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遇良辰 第241章

作者:云霓 标签: 穿越重生

  “至少也得是个忠武将军或者正奉大夫。”

  也有人道:“陈家村隐瞒了郡主身份,一直不让人知晓,既然郡主没有向朝廷禀告,是否无意于封赏?应该听一听陈家村谢家父女的意思。”

  “就算那时不封赏,镇州村子送军备入八州也该有赏赐,能够守住代州,也有镇州村民的功劳。”

  “说到这个,微臣就不得不再弹劾徐元裕,虽然知晓北方有战事,却也不能扣着军备不发,明知宋羡与高豫兵马已然交战,这样作为就是贻误战机,请皇上定要严办,否则将来再有战事,有人以此效仿,将我军将士置于何地?”

  “好了。”皇帝开口,所有人立即住了嘴。

  “谢绍元、谢良辰理应封赏,”皇帝道,“枢密院早就拟好了奏折,封谢绍元为忠武将军,谢良辰为嘉安郡主。”

  没想到长在陈家村的谢良辰进京之后,不但没能让人质疑,还让众人想到了广阳王,为她在朝堂上据理力争。

  这样的情形拖得越久反而越是麻烦。

  皇帝停顿片刻接着道:“嘉安郡主赐婚节度使宋羡。”

  京城中的宅子自然要赏赐给郡主,但嘉安郡主终究要出嫁,在京城逗留不了多久,后面要如何安排,那都是谢绍元父女自己的事了。

  “明日让忠武将军和嘉安郡主进宫谢恩。”

第三百七十三章 长远

  前朝的消息传到了后宫。

  皇后娘娘正在与孟夫人说话。

  孟夫人惊诧地半晌回不过神来,直到内侍离开,她才仓皇地看着徐皇后。

  徐皇后倒是显得十分镇定,吩咐女官退下之后,淡然地看着孟夫人。

  那淡然的神情中夹杂这一丝的威严。

  孟夫人知晓皇后娘娘这是动怒了,她急忙起身赔礼:“娘娘,都是我们没做好,没想到谢良辰有备而来,之前丝毫没有透露……”

  既然是有备而来,自然不会告诉旁人。

  徐皇后道:“坐下吧,说到底徐家是我的母家,我只有这一个弟弟,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也不能不管徐家,你也不必这般紧张。”

  看着皇后娘娘端起茶来喝,孟夫人小心翼翼地回到椅子上坐好:“为何……这么快……就将封赏定了下来?”

  “之前没有定下来,是枢密院没有商议好,也是因为朝中没有人盯着这桩事,”徐皇后淡淡地道,“如今有人议论陈家村,而且都是赞许之声,自然不能再拖着。”

  皇帝一向顺应民意,更何况陈家村有功劳在先,只能说无论是谢良辰还是宋羡,都做得很好,让人拿不住错处。

  谢良辰这个在乡间长大的广阳王之后,没有经人提携,自己就留给旁人一个深刻的印象,借由蜡笺和毛毡赢得了名声。

  孟夫人紧紧地抿着嘴唇:“不过再怎么说,陈家村和谢良辰也只是商贾而已,就算现在被封为郡主,日后也应该掀不起什么风浪,说到底能不能赚银钱,还不是朝廷说了算?”

  徐皇后没有说话,眉眼间的神情更肃穆几分,只有孟夫人这样的人才会觉得这是蜡笺和毛毡的事。

  蜡笺、毛毡随便什么东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谢良辰那份心思,战事才结束了不久,就为八州的百姓找了一条出路。

  徐皇后道:“朝堂上下都在议论要如何赈济八州,这你应该知晓吧?有了蜡笺和毛毡在先,你说宋羡接下来会怎么做?”

