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 第119章

作者:痒痒鼠 标签: 穿越重生

  御制的布匹地毯等等,可以收起来。可祭品要是扔掉,那绝对是一个事儿——浪费。知府也知道这关键时刻不能出错:“我去请示礼仪官,看能不能发下去给农户。”

  礼仪官也怕,抖着胆子答应:“大热的天不能存放,赶紧的发下去。就说皇上仁慈爱民,勤俭节约。”阿弥陀佛,皇上大度,不在意这些小事,“宴席等等,多出来的米面饭菜,都发下去。千万不要扔掉。”

  “知道,知道。”知府赶紧下去安排。孔庙前不知情的老百姓,大为遗憾皇上有急事不能来,还是开始祭祀流程。

  乐、歌、舞、礼,紧紧围绕“礼”而进行,“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儒家思想文化,阐释孔子学说中的“礼”,“仁者爱人”、“以礼立人”……

  驿馆休息的时候,文臣们·儒家弟子都说,这是艺术表达亲和力、精神凝聚力、感染力……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大同社会,凝聚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髓……皇上还好脾气地点头同意。

  皇上在路上的时候,和唐伯虎聊起来《通志·氏族略》。

  “老师,《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春秋羊舌氏后裔。晋以后,世家受到压制,弘农杨家的辖境逐渐缩小,但也陕西华山到河南三门峡一线,都是。西汉杨震号称‘关西孔子’一门‘四世三公’。

  还说,隋朝隋文帝杨坚,武则天之母、唐玄宗杨贵妃、诗人杨万里、大宋杨家将……都出自这个杨家。”

  唐伯虎老师听得心惊肉跳。

  鬼鬼们都不敢相信,皇上要对老世家一起动手。

  皇上犯皮:“老师,传说隋朝皇家不是弘农杨家哦?理由是杨广要科举打压世家,弘农杨家起兵造反的人很多。”

  !!!

  唐伯虎老师脑袋里快速思考,怎么回答。鬼魂们惊呆。隋炀帝杨广急眼:“我要科举,和我是哪家人有关系?李世民你说,你搞玄武门,你就不是李家人?”

  李世民气得要踹这个愣表叔,他爹唐高祖先踹他。

  宋仁宗麻利解释:“当年欧阳修修订《新唐书》,杨家家谱是从杨大雅处得到。杨大雅是欧阳修的岳父,应该没错儿。

  不过当时也有人提出来,说隋朝皇家的杨家,被五胡乱华时胡化,有一些胡人习惯,还有正经胡姓,不能因为做了皇帝,就不认胡姓。”

  !!!

  杨坚和杨广一口老血喷出来。

  他们已经可以猜到,天下人还会说,西魏宇文泰为凝聚“关陇集团”的感情,改易西迁汉人之山东郡望为关内郡望,以断绝其乡土之思,说隋朝皇室伪冒弘农杨震之嫡裔……

  就听唐伯虎回答:“皇上,天下一家一族,一支一姓氏,此乃天地人之法,不可轻动。”

  “朕明白。朕继承爹的皇位。”

  唐伯虎:“!!!”“皇上,臣知道,这些传承上千年,两千年的家族,实在是……不好管。

  臣的家乡,苏州的范家,从北宋到现在多少年,范家义庄的土地,从五百亩变成五千亩,都不交税……江南土地不比其他地方,五千亩非常金贵,可是皇上,这不能动。”

  苏州的五千亩土地!!!宋仁宗激动:“范仲淹的范家?”

  皇上小眉头一挑,还有哪个范家?宋仁宗鬼影一晃。

  “范家的土地朕不动,可为何他们的土地不交税?朕知道,这样的家族,每一代至少培养一个进士,五千亩土地,都不交税?目前活着的进士,多少?”

  唐伯虎纠结为难:“皇上,不是多少活着的进士。这就是世家的情况,都……这样。”

  皇上表示明白。

  “朕听说孔家人,一天光饮食花一万到两万两银子。每个月祭祀的家畜杀了四万头,每一桌宴席上,都有一道顶级江米做的一尺高糕点,十二个厨师花十二天做一个,装在银盘子里,花团锦簇的,只看。”

  “还听说,曲阜的官员,都是孔家的下臣。孔家的土地,在大明境内,有七十万亩?

