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遇良辰 第229章

作者:云霓 标签: 穿越重生

  谢绍元手臂一甩,谢绍山不禁一个踉跄,被迫松开了手。

  谢绍元皱起眉头:“你们是如何待良辰的?如何想要谋得长房的财物?良辰搬出了谢家,你们还与外人勾结想要陷害陈家村,做出这样的事,你还有脸到这里来?”

  谢绍山哪里肯罢休,又再走上前:“大哥,这其中定然有误会,弟弟当时也是被人所骗。”他还不是看上了镇国将军府的门庭,这才想方设法为宋家做事。

  谢绍山眼睛通红:“大哥,我错了,我真的知道错了。”

  陈家村的人听到消息,纷纷赶来村口,谢绍山见到这样的阵仗,不禁向后退去,恐怕这些乡野之人拿起棍棒来打他。

  谢二太太乔氏咳嗽一声,谢绍山才止住脚步。

  谢绍元道:“你哪里知道错了?”

  谢绍山一脸悔意,他是真心实意觉得错了:“大哥……我……”

  “我替你说,”谢绍元道,“你现在后悔只是因为觉得巴结错了人,如果当时站在宋羡那边,也就不会有今日,我说的对不对?”

  谢绍山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

  谢绍元接着道:“在你心里所谓的对错不过就是利益、好处罢了,若陈家村现在还似之前一样,即便我回来了,你们别说来请求我原谅,会想方设法与我撇清干系。”

  “我十四岁就出门赚银钱,回到家中给你买了笔墨纸砚,供你读书考取功名,你便是这样回报我的?”

  谢绍山只觉得许多双眼睛落在他身上,他结结巴巴地道:“大……大哥……”

  谢绍元道:“你方才说的没错,不管是宋家还是我和良辰,都不能有你这样一门亲戚,如今高堂不在了,你们也未曾在家中给我留下住处,那宅院、地契都在你手中。”

  “你之前行为不端,被逐出谢氏一族,你手里的财物,是不是都该留在谢氏?我这就写文书给族中长辈,请族中做主为我拿回谢氏家财,从此之后我与你们再无瓜葛,日后也不必再来往了。”

  谢绍山听到这话,张大了嘴,在他心里大哥可不是这样的,小时候大哥经常护着他,怎么现在如此绝情?

  谢绍山还要纠缠,谢绍元道:“你再不离开陈家村,我这就去禀告衙门,说你无理寻衅,少不了要将你抓入衙门打上几板子。”

  谢绍山不敢再说话,谢子桓上前搀扶起父亲:“爹,咱们回去吧,您还嫌脸丢的不够多?”

  这下谢绍山和乔氏都彻底死了心,只能带着儿女灰溜溜地离开。

  谢绍山刚走了几步,就听到背后传来谢绍元的声音:“等等……”

  谢绍山心中一喜,以为大哥回心转意,没想到却听到谢绍元厉声道:“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我与你丑话说在前头,你敢打着谢家、宋家的名号出去做事,定会有人寻你算账。”

  谢绍山结结实实地打了个冷颤。

  谢绍元回到家中,谢良辰忙给父亲倒了热茶。

  谢绍元看向女儿,眼睛中没有了怒气:“回来之后我就该去寻他,也是一直有事抽不开身,现在他送上门来正好,将一切说得清清楚楚,让他以后安安分分,免得给你或是宋家找麻烦。”

  谢绍元太了解谢绍山,即便这边得不到好处,也会以他弟弟的身份出去招摇,可能会被人寻到机会用来对付良辰和宋羡。

  所以谢绍元才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出这些话,他还要送信给谢氏一族,让族中人尽皆知。

  “我也是给他们一家留一条活路,”谢绍元道,“你二叔心术不正,以他现在的情形,就算再算计,不至于弄出太大的祸事,但凡给他一点点机会,可能就要落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谢良辰应声。

  父女两个正说着话,陈子庚跑进门道:“姑父、姐姐,宋家老太太拿了些东西过来,让我们捎给将军阿哥。”

  陈子庚这样一说,谢良辰不禁一笑,他们就要在京城碰面了。

  ……

  宋羡到了京城立即被传进宫中觐见。

  皇帝连着三日摆宴,犒赏功臣,宋羡和杜琢两人荣光一时。

  杨五大病一场,恹恹地躺在炕上,听着春山说着外面的消息。

  春山道:“徐将军回京之后就被关起来了,说他在邢州调配军需有失被御史弹劾,皇上下令彻查此事。”

  杨五脸色更加难看:“那谢氏呢?有没有他们的消息?”

