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遇良辰 第134章

作者:云霓 标签: 穿越重生

  白掌柜道:“你们那些毛织物准备怎么办?”

  田承佑道:“村子要春耕,毛织物卖了也好多置办农具,准备折本卖了。城中现在有尚好的毛织物,看不上我们这些了,但我们手里的虽然粗糙,总归是用尚好的羊毛织的,可以卖到稍远的县里。”

  白掌柜连连点头:“有些人家并不那么殷实,能省个百八十文,也就不在意精细不精细了,只是你们难免要亏银钱。”

  陈咏义笑道:“没关系,生意总是有赔有赚,我们陈家村还有药材生意,而且我们家丫头说了,吃了亏才能有长进,我们陈家村要做长远的生意,不在这一时半刻。”

  白掌柜从前对陈家村并不了解,如今看到陈咏义听到这一番话,只觉得这陈家村将来会大有作为,隐约听到陈咏义夸赞自家的女儿,虽然心中好奇,却不好意思开口打听。

  白掌柜道:“我有个远房侄儿,常在县、村里行走,他认识一些人,你们若是信得过,可让他帮忙引路。”

  田承佑和陈咏义欣喜。

  陈咏义道:“那就劳烦掌柜了。”

  白掌柜看看天色:“再过一个时辰我就关了铺子,你们告知我一个落脚处,我去寻了侄儿就过去。”

  众人商定好了,田承佑和陈咏义才走出了铺子。

  两人到了偏僻之处,田承佑笑道:“还是大小姐的主意好。”

  陈咏义道:“辰丫头说了,行商就是这样顺风顺水时是看不出谁有真本事的,遇到事儿了,才能见分晓。

  我们陈家村不能就这样让人看扁了。

  赔钱事小,毁了名声事大。”

  田承佑也跟着道:“良辰那孩子就像个擅长买卖的老商贾,什么到她那里都能稳下,也是因为这个,我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她。”

  田承佑接着道:“白掌柜说的那史家商队……”

  “我去查问,”陈咏义道,“良辰让我来大名府就是这个意思,一定得顺藤摸瓜,查到底儿。良辰说了,现在的毛织物还是小事,等到秋收卖药材等物时,若是想得不周全都要伤筋动骨。”

  陈咏义回到落脚的客栈中歇息,一起来的两个半大小子去找田家伙计说话。

  陈咏义坐在床边等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响起。

  陈咏义忙上前将门拉开,站在他面前的正是宋将军身边的家将,叫常同。

  常同低声道:“卖毛织物的人打听到了,是获罪的祁州知县林珝的女儿。”

  陈咏义将史家商队的消息说了。

  常同道:“我让人去查史家商队的底细,明日晚上我会再来这里与你见面。”

  等到常同离开,陈咏义才发现,良辰说的话半点没错,损失些银钱不算什么,能打听出消息才最要紧。

  他们虽然赔了银钱,背后搞鬼的人也不会好受,这毛织物的价钱压得很低,他们很难赚到银钱,眼下为了防备他们,还不敢轻易涨价。

  明日陈咏义还会散出消息,陈家村还有不少毛织物,如果这里的毛织物不足,他们随时都可以运过来。

  陈咏义发现这几个月遇的事,与在军中一样,让他长进了不少,他不但能去赵州卖风匣,还能来到这里处置毛织物。

  之前瘸着腿从军中回来时,他并没有对以后的日子抱太大希望,只觉得自己也就那般了,最好的情形也只是忙碌一年吃口饱饭。

  可现在他却看到了,前面的路一片光亮,一眼望不到尽头。

  ……

  陈家村。

  陈咏义带着人离开之后,谢良辰好像就将毛织物这桩事忘在了脑后。

  天越来越暖和。

  等他们准备好了一切,春耕也开始了。

  陈老太太站在田埂上,看着村子里的妇人们,赶着几头大黄牛在田中耕地,她不时地伸出手指点江山。

  瞧瞧,这些全都是陈家村的地,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带劲儿。

  村子里的人都有了农具,干起活儿来事半功倍,村中的半大小子天刚亮就来帮忙,在田埂上吃了饭食,就一路跑着回村里的族塾去了。

  从田里回到村中时,听到娃娃们读书的声音,陈老太太的眼泪差点要淌下来。

  说不定哪天村子里真能出一个状元郎呢。

  官药局开始做成药之后,需要的药材更多了,原本在织房的妇人们,还没来得及为毛织物伤心,就一个个都被叫去了熟药所帮忙。

  人忙起来就顾不上难过了,高氏都忘记思量到底会赔多少银钱了,心中宽慰自己,好在陈家村进献“成药”有功,朝廷赏赐了二百两银子,也算是相抵了吧!

  许先生连自己的那一百两银子也给了陈家村,陈里正开始不肯要,后来许先生答应年底会将这银钱收回来,而且多拿三十两银子做利,这才算是达成了共识。

  陈家村耕地快,村子里的娃们都上了族塾,谢大小姐带着人在山地上忙碌,熟药所一直没有停。

  这些羡煞了周围的村子。

  如今提及镇州城,大家都会连带说起陈家村。

  宋启正再次来到镇州时,放眼看去到处都是耕种的农田,心中一时感慨,只觉得自己的定州相去甚远。

  整个北方,定州该比镇州繁华,可现在镇州却有超越之势。

  宋启正身边的宋二老太爷道:“那不是陈家村种的山地吗?地里还有人,正好我们过去看看吧!”

