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遇良辰 第81章

作者:云霓 标签: 穿越重生

  程彦昭看向常安:“没有食盒?”

  常安摇头。

  程彦昭失望地叹了口气,上次蒸肉的味道还在鼻端,就算没有蒸肉有鸡肉也行,没有鸡肉带回点汤,让厨娘下个面条也能对付。

  可惜什么都没有。

  “阿羡,”程彦昭走进书房道,“谢大小姐好久没来了吧?灶都冷了,这么冷的天,灶房里一点热乎气儿都没有,你呆着就不难受吗?”

  宋羡淡淡地道:“程家在镇州有院子。”

  言下之意他可以不用来。

  程彦昭看着眼前这油盐不进的脸:“你我胜似亲兄弟,我不得不劝你一句,不要整日这样待人,免得将身边的人都吓跑了,将来孑然一身孤苦伶仃。”

  宋羡的手微微一滞,皱起眉头看程彦昭。

  程彦昭知道见好就收,于是道:“我来是有要事跟你说,横海节度使的外甥秦茂行来镇江了,与秦茂行前后到镇州的还有苏怀清,就是苏家药铺的大爷。”

  宋羡抬起眼睛,这案子还有些人他没有动,故意留着引出身后的人,祁州知县林珝就是其中一个。

  宋旻被抓,林珝没有供认一同与宋旻谋算,只说宋旻突然到祁州想要买药,他并不知晓药材会用在哪里,刚好他胞妹就在祁州,宋旻的人买多少药,都是与他胞妹商议的。

  光凭这些证据,不能将林珝与通敌勾连起来,最多降职查办。

  但药材和辽国的货物,都是整件事的关键,宋羡觉得林珝另有蹊跷。

  宋羡思量着秦茂行,自然而然就想到苏怀清。

  程彦昭见宋羡沉默不语,接着道:“苏家一个开药铺的,苏大太太在祁州,苏怀清与秦茂行有来往,不能不让人生疑,现在出了事,秦茂行偷偷来到镇州打探消息,不知在图谋些什么。

  难不成林珝和苏家都是横海节度使的人?这次的事真正在背后捣鬼的是萧兴宗和横海节度使?果然如此的话,那苏家也不单纯是个商贾。”

  宋羡道:“让人盯住秦茂行,如果他前来镇州是为了公事,就是正大光明的向我递帖子。”

  程彦昭点头道:“除了秦茂行之外,还有那苏怀清。放心吧,这桩事交给我,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逃不出我们的眼睛,真的发现有蹊跷我立即将人抓去衙署大牢审问。”

  说完这话,宋羡将常安叫上前:“去酒楼拿些饭菜,让程二爷吃过了再去办事。”

  程彦昭心中一暖,眼睛中差点涌出热泪:“阿羡,之前我错怪你了,你其实还惦记着我这个兄长。”

  宋羡不再说话,而是重新将目光落在眼前的文书上。

  程彦昭吃饱了饭,做事也更有了气力,不消片刻功夫就将一切安排妥当,眼线很快传回消息。

  秦茂行进了客栈之后一直没有出门,苏怀清则在自家药铺中。

  苏家药铺早早就关了门,苏怀清在药铺里清点账目。

  程彦昭让人继续看着。

  一夜过去,天大亮时,宋羡放下手中的毛笔,梳洗之后换上官服去了衙署。

  程彦昭睡得迷迷糊糊,隐约听到院子里有动静,他从客房里走出来,就瞧见了宋羡一片衣角。

  “又没睡?”宋羡问院子里的管事。

  管事叹口气:“没有。”

  程彦昭奇道:“你不是说,他这两天睡得不错吗?”

  管事摇头,他也这么觉得,可……大爷的事他们一想弄不不明白。

  程彦昭不由地打了个冷颤,告诫管事:“少说话多做事。”

  管事应声,等到程彦昭也去了衙署,管事看着程彦昭的后背,其实那句话送给程二爷最合适吧?

