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科举种田 第104章

作者:酸茄 标签: 玄学 穿越重生

  赵平安“……”

  好家伙!你管打人叫学问?

  不过这只是他们的初步判断,赵平安觉得,既然他们两个人都能想得到这些,他就不信官府里那些办过不少杀人案件的官员能不清楚?

  既然是有疑问,自然要去衙门打听一下,但赵平安一个半大孩子,自己去官府肯定是不行的,别人根本就不会搭理他这个小孩儿,所以高小姐自然要陪他一道过去。

  他们不傻,此番并不是上公堂,因为一只猴子闹上公堂难免引人发笑,他们只是想打听一下具体的情况,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赵平安没想到,如今因为一只猴子,他竟也用上了兵法。

  二人偷着跟好几个捕快都打听了一遍,人家根本就不告诉他们任何信息,后来还是磨得实在不行了才有一个捕快大哥好心说了两句话:“我劝你们还是放弃吧,别大费周章的。到头来都是做无用功。”

  赵平安问他是什么意思他也没说,后来还是高小姐花了钱才套出来信息。

  合着这李老三的案子早就被查清楚了,因为这猴子是当事“人”,所以他们当时派人去进行追捕,坊间传着传着变成了猴子杀人。他们官府办案也是要讲证据的,那刀子捅过人,上头自然有血,顺着那血手印儿上面的指纹再一比对,他们便找到了凶手。

  没错,这时候已经出现了指纹查案,平时写个契纸都要按手印,更别说查案了。

  但也不是所有的案子都可以,毕竟能留下清晰指纹的还是在少数,血液本就带着粘性,手指触碰到了以后等到血快干的时候再去摸别的东西确实会留下指纹,所以并不意外。

  凶手是外地来的一个货郎,他白日卖货时见这猴子机灵,又能挣钱,便想着半夜趁着人都睡了给偷了去。结果正好碰上起夜的李老三,两人争执起来时那货郎失手就将他捅死了。

  事后,他为了掩饰便想嫁祸给猴子就把猴子放走了,才有了李程文捡到猴子这一出。

  不过据那捕快所说,那李老三也不是什么好人,他们去查案的时候把李老三的家里查了个遍,他家里可不止猴子这一种动物,大多是骨瘦嶙峋,伤痕累累,可怜得很。猴子算是里头比较幸运的一个,毕竟是能给他赚钱,还要抛头露面的。但赵平安想,他能够学会这么多的本领可不光是因为聪明,平日里所遭受的虐待绝不会少。

  那货郎是外地人,李老三做事也不光彩,又没有亲眷朋友替他操心后事,所以这案子查明了的事情便没有公布。

  两人越听眉头皱的就越紧:“既然案子已经有了结果,为什么此番还要来抓小金?”

  捕快回道:“这便是重点了,县是归郡来管辖,今年二月份便是知府大人的整寿,原本县太爷还愁到底要送什么呢,可巧这个时候便有人来报案,说之前涉及李老三的嫌疑猴找到了。师爷建议说当初这结果并未公布旁人都以为这是桩悬案那就当是如此,就让捕快们前去抓猴……”

  这下子,他们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之前遇到的那些捕快们都是一副欲言又止支支吾吾不愿再谈的样子……

  原来是心虚。

  赵平安吐槽了一句:“小白长得像他哥哥”

  高小姐没听明白,便又问:“你说什么?”

  “哦!就是真相大白”

  高小姐“……”

  毕竟是县老爷,他们也不能硬着来,明着去要肯定是不行的,若是挑明了县老爷以公谋私落实了这项罪名,他们自己也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这事儿只能和谈,不能强硬……如果他们还想在这鹤溪县待下去的话。

  高小姐提议:“如此便只有施压。”

  赵平安这里这边有个王大人做后盾,而高小姐那边自然也是有人的,两人都互通底细。如今知道了事情发展到现在的缘由,怎么去做便很明了,也都有了头绪。

  他们俩也不客气,赵平安问她:“你来还是我来?”

  “还是我来吧,毕竟你干爹是刚认的,不如我与我叔父亲近,现在就如此麻烦人家,还是因为这种小事,倒是没有必要。”

  回去以后,高小姐直接递了帖子进了县太爷的家里,走路上的时候,赵平安还问她:“高姨,你叔父到底是个什么官职?”

  “没什么,官职并不大,不过在此时却是有用。”

  “哦”

  等见了县太爷,高小姐给自己和赵平安做了介绍,又将自己和李程文的关系侧面表明了一下。高小姐如今与人商谈应酬的本领是越发高明了,她也不提旁的,就只说这猴子是她未婚夫养的,又问这案子什么时候能查完?

