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遇良辰 第259章

作者:云霓 标签: 穿越重生

  再醒过来的时候,天都大亮了,外面传来外祖母的声音:“快走,快走,不要再进我的灶房。”

  谢良辰不去看也知晓发生了什么事,在京中的时候外祖母就说过,若是二婶回到村子还敢那般用油,就别想再踏入她的灶房。

  高氏的声音果然响起:“大伯娘,您好歹是有诰命的人,不就多放了一点点的油,哪里用得着这样?我走……我走还不行吗?您这饭也做不了多久,辰丫头起来,您也一样要被撵出去。”

  谢良辰起身穿好衣衫,梳洗干净之后走出了屋子,看着眼前熟悉的陈家村,她长长地吸了一口气。

  不知为何,总觉得家中的气息都是香甜的。

  今天早些吃了饭,她还要与二舅、四舅他们商议去八州的事。

  宋羡回到代州之后,就会忙碌榷场之事,辽人的羊毛、皮子都会经榷场来到代州,在那之前纺车要准备好,还要教会民众如何做线穗和毛毡。

  吃过了饭,众人聚在了熟药所旁的屋子里。

  陈咏胜先道:“现在京中线穗、毛毡都卖的好,但往后这些东西要如何卖?我们都去八州帮忙,镇州还做不做这些了?”

  陈咏义也跟着颔首:“我们去八州做纺车,我一个人是做不来,定要带不少人手……我们陈家村倒是好说,工钱要如何给其他人结也要有个主意。”

第四百零三章 源头

  陈老太太将目光落在屋子里的几只箱子上,箱子里都是他们从京中拿回的银钱,其中大部分都是卖粉蜡纸和毛毡的银子。

  “不是要用银钱吗?”陈老太太道,“我们不是带了回来?”

  高氏惊讶地看着陈老太太。

  陈老太太道:“看什么?我们陈家村的银钱可以先留一部分在村中,但是决不能欠外面的银钱,尤其是那些孩子还得跟着咏义一起去那么远的地方,长途跋涉的,家中人难免担忧,再不给足了银钱,岂非成了欺压人家?”

  “咱们陈家村是最早卖药材的,还受了朝廷几次上次,无论怎么样也比外面的人日子好过些,”陈老太太道,“为了长久之计就只能先委屈大家了。”

  这次进京皇上、皇后的赏赐不少,但这些东西大多只能供着不能变卖,换不出银钱,眼下肯定要动一些村中的银钱。

  不过自从卖药开始就一直如此,有了银钱再发下去,从来没有亏过大家。

  陈咏胜道:“我与良辰算了算,各家各户的银钱还是照给,动用的就是每次留在村中的那部分,虽说肯定不够用,但可以缓着来办。”

  谢良辰点头:“如今宋羡戍守的是代州、岚州、忻州和隆州,代州、忻州有张老将军帮忙,这两州的村民我们也熟悉,就先从代州和忻州开始,不用做太多织机,离春耕还有一段时间,足够我们筹备的了。”

  说完这些,谢良辰接着道:“做织机的时候也要说好,做织机也要算工钱,我们还要有人过去教做线穗,都是要算银钱的,但这银钱不是现在拿,而是等到赚了钱之后再给。”

  谢良辰也是为长久打算,所有事都要说的清清楚楚,生意是生意,赈济是赈济不一样,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不至于将来出现分歧。

  “往后都是如此,做织机给工钱,教做线穗、毛毡、粉蜡纸都一样要给工钱,因为不止要用到陈家村的人,镇州不少村子都有成手的先生,不给银钱如何请人家过去帮忙?”

  陈咏胜道:“是这个道理,若是糊涂着,旁人也会以为我们会从别的地方取利。”

  谢良辰道:“镇州是最早用大织机的,苗先生教会了不少女眷,往后只要改进织机就从镇州开始。做新的纺线也从镇州先试,还有花毡的样子等等,镇州做好了再教下去。”

  郑氏管着织房,听到这里就明白了:“那现在我们卖的线穗我们不做了?以后就试新织机、纺车,做新样式的毛毡、花毡?”

