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祖国做状元 第43章

作者:项小沐 标签: 快穿 爽文 穿越重生

  除非是在试验田里记录数录的时候,可能会晚归一会儿。或者是有重大实验成果了, 要开会,那就不知道要加班多久。

  两人的工作内容不一样,但是规律差不多。方逐溪最开始试验新机器的时候,也就是在京郊的田里。后来才会为了适应各种地型会到外地去收集实验数据。他也只带了前期, 后面有了经验,这些细碎的具体工作, 就不用他来做了。

  向末也差不多。

  工资待遇是专家级别的,还有特殊津贴。第一年就出来的成果, 实际上就是把在农场时用的饲料再改良一下。已经有小范围的经验,直接就能推广的。毕竟农场那边都用了十来年。

  就这, 领导还特意把向大哥叫到京城,详细的寻问了化肥与饲料的实际效果,又派了不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去红星农场和公社实地调研, 回来之后,才决定上马饲料厂和化肥厂的项目。

  向大哥还因为这一次的京城之行,有了意外收益。被大领导接见过嘛,那身份就带了几会超然。正好赶上村镇改革,原来的公社变成了乡镇。农场公社变成红星乡,向大哥被任命为乡长。从生产队长到乡长,这一步是多少人一辈子都迈不过去的坎。他就这么上去了。凭着什么上去的,他心里清楚着呢,上任之后,就开始在乡里推广饲料和肥料。为了不受农场那两个厂的限制,还在乡里成了了乡镇企业。农场的李场长已经调回省里了,新来的场长是空降,跟向大哥不算熟。人家也不怕有竟争对手,那两个场,已经是农场的经济支柱产业,订货的能挤破门,人家也不差周围这点儿市场。

  到这个时候,改革开放已经进行得热火朝天,全国各地都开始加速跑了。各种公办企业开始建设投产。要不是借着这个东西,部里的两个厂还不一定能那么快的通过。从立项到通过,就一周的时间,所有手续都办到,连土地都批下来,总共没用上一个月。

  因为向末是牵头人也是具体的负责人,这两个厂,就都归了她管。但她并不是厂长,都有部里派下去的厂长,她是上级直管。跟以前她做畜牧站长,管着下面所有养殖场,其实形式也没差多少。那两个厂子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为了收集实验数据,也都有下属的厂子的。化肥厂当然就是耗地,实验田。饲料场就是各种养殖厂呗。

  都是向末熟悉的领域,不过是规模大一点,真没什么不顺手的,适应一小段时间就好了。具体的工作有厂长呢,麻烦不到她头上。她最主要的还是看着实验实。再就是教学。是的,大学里找来了,非让她去学校兼职带课,她才毕业没两年,就要回去教别人了。

  当老师,还真是挺新奇的体验。好在是兼职,每周去上两节课,发现了好苗子,重点培养一下就行。

  最消耗时间的,反倒是没完没了的各种会。身上的职务越加越多,要开的会就越来越多,这事那事的,大会小会都想叫上她,专业内的还好点儿,有时候一些明明跟她的工作没什么关系的,也都来找,还不能全推掉,就很无奈。

  方逐溪那边也差不多。也兼了课。

  他比向末还厉害,三个学校都有他的课。一周就要让六节课。为了省时间,他还课全排在了周六一天。上午两节,下午两节,晚上两节。一直上到晚上十点种,下课直接回家。

  每一份教学的工作就挣一份工资。学校里为了留住人,还都给分了福利房,虽然都是四十平左右的小单间吧,休息一下还是够用的。他俩也没那个发扬风格的觉悟。

  向末回家还跟闹闹说呢,看看他想考哪个大学,校园里爸妈都给他留着房,可以自己出来住单间。把孩子给刺激得不轻,信誓旦旦的说,要考到沪上去,离爸妈的控制区域远远的,他要自由。

  呵呵了,向末一点也没有想要告诉他,他想去的那地方,是他爷爷和太奶奶的母校。喧喧和忙忙跟老人在一起的时间长,改革开放以后,老爷子老太太跟过去的老关系又都恢复了来往,校友会什么的也又开始运作了。俩熊孩子早都知道太爷爷太奶奶在哪里读过书。听到他们大哥念叨,都捂着嘴偷笑,没一个告密的。

