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文工团小厨娘 第163章

作者:甜久 标签: 甜文 年代文 穿越重生

  如此一来,一天一筐从制作到贩卖,只用花五个小时,每天的压力算是彻底降了下来。

  顾安回家就把在学校门口看见顾芊的事儿告诉了父母,翌日,张丽华带着没工作的大嫂二嫂来了大塔巷,给顾芊煲了一锅乌鸡汤,顺便的意思就是催生一把。

  当初顾芊从文工团辞职,张丽华当然不同意,就是顾民顾业兄弟俩,也没法赞同她的做法。

  不过顾家人得知消息的时候,顾芊已经辞职成功,那一段日子顾家小院儿上方时常愁云密布,街坊邻居虽然平时挺友好,可人性使然,私底下免不得议论此事。

  看好戏的偏多,真正为顾家赶到忧心的少之又少。

  尤其是老吴家,前些日子娶了个干部儿媳妇,儿媳妇还怀了身孕,双喜临门,再一听顾家的糟心事儿,激动地就差没买几串鞭炮放。

  只是不曾想,没过几天,街坊邻居们突然收到张丽华的消息,说是女儿和女婿每个月都要给她送什么养老费,一个月三十块钱呢!

  紧接着,好几个大兄弟往顾家搬粮食,米面油蔬菜粮食种类齐全,直叫人看得眼花缭乱。

  别说邻居了,就是张丽华一家老小都被这阵仗吓得一个激灵,赶忙找到蒋海朝两口子询问情况。

  这才晓得,原来啊,张丽华她女婿辞职后倒卖粮食去了!现在政策出来,他这行是合法的,每个月赚的钱比在文工团上班多好几倍。

  所以,从十二月辞职到现在四月份,蒋海朝那边每个月都会定时给张丽华送三十块钱,再加上各种杂七杂八的蔬菜粮食,一个月下来,张丽华两个儿子赚到的工资居然没地儿花了!

  就这日子……先前还看好戏的邻居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不仅如此,明里暗里不知多少人跑来想跟张丽华拉关系,企图让她到女婿面前美言几句,带他们一块儿上岸,这赚钱哪能一个人赚呢?

  张丽华小事不含糊,大事更不含糊,她女婿凭本事赚到的钱凭啥要带你们?

  之前说风凉话看好戏的时候,她可全都看在眼里,现在来套近乎,直接两个字:“没戏!”

  来到大塔巷,顾芊正好在准备下午出去摆摊的食材,米糕刚上锅蒸上,她妈就带着大嫂二嫂串门来了。

  “海朝不在呢?”

  “妈?嫂子?你们怎么来了?”顾芊上前迎接,迎面递过来一只搪瓷盆。

  隔着盖子就闻到一股肉香,顾芊接过,放到桌面再揭开盖儿,哭笑不得:“妈,大老远的送鸡汤过来做什么,多重啊,我这里天天都不缺肉呢。”

  顿顿有肉,做饭还得关紧大门,生怕被邻居看见要说闲话。

  “海朝多疼你啊,我当然知道你不缺,这是你妈我专门给你炖额外的补身子呢!”

  顾芊给三人端来椅子:“先坐,我厨房里还蒸着米糕,进去添把柴。”

  顾芊柴添好出来,手里拿了四副碗筷:“一起吃吧,我一个人吃不完。”

  大嫂二嫂连连摆手:“可别,这是咱妈专门给你炖的鸡汤!不是说了给你补身体的嘛!”

  顾芊一头雾水:“补什么身体,我没病啊。”

  两个嫂嫂不约而同捂嘴笑,看向她的肚子。

  顾芊瞬时无语,舀了两块肉到碗里,无奈道:“妈,感情你又来催生呢?”

  不仅自己来,还把两位嫂嫂给带来了。

  张丽华呵呵笑:“来看你,催生是顺便的事儿!”

