华这小子当面说出来,实在是让人有点接受不了,一个17岁的半大小子,怎么能有这么复杂的心思,他家大人都是怎么教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