  瞿麦读完研究生就出国继续念书去了。唯一一个能救他的铁瓷也不在家,傻小子被坑得死死的。

  “向阳初中毕业了,向红也要让初中了。我听大嫂说,向阳要去县里的寄宿高中上学。现在考大学这么难,县里的教学质量还是跟京城有差距的。咱有能力让孩子轻松点,为啥不用呢。我想让爹娘带着几个孩子来京城上学,你觉得行吗?”向末每周都至少给家里打一个电话,问问老人的身体,家里的情况,对孩子们的情况也都不陌生,就跟方逐溪商量着,把向家的几个孩子都接来上学。

  恢复高考之后,考大学是越来越受重视了。连农村里,不是孩子实在学不好的,或是实在供不起的,都尽可能的让孩子念书,指望着一个考出去了,拉巴一家子呢。

  高考是越来越难,考生越来越多,大学是越来越不好考。

  早在他们刚进京的时候,几个孩子的户口就都落到京城来了。都落在向老爹向老娘的户口本上呢。

  进京来上学,考试完全没有问题的。

  “我没意见,后院的房子都空着呢,我找人再收拾一下就能住。我觉得老两口不一定愿意来,还有二嫂三嫂能舍得孩子吗?”方逐溪提醒向末,不要想当然。

  “院子收拾着也行,来了肯定也是暂住,爸妈和爷爷奶奶两重长辈都在京城呢。爹娘肯定不乐意住咱家里,尤其这房子还是方家的。我想着还是在学区的附近买上几套房,放在孩子名下,将来孩子成家了,有一套学区房在手,也有个依仗。爸妈肯定也乐意住自家的房子。至于说来不来,这个问题不大,为了孙子们的前途,他们肯定能来。二哥三哥两家……我再问问,看看他们想不想进京。把他们调过来,现在不也是一句话的事情嘛。”

  不是向末爱兜揽事情,以前她可没有这个习惯。实在是前十年,要是没有向家的爹娘,没有三个哥哥嫂子的帮衬,她跟方逐溪可能什么都做不了。欠人家的,能不还吗?这欠的还不债,是情份。要不是亲的,人家也不是诚心实意的对她不是。

  方逐溪理解向末的想法,所以他也是支持的。

  “那咱俩分头行动。你做说服工作。我去看房子。方家的生意不进京城,要不然,直接开两个小区好不好,多赚钱的!那天我听办公室哪个老师说来着?现在房子涨到一千左右一平了,不过可以按揭买房了。我算了一下,买一百二十平左右的,按现在的利率,三十年的话,一个月也就一百多块钱。咱把首付给付了,剩下的让他们自己供也能供起。”学霸的脑了,算账是最快的。

  “那你要这么说的话,我想起来以前看过的一个电视剧,跟孩子高考有关的。那里面有一家早年一次买子五套房子,自家住一套,用其它房子的租金就够还房款了。我觉得这个办法挺好的。咱可以学学。只要拿首付就成了。咱那钱放在银行里,利息也就那样儿,又不能生崽。”两口子一个月工资加各种津贴奖金加起来两千多块了,在工人工资一百多块钱的时候,绝对的高收入。他俩又都是部门的负责人,吃饭有食堂,没什么花销。孩子不用他们管。没有房租,水电费啥的就从来没问过。挣的钱都在存折里放着呢。还有方家给分的两个铺子的租金,都在最好的地段,租金一年一涨,越来越贵,还都抢着租。那钱也都在存折里放着呢。除了装修院子的时候花了些,真没怎么花。这还没算上方家生意里他们的股份分红呢。都放着没动过。跟孩子在沪上的商铺一样,都在存折里给他们存着。

  “行,你说了算。我顺便看看,多买几套。”方逐溪可听话呢,这越往后,越物质。用不用钱不重要,手里得有钱。

  说好了,两口子就分头行动了。趁着放暑假,学校里没课,他俩的休息时间都多了点。方逐溪开始在各大中小学周边遛,他俩都不是京城人士,从来都没是过。对哪个学校是重点学校,真没啥概念。得先把这个弄清楚了才成。孩子们来上学,也得问呢。