  一口鸡肉入口,味道还不错,挺鲜,料足,加了干香菇,看样子是煎过再煮的汤,鸡肉煎地金黄,油也比以前舍得放。

  “不是说了吗,生孩子还早,最近三四年我根本没有怀孕的打算。”

  张丽华不赞同地望向她:“早啥?你妈我十几岁就生你大哥了。”

  “妈,现在都快80年了,早不是你年轻的时候。”

  “是是,你们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可你妈我是真盼着你生个小娃娃,做梦都盼。”

  顾芊揶揄的目光对上张丽华:“你都有顾安顾静了,还盼什么呀,倒不如回去多催催二嫂呢。”

  一旁的二嫂躺着也中枪,忙摆手:“我可不是不要,这不是死活没怀上吗。”

  “是啊,你嫂子又不是不想要,人这不是没怀上吗。”张丽华难得帮她说话。

  顾芊打趣地笑她:“二嫂,现在你和我二哥都有单独的房间了,随你们折腾,再怀不上可就是你们的问题了哈。”

  刘萍脸蹭的红成煮熟的虾:“你个小妮儿!结了婚果然不一样,胆子都变大了,说啥害臊话呢!”

  顾芊笑笑,不置可否。

  “你们今天来是有什么其他事吗,大老远跑过来就为了送这盆鸡汤?”

  张丽华摆头,眉梢略显严肃:“当然不是。我是听顾安顾静说,你跑他们学校门口卖什么……米糕?有这回事儿不”

  “有啊,怎么了?”

  “还真是?我说你,摆摊像什么话,海朝一天不是赚老多钱吗,你咋还去摆摊?他让你去的?”

  “不啊,我自己想去的,一直待在家里多无聊。”

  “咋会无聊,都嫁人了,好好伺候你男人,家里家务活一堆咋还能无聊?我看你是不会享福哦!”说起不会享福,张丽华对女儿也是埋怨:“你婆婆不是一直劝你俩搬到总后大院吗?那么好的环境,你说你咋不去?偏偏喜欢待这种小破院儿,二十年还没住够?”

  顾芊吐出骨头,毫不在意道:“我知道总后大院好,所以我和海朝现在在努力呀,多攒点钱以后搬到比总后大院更好的地方。”

  张丽华戳她脑门,好笑道:“整个鹿城哪里还能找到比你婆婆那房子还好的地儿?你找个给我看看?”

  “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嘛……反正我不跟他们住。”说罢瞥她一眼,凑过去,嗓音压低:“妈,当初你嫁给我爸之后,家里不是也有婆婆?那日子过得舒心,还是她死了之后你过得舒心点?”

  说起婆婆,张丽华气就不打一处来。

  “那老东西能跟你婆婆比?”早年张丽华不知受了自家婆婆多少气,好在是死了,不死的话她直接称呼她为“老不死的”。

  “是不能比,但总归是婆婆,跟婆婆住哪有我和海朝单独住来得自由。”顾芊怕跟她扯下去扯个没完没了,忙转移话题:“算了,不说这个了,妈,跟你说哈,你别看我现在跑人学校门口摆摊,你知道一天能赚多少钱不?”

  “多少?”张丽华的注意力果然被她勾走。

  顾芊手伸出来比了个三:“最少也有三块钱吧。”

  “啥,这么多?”张丽华跟俩儿媳对视一眼,瞧出惊讶的意思。

  “不是说卖米糕吗,那米糕一个才多少分,能赚三块?”刘萍表示不信。

  吕安秀也纳闷:“一天三块钱是利润吗?那一个月岂不是九十块钱啦?!”

  “嗯哼。”顾芊眨眨眼,笑容愈发意味深长:“所以你们知道我为什么会选择辞职了吧?”

  “这……”三人面面相觑,如果真按照一天三块钱来算,这可比待在文工团划算多了!

  就算文工团能每天带三盒饭回来,那三盒饭能抵多少钱?能有到手的钱来得划算吗?

  见到几人惊恐的表情,顾芊继续说:“海朝天天乡下城里来回跑,每天不知道看见多少农民进城售卖农产品呢,去年年底就开始了,都来咱这儿挣钱。咱城里也好多返城知青摆摊做生意,就四里堂那片巷子,好多人呢。”

  78年左右,返城知青大波涌入城市,人口比工作岗位还多,就是扫大街的工作那都供不应求,剩下没工作的知青怎么办?难不成在家等死?