  春山低声道:“快要到京里了,东街那里在收拾一处府邸,听说就是准备赐给谢氏父女的。”

  杨五嘴唇干裂,因为心焦火盛长了几个燎泡始终没能痊愈,听到这里一时激动,张大嘴欲说话,还没发出声音就感觉到一阵疼痛。

  这疼仿佛能钻入她心窝里。

  春山道:“来了好几辆马车,应该还有陈家村的村民。”

  杨五眼睛通红,她竟然还不如一个农妇不成?朝廷就这样承认了她的身份?

  杨五道:“有没有说要如何发落我?”

  春山面露不忍劝说道:“您不要想那些。”

  杨五冷笑:“说吧,我受得住。”将她撵出郡主府之后,前几日朝廷又来跟她要一些广阳王旧物,那些东西她送出去不少,难不成要她一件一件的去求回来?

  春山低声道:“奴婢听说,您的事要等谢氏进京之后再发落。”

  杨五瞪圆了眼睛:“要将我交给谢氏?”

  春山点了点头:“说您与她都是广阳王杨家的人,自然要她来处置。”

  从前父亲受过的屈辱,难不成现在要落到她身上?

  杨五好半天才从齿缝中挤出两个字:“休想。”

  春山劝说道:“五小姐,眼下不是置气的时候,如今不止是谢良辰的身份,宋家和谢家还定了亲,奴婢打听到消息,宋羡即将被封为节度使,除了镇州、赵州之外,还要戍守四州之地。”

  杨五的心又是一阵疼痛,春山的声音仿佛离她远去,这些本都应该是她的,现在却全都落入了谢氏手里。

  她不甘心。

  “去寺中求的藏经纸拿来了吗?”杨五看向春山,“快给我,我要抄写佛经送去给皇后娘娘。”

  皇后信佛,每月初一十五都要茹素,也许这经文能够打动皇后娘娘。

  “拿来了,”春山道,“今年建国寺的藏经纸十分难求,老奴去了寺中几次都没能求来,这些是辗转从其他香客手中拿来的,用了五十两银子。”

  “什么?”杨五惊诧,“建国寺的藏经纸竟然卖到这么贵?”

第三百五十四章 相聚

  春山将藏经纸取来拿给杨五。

  杨五年年都要抄写佛经,她练就一手的好字,落在经卷上尤其好看。

  春山低声道:“再往后可能还要贵,快要过年了,正是寺里香火旺的时候,而且今年建国寺的藏经纸与往年不同,颜色更鲜艳,不滞笔、不拒墨,字写上去更加饱满好看,要不然您试试?”

  杨五听得这话顿时来了精神,立即吩咐春山磨墨,当落下第一个字的时候,杨五眼睛一亮,果然与往常不同,笔尖触在纸笺上,感觉不到半点生涩。

  “快点,”杨五道,“将经书拿来,我要快些写,争取头一份送给皇后娘娘。”

  就算娘娘现在不愿意见她,她也总能想到法子,上下打点送入宫中。

  杨五一抄就是一个时辰,看着自己的写过的字,露出满意的神情:“你说这藏经纸是哪里来的?”