  谢良辰道:“是这个意思,至少要以做试新织机为主,等到八州需要人手的时候,村子里会用织机的人都要出去帮忙,还能做多少线穗?而且若是不试用新织机,做新样式,陈家村的货物很快就不是最好的了。”

  “我们用的大织机,也不是不能仿作,当年林二小姐的事大家还记得吧?我们若是没有线穗,这生意现在就是林二小姐的了,所以必须要设法做得更好,旁人能仿做我们的货物,做我们的大纺车,若是我们一直能改进纺车,推陈出新,就可以永远走在所有人前面。”

  这次春毛线穗卖的不好,他们改做毛毡也是这个道理。

  郑氏道:“怪不得良辰说做纺车要工钱,教做线穗什么的也要工钱,日后我们不做纺线,就要靠这个赚银钱,那我们不都成了苗先生了?”

  谢良辰笑着道:“咱们做的早,自然都是先生,若不然怎么教下去?眼下人手多了就要各司其职,等去了八州,若是有悟性好的,擅长改进器具、用织机的人,我也会让他们来镇州。”

  郑氏还有些不敢相信,她们从什么也不会,到自己试着做毛织物,然后请来苗先生帮忙……现在居然也成了先生?以后都要做先生了?旁人也会像对苗先生那样对她们?

  这还真是从来没想过,她就是个农妇,能做这样的事?

  郑氏心里虽然质疑着,但却万分雀跃,只觉得有用不完的力气,恨不得立即回去与苗先生一起试用纺车。

  他们的大纺车适合将羊毛纺成线穗,但是用来纺缫丝却不太好用,要在赵州的蚕茧下来之前将纺车调好。

  谢绍元点点头,良辰想的没错,镇州到底是他们最放心的地方,将这里作为源头再好不过,他也可以让刘济带些人来陈家村。

  商量完这件事,陈咏义就要去村子里寻人手,先定下最先去八州的人,准备妥当之后他们就要动身了。

  陈老太太则拿着她的账目与郑氏去核对,先将大家这段时间的工钱发下去。

  谢良辰和谢绍元,陈咏胜等人继续商议其他事。

  谢绍元道:“天暖和了,村子里可能要修葺一下,等到八州有人过来,村中就要住不下了。”这是为长远考虑。

  陈咏胜道:“还得加固一下围墙,毕竟将来有不少东西都要放在村子里。”

  谢良辰知晓村子里修建房屋,也是为了她嫁人做打算。

  众人纷纷道:“眼下各家各户都有了银钱,都能好好修修房子,我们应该早些去买些青砖回来。”

  “对,还得将村口好好垫一垫,今年修的路已经不太平整了。”

  “这次好好修一修,等到良辰出嫁的时候,也得风风光光的。”

  到底还是说到了她的婚事。

  谢良辰本来有许多话说,现在倒不知如何开口了。

  谢绍元笑道:“那就想想该怎么做,这次将村子再往大扩一扩。”

  “上次去邢州我们瞧见有的村子修了很高的围墙,咱们就照那种来做吧!”

  众人纷纷说好,脸上都是欣喜的神情,要修葺自己的家,谁能不高兴?

  ……

  陈老太太这边刚掏出账本,就听村中女眷来送信:“宋老太太来了。”

  陈老太太忙去迎人。

  两个老太太愈发熟络,分开许久没见到,不但没有生疏反而因为两家的亲事,愈发亲切起来。

  两个人在屋子里坐下。

  宋老太太径直道:“我也不瞒老姐姐,我这次来是为了两个孩子的婚期。”

  大红帖子拿出来,上面列了三个日子。

  陈老太太看着宋家选出的日子不禁一怔。

第四百零四章 等不及

  陈老太太以为自己看错了,伸手揉了揉眼睛,这三个日子最早的是二月二十六,最晚的日子是三月十九。

  人家三个日子至少相隔半年,他们可好,来来回回就二十多天,这是一定要在春耕之前将良辰娶回去了。

  陈老太太道:“您这是不是写错了?”