  不只是实地考查的遛,还找了方爸,让他通过教育bu里的老关系打听了,哪个学校是重点。他自己孙子要上学,打听起来也名正言顺嘛。

  都问好了,再看房子。如今到处都是工地,房子有得是,就看怎么选了。

  方逐溪弄这些。

  向末就负责说服向老爹向老娘。

  她也不磨叽,电话里再怎么说,也费劲。暑假孩子们也要去姥姥家的,她借着送孩子的名义,顺便回了一趟娘家。

  她时间紧,回到家就开家庭会议。

  “大哥的工作比较重要,他走不了。二哥二嫂,三哥三嫂,你们真没必要守在这山沟里。为了孩子上学也好,还是进京更有利。爹娘也都奔七十的人了,让他们老两口照管这么些孩子,你们也能放心啊?我跟方逐溪工作都忙成狗了,肯定没那么多精力照顾的。”她是连哄带骗。

  “怎么就你大哥的工作重要了?你二哥都当所长了。你三哥也当校长了。那就不是工作?你三嫂也当站长了。咋滴你一句话工作就都得不要啦?把你张狂的,没工作,进了京吃啥喝啥?靠你养着啊?知道方家有钱,有钱那也是方家的,你还想不想跟你女婿好好过日子了?还是十几张嘴都指着你大哥大嫂养活?你大哥天天上班不着家,就指着你大嫂一个,想累死谁呀?养活你们到啥时候是个头儿?”向老娘就开骂了。我不是明显的坑老大两口子呢嘛,没有这么坑人的。她当娘的再不说话,老大家的要累死了。

  “哎哟喂,我的亲娘哎。您闺女就那么没谱啊?我也没说不让我二哥二嫂三哥三嫂不上班啊。我是想把他们的工作调到京城去,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就是不当所长校长站长的,工资也肯定比在咱这儿挣得多。我这些年工资也没花,都买成房子了,落下孩子们名下。贷款买的,首付我给负完了。剩下的每个月一百来块钱的款,那房子住一套租出去一套,用房租就够还的。挣钱只管一家子的嚼用就成了,怎么就成了让我大哥大嫂养了呢?大嫂,吃亏你跟我哥是吃定了,这里到底是农村,条件不如京城,干活也累。但是妹子能力就到这儿了……”

  向大嫂多精神利落的人,心里那账早都算得明明白白的了。京城是什么地方,孩子小姑子给接过去了,还一人给买了一套房,自家是三个孩子,老二老三都是俩。白得了一套房子。这如今城里为了房子都打成什么样儿了?她又不是不知道的。最主要的,孩子在京城长大,跟在山沟沟里能一样吗?特别向红,姑娘家将来长大了在京城找个对象安了家,这辈子就不愁了。她吃啥亏了吃亏?要不是这些年竟吃亏了,年年一车皮一车皮的往京城送粮送菜的,能换来如今对孩子们的安排?吃亏才好呢,越吃亏日后的福越大。

  “吃什么亏啊,都是亲的,哪能算那么仔细去?这些年,竟借你们的光儿了。没有方家那酒厂,咱那么些粮往哪卖?没有妹夫做那肥,咱那粮能那么高产?没有那饲料,咱家现在能养这些张口兽?没有你的面子,那肥和饲料买得出来吗?这得咋算?要不是这些个,咱家还住小土房,顿顿吃玉米饼子呢。你大哥那俩个工资,都不够他请客吃饭的。别看现在当上乡长了,我就没看到他拿回来一分钱。竟指着你们两口子过活了,这怎么还落个我吃亏了呢?那我除了干活也不会别的呀……娘,可别再说俺妹子了,你这偏心眼儿都没边儿了。”

  你看看人家这话说的,训起老婆婆来了,向老娘听她说完,还得笑。拿着笤帚拍了大嫂一下,“没老没少的,谁你都说……”话是这么说,那嘴角是怎么都压不下去。

  这话,要是向大哥来说,那就完全是两个意思了。就得儿媳妇说出来,才是最合适的。

  向三嫂这些年日子过得和顺,早年在她身上的那些个谣言也都不攻自破了。又当了这些年领导,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自卑的样子。

