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府遗珠(隽眷叶子) 第267章

作者:隽眷叶子 标签: 青梅竹马 穿越重生

第553章

  说起陈娇,张氏心里既心疼又无奈。

  陈家在当地也算是有点名气的耕读之家。

  张氏娘家家境要比陈家更好些,在县城不过有房还有铺,她爹更是个读书人。

  只是张氏爹爹的考运不佳,虽说十七八岁便成了秀才,之后参加了数次乡试却屡考屡败再无寸进,家里倒是添了好几口吃饭的嘴。

  眼看着科举无望,家里的日子却越过越紧巴,张氏爹爹在三十岁时终于走科举之路,在县城开了家私塾。

  陈县尉便是张家私塾的学生,因其聪慧又勤奋很得张父看重,成了张父重点培养的学生。

  张县尉也不负张父的厚望,十六岁那年便成了中秀才,第二年便风风光光地娶了张氏。

  在与张氏成亲的第三年便顺顺利利地通过了乡试,成了当地数十年来唯一的举子。

  成了举子的陈县尉,那个时候是真的意气奋发,心气儿也很高,几乎都没怎么考虑便决定一鼓作气进京参加会试。

  如果那年陈县尉能够进京参加会试的话,趁着那股子心气说不定真能让他延续奇迹。

  只可惜一场突然而至的祸事生生击碎了陈县尉那股儿心气,虽说参加会试的时间只是往后退了三年,却也有些物是人非的感觉。

  至少张氏是感觉出来自己的男人再启程去京城参加会试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三年前的那股子心气儿,甚至让她隐约感觉到丝丝颓废。

  所幸张县尉也没有让家人太过失望,虽说只是个同进士出身,好歹让他谋了个职,总算不至于让家人过得太过辛苦。

  每当想到三年前的那场祸事,张氏就会不由自主地打个寒战,心里却又带着些许庆幸。

  若不是正好查出再次有孕,那日上牛车去镇上赶集的人便应该是张氏和当时还不满两周岁的儿子陈兴,那么随着牛车翻入山崖的便是他们母子。

  要知道那场祸事,死伤众多,现场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但是虽说张氏母子幸运地逃过了这场祸事,却并没有表示陈家没有卷入这场祸事。

  那日陈家老俩口带着养的鸡坐上牛车去镇上找在次子陈二林,打算从陈二林那里为长子陈大林再筹些银子。

  陈二林是半年前成的亲,媳妇是镇上人,爹娘只生了她这么一个闺女,给的嫁妆便有些丰厚,其中便有间在镇上的杂货铺子,

  陈二林成亲之后,便借口有亲自经营杂货铺便带着媳妇在镇上居住。

  虽说陈二林是娶了妻子回来,如今却住在媳妇的陪嫁铺子里,便有越来越多的人说陈二林是上门女婿。

  陈父陈母为此没少说陈二林,就算陈二林要在镇上经营铺子,他那媳妇也该留在村里。

  陈二林却依然故我,丝毫没有让媳妇回村里居住的意思,让陈父陈母颇多埋怨却也无可奈何。

  陈大林考中举人之后,陈二林带着媳妇回村的次数倒是稍稍多了些,只是听说爹娘正给兄长筹措进京的考资时,夫妻二人便又“销声匿迹”了。

  次子俩口子的想法自然瞒不过陈家老两口,老两口索性也不与次子两口子商量,便将家里所有的存银都拿了出来。

  陈家在当地算是日子过得不错的,不然也供不起陈大林读书。

  可是这不错也只是相对而言,虽说张氏娘家得知陈大林的打算之后,便在第一时间送了二十两银子来,加上陈大林中举之后收到的贺资,七七八八的加在一起倒也有近百两银子。

  百两银子对于农家而言真的可以说是一笔巨资,在陈家老两口看来还是有些不足。

  都说穷家富路,家里有田有地,扣索些日子总能过,陈大林要从蜀地进京赶考,没有足够的银子却是万万不能的!