  宋老太太凑过去看:“没有错,我对了好几遍,家中请了几个先生对着两个孩子的生辰帖子,这才挑出这几个最好的日子。”

  陈老太太道:“当年我家女儿出嫁的时,第一个日子与第三个日子都不是同一年,您这是不是有些着急?”

  “着急,”宋老太太直言道,“不瞒老姐姐,若早知晓有这一日,我恨不得在羡哥儿四五岁的时候就将他送过来。”

  四五岁?陈老太太这个童养媳也没有那么早就被爹娘卖出去。

  陈老太太笑道:“您舍得?再说能放心?”

  “怎么舍不得?”宋老太太道,“早早晚晚都是你们家的人,我又有什么不放心的?”

  宋老太太说完拉住陈老太太的手:“说是三个日子,其实就一个日子最好,二月二十六,您看可不可行?”

  宋老太太眼睛中前世恳切的神情:“老姐姐放心,我会将所有事都安排好,绝不会让良辰受委屈。”

  宋家这样说,陈老太太也不好意思拒绝:“我还得送去给辰丫头父亲看看,只我一个人也作不了准。”

  宋老太太颔首:“这是大事,你们慢慢商议。”

  说着慢慢商议,宋老太太又让管事妈妈将绣品的花样拿过来:“两个孩子的喜服快要做好了,你看领抹选这个行不行?这套窄袖衣给良辰回门时穿,还有这交领的褙子,我知道良辰平素不喜欢,但那几日穿着喜庆些……”

  陈老太太与宋老太太一起翻看了半晌,都是良辰的衣裙和他们房中用的被褥,宋羡统共就两身衣服。

  陈老太太道:“我在京中也看了不少男子的衣袍样式。”

  宋老太太忍不住一笑:“我孙儿的衣衫老姐姐不用担忧,只要两个样式就好了。”

  陈老太太不明原因。

  宋老太太道:“他屋子里的衣袍都是一个模样,您见他除了官袍之外,是不是都那一身?”

  陈老太太回想了一下,还真的是。

  宋老太太道:“这倒让良辰省了事,日后不用多在他身上费心,随随便便做几件更替也就是了,反正他看不出来。”

  陈老太太还是于心不忍:“不管您那边做多少,我们都要给姑爷多备几身衣裳。”他们有织房,还有自己做出的线穗,辰丫头不喜欢做针线,但大家能帮衬着,想一想离成婚的日子还有不到两个月……

  陈老太太想到这里,忽然清醒了些,不知不觉中她好像就被宋老太太带着跑了。

  ……

  谢良辰从屋子里出来,看到等在外面的陈咏义。

  陈咏义道:“孙阿爷和孙家村、北山村、大柳村的几个里正来了,想要与你商量些事。”

  谢良辰跟着陈咏义去见几个里正。

  陈咏义道:“我去京城之前,跟几个村中的里正就说过要去八州做纺车,方才我刚要去村中找他们,他们就先寻了过来,我便将你说的那些知会了大家。”

  谢良辰道:“大家怎么说?可还愿意跟着你前去八州?”

  陈咏义点头:“而且这几个村子的里正说,他们不需要我们陈家村垫工钱,他们村中也留了银钱,可以先拿出来发给自家村中的村民。”

  说话间,陈咏义和谢良辰走进屋子,见到了几个里正。

  “郡主来了。”里正们纷纷道。

  谢良辰还礼:“诸位里正都是我的长辈,还像从前一样唤我良辰。”

  里正们见状只得应允。

  谢良辰提及工钱的事:“理应我们来出。”

  “那不对,”孙阿爷先开口道,“陈家村带着我们一起做生意的时候,帮我们做纺车,也没有收我们银子,出去的时候,外面人不都说我们镇州的是一伙人?我们村中留银钱也是与陈家村学的,既然从前一样,现在怎么就不同了?”

  “眼下正好缺银子,都由陈家村拿,哪里够用,倒不如让我们分担一些,我们手里的银钱虽然不多,但付给本村人工钱那是绰绰有余,更何况将来赚了钱,这银钱还会还回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