  上一届内阁李东阳,嫁女儿到孔家,孔家大兴土木,扩充屋宇,修葺亭台楼阁。弘治皇帝封衍圣公位比国公,超一品。李东阳说‘与国戚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偕天不老,文章礼乐圣人家。……’”

  七十万亩!!鬼鬼们鬼眼瞪圆。唐伯虎额头冒汗。

  与国戚休、偕天不老,看似忧国忧民,一片忠心;实则……捧孔家是天下第一天家,“与国戚休、偕天不老”。

  皇上倒是一点儿也不生气:“我爹直接规定,曲阜的衙门以孔家为中心,要他们自己任命地方官;我祖母也补贴大半私产,嫁张家女儿去孔家?”

  唐伯虎急切劝阻:“皇上,这桩联姻……”

  皇上示意唐伯虎不要怕:“朕知道。朕要孝顺。”

  唐伯虎更怕了有没有。

  “皇上,世家之间就是如此。皇上……”唐伯虎的眼泪下来。七十万亩土地……什么概念?他下面的话卡在喉咙里。

  当年孔圣人可曾想到,孔家会有今天?子路问:“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怒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唐伯虎和皇上一样抬头看天。

  皇上只等内阁六部九卿的反应,杨廷和何时开始杨家的土地改革。

  皇上在回来的路上,不快不慢的速度,徐景珩收到消息,北京也收到消息。

  工部尚书正矜持地写信哭诉:皇上啊,那兵部官员天天围堵工部,要求加快研究步伐,嚷嚷着要翻新大明水师装备,臣等已经够快了,实在不能再快了,影响细活儿……

  户部尚书正要写信提醒皇上:皇上啊,那藩属国的人这次积极掏银子,这么献殷勤,都是为了要买大明水师即将替换的旧战舰。皇上,我们的旧战舰要拿去装备南洋战舰,不能卖啊……

  兵部尚书正要写信告状:皇上,工部那帮人抖起来了,不老实,忒讨人厌,皇上你听听他们骄矜的,不就是换一套战舰吗?哪有那么困难……皇上,那退下来的战舰,暂时不能卖啊,有用……

  七位阁老六位尚书看完八百里加急,脑袋一炸,都要晕。

  杨廷和的眼泪“刷”地下来:“你们谁赶去皇上那里,我担心,皇上身边没有人能劝住皇上,还有一个发疯的徐景珩,皇上后面不知道做出来什么。”

  费宏摇头,眼泪也下来:“赶去,能劝一劝。但,估计也起不到作用。我去一趟?”

  毛纪也是儒家弟子。可他此刻却是稳得住,且另有看法:“皇上是因为宪宗皇帝时期的那桩案子,最终没有去孔庙祭拜,这件事情,难办。”

  谢迁一屁股坐下来,喃喃自语:“随行的文官以为,册封老子、庄子、墨子……的后人,皇上就会放过孔家,不会的。皇上不光要撸下来衍圣公的封号,下一步就是,收回土地。”

  蒋冕看王守仁,王守仁作为皇上的老师,刚要说话,又有快信送来,蒋冕接过来一看,愣了片刻,给杨廷和。

  湖广的三大世家牵扯进刺杀桂萼事件,锦衣卫查明后,直接砍头示众。杨廷和眼前一黑,他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湖广杨家牵扯进去。

  杨廷和站稳,狠狠地一闭眼,对其余六位阁老一抱拳:“杨家的事情不能再拖了。各位,我要去管杨家事务,这里的事情暂时有各位负责。”

  杨廷和快速出来文渊阁,出宫回府。剩下的六位阁老,你看我,我看你,一起看王守仁。

  王守仁更愁:“山东的官场,最是保守,就那么几大家,最少的也是几百年。皇上会拿孔府开刀,但不是现在。我担心的是,皇上那道命令,大明欢迎全世界的手工业者……”

  杨一清眉心一跳:“皇上的意思很明显,一个是收拢全世界的工科人才;一个是,借用外部力量冲击大明的大家士族。王阁老可是担心,皇上这只是一个开始,南海的下一步就是蒙古?”

