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83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于是,郭蓉玮佯怒道:“你这小小年纪的,怎么把人想得那么阴暗,你爸妈就是这么教你的?”

  谭振华哭笑不得地说道,“我爸妈还真没教过我这个,他们自己都不会。老师您不知道,前阵子单位设备烤机,我老爸加班一个通宵,就得了一块钱的加班费加二两全国粮票,回来后还美得不行,跟我妈臭屁了半天,他们哪懂这个?我这都是自己琢磨的。”

  郭蓉玮沉默半晌,长叹一声道:“振华,你说的,我不能肯定,但是我想,这种可能性的确是存在的。”

  谭振华暗自腹诽:“什么叫可能存在,我看就是,算了,不说了,给老师留几分面子吧,毕竟都是他们系统的领导。”

  宁航大学目前可不归教育部管,它是三机部直属的大学,所以,部里的领导也可算是郭教授的顶头上司了,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不怎么郭蓉玮的意见可以这么容易的上达天听?

  郭蓉玮接着问道:“振华,你分析了这边天,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跟我要做的这份规划有关吗?”

  谭振华正色答道:“当然有关,而且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不分析清楚部里那些人的真实意图,就不能做到投其所好,也就不能做出一份合乎他们心意的规划,那样,这份规划被通过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而“运十”下马已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没有这份后续的计划,将给我们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个损失,绝不仅仅是金钱,更是时间啊,我们现在已经落后,拖得越久,就落后得越多,将来再次重启大飞机,恐怕多花上一千个亿也不一定够!”

  谭振华说的绝不是危言耸听,在他的前世,“运十”停摆以后,到华夏再次痛下决心重启自研大飞机,花在C919上的钱,何止千亿!就那样,到了谭振华穿越之时,也不过才让样机飞上了天,到真正能实际商用而翱翔于九天之上,还不知要等多久。

  所以,这二十世纪最后的机会,谭振华决不能放过,他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推动这一切!

  

第184章狐狸尾巴

  

  郭蓉玮此时哪能看到未来30年华夏的巨变,谭振华的说法他只当是小孩子的胡言乱语。

  一千亿是什么概念?

  开玩笑,去年,也就是1980年,华夏全年工农业国民生产总值才6619亿元,国民总收入为3630亿元,要是为了一架飞机投进去国民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这日子还过不过了?就算当年的国之基石“两弹一星”也没这个待遇啊?

  所以,谭振华这句话他是根本没往心里去,而是皱眉问道:“那,振华,你分析清楚了两派的用意,可想好没有,我们的这份规划应该怎么做?”

  郭蓉玮和谭振华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两个的角色,已然发生了悄然的转变,甚至郭蓉玮已经将那份规划的制订者,从“我”变成了“我们”,显然,在潜意识里,他已经将谭振华列为了可以平等讨论的对象而不仅仅只是他的便宜学生。

  谭振华答道:“老师,我们分析清楚了两派的目的和动机,接下来,当然是要对症下药,所以,您的这份规划里,必须包含对应的要素,让两派都找到支持您的论据。”

  郭蓉玮微微点头,示意谭振华继续。

  于是他接着说道:“首先当然是为公的部分。”

  “我们要提出,现在研制“运十”的这支大飞机的研发队伍,是举全国之力才形成的,经过了十年的磨合,得来不易,而且,也通过“运十”验证机的上天,证明了我国是完全有能力设计符合国际标准的大型飞机的,团队也是合格的;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解决了相当多的技术难题,带动了我国航空工业的整体进步。

  这些技术难题,既有气动方面的,比如我们“运十”采用的翼型就较“波音707”先进;也有材料方面的,比如我们研制的高强度铝合金LC4就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他还有众多的成果,老师您这里的资料应该更加完整和详细,就不需要我班门弄斧了。

  可以说,这架飞机的研制,把我国整体的飞机设计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是非常巨大的成就,值得好好的表扬和夸耀,要把所有的成绩往大里,往高里说,说到研制者们都脸红的程度才好,这样,就给了所有的继研派大大的面子,充分体现了他们当初的决策是正确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领导是有方的。”

  “接下来就要说但是了吧?”郭蓉玮也没时间理会谭振华话语中流露出来的淡淡嘲讽之意,他着急想知道这小子下面的干货。

  谭振华随口一句马屁送上:“老师英明,接下来的但是才是主角。

  但是,“运十”的制造过程充满了艰辛,如此复杂的产品,对工艺和质量的要求也如此之高,暴露了我国基础工业水平低下,缺乏大型锻造和高精度加工设备、没有完整质量监控体系、不能支撑如此复杂和大型的产品加工需求的短板,这些,绝不是靠短期内的全国协作能达成的,必须要积蓄力量,下定决心提高我国的基础工业水平,装备大批量的高精尖工业母机,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工人队伍才能解决。”

  郭蓉玮点头道:“你这是给了停研派理由了,那么,他们又为什么要支持我提议的项目呢?”