  这会她也说话了,“娘,你是够仿心眼儿的。就心疼我大嫂一个人儿呢?我跟二嫂就是那捡来的?可不兴这样儿的。这以后,我还就得欺负欺负大嫂了,进京的事我们两口子听小妹的。别管挣多少钱,以后这米面油,菜的,我就跟大嫂张嘴了,给不给吧。”

  大嫂笑得哈哈的,“给给给,喝我血都给你还不成吗?我可是怕了你这大领导了。”妯娌之间关系处得好,互想怼着开玩笑是常有的事儿,谁也不会真生气的。

  三嫂又转头跟向末说呢,“末儿,之前你打电话说让孩子进京上学,我跟你三哥就商量过了。原本就打算把工作辞了跟着去。咱公社这几年考出去的学生不少,也有很多在外面打工的。都说现在城里用工紧,工作好找,挣得也不少。干点儿啥不比挣个死工资强啊。我寻思着,我俩也不至于找不着工作吧?要是工作能调到的话,就给你哥找个学校上班,保个底儿。我是不上了,到城里租个小房儿,卖鸡蛋卖猪肉总成吧?让农场这边儿给我发货,我在火车站接货。这边儿还不用先给钱,先欠着卖回来钱再给都成的。你觉得行不行?”

  三哥一听,不干了,“啥意思啊?说好了咱俩一起创业,咋就得让我上班保底儿了呢?让你一个老娘们折腾着挣钱养家?那我成啥了?四儿,你也别费那个劲,搭那么些人情,你就说你嫂子说这个道道儿成不成吧?要是成,我咱一起干。要是不成,那我俩就不进京了。在这边多种点儿地,也够养孩子的。孩子交给你我们也没什么不放心的。”

  向末就说,“行,怎么不行,可太行了。现在京城里,卖什么都挣钱。肉蛋奶最受欢迎,特别是肉,八毛钱一斤都得抢呢。”

  这两口子,够有经济头脑的。

  向老娘又不同意了,“行什么行?那做买卖能干一辈子吗?等你们老了干不动那天咋整?坐吃山空啊?上班能有退休金,活一天挣一天钱,干啥能比了?”

  呃……

  您这个账算的哟……

  向末也不跟向老娘掰扯,“我给三哥三嫂找个厂子挂着名,到时候一样领工资,您看成不?”然后给三哥两口子打眼色。这种事她肯定不能干,把老娘糊弄住就行呗。

  果然,她这么一说,向老娘就不说话了。

  向二嫂那是向来没什么话的人,向二哥开口了,“末儿,我跟你二嫂的工作你也别操心了。我干这所长,咱娘和你二嫂老是提心吊胆的怕我出事儿。我干脆也别干了。你嫂子在家帮着咱娘看孩子,她这脾气干这个错不了。我也有个想法,你给我参详参详?”

  你说。

  “我想开个豆制品厂子。去年我办一个案子,在京郊一个村子里蹲了半个多月抓人。那村子里有一个小豆腐房,一天就能坐一盘豆腐,就老两口,做完豆腐推个三轮车走街串巷的卖,用不了半上午就都卖完了。一天能挣五块钱,一个月一百多,比我一个月工资都高。回来我就琢磨着,这要是一天多做上些,就是做一百盘,再加上豆浆豆腐脑干豆腐啥的都算了,一天得不得挣个七八十?就是一天挣二十,一个月也够我半年挣的了。这些年,我俩也存了点儿钱,我都打听好了,在郊区能买个小院子的,做豆腐也不用多少机器,花不了多少本钱,再雇上几个工人就能干。你说呢?豆腐好不好卖?”

