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科举种田 第124章

作者:酸茄 标签: 玄学 穿越重生

  只不过郑氏眼力见儿不太好,她蹭着老太爷的肩膀,娇羞的说道:“峰哥手里拿着的可是耳环,是送给妾身的吗?”

  毕竟婴儿的手小,她又只看到半个圈,认成是耳环也不意外。

  老太爷听她这么说,把手往后一藏,郑玉娥还以为他是在跟自己玩笑,刚要与他娇羞一笑,紧接着就听老太爷咧着嘴笑着道:“平悦生了,是个男孩儿,这是给我重孙子准备的。”

  一听这话,郑玉娥脸色顿时黑了,不是给她的也就罢了,家里的银子再多也是是留给她儿子的,她自己都没花着什么钱,如今倒是要往外出不少,这是什么道理?

  当然,她也不是说不让老太爷送,可是你送金子就不能送的小一些吗?看那金镯子厚实的,也不怕那孩子手都要被压的抬不起来,再不然就送个银镯子也行啊!怎么就非要送金的?你就算想装装样子也可以打个金包银的。

  只不过眼下她的身份还不能够去直言,只能强颜欢笑,老太爷看出妾室脸色不对,还以为她是觉得弄错了尴尬,轻轻拍着她的后背劝道:“回头我给你打个金耳环,这金镯子,等日后咱们闺女出生了我也会给她准备。”

  她这么一讲,郑玉娥就更是忍不住了,凭什么人家生的就是男孩儿,她就得生女孩儿?老太爷如何就断定她生的一定是女孩?还有,这财产都是她儿子的,打个金镯子还不是该的吗?不过老太爷跑得早,没等她发火,人就没影了,只留下郑氏憋了一肚子气没处撒。

  老太爷带着东西进姜家自然是畅通无阻,毕竟里头有好些都是之前从县里带过来的人,他们可不敢拦。进去的时候,顺便也瞧了一眼这房子,这几日,他跟着中人看宅子,大概也了解了这郡里的房价。尤其是他们所选的这位置、地段儿和大小都很是难得,比嫡支的房子都要强,他想着应当是高老爷也在其中帮了忙,不然,只凭借他们自己应该拿不下来。

  其实老太爷猜的倒也没错,只不过倒不是高家帮忙,而是时大人帮了忙,还是看在了赵平安的面子上才帮的,不过这话一般人听起来都不能信,他们自然也不会去乱说。

  过去了以后,看到孩子的老太爷高兴得不能自已,接着就是把那三样金饰递给了姜鱼墨。

  姜鱼墨拿着这三样金饰品,在手里捏着,看了又看,还抱怨道:“爷爷真是小气,就只送了三样,脖子和手脖儿都挂上了,那脚上带什么?”

  刚刚他爹可是跟他说了,让他好好的坑他爷爷一把,不然这家产就都留给郑氏的孩子了,从前他只坑他爹,现在想想,坑爹不如坑爷爷……

  他爹都发话了,姜鱼墨自然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打定主意要好生坑他爷爷一把。自己孙子是什么性子,老太爷早就知道。,能说出这种话也不意外,他知道这小子心里也有气,不然也不能把玉娥气成那个样儿。

  所以。哪怕他知道这小子正憋着坏主意想再坑他点儿东西也由着他去,便也笑呵呵的接道:“下回,下回过来就把脚镯给你送过来。”

  姜鱼墨昂着头,理直气壮:“不光是我的,还有我弟弟的。”

  老太爷不解:“弟弟?”

  姜鱼墨努努嘴,示意他娘肚子里还有一个,老太爷这才反应过来,确实,他儿媳妇也要生了,也得送。而且既然要送还得是送一样的,那金镯子、金脚镯、金平安锁一个都不能少,再加上眼下他还有个闺女。

  得,这钱还省不了,要大出血。

  孩子他们今日已经看过,接下来,赵平悦便得做月子,有的地方有这种忌讳,坐月子的这些日子里,家里人最好不要接待外客,以及尽量避免不上别人家门。

  不过这一点倒是容易,他们刚搬来这郡里,人生地不熟的,只有嫡支、高家、时家、对了,还有一个方家是他们所熟识的,之所以跟方长熟悉也是因为他家涉及的行业多,赵平安便帮忙引荐了一下。

  他们一开始也没太在意,但仔细想想,这其中大多都是赵平安的人脉,原以为姜鱼墨算是人缘比较好的,没想到最大的黑马是赵平安,这种事情说出去人家都不一定敢信。

  不过这个锅赵平安可不敢认,他是靠运气加两辈子学来的知识,但姜鱼墨实打实的是靠自己嘴皮子,不能比,更不好比。

  家里添丁是大事,自然要摆席,虽说这郡里连一桌都凑不下,但这满月酒该摆还是得摆,郡里摆不了,那就回县上。前些年,他们可是出了不少的份子钱,如今也到了该收回的时候,他们算了算,怎么着也得有个几十两银子,所以还得回去一趟。