  县太爷不清楚她的底细自然是含糊其辞,后来问到她叔父的官职,高小姐满不在乎地回道:“没有什么实权,不过是言官罢了。”

  一听是言管,县太爷吓了一跳,对于他们这些官员来讲,这言官的份量可不轻,是负责监督与上谏的,他自然也是被监督的那个。

  这事本就是他的过错,言官若是递了帖子上达天听,他这便是因公谋私,撤职查办都算是小的。

  怂归怂,面子还得要顾:“衙门还是有相应的流程,这猴子等过两日案子查完便给你送过去。”

  “那就麻烦县太爷了。”

  其实这话,他们也就是说说,互相装作不知道给足对方的脸面便差不多了,高小姐不能真去告他,县太爷也不好得罪她,互相退一步,海阔天空。

  猴子他原先是准备送人的,富人家就爱养些个不同寻常的玩意儿,所以,这两日县太爷对小金都是好吃喝好喝的供着,送它回去的时候,肚子吃的溜圆。

  猴子的事情处理完便是李程文与高小姐的事情。

  高小姐想在这次离开时便带李程文母子俩离开鹤溪县,回鹿鸣郡去,他们刚订婚,成婚的时间便快了,再在这里待着其实也没什么意思。

  而赵平安马上也该忙起来了,今年的童生考试是安排在了二月底三月初那阵儿,赵平安不是本地户籍,是郡里的户籍,所以也要回去科考才行,顺便高小姐带着小舅外婆他们回去,他一道儿跟着过去倒是妥当。

  他有此想法也有别的原因,如今大房这边他姐姐肚子里揣着一个,大太太肚子里怀着另一个,眼瞧着姜家的院子就要住不下了。几个孩子之后肯定要分房睡,姜家就算地方大也没有富裕到这种程度给每个人都辟一间大屋子。

  所以这房子,早晚要换。

第一百一十章 备考

  赵平安觉得他还是出去为好, 一直老在这县里呆着也没什么意思,上回去了趟郡里收获也是真不小。

  再者说,他还有他的大事要做, 这棉花的培育、话本的创作都需要他来亲自搞定。他如今才十一岁,金手指不能开的太大, 底细不能暴露太多,他做的这些事情如今还不想告诉他们, 不如等做出一番成果再说不迟。

  没两天儿便是正月十三,姜鱼林也要启程回国子监,赵平安给王大人写了封感谢信,除了感谢王大人对他的厚爱以外还顺带带了他信写的那篇《不死》

  还有就是让他顺带捎了些自己种的番茄过去, 这批冬日里的番茄是他在自己屋子里种出来的, 姜家在屋子里修了地龙, 冬日里也是暖暖的。

  不过冬日里种菜毕竟是属于反季节作物,这番茄挂的果儿比之正常的还是小一些。赵平安怕在路上颠坏了, 就没把果子摘下来,而是连盆带果儿一块送。

  他还特意挑了三四盆挂果多的, 太多了也不行, 毕竟姜鱼林还要带上许多行李, 所以他顺便也包了些种子给他干爹, 还写上了这番茄如何留种种植的方法。

  王大人若是觉得好吃, 家里人喜欢,不妨也自己试试种些,总归没两个月就又到了番茄的播种季节。

  这番茄不像棉花,他前几年便开始了种植,所以留的种多,就算冬日里种不出也无妨, 总归春季还能种;但棉花不行,起码不可以,种子太少,经不起他造。

  眼见着离考试也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如今赵平安还是个白身,需要先从童试开始考。

  考试的时间是严格按照十二地支来进行排列,家常所说的十二地支都是按着生肖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四字一排。

  但这科举却是三言一排。

  子丑寅

  卯辰巳

  午未申

  酉戌亥

  竖着来看,第一列:子、卯、午、酉这几年为京都的会试殿试年。

  第二列:丑、辰、未、戌是各郡的乡试年。

  第三列:寅、巳、申、亥为各郡县的童试年。

  赵平安赶的点儿正,前年才举行了殿试,去年姜鱼林乡试,今年正好赶上了童子试,也称童试。

  事实上,童试要考三回,分别为县试、府试和院试,过了县试和府试才能正式地被称为童生,若是要考取秀才功名,还要等到六月份再参加一回院试。

  虽说都是属于童试,但其中的区别还是有的,一般来讲,童生并不算功名,只有秀才及以上才算。

  童试和县试的考试的科目相对来讲要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最基础的背诵默写以及历史和词句解释。但在此处却不这么称呼,而是被称为帖经、墨义、策问、和史论。

