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 第150章

作者:痒痒鼠 标签: 穿越重生

  他是张家继承人张天师啊,没人敢抓他。

  如此这般过了二十年,一直到龙虎山一位秀才因为妹妹也被害死,冒着遭天谴的刑罚,将张元吉的所作所为写成奏章,几经反转告到皇帝面前。

  宪宗皇帝对于这一事件非常重视。儒家人对此也是严惩不贷——道家人自己找死,正好打压!

  光监牢里的累累白骨多达一百具,案情查实,张元吉的罪行,千刀万剐不足以。然而……

  张家是一个悠久达一千五百年的大家族,在华夏,人人都知道有一个鼎鼎大名的张天师家族。

  此前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对张家都太器重,将道教推广到一个新高度。

  如果道教的第四十六代张天师张元吉,真的被押赴菜市口,风风光光地接受千刀万剐。那么,道教的千年形象和基业,将会如沙上之塔,瞬间轰然崩塌!

  文官们请求将正一派天师张元吉凌迟处死,停止龙虎山张家的世袭制度,革除张家“真人”的封号。

  宪宗皇帝考虑儒释道三家平衡,最后的旨意是:从张家族人中另外选一个贤良之士,取代张元吉的位置;其它一切均全部依照旧制。

  最终唯一的制裁是,不准张家人在私下妄称天师,禁止用天师的名义印制符箓。

  张元吉流放六个月,贬为庶人。其子荫袭得嗣为真人,娶成国公朱仪的千金当老婆,做尊贵的皇族女婿,御赐蟒衣玉带,诰封正一嗣教保和养素继祖守道大真人……道家人说,张元吉这一趟流放,是“辞归出游,历登名岳,探仙人旧隐之迹,去六载方还。”

  !!!

  !!!

  寂静。

  还是寂静。

  蓦然,汉太~祖笑的鬼魂打颤:“老朱,老朱,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隋文帝唱昆曲:“‘辞归出游,历登名岳,探仙人旧隐之迹,去六载方还’~~~~”

  其他的鬼鬼们,跟着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老朱,你的子孙犯法,都和庶民同罪,你还杀了你女婿,你儿媳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秦始皇冷冷一笑:“孝顺奶妈、养大文臣、不敢罚孔家,不能罚张家……老朱,你这大明第三家……”

  太~祖皇帝躺平任嘲。

  可是那元太~祖带笑的眼神,气得他失去理智地大吼:“朱载垣,你狠狠地罚,抄家灭族,一点家底子不留!”

  明明太~祖皇帝准备好的话是:“朱载垣,不管张家什么错儿,大明不能儒家独大,必须留着道家……”

  朱载垣瞧着太~祖皇帝气急败坏的模样,听着鬼鬼们的鬼哭狼嚎,笑容灿烂:“太~祖皇帝放心。”

  五月初八,天气晴朗·无雨。百花盛开、百年朝凤、春风送吉祥、天降祥瑞。地点,孝陵。大明皇帝·朱载垣,一身青色布衣背着小荆条,隆重祭祀孝陵的太~祖皇帝和马皇后。

  太~祖皇帝,他,他显灵了!

  太~祖皇帝显灵了!

  太~祖皇帝真显灵了!

  太~祖皇帝一身死去皇帝的九龙明黄龙袍,一副打天下皇帝的凶悍模样,眉梢眼角,脸上的每一个皱纹,都杀气腾腾,百花凋谢,白天变黑夜,皇陵里的蚊子蟑螂蚂蚁都哆嗦,文武群臣、侍卫们、宫人们、南京人……都吓得三跪九叩,不敢直视。

  太~祖皇帝目光慈爱地看着皇上,声若洪钟:“朕在地府,常听有冤魂告状,朕念及其罪鬼都是圣人之后,常为其求情。然如今天帝震怒,朱载垣一身担天下万民福祉,以天下为重,天帝若降罪,朕来承担!”

  皇上那自然大哭痛苦:“太~祖皇帝~~太~祖皇帝~~~”

  五六万人吓得双腿打颤,胆小的都尿出来,一起哭喊:“太~祖皇帝明鉴~~太~祖皇帝明鉴~~”

  太~祖皇帝不明鉴,一道闪电打在太~祖皇帝的鬼魂上,那明显是承担天罚的征兆。

  太~祖皇帝被打的要魂飞魄散,皇上“哇哇哇”哭得“撕心裂肺”,迈开腿就要去代替太~祖皇帝受罚,叫反应快的锦衣卫死死地抱住。

  黑云遮日、电闪雷鸣,太~祖皇帝的魂魄,消散在天地间,皇上哭得昏过去,五六万人因为皇上的昏倒晕过去。

  皇上“伤心过度”“无法理事”,大明官员们以雷霆手段查实张家种种罪行,天下人哭太~祖皇帝、心疼皇上,眼泪止不住。只知道,张家人为了大灾,主动交出银子去苦修——那银子一箱一箱,整个龙虎山都放不下。