  毕竟在大爷面前说话最多的不是他们而是程二爷自己。

  ……

  苏家药铺。

  熬了一整夜,药铺管事和掌柜全都面容憔悴,两双眼睛里满是血丝。

  苏怀清依旧在问账:“黄芩、草乌、北沙参、莱菔子……”

  苏怀清每说出一种药材,管事的脸色就难看几分。

  苏怀清接着道:“金钱草、漏芦、远志……”

  一口气说了七八个药材名字之后,苏怀清看向管事:“这些药材的数目核对不上,照你所说这些北方产的药材没能收多少,可每日药铺卖出的却不止这些,药材是哪里来的?从别处买的?买来了多少?剩下的在何处?”

  苏怀清一句句的问,管事下意识地捏紧了手:“可能……可能是我记错了,我年纪大了,不能将所有药材的数目记仔细,大爷还是看过账目再说。”

  苏怀清道:“我问的都是北方常见的药材,你不会记不住,难不成这些药材被你私下里变卖了?”

  管事吓得忙摆手:“不……不……大爷这话可说不得,苏家药铺的药材大宗出入都要有留有当家人的印鉴做凭证,不要说我们这些老伙计,不敢存这样的心思害东家,就算我们肯,那也是做不到的啊。”

  掌柜也忙道:“是,是,药材有人守着,没有印鉴出不了门。”

  苏怀清静静地看着管事和掌柜:“你们的意思,那些药材出入都是我母亲应允的?你们不敢说真话,是怕母亲责怪你们?”

  管事和掌柜都垂下头。

  苏怀清站起身:“就算你们不说,我也能查明白,只不过这其中若是有事,违背了大齐律法,晚一天向朝廷禀告,苏家的罪过可能就会更大,你们是老伙计,苏家待你们不薄,你们总不能在关键时刻害苏家。”

  管事和掌柜更加沉默。

  苏怀清看向门外:“你们不要出门了,仔细想一想我说的话,我会去一趟陈家村,再去官药局,等我回来的时候,就要将此事呈交镇州府衙,到时候会带你们一同前往,在府衙要不要说实话,就看你们自己了。”

  管事想要说些什么,苏怀清已经走出了药铺,过了好一阵子,管事和掌柜才脱力般瘫在了椅子上。

  大太太交待的事,看起来他们抗不过去了。

  ……

  苏怀清梳洗了一番,拿了礼物骑马赶去陈家村,人刚进了村子,常悦让人将消息带给大爷。

  人到了,至于要做些什么,在陈家村坐多久,那得看看再说。

第一百二十一章 平安

  苏怀清刚走进陈家村,就发现了陈家村的不同,房屋依然破旧,但可以看出修葺的痕迹,村民们都很忙碌,面容舒展,心情很是不错。

  他是从沧州来的,这样的冬日,村中的百姓没有什么事可做,都缩在屋子里取暖,等着天气暖和之后才会忙碌耕种之事,哪里会像陈家村这样。

  继续向前走,路过一处院子,苏怀清听到里面传来女眷说话的声音,片刻之后,就有人抱着毛织物从院子里走出来。

  “这是我们的织房,”陈咏胜不等苏怀清问就道,“常年都不歇,毛织物也是良辰带着村中人做出来的,周围村子的妇人都来向良辰学做这个,冬日里镇州卖出的毛织物,大部分都是我们这几个村子做的。

  冬天织房也不能停,一来给村中人做些保暖的衣物,二来过了年就有商队去南方,这毛织物做的毯子依旧可以卖出去。”

  三来,就像良辰说的那样,需要村中更多女眷学会用织机,今年只是试一试,明年要再置办些织机回村,当然这些陈咏胜是不会与苏怀清说的。

  苏怀清仔细地听着陈咏胜说话,他与苏大太太不同,本就不曾看低过任何人,陈咏胜提及谢良辰做的那些事,他心里坦然,只有对谢良辰的进一步认知。

  陈咏胜接着道:“那边就是存放药材的仓廒,仓廒旁边的院子是今年才盖起来的。”

  “那是熟药所吗?”苏怀清道,“我在沧州时就听说了陈家村的熟药所。”

