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遇良辰 第310章

作者:云霓 标签: 穿越重生

  “你怎么来了,”孟肃道,“真是胡闹。”

  “女儿想知晓良辰那边怎么样了,”孟长淑道,“良辰有没有信函带给我。”

  “有,”孟肃道,“你把信拿回去慢慢看。”

  孟长淑却没有离开的意思,而是遣走了下人,自己亲手关上书房的门,知晓不会被人听去之后,才开口道:“所以宋节度使会出兵吗?”

  孟肃皱起眉头,他这个女儿胆子是愈发大了,知道不问清楚孟长淑是不会走,他淡淡地应了一声,权当回应。

  “那父亲呢,”孟长淑道,“会出兵帮忙吗?”

  有这样问的吗?皇帝还没驾崩,还是大齐的江山,他是大齐的官员,女儿却催促着他谋反,而且还是一副欣喜的模样。

  孟肃表情微微有些错乱,就算在此之前他已经有所准备。

  程彦昭见时机刚好,也开口道:“这个时候了,还请孟大人当机立断,朝廷政局早就不稳,皇帝冤杀太多无辜之人,鲁王、祁王都是奸邪小人,无论是谁承继皇位,对百姓来说都是祸事。”

  “宫中徐皇后想要利用祁王世子,掌控大权,徐家如何大人想必清楚,他们上位之后必定要先排除异己,残害忠良。”

  “北方一向是军事要地,宋羡麾下更是兵强马壮,若说谁能在短时间平复兵乱,宋羡是不二人选。”

  “宋羡和嘉安郡主如何,您也清楚,将来宋羡登上皇位,必定不负众望。”

  孟肃沉默了许久,终于点了点头:“程二爷不用再劝,我应承了。”

  程彦昭一脸欣喜:“宋羡不用您出兵随他攻打京城。”

  孟肃面露讶异。

  程彦昭道:“只要您紧闭城门,不让祁王和朝廷兵马进入即可。”

第四百八十五章 聪明

  孟肃盯着程彦昭,沉默了半晌才能确定他没有听错,他一直以为程彦昭来到越州是借兵的。

  孟肃道:“这是为何?”

  程彦昭道:“政权更迭,乱成一团,今日还是皇帝下令,明日可能就会变成祁王和徐家,战事也会跟着变化。”

  “若听朝廷旨意,可能一时让带兵去攻打祁王,一时又会被祁王带着去对抗徐家,到时候的局面就是折损兵马,又给百姓带来无尽的战祸。”

  “朝廷攻打鲁王和祁王调动了太多人手,现在各地戍守的兵马不多,与其被这样消耗,倒不如戍守原地,至少能保护城中百姓。”

  孟肃依旧迟疑:“可……这么一来,宋节度使就少了助力。”

  程彦昭道:“宋羡说了,您的兵马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不过,他仔细想过,不如让南方不卷入战事。”

  孟肃仔细琢磨这话的意思,忽然之间眼前一亮,他再次感觉到了宋羡的聪明之处,是为了百姓着想,也是对时局看得清楚。。

  现在不要说百姓,许多官员都看不明白眼下的时局,就像程彦昭说的那样,祁王有祁王的说法,徐家有徐家的手段。

  眼下皇上是否尚在,大家都不知晓,连朝廷下的文书都有可能是假的。

  稍不留意就可能会被人利用。

  倒不如谁的话都不信,只守住自己一隅之地,这么做至少会让自己戍守的地方不卷入混战之中。

  少一些兵马加入,宋羡清理起来就会容易的多。

  当然,宋羡想要孟肃做的不止是守住越州这么简单,孟肃在越州任职多年, 官场有些人脉,加上才与朝廷一起清理了沿海州、县的官员, 在南方颇有些名望。

  孟肃这样做, 可以带动许多人如此施为。

  他能劝动多少人与宋羡一同谋反?但劝大家在战事结束之前,先不要听信任何消息, 包括朝廷的公文,调动兵马守住城门,许多人都能效仿。

  因为这是最安全的做法,算不得谋反, 追究起来也是权宜之计,可以预见, 一旦他先这般做, 用不着他劝说, 就会有人跟随。

  南方州、县如此, 还能带动福州等地, 不管结果如何, 至少百姓会因此收到庇护。

  不过说起来容易,宋羡也是放弃了他们的援军。也就是说宋羡心里有把握, 光靠北方的兵马就能杀了鲁王、祁王,压制徐家。

  孟肃点点头:“好, 我就照宋节度使的安排去做。”

  程彦昭露出笑容:“那就希望一切顺利。”

  程彦昭说完站起身:“我还要立即回北方, 就不久留了。”

  听到这番话高兴的还有孟长淑, 眼看着程彦昭要走,孟长淑道:“我让人准备些干粮给程二爷带着。”

  这是怕他路上饥饿?

  程彦昭在接过孟长淑递过来的干粮之后, 他回想了一下自己方才吃了多少饭食。

  对比一下那几大碗面条,眼前这个偌大的包袱……着实算不得什么。

  程彦昭的脸又开始火烧火燎, 他忍不住又去摸眉毛。

  孟长淑的声音响起来:“眉毛长得很好。”

  程彦昭的手一僵。

  孟长淑解释道:“我是说烧过之后,恢复的还不错……我都忘记当年你没有眉毛时的模样了。”

  忘记了才怪, 真的忘记了就根本不会提。

  孟长淑的心情显然很好,于是与程彦昭多说了几句:“你方才说的那些话很在理,谢谢!”