  孟夫人顺着徐皇后的意思,想到了一些。

  徐皇后接着道:“不管朝廷给多少米粮做赈济,也不是长久之计,若真的想要扶持八州之地,不如在八州买官纸,有官纸在前就能开设更多纸坊,纸坊多了,百姓可以私营小纸坊做蜡笺这样的上等纸笺。朝廷也需要那些抗寒的毛毡,榷场一开,就能买到更多的毛皮,再加上八州本就适合牧羊,这样一来提及皮毛货物,就能想到北方的几个州。”

  不需要徐皇后再说下去,孟夫人全都明白了,这可比要一些赈灾粮更长远。

  “宋羡可不傻,”徐皇后长长地舒一口气,“他娶谢良辰自有他的用处。”

  孟夫人整个脊背发寒,完全不能将徐皇后口中的谢良辰与她见到的重合在一起。皇后娘娘是不是太抬举谢良辰了?

  就算陈家村做出这些东西,想到这个主意的人也定然是宋羡。

  不过到底是宋羡还是谢良辰又有什么关系?皇上已经赐婚,如果没有意外,这两个人很快就会成亲。

  徐皇后说了太多话有些倦了,她挥挥手道:“回去吧!”

  徐皇后看着孟夫人离开的背影,眼睛微微眯起。她还没见到谢良辰,但现在却想起了身边人如何说起广阳王妃的。

  广阳王妃很受百姓拥护,在属地时做了不少实事,一个女眷却能带着文士编撰书籍。

  现在谢良辰做的事与广阳王妃有异曲同工之处。

  像,是真的像。

  ……

  陈老太太正在院子里晒太阳,今日是难得的好天气,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让人一时忘记了如今是冬日。

  不过,陈老太太还没舒坦一会儿,就听高氏来道:“大娘,朝廷来人了,说是要封赏姐夫、良辰和陈家村,来了不少人,送了衣服,还要打扫庭院,一切准备停当之后,我们就要去前院接旨。”

  陈老太太从椅子上起身,看着又惊又喜的高氏:“慌什么?不是早就知道会有今天?”她早就说过辰丫头那是“夫人”命,郡主比夫人还富贵,她说错没有?

  高氏道:“知道是知道,见到了……哎呀……看着野猪在山里跑和将野猪肉吃到嘴里能一样吗?您说是不是?”

  陈老太太背着手老神在在:“哪里不同?”依她看就差不多,一个醒着吃,一个做梦吃。

  说不得之后还有喜事呢,高氏偷偷笑着,她在前院听到姐夫和辰丫头商量,明日想要为陈老太太请封诰命。

  真的求来了,看大伯娘还能没事人似的不?

  陈老太太向前走,高氏听到老太太腰间传来声响,立即压低声音道:“大伯娘,一会儿换新衣服的时候,别忘了将腰间的钱袋子拿下来,您这一走路就响个不停。”

  陈老太太挺直脊背:“怎么?嫌弃老太太的钱袋子?”

  高氏忙道:“不嫌弃,陈家村能有银钱花,都是您钱袋子的功劳。”

  那是自然,陈老太太暗地里嘀咕着,就是这钱袋子永远也填不满。

  谢绍元、谢良辰搀扶着陈老太太,带着陈家村众人在前院接了圣旨。

  内侍笑着道:“朝会过后忠武将军和嘉安郡主别忘了进宫谢恩。”

  内侍离开之后,宋羡就带着常安赶过来,他也才接了两道圣旨,一个册封他为宣威节度使,一个给他和嘉安郡主赐婚。

  宋羡看着谢绍元手里那道相同的赐婚圣旨,他规规矩矩地跪下来向谢绍元和陈老太太行了大礼。

  “外祖母,岳父。”

  谢绍元放下手中的圣旨,伸手去搀扶宋羡:“你们还没完婚,眼下不必如此。”

  宋羡望着谢绍元:“岳父放心,没有迎娶良辰之前,小婿断然不敢在外面乱喊。”

  谢绍元拍了拍宋羡的肩膀,略有些无可奈何:“你这孩子。”

  宋羡看向旁边的谢良辰,谢良辰穿着一身藕色衣裙,脸上漾着一抹笑意。

  还要商议一下明日进宫的事,”谢绍元说着看向宋羡,“按理说明日我去向皇上谢恩,良辰应该去拜见皇后娘娘吧?”