  王守仁轻轻闭眼。

  大明的将士听皇上的命令。但他们和文臣也都有关系。交趾和朝鲜、日本,比大明还保守。南海会成为第二个江南,海贸发达,人文发达;蒙古,有兵。皇上那么聪明,他会先做出预防,万一大明的将士不听命令,调兵蒙古。

  毛纪和费宏各看一眼,看谢迁。谢迁眼睛红红的:“……我几个儿子,最有才的一个去了南海。”

  众人看蒋冕,蒋冕最是保守,此刻却是站的最稳:“你们问我的意见,如果我们把皇上逼急了,皇上真来一个‘不破不立’,我们就是儒家的千古罪人。”

  蒋冕的目光落在王守仁的身上,逼得王守仁必须表态。

  王守仁的笑容,比黄连还苦:“蒋阁老,你都相信皇上,我岂会不知道皇上的本事?皇上会是‘太~祖皇帝’。巴不得我们谁反了他。皇上学习西洋文化、蒙古文化、奥斯曼文化……皇上想做什么,我也猜不到。”

  顿了顿,沉重的目光看向在座的五位阁老:“杨阁老那边一旦开始,我们几家也不能落后。我对各位有信心。但,我担心,大明的世家大族收到消息,必然会有动作,万一他们行刺到皇上头上……”

  !!!

  他们知道这个时候的皇上,巴不得谁不老实,来一个抄家全族流放,更担心皇上的安危!内阁给皇上发八百里加急,蒋冕和毛纪做快船,追赶皇上。

  皇上从曲阜绕路济宁府,在鲁南都看了看,花了五六天时间,刚回来龙舟,正和徐景珩说一些大家士族的日常。

  “用松江棉布,一块洗脸的毛巾一百两银子,洗一次脸至少用三块,绝不重复……”

  徐景珩眉头一皱,随即松开:“穷奢极欲,正常。待皇上看到扬州盐商的情况、南京大家世族……”

  “这些日子,江南的世家大族都在积极表示诚意,铺桥修路、加盖学院……收拾家里的违制物品。”

  皇上刚要夸夸。

  太~祖皇帝冒出来大吼:“朱载垣,你连江南也折腾?你是不是不想做皇帝?还是要大明明天就亡国?你说你要干什么你?啊?你知道不知道江南的复杂?还有徐家!徐家是朝廷在江南的门面你知道吗啊?……”

  皇上也吼:“这都是小事儿,魏国公府是一堆稻草,也是魏国公府!”

  太~祖皇帝被这憨娃子气得要晕。鬼鬼们一起笑。徐景珩因为太~祖皇帝的唱作俱佳,品茶也笑。

  作者有话要说:孔府的土地,在清末统计是一百万亩,有清朝时期皇帝更重视孔家,赏赐土地更多的原因。这次大致写一个七十万亩。

第74章

  傍晚时分,饭后散步休息,欣赏大海落日的欢乐时光,徐景珩听太~祖皇帝、皇上,鬼鬼们吵吵闹闹的,刚领着皇上起身进去船舱,刺客从海里冒出来。

  皇上的龙舟自然不是好接近的,皇上遥遥看到,刺客身穿鱼靠浑身轻便,轻功也都好,在巡逻舰上将士们的围杀下,不顾生死冲上来……护卫舰上的将士分成三排,新制造的六连发弓~弩乱箭齐发,遮住晚霞,密不透风,不一会儿海面上就红了一片。