  “因为,我们打算引进不列颠的“BAC”生产线以及配套的“斯贝”民用版涡扇发动机啊。”

  谭振华笑道:“这可是属于典型的引进消化吸收项目,不是正符合那一派的观点吗?而且引进发动机和整机生产线这么大的事情,不出国考察个十七八回,怎么能定得下来?有这个看得见的好处和名正言顺的理由,您还怕那些人不帮您说话?”

  “可是,这样的话,停研派是乐了,继研派怎们办?你虽然给继研派戴了一大堆高帽子,他们也没捞着实际的好处啊?该饿肚子的还是要饿肚子,他们不会支持吧?”

  “不会不会,谭振华摆手道,因为,我们还准备启动“BAC”和“斯贝”民用版的国产化进程啊!

  刚开始引进的“BAC”当然是SKD的套件,初期以纯组装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学习到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质量控制以及验收标准,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产业工人,也让我们的技术人员学习到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

  接着呢我们就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在适当的时间节点,逐步提高零部件的国产化率,最终,我们实现全部国产化。

  而且,在一边国产化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对这个机型进行发展和改造,以适应更多的需求,这些,都是需要高举“继研”旗帜的那些人努力去做的,您说说,他们怎么会没活干,怎么会饿肚子?”

  郭蓉玮沉咛片刻问道:“你的这几条说的虽然不错,在部里讨论估计说得过去,不过,这么大的事情,部里也只有建议权,想要说服真正能拍板的大领导,光这几条,恐怕还不够吧?”。

  谭振华正色答道:“那当然是不够的,大领导看的更是宏观发展,而不只是一架飞机、几个亿的投资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们还要加上几个砝码。”

  “哦?还有,那你快说。”

  “无非就是这么几条,第一要强调,我们引进这个飞机,没有违反自力更生的原则,而是本着“引进——消化——吸收——进口替代——出口替代”的过程和原则,逐步推进实现的,这个和当年接受苏俄156项工业援助从而打下我们华夏重工业的基础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二么,引进这架飞机,不但可以填补国内空白,而且同时可以使我国的民航客机不再完全受制于人。

  我可不相信,我们华夏和西方的亲密关系能持续一辈子,那些资本家都是翻脸比翻书还快的主,他们现在对我们不错,也不过是因为北边的苏俄给他们的压力太大,想拉上我们一起扛雷罢了,一旦苏俄有了什么闪失,他们绝对会一脚把我们蹬开,当年巴铁不就是吃了这种亏,都差点灭国了吗?我想长老们的政治智慧还是靠得住的。

  第三么,基于我们国家现在的工业基础,搞出这架飞机还是有一定把握的,毕竟它属于西方60年代的技术,机体也就是一架“H-6”的大小,我们现有的加工设备应付起来还是可以的。

  而且,在仿制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制造和管理经验,逐步推进国产化进程,同时也锻炼了队伍,为我们将来搞更大、更好的飞机打下了基础。

  第四么,就是这个飞机原本就是不列颠的,那按他们的要求生产出来以后,他总不好意思不给适航证吧?不列颠能给,欧洲的其他几个大国比如汉斯和高卢,也应该能给吧?不列颠和米国那得算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戚,应该也问题不大吧?

  这适航证拿到手,国际市场的大门可就开了缝了,按我的预计,如果咱们造出来的这飞机如果足够便宜的话,广大的第三世界会有众多的需求,现在我们投下去的钱,到时候说不定能翻几倍挣回来,卖飞机可比卖衬衫挣钱速度爽快多了。”

  郭蓉玮笑骂道:“你这前三条听起来还靠谱,挺象回事,不过这第四条么,就像你宋老师说的一样,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吧?”

  

第185章池中之物

  

  谭振华闻言愕然道:“我的狐狸尾巴?我哪来的尾巴……哦不,宋老师说我什么了?”