  春山道:“不知晓呢,建国寺那边只说是自己做的,或许真是这样,每张纸笺上都有建国寺的印章。”

  杨五珍惜地摸着藏经纸,可惜她手里没有银钱了,若非之前徐元裕偷偷送来些银子,恐怕现在连几张纸都买不起。

  她何曾受过这样的苦?她记事开始,父亲就已经被赏了宅子,在京中安安稳稳地领月俸过日子了,宫中有宴席经常会唤父亲前去,如今却要寄希望于这佛经。

  ……

  陈家村的马车一路前行,虽然路途远,大家又急着赶时间,不免奔波,但大家一点不觉得疲累。

  这一路看下来,走过许多州、府、村子,还特意路过邢州货栈,新奇的东西太多了。

  “越往南走越好,”黑蛋道,“比咱们镇州还要好。”

  高氏看了黑蛋一眼:“当然比镇州好了,咱们不是刚刚才打完仗不久吗?要知道这边……”

  高氏话还没说完,黑蛋就急着道:“用不了两年,咱们也一样好,也有这样的市集,大家也都穿新衣服,娘也能戴上那金簪子。”

  高氏可不敢想金簪子,能戴个银的她就乐开花了。

  陈老太太看着笑不拢嘴的高氏:“偷偷笑什么呢?”

  “没有,没有,”高氏拉着陈老太太的手臂,“就算有金簪子,也是大娘您先戴。”

  陈老太太道:“我可不稀罕那个,恁多好东西,为啥要戴在头上?不怕压得头抬不起来?”还是绑在腰间妥当,沉甸甸的多实诚。

  “对,”高氏道,“咱不要金的,有那银钱还不如多做点纺车。”

  陈老太太的手从腰间挪开,唉,没救了,一个个跟辰丫头学的,就想着怎么把银钱花出去。

  马车一路到了客栈。

  陈老太太下车一看:“天还没黑呢,怎么就不赶路了?”

  朝廷跟车的小内侍,气喘吁吁地从马背上溜下来:“老太太,今日走得快了,这客栈是昨儿就定好的,您先进去歇一歇,再有两日就能到京里了。”

  陈老太太点点头:“劳烦内官大人了。”

  小内侍看着陈家村的人进了客栈,长长的吁了一口气,原以为陈老太太年纪大了,他们这一路少不了要照应,没想到老太太看着佝偻,人却精神得很,陈家村那些半大小子,精力十足,有的人干脆不坐车,一路跟着跑,跑得一点不比马车慢。

  护卫的殿前司众人本就没少了操练,这些当然不在话下。

  真是苦了他们几个内侍和文官,简直就像是赶着押运粮草似的,怪不得陈家村的人能将军备送去八州。

  “饭菜都备好了?”内侍问随行的军头。

  军头道:“备好了,公公放心,定然能让人吃好。”

  小内侍这下放心了,从陈家村出来之前谢大老爷就说了,沿途饭食不必准备的太好,但他嘴上应承,还得尽心尽力地去办,

  精致的饭菜,盘盘碗碗摆了一大桌子,可毕竟量不多。半夜里他就看到陈家村的人出来烤饼吃,陈家村人的话是,菜好吃但是不顶饿。

  接下来,他也就明白该怎么做了,不过谢大老爷和谢大小姐也没用他们太操心,总是提前一步到前面去安排。

  陈家村这伙人可是真能吃啊,一个半大小子能吃三碗饭。

  赏赐的锦缎他们也不用,赶路还穿旧衣裳,每人做了两套粗布的新衣留着准备进京时换。

  小内侍亲眼看到陈老太太穿磨薄了底的旧鞋,那鞋眼见就要坏了,老太太说啥也不肯换下来,还说:等穿穿才丢掉,赶路风尘仆仆能穿出什么好来,再说旧鞋才舒服。

  总之这些人,真的与那些村民没什么不同,小内侍都要怀疑,广阳王郡主真是陈家村的人救出来的,郡主真的将陈老太太当做亲娘?就这样窝在陈家村里好几年,嫁给了一个无官无职的谢绍元?

  那位谢大小姐也没半点闺中女眷的模样,在外抛头露面,还去市集上与小商小贩闲聊,与灶房里的厨娘说笑,路过一处州、县总要出去走一圈,谢绍元也不加管束。

  谢大小姐身边的护卫,好像还是宋家来的,宋家对这样的姻亲,好似也没有什么意见似的。

  总之与贵女半点不沾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