第二百零四章 求助

  春耕之后,陈家村的耕地上经常会出现外村的人。

  一开始的时候陈家村的人还会问一问,由于手里的活计不能放下,就打发村子里的小孩子带着人到处看看。

  来的人多了之后,就见怪不怪了,大家干脆不去管了,依旧低头自己忙自己的。

  毕竟陈家村的任务太过繁重,就算有了农具和耕牛,依旧累得人直不起腰来。

  陈老太太没事的时候就会想,耕牛还是不太聪明,如果不需要人牵着,撒在地里就能自己耕地就好了,睡一觉起来地都耕种好了,那该多好?

  不过这种要求着实太过分了,陈老太太都不好意思去灶王爷那里叨念。

  “大娘,您去歇着吧!”

  村子里的人不止一次劝陈老太太。

  陈老太太摇头:“不歇,不歇,就你们知晓要赚银钱,我老太太也想要。”

  陈老太太少了牙齿,说话本就漏风,说的急了就像是在吹口哨。

  “大娘,赚了银钱先去将牙镶上吧!”

  “是啊……上次大娘去我家里说话,我家几个娃正在炕上睡觉,将大娘送走之后你们猜怎么着?我家最小的那个不知啥时候尿了炕。”

  众人跟着笑,都没有丢下手里的活计。今日他们要将这片山地种的差不多,明天大部分村民就要去另一片山地上了。

  镇国将军宋启正和宋家族中老太爷走到陈家村山地上时,刚好听到村民们的欢声笑语。

  “宋将军来了。”

  陈家村的妇人先发现了宋启正,不由地喊了一声。

  山地上忙作的陈家村人纷纷向山脚下看来,所有人脸上都是熟络、亲切的笑容。

  “好几天没见到将军了。”

  可当他们瞧见的“宋将军”不是宋羡而是宋启正时,陈家村人的表情明显跟着一变,那亲切顿时变成了恭敬。

  宋启正自然察觉了这样的变化,这就是他与宋羡在这些村民心中的不同之处。

  “镇国大将军。”

  陈老太太和陈咏胜被村民们簇拥着走上前行礼。

  宋启正道:“我只是路过来看看,不必如此兴师动众,春耕时间紧,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村民们都没有动。

  宋启正道:“就跟宋羡来时一样,都去吧!”

  陈咏胜转身示意村民们离开,大家这才重新走回山地中。

  宋启正问道:“听说陈家村的山地不少,还要好些日子才能种完吧?”

  陈咏胜回话:“这才是第一片山地,后面还有许多,今年第一次耕种,虽然有所准备,但还是生疏,明年就会好许多了。”

  宋启正没有说话,不用等到明年,镇州现在的情形就足以让外面的州、县羡慕。

  都是北方,从定州一路往镇州来,看到的就是两个景象。

  要知道定州今年春耕与往年相比已经大大不同了,开垦了不少荒地不说,附近村子也买了农具,可不论耕种的速度和山地耕种的情形与镇州都相去甚远。

  宋启正这一路思量不少,常常会想起在京中时,听到那些对宋羡质疑的话语,如果那些人来一趟镇州,就不会说陈家村是被宋羡指使的了。

  真的假的一看便知。

  宋家族中老太爷更为关切种植药材之事,让人扶着要去山中查看,陈老太太忙唤来高氏几个,陪着宋二老太爷向前走去。

  宋启正道:“宋羡经常过来?”

  “宋将军常来,”陈咏胜道,“将军看重春耕,若是在镇州,每日都要前来,还会给我们送些吃食,村里的农具和耕地的黄牛不少都是府衙的,我们与附近村子轮流用着。”

  宋启正听说镇州府衙做了这样的安排,不止如此还将周围山地“赊”给了百姓,宋羡为了镇州和赵州的百姓,想得很周到。

  宋启正感觉到心中的那个嫡长子的模样再次变得模糊起来,宋羡能这般对待百姓,可见并非凉薄之人,为何在他面前却是那般模样?

  是不是他这个父亲对嫡长子太过苛责?

  宋启正思量着,耳边传来一阵热闹的声音。

  “阿姐,阿姐回来了。”

  山地上几个孩子向前跑去,去迎一个纤细的身影,山地里忙碌的陈家村人不忘记嘱咐道:“快去给你们阿姐送水去。”

  宋启正想起了那个曾被宋旻带去宋家,被他审问过的谢大小姐。

  陈咏胜道:“是我们家辰丫头,我们第一次种植药材,什么都不懂,全要靠辰丫头拿主意。”

  之前宋旻还说谢大小姐根本不懂得辨认药材,陈家村不但卖了药材,还开了熟药所,做了成药,如今又在种植药材……

  那些过往只要想一想,宋启正就觉得脸上一片热辣辣的疼痛。

  “镇国将军。”谢良辰上前向宋启正行礼。

  宋启正颔首,少女脸上虽有疲惫之色,眼睛却依旧清亮,虽然穿着粗布的衣裙,站在那里却还是十分扎眼。

  “那么多山地,都耕种起来不容易,”宋启正道,“着实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