  程彦昭不明白孟长淑这句“谢谢”到底是什么意思?

  谢他能跑这一趟?还是仔细将前因后果与孟肃说清楚?还是谢谢他将饭菜吃了精光?

  程彦昭半晌没说出话, 等他想要说些什么的时候,孟大小姐已经走了。

  他总不能对着风攀谈两句吧?

  程彦昭叹了口气,转身上马,一路奔回北方,好在他现在有事要做,没有太多时间胡思乱想。

  孟肃也顾不得别的,走进书房写了二十几封信函, 让心腹带着送去各地。第二天孟肃吩咐将士戍守城门,整个越州不准任何兵马进入。

  幸好现在是秋收之后, 城中的粮食充足,让据守不出变得更加容易。

  越州这样做了,附近的州、县果然纷纷效仿。

  不过三天的功夫, 两浙路、江南路几乎所有州、县都如此施为。

  之后是江南西路、福建路和淮南西路的几个州。

  消息一下子扩散开来,大家几乎都猜到,除了外面的战事之外, 朝廷内也出了问题,宫中的旨意不一定是皇帝的意思。

  毕竟主掌枢密院的可是当朝国舅。

  而徐皇后身边还有祁王世子。

  这场政变,与其急于选站在哪一边,倒不如什么都不做静观其变,至少还能落得保护城中百姓的好名声。

  无论是谁登上皇位,就算想要处置他们,看在他们有死守一隅的功劳,也会网开一面,至少不会牵连家人。

  宋羡的猜测没错,祁王与朝廷兵马几战失利之后,写了信函求助,大致意思是皇上处境危险,恐怕已经被奸人挟持,他要调动各地戍守兵马京城救驾。

  不过祁王很快发现,他调不动兵马了,许多州、县有了准备,他的兵马、信函一律送不进城。

  求援受阻,祁王又输了一战,大约是心中存了怒气,祁王突然奋起,整饬队伍再次往京城进发,竟然一鼓作气又将之前失利的追了些回来,不过因此损失了不少人马,露出了颓势。

  徐皇后在宫中得到消息,不禁舒了一口气,多亏那些州、县的官员没有被祁王说服,否则这一战还不知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皇上怎么样了?”徐皇后问女官。

  女官低声道:“不太好,今天就用了些米汤。”

  徐皇后道:“让李御医想想法子。”一定要吊住皇上的这口气,等祁王一死,皇帝就可以驾崩。

  她就能扶着唯一的杨氏子孙登上皇位。

  女官应声:“您放心吧。”就算皇上真的不行了,死讯也绝对不会传出京。

  女官刚要离开,内侍进门禀告:“娘娘,李佑大人要见皇上。”

  皇上这般模样,李佑可能有所觉察。

  但徐皇后不能让李佑亲眼看到:“与李大人说,皇上身子太虚,不宜……”

  徐皇后话没说完,就又有内侍进来禀告:“李大人带着人要硬闯皇上寝宫。”

第四百八十六章 杀人

  李佑是殿前司指挥使,殿前司本就是皇上近卫,一向可以任意出入皇宫,想要阻拦李佑必须有靠得住的说法。

  皇帝自从惩办了许美人和唐玉生之后,病情就更加严重,杜正一刻不敢离身地侍奉,皇帝的病也没有好转,没有完整地说过一句话,这几日更是连眼睛都没睁开过。

  宫中所有事宜都是她在处置。

  杜正那些人也只能在旁边看着,她没有什么大的举动,杜正也不敢质疑。

  徐皇后没有现在掌权的意思,无论是皇帝还是杜正那些人,都只剩下一口气,这口气不能断,因为她得利用他们解决了祁王。

  将来祁王世子要承继皇位,杀死他亲生父亲这笔账不能算在她头上,否则日后必然成为他们之间的隔阂。

  时机掌握的必须精准。

  所以皇帝真实病情不能泄露。。

  徐皇后几乎小心翼翼地算计着,却忘记了一点,殿前司的人不受她的掌控,李佑是个有自己思量的人。

  徐皇后道:“立即去皇上的寝殿。”唯一能阻拦李佑的人只有她,可惜她身边的人没有把握能拿下李佑,否则她会立即将李佑拿下,或是杀死或是囚禁。

  徐皇后向皇帝寝殿赶去。

  刚刚下了步辇,就看到杜正站在大殿外,眼睛通红,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李佑就站在杜正不远处,脸上神情肃然,正在与御医说话。

  徐皇后心中一沉,李佑的模样像是已经进去过了。

  看到徐皇后,李佑目光一盛,和杜正两人向徐皇后行礼。

  “皇后娘娘,”李佑道,“臣斗胆问一句,皇上这般模样,皇后娘娘为何瞒着所有人?”

  徐皇后道:“本宫为何这样做,难道李大人不知晓?若是传出什么消息,谁去对付鲁王、祁王,难道是李大人吗?”

  “对付了鲁王和祁王之后呢,”李佑道,“娘娘的意思,鲁王、祁王正法之后,这一切就不用再隐瞒了吗?”

  “这是皇上的意思,还是皇后娘娘您的意思?那么吩咐二府调兵遣将的一直就不是皇上,而是皇后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