  作为耕读之家,几代才出了陈大林这个举子,几代人的希望全都在陈大林身上,自然盼望着陈大林能更上一层楼。

  左想右想,便决定将家里养的那几只鸡还有地里刚收上来不久的豆子一起拿去集市上卖了,再找陈二林筹些银子,怎么说也要筹足百两银子。

  自陈二林带着媳妇去了镇上,渐渐无论是村上还是镇上便有了陈二林当了上门女婿的说法,爱面子的陈家二老便很少再去镇上赶集,偶有需要去镇上办的事便全都交给了张氏。

  这次本也是如此,陈母甚至还特地交待张氏带上陈兴。

  自陈兴出生,陈二林便极疼爱这个侄子。

  看在陈兴这个小侄儿面上,陈二林应该会资助一些银子。

  只是赶集的前一日,张氏突然晕了过去,请来村里的赤脚大夫诊脉便查出再次有喜。

  大儿子刚刚中举,长媳便诊出再次有喜,这可是妥妥的双喜临门。

  陈家二老欣喜之余,便留了张氏在家好生养胎,又特地交待女儿陈娇带好陈兴,莫让陈兴扰了张氏,老两口便带上鸡和豆子兴冲冲地上了牛车。

  只是谁也没想到村里那头拉车的老牛,偏偏在那日发了狂,带着一车乡亲冲下了山崖。

  结果便是陈父等数名乡亲当场身亡,陈母倒是没一起跟着走,但是身上数处骨折还有相当严重的内伤。

  就这样一场祸事,陈父死了,陈母伤了,陈大林进京赶考之路也断了。

  在县城书院读书的陈大林得到消息赶回村来,得知情况当头便打了陈二林一拳。

  感情还算不错的兄弟俩在陈父的灵堂前第一次红了脸。

  所幸陈氏一族在当地也算是个大族,虽说当日也有其他的族人丧命,前来帮忙的人还是不少。

  张氏在族人的帮助下,一边着手陈父的丧事,一边请大夫救治陈母,一边还得照顾哭得死去活来的陈娇。

  那时候张氏哪里顾得上自己那刚刚诊出的身孕,直到陈父下葬,陈母苏醒,张氏才略略松了口气,却发现自己有了流产的征兆。

  若当时娘家母亲不在身边的话,肚子里的孩子便真的就流掉了。

  这边张氏在保着胎,那边陈母的情况却急转直下,虽说花了大把的银子用了参,依然没能留住一心要跟着老伴同去的陈母。

  陈父的丧事未了,陈母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咽气之前,陈母指着张氏的肚子:“保……一定要……生下来!”

  对于婆婆咽气前留下的最后这句话,开始的时候张氏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觉,直到村里渐渐地出了流言,张氏才知道婆婆这句话的用心良苦。

  婆婆心里应是早就知道,只要她跟着阖了眼,张氏肚子里的这个孩子必将被人视过克星。

  张氏知道婆婆临终的话,是给这个孩子一条活路。

第554章

  纵使如此,陈燕这孩子还是被村里人视为灾星,那三年张氏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

  公婆过世之后,陈家两兄弟便分了家。

  陈二林带走了家里剩下的所有银子,又让陈大林背上二十多两的外债,将当时只有十二岁的陈娇直接留给长兄长嫂。

  陈二林拿了银子之后便带着媳妇从杂货铺里搬进了岳家,直接便让自己成了上门女婿。

  那三年张氏既要安慰陈大林,说服陈大林继续读书,又要照顾陈娇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还要下地干活让一家人不至于饿到冻着,每日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快要将自己当牛使了。

  让张氏庆幸的是,陈大林心底的那股子心气到底没有完全泄尽。

  父母的去世让陈大林在浑浑噩噩中过了差不多大半年,张燕的出生终于惊醒了陈大林。

  看着刚刚生了孩子不久便打算下地的张氏,再看看整日里埋头做绣活贴补家用的小妹,还有拿着小铲子挖蚯蚓喂鸡的儿子和嗷嗷待哺的小女儿,陈大林羞愧极了。

  活了二十岁,下地里干活的次数屈指可数,陈大林最拿得出手的也只有读书一途了。

  虽说因为爹娘的过世阻断了他的科举之路,可那只是暂时的!