  此番回去,顺便也看看家里有没有什么需要打理的地方,他们当初走得急,就怕有些事情安排的不妥当的,虽说老太爷走之前也有安排,但还是怕出什么岔子。

  他们商量着到时候就让姜鱼墨回去,前些日子他只顾着陪他媳妇儿待产,家里的生意也没怎么管,都是他他爹和二房四个人在管,赵平悦怀孕,他自己倒是落得个清闲,如今也该出去历练历练,所以姜鱼墨此行,任重道远。

  只不过,眼下倒是不急,早几天晚几天的倒是无妨,不用非卡着满月的那个时间。有时候赶上谁家忙了,早几天晚几天也算是正常,他这一去,怎么着也得个七八日,所以这也是他能够享受到的最后的轻松时光。

  自从赵平悦生了孩子,赵平安就被禁止进入她坐月子的房间,甭管他们信还是不信,他毕竟还是要科举,马上就院试了,最好是避着些,别在这种正当紧的时候去碰这种晦气,左不过一个月后就又能见着人。

  姐姐那边不需要他来过问,赵平安掐着时间,差不多也到了李爷上山的点儿,便就过去了一趟。只不过他怕人家有避讳,便让在山下等他的人先去通报一声,禀明清楚得了同意才好上去。

  那人行动迅捷,瞧着就是练家子,没多久通禀完便又下了山,告诉他说:“无妨,今日来的那位客人佛法高深,正好是能够给人祛除晦气的,李爷让您上去。”

  赵平安倒是没想那么多,跟着他七拐八拐的上了山,只不过今日过去,总觉得心中有些不安,他也没当回事。

  等进去了以后,见那人一袭袈裟,眉毛垂下来长长一条他才认出,竟是去年他跟姜鱼林去清鉴寺烧香解签时,住持带着他们去见的那位方丈。

  这可就……握了个大草。

  见赵平安见着人时有些呆愣,李爷还问他:“怎么了?昨晚没休息好?”

  赵平安点点头:“我姐姐夜里生了,确实没睡好。”

  李爷接着问道:“男孩女孩?”

  “男孩”

  “可取好名字了?”

  “不曾”

  “不如让高僧帮忙取个名字?”

  赵平安瞪大了眼,有些受宠若惊:“怎好麻烦方丈?”

  李爷歪着头,有些疑惑:“你怎么知道是方丈?”

  赵平安“……”

  遭了!说漏嘴了!

第一百三十六章 真是方丈给取的名儿,……

  赵平安看得出来, 李爷绝对是位身份贵重的主儿,而且在这一点上,他从未掩饰过。

  不仅如此, 方丈与这李爷应当是熟识的,不然也不可能请得动清鉴寺的方丈上门来讨教佛法, 要知道去年他跟姜鱼林过去的时候也是因缘际会赶上了。

  所以,对于李爷所提的这个问题, 赵平安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是应该说方丈帮忙解过签算过命呢,还是应该告诉他自己脑子里有人在说话?显然都是行不通的。

  他纠结了好半天,方丈自然看得出他的为难,最后还是方丈给解的围:“这位小公子兴许是听过老衲的讲座。”

  毕竟佛法高深, 佛门弟子确实会有讲座, 针对平民的讲座也会举办, 也好劝人向善。

  李爷有些怀疑,继续问:“是吗?”

  赵平安头点的跟小鸡啄米似的:“是是是”

  “讲的什么?”

  赵平安一愣, 他哪里知道讲的什么?况且他平常又是个不看佛经不看讲座的,脑子里只有一句“不行而之生而知之”在盘旋, 这还是当初签上说的一句话, 他给记了下来。

  巧了, 方丈也正好想到这里, 当即, 两人异口同声道:“不行而之生而知之。”

  李爷其实还有些不明白,若是去听的讲座那记得也是常理,方丈又是又如何清楚这内容,不过此时他也不好再打破砂锅问到底,便假装自己是信了,紧接着又问:“这句在佛法上解释起来是什么意思?”

  也是苦了方丈, 又是一番讲解,只不过这一次他主要是针对这句话来进行解释,不像上次,还得针对于赵平安脑子里有人说话的事儿来进行回复。

  方丈讲到:“有些人天生就懂得许多道理。”依据这个又举了许多例子,都是少年成名的英才。

  “每隔几十或几百年,到了动乱或是到了一些特定的时机,上天便会降下英才进行一次大清洗或是改进……”

  听到这李爷似是有些心有所感,还接道:“也不知咱们这一朝会不会有这样的人?如今这民生确实也需要改进。”

  方丈老神在在的坐着,一脸的和蔼,劝道:“不要急,会有的。”

  “嗯”

  方丈毕竟年龄也大了,眼珠子也比以往要浑浊得多,说出这话时,他还有意无意地老往赵平安身上撇,看得赵平安有些毛骨悚然,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

  他也不是怕,就是莫名有些瘆得慌,感觉整个人就像一块透明玻璃,毫无秘密可言,不过他俩这番眼神沟通,李爷倒是没有瞧见。

  说完这“生而知之”,后来又提到了给孩子取名的事儿,方丈找他要了赵平悦、姜鱼墨还有这孩子的生辰八字。

  但这生辰八字都是隐秘,平常也不会有人去特意记这个,而且赵平安都是记他们的生辰,具体什么时间出生的,他也不太清楚。好在方丈佛法高深,知道他为难便又言:“记不得八字说生辰也可。”

