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厂观察笔记 第176章

作者:她与灯 标签: 穿越重生

  中秋前夕,杨婉所写的《东厂观察笔记》在京内传抄开来,尽管五城兵马司对这本书进行了几轮清收,但奈何翻抄的版本过多,不光是京城内学生,连一些大户的读书人家,也开始私抄起来。那个被关在诏狱中,恶贯满盈,罪该万死的阉人,以另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形象,出现在了杨婉温柔的文字当中。

  除了张案,桐嘉案,清田案等几个大案的复盘之外,他的饮食起居,他受过的刑伤,他在‘戴死罪’之时,平静的生活细节,被杨婉以一种轻松而暗藏残酷的笔调复原了出来。继而是他对师友的心意,对大明王朝的执念,他对天下人的文心。

  这些原本难以描述的东西藏在那副略有些搞笑的人像白描之后,带着这个时代的不甘,又隐着下一个时代,隔世而述的悲悯和关怀。

  很多人虽不肯妄信杨婉的“一面之词”,但却在阅看时,忍不住时时临纸而哭,忍不住将其中一些篇章抄录下来,拿与友人辩论。

  在靖和初年的这个秋天,因为杨婉的一本《东厂观察笔记》,邓瑛的名字在京城内外不断被提起。后来,甚至有几个私坊重新为这本书刻了板子,清波馆的人在街市上买到刻本的时候,错愕又激动,宋云轻甚至有些想哭。

  **

  清波馆内,杨婉写尽砚中的最后一点余墨,外面日已偏西。

  她抬起头揉着手脖子,朝门廊处看去。

  邓瑛穿过的那双拖鞋还在门前,几片秋叶从边上卷过,潮湿廊底反出一阵一阵青苔的气息。

  杨婉穿着自己的拖鞋起身走到廊上坐下来,将脚和邓瑛的鞋子并在一处。

  杨姁端着汤药走过来,看着她的模样,温声道:“想厂臣了?”

  杨婉笑了笑,“不想。”

  “为何?”

  杨婉看着那双鞋子道:“他对我真的渣得明明白白。”

  她说完目光一柔,“也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我说的话,在牢里要多吃点,多睡点,头发扎起来,不要跟个蓬头鬼似的不体面……”

  杨姁放下汤碗,和杨婉一道坐下。

  “现在听你这些,到不觉得悲伤。”

  “是吧。”

  杨婉将头轻轻地靠着在杨姁肩上,“我也不觉得悲伤了。”

  她说着放低了声音,“姐姐,我有弥补到你的遗憾吗?”

  “嗯。”

  杨姁轻轻地挽了挽杨婉额前的碎发,“受苦了。”

  “没有。”

  杨婉伸出手,轻轻搂住杨姁,“姐姐,我觉得,我可以去见邓瑛了。”

  “是。”

  杨姁轻轻地拍着他的背,“你可以去见他了,让他好好地坐着,听你说话。”

  杨婉轻声问道:“姐姐知道我有话要跟他讲吗?”

  杨姁抬起头闭上眼睛,想起文华殿前那最后一面。

  鼻腔发烫,喉咙梗塞。

  她忍住声中的颤意,含泪道:

  “知道啊。”

  作者有话要说:(1)抄本:和刻本对应,人抄写的版本。

  (2)总宪:左督御史的称谓

第158章 竹纸雕心(四) 我是为你而活的人。……

  一场秋雨一场寒。

  转眼过了中秋,秋深天干,京中的梧桐一夜之间便被卷空大半。天气陡然转冷。

  诏狱给在押的犯人更换夹絮的囚衣。

  邓瑛被暂时解开了刑具,他坐在角落里,小心地揉按手腕和脚腕的淤伤。

  就要到行刑的日子了,他不想到时候在刑场上行动不便,过于失仪。

  一个年轻的狱卒趁着领头的不在,悄悄倒了一杯自己喝的热茶,递到邓瑛面前。

  茶闻起来虽然不是很贵,但却很香。

  “这是……”

  邓瑛揉着手腕不解地抬起头。

  狱卒看着牢室外头到,“你喝一口吧,没人过来。”

  邓瑛双手接过热茶,捧着喝了一口,颔首道谢,“谢谢。”

  那狱卒笑了笑,“你也挺可怜的。”

  “承蒙怜恤。”

  说完不禁问道:“你多大了?”