  郭蓉玮看着他作怪搞笑,然后点着他的脑壳笑骂道:“你宋老师说了,这小谭什么都好,就是满脑子都是钱。”

  谭振华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腼腆一笑道:“郭教授,您别说宋老师这话我还真认。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国家现在这样步履维艰,不就是因为缺钱吗?要是有钱,有前景的科研项目咱说干就干,5万吨的水压机咱说上就上,高精度的机床咱说买就买,现在是就算人家愿意卖咱也没钱买,更何况还有个巴统拦着?所以,我一直相信,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这话听着就不符合一贯的教育指导思想,可郭蓉玮也不是那陈腐之人,闻言默然片刻,随即叹道:“振华你说得也有道理,老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没钱的确是万万不能的,要咱真的有钱,“运十”也不至于……算了,不说那个了,我其实觉得,依我们现在执政大长老的性子,你这最后一条,说不定还真能打动他。”

  谭振华却正色道:“我可没说那是最后一条啊,只能说这条是可以明明白白写在纸上,给天下人看的最后一条。”

  我这里还有一条,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在您的规划里又要表现得清清楚楚,而且,依我看,这一条,才是最重要,也最能打动人心的。”

  郭蓉玮诧异道:“还有一条,而且,还这么重要,振华,你不要故弄玄虚。”

  谭振华微微一笑,凑近了郭蓉玮的耳朵,用只有他二人能听见的声音说到:“不管谁来主持这个项目,此人必定能够青史留名,开华夏研制民航机的先河,将来称一声“华夏民航客机之父”也是应该的,这个诱惑,恐怕没几个人能挡得住吧?天下熙熙,为名为利,到时候,恐怕争的,就不是这个项目能不能上,应不应该上,而是谁来挂帅,谁来主持的问题了,善用这条,能转换矛盾。”

  郭蓉玮听完此言,脸色在刹那之间连变数变,最后蔚然长叹道:“振华,我还是小看你了,只是,这话出得你口,入得我耳,千万不要再跟任何人提起。”

  谭振华微微点头答应道:“老师,我晓得,您放心。”

  郭蓉玮注视着谭振华的眼睛,仿佛想要看穿他的内心似的,许久才轻声说道:“天不早了,振华你早点回去吧,省得你父母担心,你说的,我都明白了,我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再决定这份规划怎么写。”

  谭振华闻言,站起身来,对郭蓉玮恭恭敬敬行了个礼,然后转身出了房门。

  走到门口,他突然又想起一事,转回头问道:“老师,您有没有一个学生叫吴广辉?他今年应该大四了,好像是学飞机制造的。”

  郭蓉玮愣了一下,想了想回答道:“没错,今年的毕业生里是有这么个人,不过不在我带的专业,但是他来上过我的公共课,因为看着挺机灵的,成绩也不错,所以我有些印象,怎么,这个人振华你认识?”

  谭振华心说我还真认识,不过要30年后从电视上。

  因为这位吴广辉可不是一般人,乃是华夏历经艰辛,重启“大飞机”计划后的功勋人物,将来的“ARJ-21”以及“C919”的总设计师。

  不过,这话他可说不出口,只能含糊其辞地回答道:“是我一个兄弟的朋友,不过我跟他也没见过,只是我那朋友说这人成绩不错,又肯钻研,当时好好夸了一通。

  其实当时我也没太往心里去,不过今天跟老师您讨论这个“运十”的事情,刚好想起老师您一个人写这份报告肯定忙不过来,要能有个专业的给您打个下手就好了,这才想起他来,所以顺嘴就跟老师推荐一下,让他给您跑跑腿,查查资料也好啊,总比我这非专业不靠谱的强。”

  这不是什么大事,郭蓉玮本来也正想找个几人给自己打下手,原本的计划是在自己的学生中看顺眼的随便挑一个,不过既然谭振华推荐了,这小伙子也正好面临毕业设计和论文,专业也对口,便顺水推舟答应下来算是捎带给了谭振华一份人情。

  毕竟搞那些没啥技术含量的毕业设计还不如过来帮自己搞这个要提交给部里的正式材料,甭管这飞机最后成与不成,参与这项工作本身就是实打实的成绩,有了这份资历,在华夏这个社会,起点就比别人高了一分,对这小伙子的将来大有好处。

  谭振华见郭蓉玮答应得爽快也很开心,不过开心之后又有些恍惚,思绪竟然陷入了时空悖论之中而一时不能自拔。

  这位吴广辉吴院士的将来,究竟会是因为被分配到华夏大飞机的摇篮西京3603所才顺理成章地开始了大飞机的研制道路并最终成就了自己事业的巅峰而为自己所知呢,还是因为历史已经被自己先行知晓,所以在自己有意无意地推动之下,才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

