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遇良辰 第260章

作者:云霓 标签: 穿越重生

  几个里正都点头。

  孙里正道:“孙阿爷说的对,要是细算,我们村中大多数女眷都学会了做线穗和花毡,都是陈家村的女眷教的,这要怎么结算银钱?”

  范里正道:“我们村中的人从八州回来就说,八州的情形还不如镇州战乱的时候,饿死的、吃瓷土死的数不过来,一整个村子看过去,没有几间好屋子。所以这次过去必定不容易,遇到难事我们也想分担些。”

  冯里正道:“就是范里正说的那样,我们也想帮忙。”

  既然这样,谢良辰也就不拒绝:“那就多谢几位里正帮忙了,不过若是村中没有多余的银钱,定要告诉我,我来想法子。”

  孙里正笑道:“花毡卖了不少银钱,这些日子又做出一些来,至少今年够用了。”

  孙阿爷道:“这去八州做纺车,有什么特别要在意的?是不是还得嘱咐嘱咐大伙儿?”

  谢良辰点头:“八州毕竟不如镇州这么安定,我们新纺车的图,需要大家记下来,到了八州,就准备新纺车需要的物件儿,但先不要将新纺车装好,纺车上用的重要物件儿也先收走,避免被人盗去。”

  谢良辰接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陈家村的线穗、毛毡、花毡、粉蜡纸已经扬名,随之而来的还有旁人的惦记,所以必须有所防备。

  ……

  京中。

  鲁王、祁王也准备离开京城回去属地。

  来的是时候两个王爷分别带了长子和次子前来,走的时候两个长子都被留下,只有次子要与他们一同归家。

  两个王府又是欣喜又是担忧。

  喜的是自家的小主子可能成为储君,忧的是事情没落定之前,谁也不知是福还是祸。

  鲁王每天喝得醉醺醺的回家,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没有什么心机的酒鬼,每天都在与人说,他的长子如何聪颖,皇上、皇后如何夸赞他的儿子。

  这样的鲁王虽然让人看着生气,却莫名地给了皇帝几分安心,皇帝最喜欢的就是这种一眼就看透的人。

  在书房里坐下之后,鲁王的醉态渐渐从脸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眼睛中的一片清明。

  鲁王端起茶来喝了一口,不多一会儿,书房门打开,一个人走了进来。

  等到门重新关好,鲁王看向那人:“这次货物卖的如何?”

  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气度不凡,他躬身道:“商船的货物被一抢而空,尤其是那些粉蜡纸和毛毡,都是被人高价买走的。”

第四百零五章 要挟

  鲁王听到这话神情没有任何变化。

  李陶继续道:“海商都在问我,什么时候还能有这些货物。”

  鲁王手指轻轻地在自己膝盖上敲了敲:“宋羡回到了北方,会立即忙碌榷场的事,就算榷场一时半刻不能做好,但会有一批货物从辽国那边过来。”

  “宋羡在京城时,皇上应允,会将辽国送来的羊毛留在八州,这些羊毛大部分会做成毛毡、花毡和线穗等物,到时候我会让人前去买来,你便能运去海上。”

  李陶听得这话有些不解:“为何……为何……”

  “为何不自己做?”鲁王微微一笑,“一来陈家村用的纺车不同,他们从去年就开始做毛织物,笼络了不少人手为之所用,而且八州原来的百姓就会做毛毡,再加上西北本就产毛皮,加上这次与辽国榷场一开,能拿到价钱合适的皮毛,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我再做,也不能做得比他好。”

  “再说,他们的做出的毛毡、花毡也不贵,陈家村一直都是以此取胜,既然我们做不出这样便宜的物件儿,不如先从他们手中买来,这样又快又省事。”

  李陶明白过来。

  鲁王道:“我也没那么多精神与他们做这样的周旋,只要能赚到银钱,从海上换来我需要的东西即可。”

  而且他大动干戈会引来皇帝的猜忌,到时候皇帝查到他走海商,到时候即便他有货物也不能运出去,又有什么用处?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不过与陈家村争一点点小利,他岂会这样做?

  李陶道:“我这就去安排,修葺好船只,等到货物备好了,立即就会出海。”

  鲁王点点头。

  李陶显然还有别的话要说,他迟疑了一会儿才开口:“王爷,我听说广阳王的郡主死在了海上?”

  李陶说这话时明显有些紧张。

  鲁王见状忽然一笑:“我还以为你不会问及此事。”

  李陶只觉得自己手心里开始出汗:“那年元平九年十月,是我帮萧兴宗在海上抓人,我……我瞧见了一个男子和妇人……”

  李陶没敢继续说下去,当时萧兴宗和王爷有来往,王爷想要借萧兴宗的手打压宋家,萧兴宗人手不足时,李陶就会带人前往帮忙。

  那一年十月……李陶记得清清楚楚,那些人与萧兴宗作对,他帮忙抓人……

  鲁王点点头:“就是那次,你让人杀了广阳王的郡主。”

  猜测被证实,李陶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李陶怎么也没想到那妇人来头这么大,半晌没能说出话来。

  “所以你日后行事要小心,”鲁王淡淡地道,“莫要被宋羡和嘉安郡主的人抓到了。”

  李陶应声:“我……还好那时候他们应该没有发现我,没有瞧见我的模样。”

  鲁王定定地看着李陶,李陶被看得心中发虚:“王……王爷知晓些什么?”

  鲁王道:“那日除了那男子和妇人你可看到了一个孩子?那孩子就是如今的嘉安郡主,你的模样没有被嘉安郡主瞧见吧?”

