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科举种田 第267章

作者:酸茄 标签: 玄学 穿越重生

  他这么一说,几人倒是想起另一个事儿。

  “唉!这衣裳谁送的来着?”

  “我知道我知道,是罗将军帮忙带来的,至于那人……好像是三嘉宁郡新上任的知州,叫赵平安的。”

  “原来是那位新任知州,我也听说了,那可是位少年英才,十五岁就中了状元。”

  “嚯!这么年轻就能中状元,古往今来第一人。”

  “……”

  一群人说起新任知州赵平安,兴奋不已,分分钟就将他的基本情况拼凑了出来。

  可他们这一说,梁康却想起另一个问题:“不对啊!”

  “哪里不对?”众人问。

  隐隐之中,几人竟将梁康当成他们中的智者,起码从头脑上来看,他们比不过梁康。

  “你们不觉得有问题吗?咱们少帅收这赵大人的东西怎么这么高兴?”梁康道。

  “还别说,这中间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几人琢磨着,忽然有人出声:“这倒是让我想起了一件事儿,以前我们村里就有个汉子,不爱去青楼楚馆,偏爱往那小倌儿馆里钻……”

  有人不解:“小倌儿馆是什么?”

  “咳咳!你还是不知道的好。”

  场面凝滞了许久,才听见一人压低声音,小声道:“唉!你们说,咱们少帅不会是喜欢男的吧!”

  “嘶——”

  “这话可不敢乱说……”

  “随口说说罢了。”

  “此事不许外传,都听见了吗?”

  梁康见着场面不对,急忙起身扭头就走,边走边道:“我什么都没听见,我还有事,先行一步。”

  “我也没听见。”

  “我也是……”

第三百零二章 风生水起,走上人生巅峰……

  军营里风言风语满天飞, 基本都是围绕着薛祁的,有说他那方面不行的,也有说他不爱女子的, 说什么的都有。

  他们虽不敢在薛祁跟前置喙,但这话没多久还是传到了几个将领耳中。

  若是换作往常, 对于这样的风言风语他们只怕听一听,过一过耳朵, 一笑了之也就罢了,只当是无稽之谈。

  但如今细纠起来,这无稽之谈……似乎还真有几分道理。

  尤其是罗青山从三嘉宁郡回来后与他们说起那犀角匕首的事情后,几人更是觉得自己猜对了七八分。

  喜欢男的就对了, 那之前的事就好解释了。

  至于少帅的性向问题, 几人接受的还算良好, 毕竟官宦人家养娈—童的事不胜枚举,别说他喜欢男子, 就算是喜欢人妇他们也不敢有什么意见。

  于是乎,七月初那阵儿, 老王几人特意挑了个细皮嫩肉的十几岁男孩来, 偷摸把人送进了少帅帐中, 还特意嘱咐一定要给少帅一个惊喜……

  本以为此举会得了少帅的褒奖, 殊不知面临他们的是一夜征程。

  等着听喜讯的老王几人没等到褒奖, 却等来了一顿训斥:“王猛,许幻山,雷云,张小虎,未经允许领外人入营,罚你们几个绕着军营跑二十圈。”

  “二十圈?”老王惊呼。

  若以为这二十圈容易那就大错特错了, 北大营驻军八万余人,二十圈……那可是会死人的。

  “怎么?嫌少?”薛祁黑着脸,厉声道。

  如果按照规矩,寻常带人进军营罚的倒没这么重,可今日不同,他只是不想说破了闹的大家都难看罢了。

  任谁回了帐要休息,打开被窝见里头多了个脱的光—溜溜的少年都坐不住,二十圈,已经是他最近心情好发善心了。

  老王四个委屈,他还委屈呢!

  谁能给他换一双没看见过这情形的眼睛……

  但薛祁不说,不代表营里的人就不知道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明里是说他们带人进来,暗里是骂他们暗度陈仓。

  咋说呢!这几个就是活该。

  他们底层只是随口说说,谁知道他们是真敢做啊!

  行动真够快的。

  至于罗青山,这事儿他没掺和进来,也是后知后觉,老王几个本来还想着让他帮着求情来着,罗青山还想着要不要出言,但一听说这四人干的这蠢事儿,别说是求情,罗青山恨不得生吃了他们几个。

  送男孩进少帅帐篷,亏他们敢做的出来。

  当初怎么不把他罗青山给送进去呢?

  呸呸呸!

  脑补了一下,想想他要真被送进去的下场,罗青山不禁打了个冷颤。

  他觉得,如果那晚出现在少帅帐内的真是他,只怕少帅会剁了他吧!