  三年孝期一出,便可以继续他的科举梦。

  三年孝期说是三年,事实上也就二十七个月。

  离父母去世已经过去了近九个月,也就是说再有十八月,一年半的时间便能出孝了。

  出了孝他便可以赶赴京城参加会试。

  只不过父母之孝是重孝,陈大林没法再去县学读书,那便在家里读书,有什么不懂的找人请教便是。

  陈大林终于振作起来,重新开始读书了。

  张氏心喜之余,又添了心事。

  陈家先是老人去世,后便是分家,除了家里那十几亩地,身上还背着二十多两银子的债。

  虽说这些银子几乎全都是从张氏娘家借的,却也不要还的。

  张氏爹娘就算再疼张氏,再看重陈大林,却也不能无休无尽地资助陈家。

  毕竟张家也有张家的难处,张氏那个嫂子和弟妹都不是省油的灯。

  既要还欠娘家的债,又要给陈大林筹措进京赶考的银子,接下来差不多两年时间里,张氏都快把自己给熬干了。

  家里那十多亩地,其中十亩良田佃给了村里的乡亲,每年收上来的田租除了留下一家人的粮食,便全送去张家抵债。

  剩下的几亩沙地,张氏绞尽了脑汁种些稀罕又能卖得出钱的作物。

  张氏忙地里的事,家里的事便交给了陈娇。

  爹娘在世的时候,陈娇被陈家老俩品养得有些娇气,不但没下过地,连厨房都很少进,高兴了绣点帕子荷包,绣品换了钱不是拿来买了零嘴儿便是拿来买胭脂水粉。

  爹娘的去世,还有分家时二哥二嫂看着她那嫌弃的脸色,对陈娇打击是相当沉重的,却也让她成长了不少。

  张氏下地,陈娇便担负起照顾侄儿侄女的重担,从未下过厨房的人也慢慢地学会了做饭烧菜,倒也帮了张氏不少忙。

  陈娇抽空绣的东西卖得钱也毫不保留地交给张氏。

  陈娇的突然懂事,张氏是有些心疼的。

  只是张氏能做的也只是偶尔在陈娇碗里埋个鸡蛋,让地偶尔开心一下,更多的却是无能为力。

  如此两年下来,虽说依然没能还清债务,陈家人的日子却也渐渐有了些起色。

  陈母去世之后二十七个月,陈家终于出孝了。

  随着出孝接踵而来的便是陈大林进京赶考的事情,这是大事,是绝对不能再耽搁的大事!

  只是这个时候陈家除了那十来亩田地,还有欠着的外债,张氏手上只有几两可动用的银子。

  几两银子别说去京城赶考,就是去府城赶考也是不够的。

  万般无奈的张氏只得硬着头皮带着一双儿女来到县城,再次向娘家开口借钱。

  张氏娘家爹娘到底都是疼女儿的,又极为看重陈大林,硬是当没听到儿子儿媳们的抱怨,拿了整整一百两银子交给张氏。

  张家的儿子媳妇们顿时炸了,瞬间张家便闹了起来。

  看着兄嫂弟妹像刀子一样的目光,听着嫂子弟妹刻薄的话语,也是为了娘家的安宁,张氏咬了咬牙说出了以陈家那十亩良田作押,才暂时平息了娘家的这场纷乱。

  以良田作押借钱倒也不是张氏信口开河,而是在张氏来县城借钱之前,陈大林的决定。

  虽说这些年陈大林只管埋头读书,但是家里的情况,陈大林心里还是有数的。

  这也是陈大林拼着一口气也要进京赶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