  这有啥说的,京城就没有不好卖的吃食。

  “二哥,要干就干大点儿的,我给你投资啊。”

  “别别别,你那钱还不是妹夫的?咱们也不能占便宜没够吧?那买房子的钱少不了,这就行了。没有人这么补贴娘家的。”

  “不白给你,投资,占股份。我是看好你这项目,想跟着挣点儿。”

  “三哥,你们买卖也是,我也可以投。别怕卖不掉,卖不掉的往我单位食堂里送,有多少要多少。”

  这话就是让他们放心的,俩哥哥都不是没谱的人,不可能盲目的可着劲儿进货。再说了,就现在京城市场的那个火热程度,还有卖不掉的东西?那真得一头撞死了。

  “行,说好了,那你们就做准备吧。什么时候这边能搬了,给我打电话。”

  搬个家不容易。又是交接工作,还有房子,地啥的都得处理,事情多着呢。没两个月都弄不完。

  向末没时间一直在家等着,说好了就回京。

  方逐溪动作也够快的,房子都买好了,买了十套,十个孩子人人有份。有三套是现房,其它的都是期房,明年才能交工呢。三套现房,为了买在一起,楼层也不太好,在一楼。现在住楼房的,都爱住高点儿,要不然就觉得住楼没意义了似的。一楼卖不上价。一梯两户的大户型,他正好买了连着的三户,门前带着个小院子,连起来能有一百多平。把阳台打通了,这样三户算是连通的,又都有独立的空间。刚好够住的。

  毛坯房,就把厨房和卫生间的坐便和灶安上了。别的都没给动。等人来了看各人喜好再装也成的。

  他俩在京城忙得房子,家里忙着搬家。

  这忙忙叨叨的,八三年不各不觉就到了。

第59章 山村一枝花20 工作很难,但是他们义……

  大年初十, 向家举家迁往京城。

  向大哥大嫂也来了,趁着过年农闲,家里的事情没那么多, 大哥请了假, 跟大嫂一起来把爹娘和孩子一直到到京城,要是不亲眼看一眼, 他们也不能放心。向大哥当乡长之后,送粮送菜的活儿他就干不了了,都交给了娟子的对象于刚还有英子姐夫刘双喜。刘双喜老实本分, 于刚活泛, 能平事儿。他们俩换着请假压车,又是做老了的买卖,一路也挺顺利的。这个活儿交出去了,大哥就没机会去中原, 也没机会进京了,所以,那房子啥的,谁都没见过, 这不就来了嘛。

  二哥三哥家一人雇了一辆小卡车,全部的家当能搬的都装上了, 再回上爹娘的,两辆小卡车刚装满, 真是没多少东西,锅碗瓢盆都带着呢, 也就那么些。二哥三哥一人一辆车跟着坐卡车,大哥大嫂带着其他人坐火车。

  向末跟方逐溪带着一辆小客车到火车站接的人。

  “先住在我们这里吧,新房子那边儿还没装修, 不能住人。能装好了再搬也是一样的。”把人直接接到了三进院的后院里。

  “这是进了皇宫了吧?”向老娘在老家的威风也没了,她哪见过装得那么好的房子呀,看了一圈,手脚都要没地方放了,向老爹也是拘谨的很。

  孩子们倒还好,跟看景似的,让闹闹几个带着,跑出去玩了。

  矜持的参观了一下房子,老两口就不太满意,偷偷的跟闺女说呢。“这四四方方的天,院墙那么老高,住这里面,跟蹲监狱似的,我可住不了。你这屋里的东西我也不敢碰,害怕跟你弄坏了,可憋屈死我了。哪赶上咱家那大院子,敞敞亮亮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要么说,四合院这种院子吧,真是爱的人爱得不行,不喜欢的,那也是真不喜欢。有人觉得藏风聚气,有人就觉得喘不上气儿。老太太一辈住在村里,哪怕是两间土坯房子的时候,别的不说,出了门,院子是真的宽敞,视线也好,远处有山,近处有河,抬眼望去全是庄稼。在这四合院里,除了墙就是墙了。把老太太给憋屈的,都喊上口号了。向老爹在一边儿,很是认同的点头呢。也是不爱住。

  把向末给逗的,“不让您一直住这儿。知道您想跟儿子过,等那边儿的新房子收拾好了就让您搬走,就在这儿先过渡几天。”

  “那你先带我去看看房子,我看看那新房子是个啥样儿。要是也这么憋屈,我可不住。只当上你家串门子了,赶明儿个我还跟你大哥大嫂回家去。”老太太这是到了陌生的环境,不舒服了。

