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遇良辰 第240章

作者:云霓 标签: 穿越重生

  陈家村做的毛毡,很快就卖光了。

  但是皮毛铺子依旧开着门,焦掌柜和伙计继续带着众人看毛毡。

  焦掌柜赔礼道:“等到陈家村再送毛毡过来,定然就会知会大家。”

  小小的皮毛铺子,从前哪里进来过这么多人,而且看买货人的穿戴就知晓,这些人大多是京中的“贵人”。

  忙碌了一整日,伙计又是欢喜又是惆怅地低声道:“毛毡卖的那么好,陈家村为何不卖贵一些?”

  伙计想到当时陈家村来的那些人,他们提及了北方的情形,多卖些银钱对那些百信也有好处。

  焦掌柜关好了门,不禁笑着摇头:“这是长久的生意,岂能看一时的得失?你啊,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

  小伙计听不懂,只能忙碌着去打扫铺子:“那明日我们还开门吗?没有毛毡可以卖,是不是将以前的货物都拿出来摆上?”

  “不摆,”焦掌柜头也不抬,“这段时间没有货物,我们就不卖,但答应陈家村要挂毛毡,就会一直挂下去,直到陈家村的货物运过来。”

  镇州来的毛毡刚开始卖,还有许多人没见过,不知晓到底是什么模样,铺子开着虽然不卖货,但是能让大家看到那些毛毡和花毡。

  焦掌柜知晓,这就是陈家村找几个铺子卖新货,又许诺给他们利处的原因。

  伙计有些担忧:“万一……这货只卖一阵子……将来有人也学着做成这般,价钱卖的更低,我们不就亏银钱了吗?”

  焦掌柜点头:“的确有这样的可能,生意就是这样,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但我相信陈家村。”

  不为别的,光凭陈家村的人做事这般有条理,对毛皮和北方这般熟知,旁人就是难及。

  焦掌柜道:“明年皮毛生意会很好做,而且价钱还会比往年都便宜。”

  伙计不知道自家掌柜的猜测从何而来。

  焦掌柜接着道:“等陈家村的毛毡物卖好了,我们也将存着的毛皮都便宜些卖出去,不必屯着了。”

  陈家村那位大小姐已经透露了消息给他,话中提及羊皮和羊毛,可见对此十分上心。如今八州之地没有了战事,北方镇州等地又将毛皮生意做成这样,等到天暖一些,定然会让百姓牧羊。

  焦掌柜不再向伙计解释,继续将目光落在自己的账目上,他要好好地将镇州的生意做好,京城铺子那么多,他们经常卖镇州的货物,以后别人想要寻镇州出的物什,就会来他的铺子里寻。

  ……

  殿前司指挥使李佑,坐在书房里,正提笔写字。

  纸铺在毛毡上,用镇尺一压,格外的平整,运笔写在上面,硬度适中,书写顺畅。

  “好东西。”李佑不禁露出笑容。

  陈家村一行人进京之后,谢良辰和陈子庚就将这毛毡送来了,这几天李佑一直憋着不说话,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将毛毡铺开在上面书写。

  看着自己的字,李佑有种冲动,想要将字晾干,让小师弟拿回去给先生过目。有了这毛毡,不知为何字都好似都变好看了,当然若是换成蜡笺……

  他也就想一想,自然不舍得用。

  去年他在陈家村时,还买了笔墨送给小师弟,现在陈家村出的纸却让这么多人惦记着,不过才一年而已,就有了这么大的变化。

  谢大小姐真是不一般。

  当然如果没有宋羡,谢大小姐也不能伸展手脚,反过来亦然,宋羡治理的再好,若没有这样的助力,想要北方繁盛也要多等些年。

  宋羡迎娶谢良辰那是再好不过,也该有这样的良缘。

  李佑一边喜滋滋地欣赏着自己的字,一边为宋羡和谢良辰高兴,思量着两个人成亲的之后他要备上一份大礼送过去。

  “老爷,”管事进门禀告,“尹知府来了。”

  仅今日,李佑府上前前后后已经接待了好几位官员,从学士、直学士到这位京城的知府大人,平日里都与李佑有几分私交,他们会前来,不是为了别的,只因为李佑去过镇州,曾为陈家村做主,他们想问问陈家村的消息,顺便向李佑讨要几张纸笺。

  李佑将尹知府迎到书房坐下。

  尹知府开门见山:“你听到陈家村的消息了吧?”