  据说锦衣卫清点,足足六千万两。这还不算珠宝首饰、古董字画、各色奇珍异宝、丝绸瓷器名马、各地田庄、园林……

  天下人想不到,大明居然有人,如此富有。

  真真是富可敌国。

  朝廷火速收回张家所有特权和封赏,张家三千口人押送去北京,查抄各地方土地,给张家的苦主们做法事,使其投胎……

  可是,张家人的哭声到了他们的苦修之地,皇上颁布的诏书“修道在于诚心吃苦……”也传达天下,老天爷还是不下雨!

  这已经进入夏天,南方有些一年两熟的地方都熬不住,地方官如今最怕老天爷和皇上,如实地汇报灾情,大大方方地开仓放粮。

  其他地方的老百姓看着地里干出来的一道道地缝,黄黄的长不高的秧苗,也再也稳不住。

  所有平头老百姓的目光,都盯着这些所谓的“钟鸣鼎食、诗书礼仪”世家大族。

  老百姓对这些人家的恨意冒出来,不再是以前单纯的仇富心态——乡下人偷抢、杀人,寡妇偷汉子、嫂子偷小叔子、儿女不孝……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尽可能地改善?

  贪官酷吏判的冤案,如何才能不再发生?张家那么多的银子,哪里来的?

  老百姓经过这些事儿,和锦衣卫、士绅们接触多了,也开始思考,也有了“问”出来的意识和勇气。

  这场风波,给大明人造成的影响太大。

  小部分知情人,再看不起穷人也是胆寒——张家监牢里挖出来的尸骨,那可都刚刚下葬——有那家人被害的,跪在那里找几天几夜,都找不清哪个尸骨是谁,一百六十八具尸骨一起下葬。

  今年的夏天特别热,热的人喘不开气。老百姓只要一想起太~祖皇帝魂飞魄散,他们的皇上还不能下床,那就更是对恶人恨得咬牙切齿。

  再看看地里的秧苗,那真是恨得要杀人。

  有人因为良心不安去自首,有人因为被揭发去蹲大牢……但都是不大的事儿。

  六月十八日,有苏家奴仆告状,苏州李家的大老爷,被人蛊惑,用一百个童男的那啥啥炼丹。

  天下哗然。

  李家大老爷的事情是一个开始,后面爆出来的事情,年轻人吓得夜夜噩梦,经年的老人都不敢听。

  有人用一百个少女的“初丸”炼丹,更有人专门抓女娃娃养起来,养猪一样。甚至有大夫说,那就是药物——你怎么不用你母亲妹妹女儿入药?

  有人犯下十起命案,奸yin女子无数,却因为一个师爷贪财,找死囚代替掉脑袋活下来,娶妻生子。师爷退休,在老家备受尊重,天理何在?国法何在?

  大明人愤怒,苦主们恨不得吃他们的肉,喝他们的血。

  北京南京的太医院也受到波及,因为华夏的大夫用女子“初丸”炼丹入药,其传统源远流长。

  大明乱,又不乱。有识之士都提出,女子“初丸”,男童那啥啥,不能入药,没有任何药效。老百姓也议论纷纷,跟着人笨笨地学习思考。

  老百姓看得明白,那样恐怖的人,只是极少数的极少数,全大明就那么几个。皇上登基以来,尤其这几年,这段时间,身边有很多好人义士,地方上的军队士绅商人读书人等等出钱出力,他们都知道。

  而且这些乱方子,他们有时为了求子治病啥的,也用。如今明白,这都是骗人的——否则那苏家大老爷,怎么没成仙,反而引起天怒?

  太~祖皇帝魂飞魄散,皇上病倒,大部分的官员门,锦衣卫东西厂,都很好,每天都很累,却还是坚持快速处理所有事件,他们都挂在心里。

  可是,大明人如此诚心,如此这般折腾,老天爷还是不下雨。

  老百姓疑惑,还有哪家还有事儿?

  大明所有中上层的人,都苦笑。

  还有哪一家?孔家啊。

  这都已经进入七月了,干涸的田地、即将枯死的庄稼,整个大明都一片肃杀——老百姓在愤怒质问,到底还有哪一家!

  各地方的官员,累瘫在地上呼呼大睡,那一家,我们管不来,可算能休息了。

  大明的世家大族们,剥去三层皮,消去十斤大肥肉,可算能睡一个安稳觉——就等着看你们怎么处理孔家!

