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遇良辰 第135章

作者:云霓 标签: 穿越重生

  说到这里,宋启正顿了顿:“我听说都是你教的村民,要如何在山地种药材。”

  谢良辰道:“陈家村不敢冒领功劳,是宋将军让人送来了不少有关的书籍,还请来了南方的种药的农户,大家一起商议出的结果。”

  是宋羡?只靠一个陈家村自然不能做成这样的事。

  宋启正来镇州之前本该让人给宋羡送封信,说明他们的来意,可他们父子之间毕竟有隔阂,有些话不好说,他这才亲自跑一趟。

  以为来田间看看可能就会有个大致的思量,听谢大小姐这样说,他还是避不开要去见宋羡。

  宋启正沉默片刻道:“定州的山地现在种药材,还来不来得及?”

  宋启正不能确定,宋羡听到这样的话,是否愿意帮忙,与其直接问宋羡,倒不如先向眼前的少女打听打听。

  谢良辰略微迟疑:“按理说来得及,不过还要看看手里的种子够不够用。”

  宋启正还没说话。

  谢良辰道:“衙署方才来人说,宋将军又吩咐人运了些种子来镇州,不知数目有多少……”

  言下之意,就要去问宋羡了。

第二百零五章 担忧

  谢良辰牵着骡车走在前面,车中放着的都是准备拿去交给其他村的农具。

  明日他们要去另外的山地,暂时用不到这些东西,刚好拿给其他村子。

  宋二老太爷坐在马车上向外张望,不时地问宋启正:“阿羡在镇州府衙吗?”

  宋启正道:“刚使人去问,还不知晓。”

  宋二老太爷有些惊讶:“我们来镇州,你事先没告诉阿羡?”

  如今宋氏族人都在定州落脚,宋启正和宋羡常年在外打仗,很少回到族中,宋二老太爷上次见宋羡还是在去年春天,去年除夕宋启正押送宋旻去了京城,宋羡也没有回到定州祭祖,宋氏族中就在传,因为宋旻的事,宋启正与宋羡父子之间隔阂更深了。

  宋二老太爷暗中叹口气,他看了一眼不远处的骡车:“不着急的话,我们慢慢走吧,沿路也能看一看。”

  宋启正应声。

  又走了一会儿,车马上了官路。

  身后传来陈家村人说话的声音,宋启正仔细听了听,只觉得陈家村这群人与旁人不太一样。

  在陈家村所有长辈都叫谢大小姐:辰丫头,平辈都叫谢大小姐:阿姐。

  陈家村的村民虽然大部分都姓陈,但还是与宗族不同,更别说还有不少外姓人在,但是看起来整个陈家村就像一大家子人。

  车马直接到了府衙门口。

  宋启正发现此时的镇州府衙门口聚满了人,但这些人一看就不是前来鸣冤、递送状纸的,他们要么搬动农具,要么牵着耕牛进出,显然都是镇州的百姓。

  若非亲眼所见,宋启正不会想到衙署会成这般模样。

  “镇国将军。”曲承美匆忙整理了身上的官服,快步迎了出来。

  宋启正看向曲承美的靴子,靴面上满是泥土,官服袖子刚刚放下来,这位知县不知刚刚在做些什么,不过能猜出与农耕有关。

  府衙前的人纷纷向宋启正行礼,然后才又各自忙碌起来。

  谢良辰的骡车也赶到了,陈家村的人开始卸骡车上的农具。

  “阿姐,我们也来帮忙。”守在衙署门口的孙家村、下河村人见状都围了上来,众人七手八脚就将农具卸了车。

  “阿姐,”孙家村的人道,“你们明日要去更远的山上吧?我们的骡车刚好空了出来,阿姐一会儿也赶走。”

  谢良辰点头道:“你们村里的地种的如何了?”

  “就快好了,”孙长兴搬好了东西笑着上前搭话,“昨日装了几个犁头,将分到的荒地都耕了一半,再过两天我们也能上山了。”

  谢良辰点头:“好,到时候我也过去。”

  孙长兴急忙道谢:“这些日子辛苦阿姐了。”

  宋启正听着这些话,转过头向谢大小姐的方向看去,其他村子的人也叫她阿姐?

  “将军,我们去二堂说话吧。”曲承美将宋启正迎去二堂。

  宋启正向管事道:“先将二老太爷送去家中。”二老太爷去了镇州的宋家宅子,刚好能与老太太说话。

  宋启正和曲承美在二堂坐下。

  宋启正听着外面嘈杂的声音:“这段日子府衙都是如此?”