  话说出来,尹知府又觉得委实问的不好,李佑当然知晓,于是他换了个问法:“你去过陈家村,陈家村真的那么厉害?那些东西真的是陈家村做出来的?”

  李佑点点头:“确然如此,不过说是陈家村做出来的也不尽然,据我所知,镇州现在所有村子都跟着陈家村做事,赵州那边也是如此。”

  尹知府想到谢良辰的身份:“现在我信了。”

  李佑道:“什么?”

  尹知府道:“那位谢大小姐是广阳王的后人。”

  李佑没有说话。

  尹知府迟疑片刻接着道:“你在镇州的时候……”

  尹知府没说完,李佑就知晓他的意思:“我不知道,也从没想过谢良辰的身份还有什么蹊跷,更没看到有什么广阳王的人暗中帮她,那时候围在她身边的也就是那些村民,他们做买卖就是上山采药从卖杨桃藤开始的,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

  李佑接着道:“这些人没对我耍什么阴谋诡计,我当时查案子也都是仔仔细细核对的,不曾有半点的偏颇。”

  “最近朝中有许多传言,但因为我去过镇州,许多话不便在人前说。有人说宋羡与谢良辰早有算计,能有眼下的结果,都是因为打了广阳王的名头,等到谢良辰恢复了身份,宋羡就能将八州之地牢牢握在手里。”

  尹知府自然也听过这些。

  李佑脸上露出讥诮的神情:“皇上早就封了嘉慧郡主,就算那是假的,但在大家眼睛里,广阳王有后辈在世,那为何十九年里,没有人与嘉慧郡主携手收回八州之地?因为没有人敢这样去做。”

  “宋羡带兵去西北的时候,又有多少人龟缩起来不敢说话,恐怕被朝廷派去同行?多少人背地里盯着,等到局势有利时再伸手分一杯羹?”

  “现在宋羡打了胜仗,开始有这样的流言蜚语了,仿佛他们有多厉害,放他们过去,他们一样能打胜仗似的。”

  “其实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一点不意外,朝中互相算计,阴谋阳谋,真正做事的人又有多少?有人背地里说我偏袒宋羡和陈家村,没错我可能是有心维护他们,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实实在在肯做事的人。”

  “就算谢良辰不是广阳王后人,她也一样能如此。”

  尹知府看出来了,李佑是真的欣赏宋羡和陈家村:“皇上明日会召我单独觐见,应当是问我陈家村在京中卖毛毡和纸笺之事,我会据实禀告。”

  说完尹知府深深地看着李佑:“宋羡当真有如此才能?”

  李佑没有说话,他知道尹知府不需要他回答。

  尹知府道:“我有几个学生,都是好苗子,我想让他们去八州之地尽一份心力。”

  李佑问道:“你舍得?”

第三百七十二章 封赏

  尹知府叹了一口气,他的老师是文明殿学士位同枢密副使的老臣,去年过世的时候,一直拉着他的手不说话。

  尹知府知晓老师想要说些什么,老师想说现在的朝廷不尽人意,许多人想要做些什么,却被外戚和皇帝的疑心压制着。

  暗中那些远离京城的鲁王,祁王等人表面上恭敬,不知背地里在打什么主意。

  大齐皇帝始终没有子嗣,但政局不稳却不止是因为子嗣。

  前朝高氏王朝衰落之后,战乱持续了这么久,有些人知晓如何征战,或者说已经习惯了四处征战,停下来之后却不知如何治国。

  从前他们都觉得当今皇上文武双全承继皇位之后会大有一番作为,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皇上变了,似是走到了一条错路上去,就这样一去不复返,无论如何劝说都没有任何用处。