  不知怎的,想到这里,罗青山心里还有些发酸的疼,胸口涨的难受。

  他想,少帅,或许只是喜欢赵大人。

  与性别无关……

  总之,今晚薛祁这命令一出,随着老王几个长跑征程了一夜,“谣言”也不攻自破。

  只是第二日,老王几个在床上躺了一整日,腿酸了三天

  此事过后,再无人敢多嘴置喙少帅的事。

  日头愈发炙热,转眼间,七月悄然到了。

  七夕,又是赵平安的生辰,若是换了往年,不是姜家给他过,就是他师傅给他过,礼物也是一堆一堆的收。

  但今年不行。

  由于前两个月的大清洗,知州府上不光是积存了两个月的事务,还有新务要处理。

  且除了他以外,三嘉宁郡还有许多官位才刚刚补缺到位,还得慢慢协调,这都需要时间。

  要知道,他还只是个新手,不仅要学着处理,还要了解这里的情况,针对性的去做。

  他如今做事,代表的不只是他自己,还得考虑三嘉宁郡的老百姓。

  稚童要学会行走,他也要学会成长,做官不比在国子监听课,他也不再是从前仗着有人做后盾有人给收拾烂摊子便不顾后果往前冲的少年。

  一到这种时候,赵平安恨不得自己能有三头六臂,哪还想的起什么生辰不生辰的。

  明年再过也不迟。

  好在知州不用审案,按他的话说,主要是负责统筹和管理工作,如果按照他上辈子的官级,那就是一个市的市长。

  说十五岁的知州,他可能感触不大,但若说十五岁的市长,赵平安怎么想怎么得意。

  嘿嘿!算一算,他这重生一遭,也算是风生水起走上人生巅峰了吧!

  虽说忙是忙了些,但越到后头他就越觉得顺手,想来这经验也算是累积到位了。

  一直到九月中旬,接连忙碌了三个月的赵平安才终于得了些空闲,能好好歇着,但紧接着,西北姜鱼林那边也迎来了棉花丰收的喜讯。

  这是棉花开始推广后的第一波收成,在试点的几个地方中,就数西北的收成最好,自然,姜鱼林也得了陛下的赞赏,还登了朝廷的邸报发往各处。

  得了消息的赵平安不禁想笑,他鱼林哥这次是借了西北气候的东风!

  西北地区的气候本就适合棉花种植,甭管谁去,只要不瞎折腾都是一个结果,要不,西北上辈子也不会成为棉花种植的一大基地。

  赵平安手里捏着邸报,支着脑袋坐在太师椅上,乐个不停。

  姜鱼林还老说他运气好,他瞅着姜鱼林运气也不差,这一路走来,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走到哪都有贵人相助。

  从前有王大人和他师傅照拂,如今连这西北气候也特别关照他……

  这也是一种本事,不是吗?

  他运气好,但总惹争议,喜欢他的力挺,不喜欢他的斥责,但姜鱼林却是一路的顺风顺水,到哪儿都不招人恨,嫉妒作祟者除外。

  赵平安这么一想得了个结论出来:果然,长的好看总是得天独厚些。

  不过他有一点比姜鱼林要强,起码他有个国色天香的未来媳妇儿,姜鱼林二十四了,婚事上面至今还影儿都没有,给二婶儿愁的不要不要的。

  想到这赵平安就想笑,就让姜鱼林这匹孤狼单着去吧!他反正是不会跟他论这个先后的。

  不过在处理公务上面,他也不能松懈,北疆不比西北,西北民风淳朴,地广人稀,姜鱼林弄好一个棉花不闹出大岔子就够了。

  但北疆不同,北疆的土壤尤为肥沃,除了冬季气候极冷之外,照目前来看,旁的没什么特色。

  没办法,今日不同往日,尽管气候差不多,但这并不是他上辈子记忆中的东北。

  不过没关系,好些东西都在他脑子里刻着,这是他最宝贵的财富,在他看来,他上辈子的经验就像个无底洞的大宝库一般,任他予求。

  从前他就是个孩子,顶多家境还不错,但能做的毕竟有限。

  如今不同了,可发挥的空间扩大了许多,就好像他从前只能看见井底的那一小块天空,如今跳出了井里,顿时海阔天空。

  十一月,入冬,赵平安接收了一批自西北运来的棉袄,这是棉花收成后姜鱼林雇手底下的百姓代为加工的。

  因为帮忙加工的都是女子,朝廷给拨银子,倒是带动西北女子的劳动力和经济水平,也因为此,西北女子的地位上升了不小。

  当然,关于这批物资,赵平安只是接手,这批棉袄的最终归宿是北疆士兵的身上,但不管归处是哪,看着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在物资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赵平安还是难免高兴。

  十一月,冷空气来的极快,好在衣裳分发下来没有耽搁,毕竟,不管是从源头的姜鱼林,还是经手的赵平安,乃至收尾的薛祁,三人算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在谁手上卡着都没这个必要。

  等衣裳上了身,最初还有些冷飕飕,但很快,棉花的保暖特性就发挥了出来。

  士兵们抖抖嘴唇,心道:这不比从前用的絮子强?

  说句叫人心酸的,这是北疆士兵头一回穿这么暖和的衣裳,哪怕是未从军时,许多士兵也是这么冻过来的。

  去年,赵平安虽然也给薛祁送过一批棉衣让他分发给手下人,但因为产量问题,数量总是有限,能分到的都是有品级有官职的。

  也没什么不公平的,在这个人分三六九等的社会,底下人就算看见了,知道了,也会觉得这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