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被迫养娃记 第68章

作者:雪上一枝刀 标签: 甜文 穿越重生

  许沁手里有了钱,当然要过一个肥年了,过节的本质其实就是吃喝玩乐,中国人穷怕了,最重视的还是吃。

  她和邻居刘大嫂一起去郊区农村买了两只肥鸡,两只肥鸭子,王美兰带来的猪肉剩下的不多了,去黑市买了肉票,又去肉店买了几斤,还买了半挂不要票的排骨。

  海鲜大餐不太可能,但市场上已经有卖鱼虾的了,估计是从临县运过来的,都是大路货而且个头也不大,胜在还算新鲜。

  许沁买了不少鱼虾,现在屋外就是天然的冰箱,白天的温度也在零下之外,为了防止野猫偷吃,她特意找了个木箱子,把放进去,然后再密封上。

  孩子们从小吃得鱼虾少,她在锅底下铺了花椒,姜片和洋葱,煮出来的虾肉质弹滑,有一股子清甜味儿,孩子们都特别爱吃。

  一大盆虾红彤彤的,看着就挺诱人的,许沁示范了一下,“先掐头去尾,然后再剥皮!”

  四丽一听,觉得和剥鸡蛋也差不多,立马第一个伸出小手拿了一只,三刚也不甘示弱,赶紧也抓了一个虾。

  许沁剥虾特别快,她都吃了三个了,孩子们才剥好了一个,三刚填到嘴巴里嚼了嚼,开心的说道,“妈妈,这虾肉太好吃了,比猪肉还好吃呢!”

  四丽也说,“妈妈,以后多买虾,太好吃啦!” 一边说,一边拿起第二个虾。

  大国和二强没说话,但手上剥虾的速度越来越快。

  许沁点头,“以后只要有卖的,我就多买点!”

  孩子们第一次吃虾,难免贪嘴,一盆子虾很快就见底儿了,她让孩子们洗了手,没每人给盛了一碗鸡蛋汤,就着热汤一人吃了半个白面馒头。

  她自己也不例外。

  中午吃了虾,晚上她又给孩子们做鱼吃,许沁最爱吃的是清蒸鱼,但冻鱼清蒸不太合适,她把刀鱼收拾干净切成两寸长的段,加上葱姜花椒料酒腌制入味,然后炒糖色做了红烧鱼。

  刀鱼本身肉质细腻,腌制之后去掉了鱼腥味儿,经过红烧之后添了些许甜味,更带出了它本身的鲜味,口感也更加顺滑了。

  孩子们之前也吃过咸鱼干,但鲜鱼和鱼干的口感是完全不一样的,三刚和四丽都怕鱼刺,二强率先用筷子挑了一块,尝了尝说道,“好吃!三刚,比鱼干好吃多了!”

  “小心刺啊,如果感觉有刺立即吐出来!”

  许沁嘱咐了一句,又指着鱼肉的中间部分说道,“尽量吃这里的肉,边上的都有刺!”

  四个孩子小心翼翼的吃着鱼肉,许沁也慢悠悠的吃着,一边吃鱼肉,一边喝白粥,时不时还吃上一口蒜炒油麦菜。

  冬天没有鲜菜,市场上菜店里卖的不是萝卜就是白菜,最多能有点绿豆芽,这菜是林勇前两天专门送来的,除了油麦菜,还有黄瓜,还有西红柿。

  秋天那回许沁提到温室种菜,林勇就听到耳朵里了,又专门去了一趟种子站,还去了人家的蔬菜基地去参观,其实上回他就看到了,基地里有很多泥坯房,挑开厚重的棉帘子就会发现,里面种的全是各种各样的蔬菜。

  有水灵灵的小青菜,有爬满架的黄瓜,还有长势正旺,结满了果子的西红柿。

  林勇大开眼界,又去收购站问了,问人家要是冬天交鲜菜是什么价,收购站的人挺激动,说有多少要多少,而且肯定给高价。

  收购站的人没说出来具体数目,林勇就明白了,他要种出来,那就是镇上第一份儿。

  秋收后地里的活计少了,他就组织社员打泥坯,在地里盖了好些泥坯房子,种菜对地的要求挺高,要想种好必须用肥田种,因为占用了一片好地,村里还有人有意见呢。

  他是村支书,他拍板的事情最终还是办成了,泥坯屋建成后,他就去买了一批蔬菜种子,简直是母鸡孵小鸡的心态,眼看着种子发芽了,芽苗长大了,第一茬青菜长出来,这一米八的汉子眼眶都湿了。

  不过这次林勇多了个心眼,没把第一批菜直接上交,而是领着几个社员挑着担子坐着车来到了县上。

  春天第一茬的韭菜上交是三分钱一斤,零卖是五分钱一斤,他们大着胆子卖一毛钱一斤,油麦菜黄瓜和西红柿,都是卖一毛钱,本来以为会有人嫌贵,结果一到市场就被人疯抢了。

  要不是提前给弟弟家留了一点,林勇都要空着手上门了。

  许沁给他出主意,下来的菜干脆都拉到县上卖,运输不方便,可以找个货车一次性拉过来,而且价格也要翻番。

  林东帮忙联系了他开货车的战友,西山村已经来卖了三回菜了,每回都是很快就卖掉了。

  许沁之所以知道的这么清楚,是因为每次来,林勇都捎一大包青菜给她。

  眼看着鱼吃得差不多了,她从旁边的炉子上端下来一个砂锅,里面是焖好的白米饭,给孩子们一人盛了大半碗,浇上一点鱼汤,都吃得挺香。

  林东下班回到家,走到院子里就闻到了一股浓郁的饭香,他今天和小冯去火车站了,吹了半下午的冷风,没抓到一个小偷,就早早撤了。

  “好香啊,做什么好吃的了?”