  等到院试便会加大难度,增加两个科目,分别为诗赋和时务。

  今年的童子试安排在了二月中旬,考试的考生们要回到原籍去备考,赵平安自然是需要回鹿鸣郡的。

  自姜鱼林离开,随后李家母子二人也开始收拾收拾东西准备离开鹤溪县了,两家先前便就说好,订婚在鹤溪县举行,成婚则是在郡里大操大办。

  早晚都是要走的,他们若是自己去郡上定要备上车马,正好高小姐也要离开,不如一道儿回去。

  归根结底,李家人,不管是李陈氏也好,李程文也好,都是生在郡里长在郡里,那里才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

  在此处待了许久,如今,也算是到了该回去的时候。

  以往姜鱼林考试,要么就是姜二爷带他要么就是赵平安跟了去,两相对比起来,赵平安此次考试就有些孤单了。

  按理来说,赵平安是大房这边的亲戚,自然是大房派人跟着过去,但如今大太太有孕,还是高龄产妇,姜大爷自然不好离开。而他姐姐也怀有身孕,如今也有六个月了,整日里挺个肚子晃来晃去,姜鱼墨也得跟着照顾,明眼人都瞧得出大房这边确实是腾不开人手。

  而家里还有生意要顾着,就只能依托二房人来办,一家子除了两名老人竟没有一个能空了的。

  老太太还跟赵平安说:“你爷爷闲得很,不如就让他送你去。”

  老太爷点点头,想着自己也没什么事儿,也应道:“我带你去。”

  赵平安当即拒绝了,他又不是个真孩子,只是过去考试罢了,不算什么,“如今家里事忙,您二老恐怕也闲不住,这个我还是我清楚的,奶奶,只是去考个试罢了,我自己去就成。”

  老太太嗔怪道:“这怎么能行?”

  “就是”

  赵平安眨眨眼:“不是还有我外婆还有我小舅吗?他们也都在,您二位就放心吧!”

  这次只不过是考些个背诵默写,他一两岁便跟着家里几个哥哥姐姐读幼教,区区背默还是不在话下的。再者说,他此次去郡里还有别地事要办,若是有人跟着去,他整日还得提心吊胆的,这才叫麻烦。

  好容易劝完了姜家人,鸟爷也上门说要不就他带着去,赵平安又是一番劝。

  高家和李家要结亲了,而且他们本就相熟,赵平安的安危问题自是不必担心,他无比庆幸,好在这次他外婆小舅也要一起走,不然就麻烦了。

  李家人搬家并没有花费多久的时间,毕竟此次是李程文赘入高门大户,所以从前一些常常穿的用的衣物和日用物品大多不用再带过去。

  眼下这种时候倒说不上节俭不节俭的,该丢弃的就得丢弃,他们若是在高家还穿着普普通通的衣裳,旁人见了该怎么想?高家的脸面还要不要?

  李家要往郡里带的东西不多,有用的没用的高家都是不缺的,带了也是白带。

  两辆车,一辆坐人一辆拉货,足够。

  他们这一走,从前赵平安姐弟俩送给李家母子的铺子就没人看顾,李陈氏也不愿再在手里攥着,所以这铺子便又归到了赵家姐弟手里。当然,毕竟是经营了许多年的铺子,杂货铺还是杂货铺,生意不变,直接安排个店掌柜便可,从李家庄就能选人来做,至于这编筐之类的手艺,李家庄自然有人能干。

  铺子算是好处理,但赵家在郡里的宅子还需要再等等,等住在他家宅子的那家人房屋到期了才能住人。但这么多年下来,那处的房子都没怎么修缮,又是旁人住了许多年,想来还需要再修缮翻新一下才好搬进去住。

  高家虽然人不多,但地方大,高小姐说平安去了之后直接住进高家便可。

  但这高家赵平安可以住,但李陈氏和李程文此时是万万不能住进去的,哪怕他们如今已经定了亲,但今世人的思想并未开放到如此程度,未成婚便住在一处难免惹人非议。

  所以李家母子俩人依旧是住在客栈,赵平安想着他自己的外婆和小舅都住在客栈,唯独他自己住在别处,他如何能同意?

  “要不我也住客栈去吧!跟外婆小舅一道儿。”

  高小姐:“不成”

  李陈氏:“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