  皇上看着,突然心生一个主意,左腿就要迈出去船舱,心里警铃大作,一转头,看到徐景珩严厉的目光。

  这还是徐景珩第一次对他如此严厉。皇上自知刚刚的主意虽好,但徐景珩一定不会答应。可他到底是被千宠万宠长大,不服又委屈。

  徐景珩没有说话,沉默地牵着皇上的手进去里舱,皇上的眼泪就冒出来,等到了里舱平时皇上学习地方,发现徐景珩还在生气,立马“哇哇”地嚎起来,嚎的那个愤怒。

  徐景珩:“???”这是先下手为强,恶人先告状?果然就发现唐伯虎、奥斯曼老师、西班牙老师……都特不认同地看他,特心疼地看皇上。

  就见皇上的泪珠子下大雨一般,大颗大颗地掉在紫檀木地板上,落下一颗颗泪花儿,一颗一颗全是对他的控诉。徐景珩哭笑不得:“皇上今儿的大字还没写。”

  皇上的哭声一顿,接着嚎,更响亮。

  “皇上先写大字。”徐景珩给皇上擦眼泪,带着他洗脸净手、焚香、坐到书桌前。皇上不能继续嚎了,鼻子一抽一抽的,眼里还带着水雾,那小样儿,叫人看一眼就想疼着护着。

  奈何徐景珩就是铁石心肠,无视几位老师瞪他的目光,坐在另外一张书桌上,提笔,也开始写大字。

  皇上一看,真委屈了。无他,皇上学习琴棋书画十八般技艺,各家武功,学什么都挺好,就是对于练字一项,忒不灵光。可是徐景珩就是监督他练字,一天不练被发现,就“提醒”一句。皇上最怕徐景珩的“提醒”,今儿徐景珩还主动陪他练字,他就更排斥。

  就感觉,徐景珩不是疼他,是疼他的大字。皇上小脾气上来,下笔的时候,那全落在笔端,要不说“字如其人”?

  “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一篇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皇上写了大半年,徐景珩每次都说有进步,可就是不合格。皇上憋气啊,就感觉那一笔一划,一撇一捺,都是他委屈的控诉。

  皇上不知不觉地,将他的情绪诉之于笔端,完全忘记“净心”这一条,待一篇文章临摹完,皇上蓦然惊醒,一看自己这翘胳膊拉腿的狗爬大字,赶紧补救。

  老师们瞧着皇上“聪明”的小样儿,赶紧给打掩护。鬼鬼们瞧着皇上紧张的模样,偷偷瞄徐景珩一眼,偷偷地换一张宣纸,重新开始写……想笑不敢笑。

  宽敞明亮的舱房里安静无声,众人的呼吸都轻又轻。老师们各自看书或者写大字。鬼鬼们大着胆子去看徐景珩练字,乍一看,自成一家,和他的人一样,和历代书法名家的字都不一样;再一看,平和的笔锋下深藏某种锋芒,却是谁也不敢深入去看,赶紧避开。

  皇上瞄一眼,发现徐景珩沉浸在书法中,受其感染,好似一颗心也静下来,慢慢地下笔流畅起来。

  一篇大字写完,皇上满意又后怕,鼓着腮帮子吹干,拿给徐景珩检查。

  徐景珩也恰好收笔,瞧着皇上捧着大字,站在一边乖乖巧巧的模样,眉眼温润。拿着这五张宣纸挨个字看一遍,大体明白一二。

  “世人都认为学书法,必须临摹字帖,虽然刻板,可有一定的道理。不学字帖的大字,再好,也透着‘江湖气、野狐禅’的味道,这不是说,其字不好,而是缺乏修为浸润。”

  “这个‘德’字,左半边上松下紧,右半边上紧下松,此乃反差和对比,以及整体布局。看字的人,能明显感觉到心字上方空白很多,跟左上角的笔画密集形成对比……”

  徐景珩细细地分享,为何人都说书法里有“雄山峻岭、龙飞凤舞”。造险,书法里的高级技巧,通过笔画的位置调整来做到。比如“宣”,宝盖头的点,以及其下的中宫部分整体右移,形成左松右紧的效果。

  还拿出一个工部新出的放大镜和尺子,示意皇上去看:“大概纵向中心线,在整体的最舒服的位置。

  因为人的视线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这样设计字体,符合人的视觉路线,也就符合美的标准,沿着视觉路线从简单到复杂,左收右放、移位增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