  “行,那咱们就先去看看房子。”

  孩子们就没带着,把他们留在家里自己玩儿。方逐溪开车,带着一大家子往新房子去。

  “出了小区,马路对面就是小学,隔两条待就是中学,从小区后门出去,步行半个二十分钟的路程就是高中,都是重点学校,上下学很方便。剩下的几套房子,都在高中隔壁的小区,就刚刚咱们路过那个小区,得明年暑假才能交房。”方逐溪一路给介绍着房子的情况,把车停在小院的前面,从院子里走阳台门进的家。

  “阳台打通了,中间开一个门就够用了。单元门还可以正常用的。”屋子里还是毛坯的状态,水泥的墙面地面,只有卫生间和厨房给简单的装了一下,这两处地方,没什么可设计的,又是最重要的,方逐溪是找了老爷子当时装园子的工程队来给装的,质量绝对有保证。还考虑到生活习惯的问题,都装的蹲便。洗浴中的位置给留着,但是没装。以后有需要再装就成的。厨房也把柜子给做得多多的,能放下好多东西。

  果然,进来一看,都很满意。

  “这房子比你那院子强,至少看得远……”老太太看了一圈,是这么评价的。

  您这个标准哟。

  “二嫂、三嫂,我也不知道你们喜欢啥样风格的,就没装。这个名片你们留着,这是给咱装厨房的工头的电话,回头给他打电话,跟他说你们想要什么样儿的就成。别的不用管,材料什么,他们都知道哪里卖得好。”向末给二嫂三嫂留电话,主要是三嫂,二嫂没啥主见的,估计情况很可就是随着三嫂的样子装。

  “装啥啊,这不是挺好的吧。比咱老家住的房子好多了。浪费那个钱干啥。这有暖气就是不一样哈,比咱老家的房子暖和多了。我看这样儿就挺好的,灶啥的都有了,买上煤气罐就能开火。放上床,就能住人的。还装啥呀。就是给孩子们做上几个架子床,再打两个衣柜,书桌,就齐活了。”三嫂也是常到省里开会的,常住招待所,也见过楼房里装修都是什么样的。到了自己身上,她也知道什么样儿的好,可这会儿刚搬来,听小姑子那意思是装修的钱也要给出,那怎么行呢。干脆就不装修了,这毛坯房也挺好的,啥都不缺。比老家的房子好多了。

  “对对对,这就挺好的。买几张床就行,那就不用你们管了,明儿个我们妯娌几个去逛街去,也认认路,顺便就买回来了。别耽误你们上班。”大嫂也是一样的想法。

  向末也不劝,都是亲哥哥嫂子,不用弄那些客气的。自己什么都管到了,对哥嫂来说,也是负担。

  “我爸妈在家里准备了饭,咱们过去那边儿吃晚饭吧?”中午一家子就在新房子小区门口的一个小饭馆里吃的农常菜,下午又带着人去没建好的小区看了看只有主体框架的房子,之后才带着一家子往园子里去。

  知道向家来京城,方爸方妈怎么可能没表示呢。

  说来也是挺神奇的,向末与方逐溪的仨孩子都多大了,闹闹都要小学毕业了,两家的亲家还都没见过面呢。

  于情于理都得见的,向家父母再不习惯,该有礼数得有。方家还有老人在家,方爷爷方奶奶在,梅姥爷也在呢。过年的时候,方晚晴一家来京城探亲,梅老爷也一并跟着进京了。方妈是一天一个电话的往老家打电话,老爷子八十五了,身子再硬朗年纪在那里呢,她哪里能放得下心。京城里医疗条件毕竟好,还有方逐溪这个大夫在,能看着。非得让老爷子来京城,老爷子也是想闺女了,磨不过她,就过来了。方妈还怕老爷子来了不习惯,特意把胡同口的小院子高价给买下了,多出了三成的价儿。原本人家是开小卖部的,买下之后,生生给改造成了小酒馆,跟中原省城的小酒馆装修都一模一样的。还早早的跟老家的酒厂打了招呼,让往京城里送酒送花生米,保证老爷子到了京城,喝得酒和吃的花生米味儿都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