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青云路 第143章

作者:鹿子草 标签: 年代文 爽文 励志人生 穿越重生

  “去县里和市农机商店买皮带缺货,是人家农机商店的售货员帮你们联系外市农机商店调货,才买到了匹配的三角皮带,也是事实吧?”

  “嗯。”

  “既然都是事实,那你给人家商店写一封感谢信,怎么能算是弄虚作假呢?”宋恂问。

  “那已经是去年的事了,要想感谢人家,当时怎么不写信感谢?拖了一年才感谢?这也太假了!”常队长觉得这事不靠谱,哪有时隔一年给人家写感谢信的。

  “咱们没有及时写感谢信也是有原因的!社员们都比较淳朴,有感谢的话都搁在心里,不知道如何表达。我也是看到有渔民给广播电台写感谢信,才受到了启发。”

  常队长还是不太乐意,“我平时勉强算个账,做个记录还行,让我正经八百地给人家写感谢信,我哪有那个能耐!有些字还写不全呢,发出去不是丢人嘛!”

  “字写成什么样不要紧,你要是有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这样更显得咱们农村社员真实淳朴!”宋恂极力劝说,“而且,现在给人家写感谢信正当时。就像咱们公社里一样,市里的单位也是要在年底评先进的,市农机商店在咱们农村的口碑极好,但在城里并不出名。咱们在年底评先进之前给人家写封感谢信,给他们的成绩单增色一笔,没准可以助力人家得个先进集体什么的。”

  常队长猜测,他突然搞这出感谢信的名堂,肯定不是单纯地为了感谢人家。

  但是市农机商店在卖货这方面,确实做得还不错,人家做得好,他们写个感谢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他捻着烟沉默了一会儿说:“写就写吧,不过,我水平有限,写不好你可别怪我。”

  “写了就是好样的,我还得感谢你帮公社解决问题呢。”宋恂将工业办正在争取在公社开办农机门市部的事,跟他讲了。

  “你倒是早说是为了这件事嘛,早说我早就写了。要是能在家门口买到农机零件,可真是给我们省事了。”常队长答应下来,看一眼天色就往外走,“不过,感谢信的事得先放一放,队里昨晚死了一头牛,我还得过去处理一下呢!”

  死了牛可不是小事,在没有拖拉机之前,耕牛就是农村最宝贵的资产了。

  闻言,宋恂也顾不得感谢信了,一面跟着他走出大队部,一面问:“牛是怎么死的?病死的还是意外?”

  “意外。”常队长背着手叹气,“那还是一头小牛呢,平时可活泼了,干活也肯出力。结果昨天半夜起了风雨,把牛棚刮塌了,那牛犊子也不知道躲一躲,被砸死了。”

  “那怎么办?咱们队里的牛上保险了没有?”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省里曾要求全省包括人民公社在内的所有单位,必须进行财产保险。

  “我们当初上保险的时候,这头小牛犊还没出生呢。”常队长嘟哝,“再说保险公司都找不到了,去哪里要赔偿?反正已经死了,干脆给社员们分吧分吧,吃口肉吧。”

  两人赶到牛棚的时候,不少社员在清理倒塌的屋顶,还有一部分人端着盆提着桶,站在不远处,等待分牛肉。

  另有几个小男孩蹲在牛犊子身边,摸着它的耳朵掉眼泪。

  “大娃,你在那干嘛呢?赶紧过来帮我排队,我跟你爹还得上工去呢!”

  “我不帮你排队!”叫大娃的小男孩抹着眼泪回头喊,“我才不吃小牛的肉呢!”

  “你是不是傻?队长已经说了,每家能分到一斤肉。”那妇女跑过来将儿子从小牛身边拉起来,低声道,“你不吃就是便宜了别人!吃一口肉多不容易!”

  “那我也不吃!”大娃说完就甩开手臂,蹬蹬蹬跑了。

  那妇女愣在原地好半晌,想重新回去排队,又有些犹豫。

  “每家一斤肉,想多买的,可以花钱,一块钱一斤!”常队长组织社员们排好队。

  闻言,那妇女赶忙问:“队长,我不要肉了,可以给我家一块钱不?”

  “不行,想什么好事呢!”常队长摇头拒绝,“这牛死了本就是队里吃亏,你还打算让队里再给你贴点钱啊?”