  曲承美道:“春耕开始之前就这样了,现在镇州耕牛少,农具也不够,就想出这个法子。”

  镇州耕牛少,农具不够?那定州就更是如此了,横海节度使管辖的几个州,许久没经过战事,但百姓手中的农具也一样不足。

  大家都这样,却只有镇州府衙这样做。

  宋启正道:“你想的很周全。”

  曲承美忙道:“是宋指挥使吩咐下来的。”

  宋羡被朝廷封为指挥使,戍守镇州、赵州,朝廷的公文两日前才刚刚送到,除此之外还有一道旨意,皇上将白马岭的军营也交给了宋羡,由此可见朝廷对宋羡的信任与日俱增。

  若不是边疆戍守不能松懈,北方又忙于春耕,宋羡就该去京城谢恩。

  曲承美猜测镇国将军来镇州可能与这件事有关,毕竟白马岭还有一千宋家军,这一千人如何安排,宋羡总要与宋启正商议。

  两个人没有坐多久,隶员来禀告:“指挥使来了。”

  听到宋羡前来府衙,曲承美起身道:“我去迎一迎。”

  ……

  宋羡在镇州衙署前下了马,一眼就看到了站在人群中的谢良辰。

  谢良辰正要将手里竹筐搬上骡车。

  竹筐中装的是挖到的药材,眼下不是挖药的时节,但在山中垦地时不免会遇到,今日着实收获了不少。

  各村都有这样的情形,干脆每日就将挖到的药材一起搬来衙署,谢良辰在衙署看过之后,直接称重买下,带回熟药所。

  眼看还有几步到骡车,谢良辰只见眼前人影一闪,紧接着她手上一轻,竹筐被人接了过去。

  谢良辰抬起头看到了一抹海棠色的官服。

  穿着指挥使官服的挺拔身影,将竹筐送上了骡车。

  眼下他的举动和身上的官服委实不太相称。

  “将军。”谢良辰在宋羡转身那一刻欠身行礼。

  宋羡没有开口吩咐,常安几个就上前帮忙装药。

  谢良辰连声感谢,黑蛋几个去了族塾之后,最近大家又都忙,她身边确实少了人手,但也不能如此使唤宋羡。

  宋羡的目光一直落在谢良辰身上,虽说他昨晚才去了陈家村讨喝“明月茶”,却总有种处决,好似许久都没见到她了。

  宋羡迟迟没有进二堂,宋启正带来的几个家将只能在衙署门口候着。

  宋羡没有理会,神情自若地向谢良辰道:“山地那边可还顺利?”

  谢良辰应声:“今天种了不少。”

  宋羡道:“毕竟是山中,来来回回要仔细些。”

  站在旁边的常安眼睛瞥向别处,装作没有听到的模样。

  不等谢良辰说话,宋羡接着道:“我先去二堂见宋启正。”

  说完这些,宋羡才向衙署内走去。

  不知是不是因为这段时间宋羡总去陈家村“讨茶”的缘故,谢良辰竟不觉得宋羡刚刚那些举动有什么不妥。

  她反而为宋羡担忧,总觉得宋启正这趟来镇州,势必要提及白马岭的驻军,宋羡向朝廷请要白马岭是为了什么她心里清楚。

  翻过白马岭就是广阳王的属地。

  宋羡是在为后面的事做准备。

  谢良辰看向陈玉儿:“你带着人先将药材送回去,我先留在衙署,有些事要找宋将军商量。”

第二百零六章 弥补今天单更,明天恢复

  曲承美在衙署接了宋羡,前往二堂的路上将宋启正问的事说了一遍。

  在曲承美眼中,镇国大将军对长子的态度缓和不少,虽然还远不如寻常父子那般亲和,却也不似从前那般剑拔弩张。

  镇州和赵州的情形镇国大将军都看在眼里,只要今年没有太大的天灾,百姓们都能吃饱,赋税也能按时交上,还能为军营囤积一些粮草。

  嫡长子如此,不管宋启正如何思量,也是给镇国将军府添光加彩,换句话说,镇州如果没有宋羡,宋启正一家早就败在了辽人和横海节度使手上。

  两个人走进二堂时,宋启正站在窗前,看着外面忙碌的百姓。

  “镇国将军。”

  身后传来宋羡的声音,宋启正才转过身,宋羡好多年没喊他父亲了,起初他没在意,在军中当着将士面前,不论父子,只有部属。

  不知什么时候宋羡在私底下也这样唤他。

  宋启正看向宋羡,隔段时日不见,宋羡看起来又瘦了,小小年纪身居指挥使之位,这光鲜的一切背后,还有繁重的政务和责任。

  宋启正不由地想起前些日子家中的混乱。

  宋旻死了之后,荣氏不肯让人搬动宋旻留下的物件儿,动辄就去宋旻的屋子里坐着,一哭就是半日,府中事务一律不管,族中女眷前来劝说也是无济于事。

  正当宋启正一筹莫展之时,宋老太太回到定州宅子里。

  听到荣氏的哭声,宋老太太就寻了过去,他也只好跟着一起前往。

  宋旻已经不在了,但那院子仍旧被打理的像是他活着一般,屋子里都是宋旻常用东西,荣氏瞧着那些物件儿睹物思人,整个人憔悴的不成样子。

  宋启正以为宋老太太会劝荣氏几句,宋老太太反而道:“看看这屋子,从小到大你们给了他多少?要说宋家上下还亏待他,我老太太第一个不答应。”

  宋老太太指着荣氏:“你这般是要做什么?怨恨你夫婿没能救下你儿子?我们要如何做你才满意?整个宋氏一起通敌,陪着你们母子走黄泉路?”

  荣氏被骂得怔愣。

  宋老太太接着道:“莫说宋裕和宋旻曾被辽人抓走,宋家就对不住他们,你没瞧见这几年整个北方成什么样子?不是宋家对不起你们母子,恰恰相反是宋家庇护了你们母子,你们在后面享福的时候,是宋启正和宋羡带兵在前与辽人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