  两京锦衣卫、东西厂太监们、都累得要站不住,只告诉自己,马上结束,马上结束,一面处理一些尾巴,一面抓住时间休息。

  所有人都在等大明的内阁六部九卿表态。

  杨廷和这半年老了十年。刘健刘阁老吊着一口气,等大灾过去,等皇上去祭拜先皇。其他的阁老们,六部九卿,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包括养散人的南京六部,都忙得去掉半条命。

  可他们宁可更忙!

  孔家,到底该怎么办?

  王守仁困得眼睛睁不开,打算和皇上妥协:“……山西商人的银子,都用来修路。扬州盐商、徽商,都出力很多。目前各地方的商人们,都反弹很大。”

  谢迁面色蜡黄,也要撑不住:“我们错估计老百姓的能量和能力,错估计天下人正义行善的心……”

  费宏抬手按按太阳穴,人瘦的一把骨头,忧心忡忡:“大都是普通人,叫皇上吓唬一顿,立马跟着皇上走……”

  “我担心的是,道家主要在中上层传播,对老百姓影响不大。可中上层,更是大明的关键。张家的事情……不能要他们天天无事可做,胡思乱想。”

  杨一清灌一口茶,因为嘴里的口疮疼的龇牙咧嘴:“这个不用担心,保证他们信的更虔诚。”

  杨廷和苦笑连连:“我这一辈子不信佛道,不信天地,如今可算信了。他们,还不知道怎么追着皇上要修仙。”

  费宏一愣,随即想明白了,拿出来一包药茶泡下,也是苦笑:“我这脑袋,上锈了。我们主动说动张家,皇上还去祭祀太~祖皇帝……”

  五位阁老一起苦笑。

  皇上是要老百姓尝试站起来,不要那么愚昧无知……他们以为皇上要天下大乱,好吧,这也是一种天下大乱。

  皇上去祭天,老天爷给一个“冤”字儿。皇上去祭祀太~祖皇帝,太~祖皇帝魂飞魄散……他们不敢去猜测其中的事儿。

  太~祖皇帝提到“圣人之后”,他们暂时用张家糊弄过去。可是,天下人不是傻子——“圣人”对应的不光是张家,更是孔家。

  王守仁布满红血丝的眼里,精光一闪:“老天爷再不下雨,很快就有人提出来孔家的事情。商人、匠人、农人……当年的受害者家人。我们必须尽快做决定,我担心,有人敲登闻鼓喊冤。”

  !!!

  这个时候,登闻鼓一定不能响。杨廷和立即吩咐人去看着登闻鼓,八百里加急去南京——大明两个京城,南京也有一个登闻鼓啊!

  众人想起在南京装病的皇上,牙疼胃疼心口疼。谢迁闭眼思考一会儿:“可否有南方那一支孔家顶替如今的孔家?”

  费宏考虑过,轻轻摇头:“很难。皇上的目的,是孔家的土地,每年的祭祀费用。更是打压儒家,提起来墨家。”

  王守仁眉心一皱:“其实,我也认为,孔家,捧起来的太过。之前的是三品。大明建立以后,‘衍圣公'的品级提高到一品。”

  其余四位阁老都不说话。

  曲阜知县仍由孔氏世袭,同时免除孔氏子孙所有徭役。

  对孔子后人也给予众多殊荣,加封号、赐府邸、赐田、赐民,给予免差轻赋、优学优试等等特殊待遇,更特许衍圣公对管辖范围内的地租、集市银等租税征收的权力。

  孔府的土地遍及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北直隶……四十个县。孔府到底有多少土地,从无确定数字。

  历代传说,圣府号称土地三千六百顷,一般估计是七千顷,实际,应该是八千顷,也就是八十万亩。

  费阁老研究过:“孔府的土地主要有两类,孔庙祭田和赡养四氏、孔孟颜曾,学生员的学田;祭田、学田主要来自历代帝王钦赐,部分来自捐献,这属于公田。

  私田主要是自置、垦荒、接受投充、夫人陪嫁等。公田不纳税,私田在纳税之列。”

  “大部分是公田。另外,孔氏族人有免粮地和轻粮地。很多的免粮地和轻粮地,种免粮地的人既不纳税,也不向孔府交粮,完全是自种自吃,且不出地方上的杂差徭役。轻粮地则是交一部分很少的租子。”

  杨廷和扯扯嘴角,想笑,笑不来:“之前太皇太后的张家的土地,六千五百顷,如今二百顷。前一任首辅李家的土地是三千顷,湖广土地改革后,八百顷,如今二百顷……而兴王名下的土地是两百顷,如今不到二百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