  尹知府时常想起老师临终前的模样,他不想要自己老了也如此,更不想自己的学生也步他们后尘。

  尹知府道:“那有什么舍不得?我说的那几人都是想要做一番事的,去了八州也许有他们伸展手脚的机会。”

  其实今天从衙署出来之后,大家就知晓陈家村做出了蜡笺,还做出了更加紧实的毛毡,其中一个学生拿出了毛毡铺在老师桌案上,又放好了纸,当场让老师来试。

  试完之后发现果然极好。

  还有人借出了蜡笺一观,众人七嘴八舌从毛毡、蜡笺说到了陈家村用的大纺车,还有纸药、线穗和成药。

  又从这些东西提及了宋羡治理镇州、赵州的手段和方法。

  从一物说到政见,算是以小见大。大家许久没说得那般激动,讨论的很是热烈,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八州之地若是用这样的法子治理,不需五年,三年之内可恢复十九年前的繁华,就算及不上京城,也可以比江南州、县。”

  “可惜现在八州之地欠缺人手。”

  “我等可以前去,哪怕谋一小职,也可尽绵薄之力。”

  本是话赶话,但话音一落,所有人面面相觑,然后纷纷看向尹知府。

  尹知府经过了思量之后,觉得应该为学生跑这一趟,于是连饭也没来得及用,直接坐着轿子来寻李佑。

  尹知府知晓,自己有了找李佑的念头,就是拿定了主意。

  “皇上会让六部、枢密院选人,”李佑道,“你的学生不曾投靠过任何人,在外没有党羽的名声,你举荐的话,八成可以前去,但这次你进宫面圣,不要对陈家村过多夸赞,以免引来不必要的猜忌。”

  尹知府颔首:“知晓了。”

  说完正经事,尹知府眼睛瞄向李佑的桌案:“谢大小姐从京城来了之后,有没有给你带东西?”

  李佑装作听不明白:“带了,有不少药材,黄精和晒好的蛤蟆,你要不要?我给你带一份?”

  尹知府站起身,假意要离开,趁着李佑不注意就快步绕路去桌案上查看,发现了垫好的毛毡,却没找到蜡笺。

  李佑又好气又好笑。

  尹知府道:“都是同僚,往常还时常亲近,你这样遮遮掩掩的好意思吗?除了蜡笺还有没有别的?我听说还有花笺,但是去诗会的女眷都没见到,那花笺做的怎么样?”

  李佑想要拒绝,却被尹知府拉住了衣袍。

  两个蓄了胡须的男人,后院住着家室,尹知府甚至都抱了孙儿,居然在这里为了纸笺拉拉扯扯。

  为了保住尹知府的脸面,李佑只得答应,让人将蜡笺取出来给尹知府一观,最终还将粉蜡笺送给尹知府一半。

  “真的没有花笺?”

  “没有。”

  李佑再三回答,这才让人将尹知府连人带轿子一块端走了。

  回到书房,李佑一边心疼自己的蜡笺,一边欣喜,用那些蜡笺换了几个有用的人才,宋羡不亏,所以这账得算在宋羡身上,明日他就去找宋羡要蜡笺。

  思量着,李佑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只木匣,从中取出几张花笺来,花笺他可舍不得送人,一看就知道花笺左下方印的兰花出自老师之手。

  真的拿出东篱先生的兰花笺,尹知府就得坐在地上耍赖。

  也不知道是谢大小姐还是小师弟哄得先生画这兰花。

  ……

  短短两日的功夫,皇帝发现再提及谢良辰和陈家村时,朝堂上的气氛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了,从前是就事论事的疏离,毕竟广阳王的后辈如何,大多数人都不知晓。

  如今好像不少官员都认识谢良辰了似的。

  朝堂上有人开始上书。

  “既然广阳王郡主已经过世,就该封谢良辰为郡主。”

  “嘉慧郡主的父亲不过是旁支,还曾被广阳王责罚,皇上因为广阳王还封赏了他壮武将军,照这样看广阳王的女婿也该被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