  群众本就叫苦不迭,正好这政策出来了,还能坐得住?

  最早一批创业的其实大部分也是返城知青,与其坐吃山空不如放手一搏,抱着这样的念头才能坚持不是?

  “啥,这么大胆?就不怕被抓?”张丽华惊讶道。

  “政策都下来了,怎么抓?”顾芊反问。

  张丽华眼珠子滴溜溜一转:“哟,这可了不得了,不用担心被抓,一天还有三块钱,这样的好事儿谁不乐意干?”

  “是啊。”所以她这不是出来了吗。

  “可你不是返城知青呀!”刘萍脑子一时还没转过来。

  顾芊笑出声:“我现在没正经工作,跟返城知青有什么区别?”

  说罢撞了一下吕安秀的胳膊:“哎大嫂,你和二嫂在家没工作,要不也来摆地摊?”

  一个人富不如大家都富,要不然等以后顾芊发达了,她嫂嫂们看见怕是心里不平衡

  或许现在家里几个嫂嫂还能受制于张丽华,等张丽华老了以后可不一定了。

  倒不如给他们分分肉,避免日后麻烦。

  这世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

  只要家里有钱,很多烦恼和争吵都能避免,现在她带着嫂嫂做做生意赚点钱,有往家里也能安生一些。

  这么一想,顾芊灵光一闪。

  正好最近自己一个人做米糕累死累活,这现成的劳动力不是来了吗?

  于是乎,热络地拉起大嫂二嫂好好分析了起来。

  两人虽然不怎么懂做生意,却听得津津有味,尤其是说到日收益的时候,两只眼睛绷地死紧。

  张丽华见状纳闷了,明明是来劝顾芊当家庭主妇,咋叛变了?

  吕安秀眼里闪着跃跃欲试的光:“说实话,我跟你大哥结婚之后,就没出去工作过,虽然我馋你们的高收入,可我也有点害怕。”

  “没事,多做一段时间就有胆子了,怕什么。”

  “你、你真这么觉得?我和你二嫂一点经验也没有,万一……”

  “所以我说先试试嘛,正好我这里已经开始了,你们俩要是有空,就过来帮我。”顾芊拍桌决定:“就这样吧,早上大嫂来,下午二嫂来,也可以轮流,咱们仨一起试试,最后要不要坚持,你们自己决定。”

  大嫂二嫂对视良久后,又期待又忐忑地圩口气:“那、那就试试吧。”

  张丽华:合着你们仨拿我不当存在呗?

  ……

  顾芊的地摊生意加入两位嫂嫂以后,事半功倍轻松许多。

  两位都是做惯家务活的女同志,手脚麻利,体力活都不需要蒋海朝的帮忙,两位嫂嫂直接包揽。

  当然不是白干活,工资按劳分配,两位嫂嫂只承担一些体力活,材料的成本负担以及销售都是顾芊在负责,所以按照一筐一块钱,两筐两块钱这样算。

  一天做下来最少也能赚一块,比在家里入不敷出好太多,还能学手艺,这活儿真划算。

  销售方面顾芊也会带两个嫂嫂到现场去,也不用多做什么,只需要站在顾芊身边,看看具体是怎么销售,学着点就行。

  这不看不知道,看过以后对顾芊的敬佩又上一层楼。

  还真别说,自家小妹瞧着像是靠颜值吃饭的女同志,没想到做生意半点不带含糊,学校门口男女老少挤得水泄不通,她不但不怯场,吆喝得还挺起劲。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还得成家才能知道生活的苦,为了家,脸皮再薄的人也该厚起来。

  连着在小学门口卖了三个星期的米糕,到了后面收益逐渐疲软下来,达到饱和点。

  顾芊决定开始变换场所,到厂区家属楼门口卖。

  上下班高峰期,家属楼外人流量不比学校差,只是大多居民忙于回家做饭吃饭,不会像在学校门口那样悠闲地停下来看你。

  顾芊的出现只在小范围里掀起一阵小波澜,过后人们该干嘛干嘛,也没有一个人上来问她搬个箩筐坐在这里是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