  “二十二了。”

  “很是年轻。”

  那狱卒点了点头,“听说你也很年轻,之前是官宦人家出身,还曾经是个进士。”

  邓瑛垂眸应道:“是,但如今已经没有功名在身了。”

  狱卒道:“我之前在家中也读过书,不过不如你,考了好几年,都没得功名,所以补了父亲的缺出来给官府当差。我原本很痛恨你这样的人,有学识有才能,却不做正事,落得锒铛入狱,要被……”

  他似乎是觉得将“凌迟”两个字当着他的面说出来过于残忍,于是忍住了。

  邓瑛将杯捧放于膝,轻应道:“教训的是。”

  “你真的做过那些事吗?”

  邓瑛闻话微怔,抬头道:“朝廷已经判过了,为何还这样问。”

  狱卒欲言又止,收起他手中的茶杯,将絮衣递给他,“换衣衫吧,我一会儿再过来。”

  说完将刑具踢到一边,转身刚要走,却见张洛站在牢室外头。吓得跌了手里的茶杯,“大人……我……”

  张洛看了一眼脚下的狼藉,冷道:“他是判了罪的死囚,你再怜悯他,也不能私拿吃食饮与他,若他在刑前出了事,你保不下你自己。”

  “是……”

  狱卒说着刚要认错,却又听张洛道:“收拾干净。”

  此话中没有责备的意思,狱卒忙将地上的碎瓷收拾起来,退到外面去了。

  张洛走进牢室,邓瑛已经站起了身,退至墙前向他行礼。

  张洛环顾四周,“你可以换一间牢室。”

  邓瑛直起身,“就在此处吧。”

  张洛没有坚持,“下个月的初三是刑期,在这之前,你在起居上有什么不便之处,你都可以提。”

  “没有。”

  邓瑛捏住伤腕,“你们对我已算仁义,此恩不敢忘。”

  张洛摇了摇头,平声道:“我掌镇抚司诏狱多年,对牢狱中的事一清二楚,虽司狱尚“悯囚”,但谁会对有罪之人心生怜悯,他们不会无缘无故对一个死囚好。”

  邓瑛没有说话,垂手等着张洛继续往下说。

  张洛却没有再出声,而是抬起手,将一本书递向他。

  “是什么?”

  张洛将手臂向上一抬。

  “你自己看吧。”

  邓瑛伸手接过,又听张洛道:“你不能留下它,看后即要交与我焚毁。”

  邓瑛点了点头,低头看向封页。

  《东厂观察笔记》几个字映入眼中,再往后翻的,便是那副有些“滑稽”的小像。

  正是那夜他坐在床上,被杨婉描画在笔记上的样子。

  邓瑛捧书的手抑不住地有些发颤,“这是……”

  “杨婉写的。”

  张洛说着低头看向书页,“上月中旬,清波馆刊刻此书被焚了刻板,之后我与五城兵马司多次在民间清收这本书,但屡禁屡出。我原不该将此书给你,但她是为你写的,在你死前,也应该让你看上一眼。”

  邓瑛低下头,手指轻抚书页。

  开篇第 一 章记述的是他受刑前后的那一段时间。

  其中尾段这样写道:

  自我见他时起,我即知道,我这一生是为邓瑛活着的。但在刑房之外,我与这个人之间,尚有隔阂。他敬重衣冠,却无衣遮蔽,我衣衫完整,却不敢窥他。贞宁十二年,刑房之中唯余一只炭火盆,而我临火而坐,与他刻意保持距离,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奈何无从开口,只能骗他一句:“我也有些冷。”

  与杨婉相识,一晃四年过去了,这一段文字将当年初见的细枝末节逐渐唤醒。那如树长芽般的感觉似乎生自他的骨肉之间。邓瑛记得她的确说过那句话:“那你再睡一会儿,我有点冷,再烤会儿火就出去了。”

  实际上,后来她没有走。

  她就坐在他的刑床前,一直背对着他,即使听到他因疼痛而发出的“呻吟”声,也翻火极力地帮他掩饰,不曾回过一次头。

  她不着痕迹地护住了他的心。

  于是,在那个寒气逼人的夜晚,他也对着这个陌生的姑娘小心翼翼地剖开了自己的心。

  他说他现在这个样子,羞于与她共处一室。

  而她却回答说:“你才不需要羞于面对任何人,是朝廷羞于面对你。”

  他说他没有想通,他为什么要在这里受这样的刑罚。

  她反问他,“难道你宁可死吗?”

  如今,他逐渐想通了。

  可是这个姑娘,却好像想不通了。

  邓瑛望着书页上的文字,背脊上生出一阵几乎令他蜷缩的疼痛,他被迫放下手中的书,屈膝缓缓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