  陈咏胜道:“是熟药所,辰丫头每天都在那里忙活,村中人也只能帮些小忙,大事都要良辰来做,那孩子为了村中人委实辛苦。”

  昨晚高氏在陈咏胜耳边一直替良辰不平,今天天刚亮,高氏又是一顿嘱咐,让陈咏胜定要护着良辰,让良辰受了委屈,他这个陈家村里正做不下去,良辰那边他也会心中愧疚,而且家里的大门也别想进了。

  苏怀清道:“谢大小姐今年才十五岁,我十五岁的时候,只在家中读书,做不成什么事,与谢大小姐相比自愧不如。”

  陈咏胜听到这话,心中略微宽慰,这苏大爷至少现在看着还算不错,可以领去见陈老太太。

  “走吧,”陈咏胜道,“我带你去大伯母家中。”

  苏怀清低声道谢,目光时不时地看向来往的村民,两个人还没到陈老太太家中,就瞧见路上有背着猎弓向前跑的孩子。

  陈咏胜伸手拎住了一个:“做什么?”孩子去的是熟药所的方向。

  那孩子道:“我们去练箭……”

  陈咏胜道:“莫要给你们阿姐添麻烦。”

  “是阿姐让我们回来拿弓箭的,”那孩子道,“田家阿姐来了,阿姐请田家阿姐教我们呢。”

  陈咏胜这才松开了手。

  苏怀清至此对陈家村算是有了很深的认知,也知晓谢良辰都做了些什么。

  村中的孩子不止学认药材,还练射箭,说不定还要学些拳脚功夫,村中的女眷都在学用织机、炮制药材。

  眼下陈家村赚了多少银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学到的这些东西,由此可见谢大小姐对将来的思量,并不局限在镇州城内。

  她要带着陈家村走很远。

  怪不得母亲会拿回退婚书,母亲那般作为,苏家这门婚事对谢大小姐来说有弊无利。

  苏怀清之前的猜测得到了证实,也知晓自己该做些什么,他不会再提及退婚书,而是要为母亲做事欠妥向陈老太太和谢大小姐赔礼,若是陈家村和谢大小姐需要帮衬,他会尽心尽力地帮衬。

  “苏家大爷。”

  陈子庚的声音传来。

  苏怀清瞧见了立在门口的陈老太太祖孙三人,忙上前规矩地行礼。

  陈老太太神情慈祥:“苏家大爷莫要客气了,我们进门说话吧!”

  苏怀清身边的小厮和随从忙将礼物奉上。

  陈老太太没去看那些东西,而是引着苏家大爷进了主屋。

  桌子上放着热腾腾的茶,冬日里不能喝薄荷,谢良辰在市集上买了些草茶,煮茶时又加了陈皮,喝起来别有一番味道。

  陈老太太喝了几次就喜欢的不得了,要不是心疼银子,她就天天喝这个。

  苏怀清没有刻意去看谢大小姐,而是向陈老太太道:“我母亲这段日子做了不少的错事,我替她向老太太和大小姐赔礼。”

  陈老太太道:“大爷不必如此,要不是大爷,辰丫头还不能回镇州,这个恩情我们无论何时都会记得。”

  苏怀清依旧向陈老太太行了礼。

  陈老太太早与外孙女商量好,要向苏怀清问及当时搭救谢良辰的情形。

  陈老太太道:“当日大爷走得急,谢绍山也不曾告知我们实情,辰丫头伤到了头,从前的事一概都忘记了,所以眼下只能问问大爷搭救辰丫头时的情形。”

  苏怀清想到陈老太太会问这些,于是事无巨细地讲了出来:“我们家在南方有药铺,也认识不少的商队,打听消息方便一些,那时候余姚时疫,需要药材,我们家刚好前去送药。

  收养谢大小姐的那家在平日里就买些药材帮助附近的百姓,与我们家药铺有些交集,他们定是听说我们在找谢大小姐,只不过他们应该是将谢大小姐当做亲生女儿,于是不曾透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