  妇女被他呛得面红耳赤,端着盆往队尾磨蹭。

  宋恂追过去问:“嫂子,我跟你换这一斤牛肉怎么样?按照队里的统一价,一块钱一斤。”

  对方眼前一亮:“你说真的?”

  “真的,要是其他人也不想吃牛肉,你也可以帮我多联系几个人。”

  “你要那么多牛肉干什么?这玩意可放不住,几天就坏了。”妇女善意相劝。

  “我媳妇怀孕了,吃不下海鲜,我得想办法给她补补。”

  对方知道宋恂是公社的干部,小声说:“宋干部,一会儿分完了牛肉肯定还有剩的,你跟队里直接买也是一样的。”

  宋恂跟她道过谢,站到宰牛的摊子跟前,眼巴巴地等着买牛肉。

  于是,当天去单位接媳妇的时候,他的三轮车厢里多了二十斤牛肉和一堆牛大骨。

  项小羽掀开盖帘,看到里面红彤彤的鲜牛肉后,立马眉开眼笑。

  “你怎么买了这么多肉?从哪来的?这得花不少钱吧?”

  “没花多少钱,算是项前进那小子送的礼。”反正他把那些横财都霍霍没了。

  果真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

  没过几天,市综合公司革委会主任的案头上,多了一封来自南湾县团结公社工业办的挂号信。

  而这封信的旁边,是秘书送进来的,今天的剪报本子。

  摆在最上面的,《海浦晚报》刊载的一篇文章,吸引了她的注意。

  题为《店开在城里,心系着农村——致海浦市农机商店的一封感谢信》。

  文章作者,海浦市南湾县团结公社新城生产队大队长常存善。

第86章

  早在两天前, 市综合公司的业务科就收到了来自团结公社的这封挂号信。

  陈科长对着那份设立农机供销门市部的申请仔细翻看两遍后,就暂时将其压在了抽屉里。

  直到今天在报纸上看到那封感谢信,他才重新将那份申请找出来, 连带着报纸一起送给了杨主任的秘书。

  果然不出他所料, 还没到午休时间,杨主任就将他叫去了办公室。

  他进门的时候, 计划科的刘科长已经到了。

  杨主任还在翻阅那份报纸,听到声音便头也不抬地问:“今天的晚报上有一封写给农机商店的感谢信, 你们看了吗?”

  “看了,报纸就是我送过来的。”陈科长接话。

  “这封信写得很真实, 没有官话套话, 言语朴实恳切,甚至还能在其中找出几个错别字, 但是看得出来, 这位生产队长说的就是心里话,人家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农机商店。”杨主任抬起头来,脸上的笑容愈加明显,“这就说明,当初我们公司走城乡互助, 工农联盟的路子是正确的!全心全意为农业机械化服务, 切实为广大贫下中农服务,总有一天会得到群众的好评!”

  杨主任颇觉扬眉吐气。

  此前,市综合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五金交电, 日用杂品, 炊事用具, 针棉制品等百货。

  并不包括农机及其零部件。

  而市农机商店是她当初为了响应“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指示, 重点扶持上马的。

  不过, 农机商店在市里的地位其实是比较尴尬的。

  店址设在城市,但服务对象却是农村的农民,城市居民很少有人了解农机商店。即便是从商店门口经过,也不会过多关注。

  省市的报社,也很少将目光放在农机商店上面。

  这两年农机商店虽然得到过上级领导的嘉奖,但更像是个鼓励奖。在她心里,甚至还不比这份来自老乡的感谢信更有分量。

  有了贫下中农的认可和支持,他们公司可以在农机商店方面再做做文章。

  “主任,团结公社的那份申请你看了吧?”陈科长问。

  “嗯,你们是怎么想的?在团结公社设立门市部可行么?”

  计划科的刘科长摇头说:“南湾县已经有一个代销点了,经营状况并不理想,这两年几乎年年要公司给他们补贴。”

  “那是因为县一级的代销点都有的通病,零部件型号不齐全。”陈科长反驳。

  “老陈,你倾向于在那边建立门市部?”杨主任问。

  陈科长“嗯”了一声,将桌面上那份申请拿过来,唰唰往后翻了几页,示意二人去看。

  “团结公社将他们申请门市部的理由和条件写得很充分。”他介绍道,“他们今年由公社出面购买了不少机械设备,在南湾县算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公社。”

