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科举种田 第268章

作者:酸茄 标签: 玄学 穿越重生

  时代就是如此。

  人的悲喜总是不尽相同,对于赵平安来说,可能他经手的只是一批军用物资,但对于北疆的战士而言,这一件衣裳或许就能叫他们冬日少冻死几个兄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到底,人贪图的不就是一个吃和穿?

  拿到保暖的新衣,士兵们心里也高兴,难免要对西北的姜鱼林感恩戴德,若不是他,今年冬天只怕如往日一般难熬。

  这话不知怎的就传到了薛祁耳中,本来嘛!他们感恩戴德也不是什么坏事,更没说什么坏话,自然不会避讳。

  趁着有一晚士兵们聚在一块儿烤火,薛祁出了帐子,有意无意提起这事,也勾的士兵们有意无意的说起了姜鱼林。

  见他们上道儿,薛祁只道:“别光顾着感谢姜鱼林,这棉花能普及,三嘉宁郡的知州,也就是你们常提起的赵大人功劳也不小。”

  士兵们不解:“这不是姜大人的功劳吗?跟赵大人又有什么关系?”

  随口的闲话罢了,少帅难得与他们底下人交流,便你一句我一句的说了起来。

  “你们不知道?”薛祁故做惊讶的问道。

  “知道什么?”众人仍是不解。

  “姜大人跟赵大人是兄弟俩,自小一块儿长大的。”

  在众人目瞪口呆的眼神中,薛祁读懂了他们眼中的意思,随即又极为自然地补充了一句:“你们是不是想问本少帅是怎么知道的?”

  众人纷纷点头。

  只听薛祁随口道:“哦!忘记告诉你们了,赵大人与我是同窗,是过命的交情,所以,我与姜大人,还算熟悉。”

  或许薛祁自己都没留意到,说这话的时候,他表情中甚至还带了七分得意和三分高深莫测。

  众人听了,一脸幽怨“……”

  不知为何,总觉得少帅是来炫耀的,偏偏他们没有证据。

  好气!

  至于罗青山,听到这些话,他脸都要抽抽了。

  少帅也真是的,这种事情也不早点说,

  原来少帅与赵大人只是同窗啊!还害他误会了好久……

  而没过多久,似乎是给薛祁的话提供有力证明一般,上头的褒奖也下来了,主要就是把姜鱼林和赵平安功劳给扩散出去。

  朝廷也是需要宣传正面人物的,而且,对于自己亲徒弟,魏帝毫不吝啬,这可是能载上史册的机会,自然得给他徒弟留到最关键的时候。

  他憋了这么久,可算是能说了。

  鉴于两人都是刚上任,功劳先且记上,等俩人任期满了再回京受封。

  不过经过这一遭,赵平安的名头又增了几分,原本,他离开京都三个月,不少京都的百姓都快忘了他了,结果这么一闹,被赵平安这个名字支配的记忆又再度袭来。

  提起这个名字,不少官员咋舌:原本赵平安刚上任就是五品,已经是开了先例了,如今,这功劳再一添,只怕这记录还要再继续破。

  只怕等他再度归来,连上朝的资格都有了。

  想上朝,那可得是四品,而到那个时候,只怕这这小子还不满二十……

  想到这里他们心口就难受得很,平安平安,他自己倒是平安了,却难为他们这些人这几年都不能平安。

  不外乎别的,真就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跟这小子比起来,他们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但这也只是私下的一点小心思罢了,起码大魏在变好,不是吗?

第三百零三章 一人挑了一个部门……

  天冷了, 尤其是北方的天,屋里若没有取暖的设备,在这种零下几十度的天气, 是真的会死人的。

  对于三嘉宁郡的百姓而言,比起吃穿, 取暖也是一大生计。

  京都人取暖多是用炭,但三嘉宁郡大多是烧炕, 毕竟气候不同。

  但烧炕还有个问题,柴火要存的够够的,若是碰着冷冬,长冬, 亦或是柴火受潮, 这柴火也是会断的, 更何况说有些家庭没有火炕,只能靠火盆取暖。

  所以, 与冻死相比,冬日因在屋内烧柴而去世的也很是不少。

  最近, 百姓们大多猫冬, 不大出门, 所以知州府事情要比往日少的多。

  没办法, 外头天冷, 老百姓们大多都选择在屋里待着,两口子一男一女能在屋里做什么,用屁股想都知道,肯定是造娃呗!

  这也是三嘉宁郡每年十月上下产婆都比较忙的重要原因,时常是刚给这家接生完又给那家去接生。

  而这些日子,赵平安一直在研究一样新的物事, 是他上辈子见过一种锅,煮饭取暖功能兼具,还不会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或许不如火炕带来的温度高,但优势却不小。

