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厂观察笔记 第172章

作者:她与灯 标签: 穿越重生

  杨伦被这一句冷血之言激得背脊发寒。

  他顾不上官仪,抬声喝道:“不就是还差一个能将他凌迟的罪名吗?你们议定了交给北镇抚司诏狱,直接问他认不认,不要再审他了!”

  白玉阳看向杨伦,“依你之见,谁去问最好。”

  杨伦惨笑着退了一步,“等几位法司的大人们议好了,我杨伦去问。”

  白玉阳点了点头,侧身道:“上个月,先帝次子病死在宫内,之后有传陛下苛待亲弟。新帝登基,这些话有损陛下清名,你们看看,能不能在那个人身上,把此事一道解了。”

  ——

  靖和元年秋。

  对于大明而言,是极具意义的一段时期。

  从年初起,刑部,大理寺,督察院,三司合力,终于将何怡贤在位时的冤假错案清算了大半。皇帝为张展春平反,为桐嘉书院八十余院生建庙祭祀,并查抄司礼监众宦,对其后裔给予抚恤。

  刑部尚书齐淮阳奉旨查抄司礼监众宦的家产,其金银田产的数目令人咂舌,光何怡贤一个人,就被查出白银百万余两,黄金十万余两,在其杭州老家的田产更是不计其数。就连跟着他的随堂太监,也在家藏白银数万。

  然而查至邓瑛时,却只有旧衣数十身,伤药半箱子,纹银二十余两。

  负责查抄的刑部官员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害怕邓瑛藏匿家产,致使他们失查,上报齐淮阳的时候,都有些不知如何开口。

  齐淮阳命人将这些东西与其余宦官的私物一道封存,待家属领回。

  七月底,皇帝核准了刑部的判罪,一人被判凌迟,二被斩刑,其余人大多流放南京与岭南二地。这无疑是大明历史上对阉党最严苛的一次处刑。中秋的前一日,朝廷刊刻了皇帝亲笔所写的《百罪录》,以新帝的名义,细数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东缉事厂提督太监邓瑛身上的近百条罪名。

  杨婉在京城内的申明亭(1)上,看到了那一篇收录在《明实录》中的《百罪录》原文。

  而就在昨日,她在清波馆内收到了邓瑛的身籍户帖。

  由杨伦亲自去馆内,交到她的手中。

  杨伦对她说:“虽然他死以后,这个户帖就没什么意义了,但他跟我说他想要跟着你,所以他的户帖你收着吧。”

  杨婉捏着邓瑛的户帖,声音有些发颤,“替我叩谢陛下。”

  杨伦点了点头。

  杨婉咳了一声,抬头问杨伦道:“邓瑛还说什么了吗?”

  杨伦从袖中取出那一枚翡翠芙蓉玉佩,递向杨婉,“他不让给你,但我收着也不像话,既然他已经把身籍给了你,那他的东西,你也拿着吧,还有封在刑部的东西,等行刑以后,刑部交还家属,也由你去领吧。”

  杨婉接过玉佩正要说话,却又听杨伦道:“收好这个玉佩,这是张先生临死前留给他的。”

  杨婉低下头,“雕的是芙蓉吗?”

  “是。”

  他说完又接了一句,“我们杨家崇玉,不论是聘赠,还是陪嫁,都要见玉……”

  “他不让你给我,是不敢把它当聘赠吧。”

  杨伦沉默了一阵,“他已经是个罪奴了,不该想的事,你就不要想了。”

  杨婉看着申明亭上的文字,不断地回想杨伦这句:“他已经是个罪奴了,不该想的事,你就不要想了。”身子微微有些发抖。

  宋云轻怕她大恸,一直在旁虚扶着她的手臂。

  “别看了杨婉,我们回去吧。”

  杨婉揉了揉微微有些发酸的脖子,摇头道,“让我把它看完。”

  陈桦替二人挡开身后拥挤的人群,压低声音道:“婉姑娘,这里人多,要是被人认出来就不好看了。”

  “陈桦!”

  宋云轻低喝着打断他:“不会说话就别说。”

  话音刚落,人群里便传来一声,“是那个阉人的菜户!”

  陈桦忙挡住拥过来的人,“云轻,快跟婉姑娘走。”

  宋云轻试图拉杨婉,杨婉却没有动,她忍着周遭嘈杂的污言,读完了申明亭上的最后一个字。

  作者有话要说:(1)红契:官府改印后的地契,受官府保护。与之相对应的是“白契”,属民间买卖。

  (2)申明亭:明朝公告体系里的一个类似公告栏的地方。

第154章 银沙啄玉(十) 君子死节,也是铸刀跪……

  《明实录》中完整地收录了这一篇御书。

  杨婉曾经可以成篇默诵。对于昭示罪行的文书而言,这篇御书写得并不算太犀利。执笔者似乎藏藏匿在规范冷静的文字后面,薄衫素衣,静坐一隅。安静地承受着百官万民的审视。

  开篇第一道罪名——谋害宗亲。

  这是所有罪名当中最重的一个罪,但也是最单薄的一条。

  没有展开详叙,直接把那个人送上了三千刀的刑台。

  《明史》记载,皇次子朱易珏死于贞宁末年,事实上却是病亡于靖和初年。

  前者在历史上抹杀掉了易琅登基前的‘假诏案’,后者却用一个是是而非的罪名,为靖和初年的这场清算划上句点。

  不论是纸上的历史,还是眼前的现实,都没有违背历史的规律,只有人心是造成错漏的根源。

  然而即便如此,也不必过分地议论个的得失。

  从宏观上看,历史在进步,社会的各种制度在不断地完善,经历这一场清算靖和朝,是大明历史上难得的政治清期——宦官的贪腐案急剧减少,杨伦的新赋政在南方畅通推行,后来的司礼监官员,无不谨慎自危,与司礼监合力,在一段时间之内,助力政令畅通。

  杨婉研究邓瑛,也不得不正视这场清算的历史意义。

  如果不是身在六百年前的大明朝,如果不是陪着邓瑛走过这不算长四年,她也许不会为邓瑛哀伤。就好像在刑房外第一次见到邓瑛那个人时一样。明知他被千刀万剐的结局,却对此没有丝毫的畏惧,没有一点点心痛,反而对他惨烈的人生充满着某种‘期待’。

  然而此时,望着申明亭上的一篇御书,她终于是禁不住泪流满面。

  “杨婉,走吧!”