  李陶根本没有瞧见嘉安郡主,现在被鲁王这样提醒,就好像背后有一双眼睛正在盯着他,只要被看出破绽,他就会立即丢了性命。

  李陶结结巴巴地道:“我……我不知……”

  鲁王瞧见李陶这般模样,站起身走到李陶面前,伸手缓缓地拍了拍李陶的肩膀:“不要太紧张,那时候的嘉安郡主不过才七岁,她不一定能认出你,这件事你知我知,只要你好好为我办事,我定会护着你,宋羡虽然拿下了八州,却还不是我的对手。”

  李陶忙躬身:“多谢王爷庇护。”

  鲁王接着道:“我一直觉得,有你在将来高丽也会昌盛,高丽也永远都是你们李氏的。”

  李陶不敢有别的心思,就像鲁王说的那样,宋羡和嘉安郡主知晓的当年的事,绝不会放过他,所以他只能一心一意追随鲁王。

  他不敢有别的心思,否则鲁王将那桩事透露出去,宋羡没有能力立即除掉鲁王,却能对付他。

  李陶觉得自己的性命已经完全被鲁王捏在了手心中。

  “去吧,”鲁王吩咐李陶,“这里不是你久留之地,拉上货物就离开,等有了消息我会让人知会你。”

  李陶应道:“王爷放心。”

  “还有一事,”鲁王道,“我们的船还是太小了,走得不够远,拉得货物也不够多,你还要早些造出大船,还需要什么人手,我都会给你送去,但记住……不要让我等太久。”

  李陶低头道:“我一定尽心尽力为王爷办事。”

  “去吧,”鲁王忽然爽朗一笑,“能在京中见到你,本王也很欢喜,你差事办得好,这次又为本王赚了不少银钱,本王练兵、养兵都要靠你。”

  如此一番话,方才那让人慌张和恐惧的气氛仿佛一下子荡然无存似的。

  李陶跟在鲁王身边许久了,可每次见到鲁王变脸如此之快,依旧觉得心惊。

  躬身向鲁王行礼,李陶这才战战兢兢地走了出去。

  屋子里安静下来,鲁王重新坐回椅子上,今晚他的目的达到了,借着当年的事让李氏不敢动别的心思,也将李氏攥得更牢了。

  眼下他从八州买来货物卖出海的确是最方便最省事,不过他也不会放任宋羡这样获利,宋羡就像一只肥羊,等到时机成熟,他自然会下锅取肉。

  李陶走回暂住的宅院,身边的亲信立即上前道:“二爷,怎么样?您与鲁王确定了吗?”

  李陶点了点头:“是,当时我们杀的那人就是广阳王郡主。”

  亲信倒吸了一口凉气,两个人久久没有再言语。

  李陶舔了舔嘴唇:“能确定当时确实杀了广阳王郡主吧?”

  亲信道:“那种时候应该是活不成的。”

  李陶闭上眼睛,还好广阳王郡主就那么死了,思量片刻之后他拿定主意:“回去之后,将那次随我一起办事的人全都解决了,一个也不留,不能让这消息传出去。”

  就让一切随着萧兴宗埋在地下,萧兴宗没有说,宋羡和嘉安郡主那些人也永远不会得知。

  李陶稳住情绪,吩咐亲信:“早些抓住那刘熙,好好拷问他,他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带着船队在海上辨别方向,这么来去自如。”

  从现在开始就算为了自己的平安,也得好好为鲁王办事,不能让鲁王有半点的不满。

  ……

  镇州陈家村。

  谢良辰正在缝衣衫,一不小心针尖刺入了指腹中,谢良辰惊呼一声,将手塞入了嘴里。

  高氏见状不禁心疼地道:“你看看你,这是扎了几次了?”

  谢良辰请高氏坐下。

  高氏笑道:“我从前面过来,听到你的婚期定下了。”

第四百零六章 全都过去了

  高氏说完就拉起谢良辰的手指看,辰丫头做什么都能耐得很,唯有这女红,也不是良辰做的不好,而是别人花三分力气,她要花六分,而且弄得满手都是伤。

  谢良辰道:“定的哪个日子?”

  高氏抬起头,难得看到辰丫头脸颊发红,眼睛中透出几分羞涩,她笑道:“还能是哪天?宋老太太都住下了,就是要磨着定最早的日子,二月二十六。”

  无论是谁家女眷,遇到宋家这样真心实意的男方,都要给几分颜面,整个陈家村都能看出来,宋家是真的很想将良辰娶进门。

  也难怪宋家这样,这么好的辰丫头谁不想要?

  二月二十六,这眼见就要进二月了,谢良辰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没筹备。

  这就要出嫁了?

  高氏看着谢良辰发怔的模样,轻声道:“你也别担心,宋家不是说了,将来你能带着姑爷回陈家村住,不像许多人家,女儿嫁出去了很少能归家,往后大家还在一处。”

  高氏说到这里微微停顿片刻:“姑爷敢对你不好,直管与我们说,我们都会护着你。”

  谢良辰听到这话点点头:“二舅母,我知晓了。”

  她怔愣不是因为害怕成亲,而是想起前世觉得恍惚,前世离开镇州时心如死灰,只觉得自己从小失去父母又被人伢拐走,虽然好不容易找到了亲人,最终还是落得如此的田地,被二叔“卖”给苏家之后,以后做事也都身不由己,前路一片黑暗,不知该何去何从。

  现在却是不一样,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明,她知道自己要嫁给喜欢的人,知晓将来他会好好待她,珍视彼此,也知晓就算前路再难也会携手走过。

  虽然也有即将初为人妇的忐忑,但也有憧憬和欢喜。

  高氏道:“东篱先生这长袍就要缝好了,后面还有什么针线我们帮你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