  皇上可以不召见女眷,但宋羡却觉得,皇帝会将良辰叫去问话。

第三百七十四章 出众

  提及明日谢良辰可能要见到当皇帝,屋子里的气氛稍稍有些低沉。

  宋羡先开口道:“我在杜正身边安插了内侍做眼线,虽然他现在品级不高,却能帮我送些消息,我吩咐他注意着宫中的情形。”

  宋羡毕竟年轻,之前忙着北方的事,也就是重生之后才加快了脚步,可无论再怎么样还是需要时间,尤其在皇帝身边安插眼线。

  “不会有什么大碍,”谢良辰安慰父亲和宋羡,“我第一次进宫,若是出差错,不免引人非议。”

  谢绍元望着女儿:“进宫之后要更谨慎些。”

  谢良辰起身:“我去跟宫中嬷嬷学礼数,免得出错。”

  进宫还需要沐浴、更衣,宫中来了人侍奉,她脸上的妆容肯定不保,不过此一时彼一时,眼下要说危险,早不是脸上的妆容这一桩了,被发现欺君反而多了把柄。

  宋羡没有离开,一直在屋子里与谢绍元说话。

  谢绍元道:“广阳王当年还有些人手,平日里都是刘济与他们来往,这次拿回了八州之地,有些人想要回到八州,到时候可能会前来八州入籍。”

  代州战事平息之后,谢绍元身边的刘济等人就离开了,宋羡想到谢绍元另有安排。

  谢绍元接着道:“希望将来能帮上忙。”广阳王的人手分散在各地,如今能汇聚回八州,至少也能让人感觉到一丝宽慰。

  宋羡吃了饭才从宅子离开,这处宅子现在已经正式做了谢府,忠武将军谢绍元的府邸。

  宋羡看了看那崭新的牌匾。

  站在不远处的常安和常悦正在低头说话。

  常悦道:“已经赐婚了,大爷瞧着还不是很满意。”

  常安不禁笑出声:“非要将女主子娶回家才能安心。”

  常悦拿住兄长的威严:“你也劝着点,我看大爷每次来都要想方设法与大小姐说话,谢大老爷表面上看着温和,说不得哪日就忍不住了。”

  都要将人家姑娘娶回家了,这段时间还不能让人家父女多些时候相处。

  常安咳嗽一声:“知道了。”这哪里是他能劝得住的?

  “在说些什么?”宋羡大步走过来伸手接了常安递过来的缰绳。

  常悦面色平静:“我与常安说,我们这些留在大小姐身边的人,应该快回宋家了吧?”

  常安眼睛中略微流露出一丝惊讶,没想到大哥是这样的人,方才还让他劝说大爷,如今自己倒拐弯抹角地恭喜起大爷来了。

  “嗯,”宋羡眼睛中一闪喜色,“快了,再等一等。”

  常悦应声。

  常安不甘示弱:“门房准备好了马车,明日卯中就要用饭,大爷若是明天来,明日卯时初可以来陪大老爷练拳脚。”

  等到常安跟着宋羡离开,常悦摇了摇头,果然是下人随主,他弟弟越来越像大爷了。

  ……

  圣旨传到谢家之后,广阳王的事也算尘埃落定。

  杨五听到消息的时候,紧紧地抿着干裂的嘴唇,脸上满是怨恨:“嘉安郡主?”

  春山道:“谢良辰的父亲谢绍元被封了忠武将军。”

  杨五终于忍不住:“凭什么?凭什么谢绍元比父亲还要高一阶。”

  春山劝说道:“小姐,您也不要想太多,那谢绍元毕竟是广阳王的女婿,您写的经文奴婢已经送去宫中,这次皇后娘娘收下了,说不得很快您也能从这里出去,等咱们离开这里,您先不要与谢良辰冲突,暂时委屈一些,将来才能寻机会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