  宋云轻牵起杨婉发冷的手。

  申明亭前的人群已经向她拥了过来。

  宋云轻试拉杨婉走,不想却被她挣开了。

  “杨婉……”

  宋云轻的手落空,回头却见她独自一个人,正朝申明亭前走去。

  周遭嘈杂,不乏污言秽语,但却听不清楚。

  杨婉站定脚步,抬起道:“你们想说什么,大声一些。我听着。”

  “委身阉人,不知廉耻!”

  一个上了些年纪的老者提声喝道,声音穿破了嘈杂,引得人群随即附和,“对,不知廉耻!不知廉耻啊!”

  恶言如刀朝她脸上劈来,杨婉立在人群对面静静地听着,直到声浪逐渐落下,才忍泪平声道:“还有呢?”

  还有……

  申明亭前的人一怔。

  杨婉抬头朝那道御书看去,“几年前,我就已经听过这句话了。”

  她说着重复了一遍,“委身阉人,不知廉耻嘛,我听得多了,我自己都信了。今日不如我反问一句,“廉耻”二字究竟有何意义?能救人性命吗?”

  “救人……”

  “能杀人吗?”

  她赫然提高了声音,朝人群又走近了一步。“你们想用‘廉耻’杀我吗?”

  说着抹了一把眼泪,噙笑道:“你们杀不了我,因为正如你们所说,我杨婉委身侍奉阉人,我杨婉不知廉耻!”

  说完抬手指向申明亭上,“但我请你们好好看看。这个地方,招贴过很多处决人犯的告示。邓瑛的老师张展春,桐嘉书院的院生们,御史黄然,都曾在这里被呈罪。如今朝廷为他们平反,建庙祭祀,优待他们的后裔。你们都知道,这些人皆知廉耻。然而他们都死了。”

  话至此处,她顿了顿,声里挑起了一丝戏谑,“但不知廉耻的我反而还活着。你们想活?”

  说着头一偏,挂泪的唇角牵一丝凄惨的笑。“还是想死?”

  人群哑了声,不是被杨婉压倒,而是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这个问题,在自由意识尚未萌芽,三纲五常为尊的大明朝,没有人能问得出来。

  杨婉曾经谨慎地认为,不该让后世的文明过早介入。毕竟颠倒时代观念 ,对过去的人来说相当于建立空中楼阁,没有落地于当下的基础,陡然爬上去的人,最后必然会被摔死。

  但此时,杨婉忍不住了,或者说,她有些想不开了。

  她把后世文明当中,对“人”的关照集成了一个“或者活,或者死”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掷了出来。所有人都能听明白她在说什么,人人都能感觉剐肉的刀在皮肤上刮过的冷感。人们本能地有些恐惧。

  将才领头说话的老者退隐在了人群里,原本激愤的人们也逐渐沉默下来。

  杨婉闭上眼睛,任凭眼泪夺眶而出。

  “是,我夫是死囚,我认,但我不认他和我一样不知廉耻。”

  她说完再次朝那道御书看去。那一瞬之间,她忽然看清了,那个藏匿在文字背后的素衣人究竟是谁,不是尚且年幼的易琅,而是那个一直不肯对着世人开口的邓瑛。

  文人堪留绝命词,将一生思想和命运统述在一起,供后人悼念。

  而他则写《百罪录》,亲手斩断他身为奴婢的这一生,从此不需凭吊,不受香火。邓瑛这个温和了一辈子的人,事实上比任何一个人都要狠,都要‘清冷’。

  “君子死节,也是铸刀跪呈,让世人杀他。”

  杨婉终于将这一句话说出了口,随即含泪弯下腰,朝着面前的人群深作一揖,“我替我夫拜谢诸位。”

  说完直起身,背对人群而去。

  至此之后,宋云轻再也没有看杨婉哭过。

  靖和初年的秋天,比往年要冷一些,雨水多,清波馆内四处发潮,但却滋养了芭蕉树,越发冷翠,即便入秋,也依旧精神。

  杨婉将自己锁在清波馆内,沉默地誊译那册笔记。与此同时,她开始以清波馆和宽勤堂的名义,从京城和附近的几个县采购印墨纸张。掌柜对杨姁和宋云轻说,“我们清波馆从前一直在做考市的生意,积存的印墨不少,原本想着宽勤堂的话本有市,准备多多刊刻,但东家都叫停了,如今拿出那些钱去购纸张,又不在我们平时采买的时候,价钱贵不说,逢着雨多货也不见得好,哎……”

  他说着叹了一声,“我们都知道,厂臣判了凌迟,东家心里难受。所以也不敢说,只能跟姑娘们说说,别的就算了,好歹劝东家保重身子。”

  宋云轻对杨姁道:“这最后一句话到真,我见她这几日忙乱,连药都接不上了。”

  杨姁拍了拍宋云轻的手,“生意上的事,你们照着她的意思做吧,至于她的身子,我来照顾。”

  宋云轻和掌柜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什么。

  杨姁绑起袖子,走进厨房照看杨婉的药,趁着看火的间隙,下了一碗阳春面,和汤药一起,用托盘端着走进杨婉的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