  他如果不去影响和推动,历史的进程是否一定会按照原先的版本重演?毕竟,在自己所熟知的那条时间线上,历史的发展实在存在了太多的偶然。

  这真是一个难解的哲学问题,也恐怕是所有的重生者都必须面对的疑问,他谭振华恐怕一时半会儿也得不到答案,事实上,随着他的重生,他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桩事,都已经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变并继而改变了历史,而且,谭振华相信,今后这样的人和事,将会越来越多,这是他想要的,却也是他想不明白的。

  谭振华无奈地笑了笑,再次和郭蓉玮郑重告别,转身离去。郭蓉玮注视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轻声自语道:

  “老宋说的不错,此子,日后定非池中之物。”

  

第186章引子

  

  谭振华回到家后,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里又细细想了半天,忽然觉得有些后悔。

  今天他在郭蓉玮面前话说的有点多,未免表现得有些锋芒毕露,暴露了自己过多的想法和观点,也透露了对某些官僚的不满,这些,都不是当前的他应该说,应该做的。

  他今天的表现,实在太不像一个17岁的年轻人,然而,话已经说出口,收不回来了,他也只能但愿郭蓉玮帮他保密,不要向第三者透露太多。

  也许是他太心急了一些,在谭振华前世的历史中,华夏停摆了“运十”以后,其实并未完全放弃“大飞机”的梦想,事实上,可以说是一次又一次地为实现这个梦想而采取了行动,其过程堪称悲壮。

  后来的“ATFA”(与麦道公司的MD82合作项目)、UHB(与波音合作)、MPC-75(与汉斯合作)、AE-100(与空客合作)、NRJ(西飞自研)皆因为种种原因或者无疾而终或者干脆失败,究其原因,无非也就是两条:缺钱、缺技术积累。而现在有这样一个改变历史的机会摆在谭振华眼前,谭振华怎能不怦然心动?

  其实细想起来,“运十”也好,“BAC”也罢,都不是现在的他能够操心的问题,这种牵涉到国家决策层面的大事,实在不是他现在能够随意掺合的,华夏自古就从不缺乏充满政治智慧的领导者,而新华夏更是如此。

  现任的执政大长老身后被誉为一代伟人,目光长远更非常人能及,这其中的关窍,想必他早已想得明白。今天谭振华在郭蓉玮办公室里痛陈厉害,其实就已经是他所能做的全部,他起个引子,希望能将事情诱导到他自己所认为正确的方向上,帮助决策者们少走几步弯路,其他的事情,就顺其自然吧,他谭振华,还有力所能及的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于是,他拿起了电话。

  接电话的是谢广丰,在问候了谭振华之后,叫来了鲍燕来。

  谭振华在电话里告诉了鲍燕来货物已经在卡拉奇装船发运,船期二十天左右的消息,这个消息当然让鲍燕来更加的振奋,眼看着谭振华的规划按步骤一步步地实现,她现在越来越相信,谭振华提出的“平缅五策”能拯救他们的队伍,能拯救缅玉。

  谭振华再次收获了鲍燕来的一大堆感激之词,在临了之前,他提醒道:“嫂子,你告诉力哥,我给他的那些资料,让他好好看看,有些东西,现在就应该能用上了。”随即挂断了电话,想了想,左右无事,不如提高一下自己的语言水平,便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了一本英文读物翻看起来。

  夜色渐浓,窗外呼号的北风和灯下挑灯夜读的少年剪影构成了一副静谧的画卷。

  然而,在千万里之外的密林之中,有一个人,却捧着自己手中刚译出来的电报使劲揉眼,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此人当然是我们的谢力谢大团长。

  我的天那,超过200吨的物资,价值230万美元,这还只是第一批,这绝对是最近这几年以来,鲍启俠的这支队伍接收到的最大的一批补给,没有之一!

  当然这些东西是要付钱的,有人用身家为他做了保,而且后面还有没有第二批的支援,也要看他谢大团长能不能顺利拿下抹谷。不过,在谢力的脑海中早就自动忽略了这些问题,开什么玩笑,他谢力谢大团长打仗的本事可不是吹出来的,要不是手里的家伙不给力,就他手里的这一个团一千多人,他就敢跟昆撒手下那些散兵游勇叫板,如果这批物资就是谭振华曾经开列出的那张单子上的家伙,区区抹谷,这一路他敢平推过去!

  谢力的手都有些发抖,一边的鲍启俠察觉他神色有异,还以为是自己的妹妹出了什么事情,连忙抢过电报来看,只看得一眼,就“啊”的大叫出声,急急扯着谢力的肩膀用力摇晃着说到:“谢力,这是真的吗?我不是在做梦吧?谢力你给我一拳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