  图纸他已经递上去了,刚通知他做好。

  此时,摆在赵平安面前的是个铁质的锅灶,整体呈方型,上头可以煮饭,中间可以烧火,最底下是乘灰的地方,整个锅灶,长长的管道高高立着。

  说起来,这种锅灶家家户户本该都有,但经他手改良过却有一点不同,起码燃烧时没什么炭气,即便是有,也会顺着管道出去。

  不过铁质品在这个时代造价并不便宜,所以赵平安还准备了个砖土垒成锅灶的图纸。

  东西准备好,再经过一番试验,很快,这能取暖的锅灶便流通到了市面上。

  而此时,京都,皇宫。

  距离赵平安离开有小半年了,长生也被接进了宫来陪太子读书,而在这期间,对于赵平安的消息,魏帝一直在关注。

  御书房内,处理了一上午公务的魏帝闲暇时还问起了赵平安的消息。

  “平安最近怎么样了?”魏帝喝了口茶水,随口道。

  钱智:“回陛下,有薛少帅照应着,赵大人自然是一切都好,不过,听说赵大人最近还捣鼓出一种炉子,能取暖连带着做饭的,广受好评。”

  魏帝听着钱智的回话,并没有将此事当成多大的事,只是笑笑:“他倒是能折腾,不过,只是弄个炉子出来,终究是小打小闹罢了。”

  钱智欲言又止,被魏帝看了个正着,只管让他有什么说什么,两人在一块儿久了,不拘那些。

  有陛下发话,钱智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说起来,赵大人这事儿表面上看起来虽然是小打小闹,但是这锅灶推广出去以后,百姓却是切身体会到了实惠,如今,北疆包括四周受益的百姓都对赵大人赞赏有加呢!”

  “哦?”

  见陛下来了兴致,钱智便继续解释道:“北地严寒,取暖是大事,要事,赵大人弄出来的这锅灶,不光是能烧火,煮饭,还不容易生了炭气,最重要的是,省柴薪,对百姓而言,这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好处。”

  魏帝讶然:“竟是如此……”

  “不过赵大人最得人心的不光是这一点,他原先只是打了一批铁质锅灶,能买得起的人家并不缺那点柴薪,反倒是京都的百姓用着更顺手些。”说到这,钱智嘿嘿一笑:“说起来,臣家里也备了一个,平日屋里用着烧开水倒是方便。”

  京都气候不算太冷,弄个烧热水的锅灶在屋里头温度正合适,取热水洗漱也方便些。

  魏帝却不管这些,只顾着问:“那后来呢?”

  “后来,赵大人又弄了一份砖土垒成锅灶的图纸,直接将这锅灶的图纸分发各地,让各处的官府去教百姓怎么垒……”

  魏帝总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钱智点头,可不就是这话吗?

  虽说官府每年也会偶尔资助那些穷苦人家,但总是治根不治本,赵平安这一手倒是玩的溜,既得了实惠又得了名声,两相不误。

  转眼间,到了来年开春。

  等魏帝再问起赵平安的事,钱智只道:“陛下好眼光,赵大人自打上任以来,励精图治,一直没闲着。”

  “他又干什么了?”

  钱智捋着手指头,一件件说道:“冬日里趁着闲时研究了几桩陈年旧案,帮着抓住了几个罪犯,其中还包括一桩连环杀人案……”

  “而且,马上不就要开始播种了吗?底下人说他又在研究什么压井。”

  说到这里,魏帝神情一顿:“压井是什么?”

  钱智摇摇头:“不太清楚,只说是比井方便,压一压就能出水。”

  一个说得迷迷糊糊,一个听得迷迷糊糊。

  三言两语终究太过笼统,魏帝思来想去还是不知道这压井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便很快终止了这个话题。

  开春得的这消息,直到炎炎夏日,等到这压井都普及到宫中了,魏帝才知道这东西到底是个什么。

  有一日清晨,魏帝自后宫出来,随处转转,结果就瞧见一小宫女对着一个立起来的小铁架子弓着身子上上下下。

  魏帝好奇,离近了才瞧见,这小宫女正两手握住铁架子的把手一下一下的往下压,而随着他的动作,那铁架子的管道处也开始涌出一道粗壮的水流。

  “这是何物?”魏帝忽然出声。

  小宫女扭头,见是陛下,慌不择乱的跪伏在地,行了礼后才回说:“回陛下,这是压井,压一压就能出水。”

  说着,她还跟着展示了一番。

  说起压井,魏帝这才想起春日里还与钱智说起过此事,可谁能告诉他,为什么这压井都普及到了宫里他竟然才刚知道。

  气愤之余,魏帝屏退了众人,对着那压井身体力行了许久,等玩够了才回去。

  而他不知道的是,他走以后底下人还说呢,太子跟陛下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连兴趣爱好都一样。

  要知这压井刚普及到宫中时,太子带着长生也就此物身体力行了许久……

  等到魏帝回了御书房,再见到钱智,不免要问起此时:“这压井都普及到宫里了,为何从未有人告诉过朕?”

  钱智不解:“陛下,这压井省时省力不怕受冻,比之水井安全性高了不止一星半点,这不是件好事吗?”

  魏帝黑了脸:“朕说的是这个意思吗?”

  “那陛下的意思是?”

  “平安已经研究出此物,为何不提前知会朕?”

  “陛下,这是工部的职责,所以……”

  钱智想说,这点小事还不用特意禀报,但看着陛下的神色,这话他说到一半便住了口。

  “下次,凡是有关于赵平安的折子直接送到朕这来,朕亲自过目。”

  钱智“……”

  这偏心偏的。

  但他最终还是回了个:“是”,陛下要任性,他这个做臣子的也阻拦不了。

  而在这一年,昭和十六年,除了锅灶,压井,赵平安还干了件大事。

  改良沤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