  “全公社包括农机站的机械,共有大中型拖拉机18台,手扶拖拉机102台,旋耕机26台,机引耙12台,双轮双铧犁20台,另外脱粒机打谷机等机械设备也很多,基本每个生产队都有2-3台。以他们的机械化程度来看,设立一个门市部是可行的。”

  刘科长翻看着申请书说:“虽然他们的机械设备不少,但这份申请书上说的是开设一件与市农机商店规模差不多的门市部。这不是天方夜谭嘛?市商店里光是产品种类就有五千多种,他们那么小的一个公社,根本就支撑不起这么大的门市部。”

  “那倒不一定。”杨主任突然插话,“团结公社在咱们市的最东边,是一条靠进海岸线的狭长地带。那一带的社员进市里一趟往往要走上百里地,如果让附近的几个公社,都去这个门市部购买农机零件的话,比来市里近便许多。而且那边除了农用机械,还有几百支机帆船,柴油机的很多零部件都是与农机通用的。”

  陈科长顺着她的话说:“他们这份申请书上的方案,还有一点是很吸引我的。”

  “是那个联营的想法吧?”杨主任问。

  “对,他们想让社办的机械厂与咱们联合开办农机供销门市部,我觉得这一点是很能切中要害的。”陈科长放松地靠在椅子里说,“市农机商店一直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商业单位只管供销,不管修理,经常将一些提着坏机器上门的顾客拒之门外。咱们最近一直在提倡打破行业界限,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机会。如果跟机械厂合作,就可以改变卖机器不懂机器的现状。”

  杨主任颔首,不过,这件事不是这么简单能定下的。

  他们对这个小公社的真实情况还不甚了解,很多数据需要核实。

  “团结公社那边还得仔细考察一下才行,不要轻易下结论。”杨主任对二人交代道,“你们最近可以安排人手去团结公社调研一下。看看当地的真实情况再说吧。”

  *

  市综合公司方面在商量来团结公社调研的事,而一直在等市里回信的宋恂这会儿却没什么心思管门市部了。

  “你还是赶紧把衣服穿上吧,大夫说了,天冷以后要注意保暖,千万不能感冒。”

  项小羽的上身只穿着一件线衣站在镜子前面,线衣下摆被她撩起来用下巴夹着。

  “没事,你不是把煤炉子拎进来了嘛,我都有点热出汗了。”

  说着就将做衣裳用的皮尺,在自己露出的肚皮上绕了一圈,看清上面的数字后,就“哎呀”了一声。

  “我的天呐,比上次量的时候多了一寸多!”项小羽将数字记录到自己的小本本上,就跑到宋恂身边,忧心忡忡道,“等我生完孩子,不会变成吴科学那样的大胖子吧?”

  宋恂把装零食的篮子拖过来,放到她手边,“不会,人家吃的都吸收了,你吃的都吐了。再说你现在只是肚子在长,其他地方并没怎么见胖。”

  不过,她的肚子好像确实长得有点快,宋恂心想,得找机会跟他丈母娘和大姨问问。

  项小羽在自己的四肢上摸了摸,又放心地拖过零食篮子,从里面捏出一粒牛肉干塞进嘴里。

  这是她最近的心头好,没事就想嚼两粒。

  宋恂买回来的二十斤牛肉,除了最开始全家一起吃了顿炖牛肉,剩下的都被苗玉兰做成了牛肉干,给两个孕妇当小零嘴吃。

  尤其是项小羽,已经快把零食当饭吃了。宋恂不知道这样对不对,见她能吃得下去,便也不敢在这方面多管她。只能在蔬菜水果上多做些补充。

  项小羽爬上床,挤到宋恂身边坐好,帮他一起将铺了满床的相片,一一放进新买的相簿里。

  这是他们结婚时拍的相片,摄制组将相片给他们以后,一直在信封里放着。她最近才想起来要将这些相片放进相框和相簿里。

  “队里的那台照相机一直没人用,要不咱们买过来吧?”项小羽抱着他的手臂商量,“我听郁台长说,城里都给小娃娃拍满月和周岁的相片,咱们要是有台照相机就可以自己给孩子拍了!去县照相馆的路程还是有点远的,那么小的孩子哪里受得了折腾?”

  其实让人帮忙拍也可以,但他们结婚时请人拍的相片,等了将近两个月才拿到手,她原还想带着那些相片去农场,给公婆看看他们结婚时的场景,结果被拖了好久才送过去,早就过了最初的新鲜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