  赵平安也都如实告知,而后,方丈还问起赵平安的生辰八字,这个他倒是清楚,当初他出生的时候可是听产婆报过时间的,所以他自己的还有他外甥的生辰八字都好算。

  李爷屋里纸是现成的,方丈让人拿了支笔,又吩咐人磨墨,他需要记一下,但是磨墨又太麻烦,赵平安想也没想就直接从怀里掏了支炭笔出来,方丈看了一下什么也没问就写了起来,一边记一边口中还默念着,想来是在计算。

  李爷和赵平安都没有没有打扰他,就在旁边慢慢的等待,屏气凝神,一直到方丈搁下了笔才算完。

  方丈吐了口气,而后道:“大凡至简,大巧若拙,不如就叫长生吧!”

  “长生?”

  赵平安看了一眼李爷,又看了一眼方丈,有些别扭,但还是直言道:“这名字会不会大了。”

  事实上,有的人名字若是起大了,八字命理压不住,对人是没什么好处的,多灾多病也是常有的事情。俗话说“贱名好养活”,赵平安还记得他姐的李家庄里有人叫招娣,还有人叫茅厕、木桶,这类的贱名儿不在少数。

  李爷摇了摇头:“方丈这么说自然是有道理的,说明这孩子的命理压得住这名字。”

  方丈也是笑眯眯地应道:“不错。”

  赵平安知道他们是好心,只敢口上答应,他也不确姜家人愿不愿意用这个名字,毕竟姜家素来都是以辈份去取名,有些人家有这个讲究。

  当然,用辈份取名也是有好处的,同宗碰见了能续得上,就比方说分居两地的两个人,若是名字前两个字相同,那么这两人极有可能祖上是同宗。既是同宗,认个亲还不是该的,所以这取名以辈分来取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对于方丈这番好心,赵平安心中甚是感激,不过方丈今日本就是奔着李爷过来的,他也不好去耽误人家太长的时间,便只在旁边听他们讲佛法,除非问到他才开口,不问绝不开口。

  方丈说得多,时有提问,赵平安的有些观点倒是很合他的心意,他在此处待了也有将近两个时辰的时间,方丈也有些乏了,便说要回去,李爷也派了钱智去送送。

  赵平安一开始还不明白方丈年龄都这么大了到底是怎么上的山,还想着是不是用担架抬他上来,直到看见他健步如飞的出门,赵平安才知道是自己思虑的太多。

  临走的时候,赵平安也出去送人,方丈还从怀里掏了张符递给了他,让他贴在家里,随后又低声在他耳边说了一句:“小公子福泽深厚功德无量,这世上有许多事是说不清的,凡事不可太过勉强,问心无愧即可。”

  赵平安拜谢:“多谢方丈指点。”

  没多久,赵平安也要回去,李爷还提醒他,让他明天记得过来,马上也到了平安该考试的时间,他也有些事情要交代。

  “好”

  等回去了以后,晚饭间,姜家人一整天都沉浸在得了孩子的欢喜当中,姜鱼墨还兴高采烈地跟他们讨论哪个名字好。

  “这一辈儿排的是兆字辈儿,我觉得姜兆月,姜兆鸣都不错,奶奶你觉得呢?”

  姜大爷补充道:“兆云也好”

  老太太笑眯眯的开口:“都好,都好……”

  赵平安也插了句嘴:“叫长生如何?”如今他也大了,又是童生,自然也是有话语权的。

  老太太想了想:“长生这个名字倒是挺好,但是咱家一向是以辈份来取,这名字是你取的?”

  “这倒不是”,说起这个,赵平安又提起了方丈给取了名字的事情。

  “你说谁?哪位方丈?”二太太惊呼。

  “就是清鉴寺的那位方丈……”

  二太太深吸了一口气,旁人不知道,她可是知道的,她一惯信这些,虽然来这郡里没多少时日,但这寺庙她可是跑了不少。

  当然,二太太平日里喜好寻仙拜佛,知道也不奇怪,他们自然也都清楚,这件事她确实比旁人有话语权。

  一听是清涧寺的方丈给取的名,二太太赶忙与老太太解释:“早就听说清鉴寺灵验……”这方丈是何许人?身份又是如何贵重?她滔滔不绝的说着,给老太太说得一愣一愣的。

  最后她又总结道:“娘你信我的,就用这个名字,能得方丈赐名也是这孩子的福气,辈份什么的也可以暂时搁置,当然,娘要是不信,回头可以出去打听打听这方丈是如何的佛法高深,寻常人连见都难见到,也就是平安福气大,能碰着人,还得了赐名……”

  老太太听是听明白了,众位也都听明白了,但这孩子也不是老太太自己的,她还得征求她儿子孙子的意见。

  大房人互相看了一看,姜大爷开口道:“不然等明天先去打听打听再决定,反正也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