  三刚赶紧咽下一口米饭,抢着说道,“爸爸,妈妈做红烧鱼了,可好吃了!”

  二强补充道,“红烧鱼比红烧肉还好吃呢!”

  四丽有不同意见,“红烧鱼好吃,但煮大虾更好吃!”

  林东脱掉大衣,冲媳妇笑了笑,说道,“这生活可真好,又是鱼又是虾的!”

  许沁也笑了笑,“对啊,可惜你来晚了,鱼虾都没有了,家里也没有挂面了,倒是还有几个窝窝头,你吃不吃?”

  林东洗完脸用毛巾擦了两把,“吃,饿死了,多热几个窝窝头,不但不够吃。”

  大国和二强到底大两岁,能听出来这是在开玩笑,三刚和四丽却听不出来,三刚赶紧说道,“爸爸,我看到厨房柜子里还有鱼虾,妈妈给你留了!”

  四丽则是疑惑的问道,“妈妈,咱家里有窝窝头吗,我怎么没看到?”

  许沁逗她道,“有啊,咱们今天中午不还是吃了?”

  四丽皱着小眉头,有点生气的说道,“妈妈撒谎,中午的菜是大虾和拌黄瓜,喝的是鸡蛋汤,吃得是白面馒头!”

  马上要过三岁生日的娃,记性还真不错。

  许沁摸了摸她的小脑袋,立即跟她解释了,“四丽,我和你爸爸是在开玩笑,同时也是想考考你,看你还记不记得中午吃的饭。”

  四丽撅着小嘴巴哼了一声,但高冷的小表情没维持几秒,立马就甜甜的笑了,得意的说道,“妈妈,昨天孙老师还夸我了!”

  许沁问她,“老师为什么夸你啊?”

  四丽用更得意地语气说道,“孙老师昨天教了一首诗,我是第一个背下来的!”

  许沁眼睛一亮,“是吗,四丽这么棒啊,能背给我听听吗?”

  林四丽摇头晃脑的背完了《悯农》,脸上一副求表扬的表情,“爸爸妈妈,我背的好不好?”

  林东和许沁自然都说好,林东夸女儿,顺便也把自己夸了,“四丽,爸爸小时候就是这样,一般的古诗或者课文,看几遍就能背下来了!”

  然后又充满希望的看向三刚,“来,你也背一遍!”

  这首唐诗郎朗上口 ,而且很简单,林三刚也背下来了,但远不如四丽背的流利。

  许沁夸道,“三刚也很棒啊,妈妈在你这个年龄,还不会背唐诗呢!”

  林东却是有些失望,他很认真的瞅了妻子一眼,一直以来他都觉得许沁是个聪明人,毕竟不聪明不可能考上高中,但现在来看,小时候四五岁了还不会背唐诗,估计能上高中是许支书托了关系。

  这么说,大国和二强有点笨,是随了许沁。

  不对,大国不是他们的孩子,但原来的周队长是特别精明的一个人,难道大国也是随了她的亲妈?

  林东敢这么想,但不敢这么说,不但不敢这么说,还要违心的跟着夸,“三刚背的也很好!”

  许沁早看出来他口是心非了,不过也不说破,吃完碗里的最后一口米饭,放下筷子说道,“我去给你热饭啊!”

  她买了那么多鱼虾,中午晚上都做了不少,当然给林东各留了一盘子。

  林东跟着她一起来到厨房,不管不顾的搂住她,使劲儿亲了亲她的额头和脸蛋,说道,“家里辛苦你了,咱妈上午几点回去的?”

  许沁把一个蒸锅塞给他,自己端着一盘虾,又要端起一盘鱼,林东单手拎着锅,把鱼给抢过去了,“你拉门帘子!”

  夫妻俩回到堂屋,许沁把鱼虾和馒头都放到蒸锅里,蒸锅里添了水,放到烧得很旺的炉子上熥好,才回答道,“对,今天上午走的,我爸来接她了。”

  林东点头,“这段时间真是辛苦妈和你了,我今年不值班,除夕就能休息了。”

  这年月一年到头也不放假,也就国庆节和劳动节放两天假,有的单位劳动节也不放假的,或者组织职工义务劳动,春节一般单位不放假,以前的口号就是“三十不停干,初一接着干”。

  所以除夕能在家过年,都算是特别好的了。

  三刚四丽还有点小,还不太记事儿,但大国和二强都有记忆了,以往过年,爸爸基本都不在家。

  二强立刻高兴的说道,“爸爸,咱们过年回村子吗?”

  前几天他无意中听到姥姥和妈妈的对话,说过年如果爸爸上班,就在城里过年。

  城里当然比村里好,但二强也想回村里,一个是有点想以前的小伙伴了,另一个,当然也是想炫耀一下。

  他现在有新衣服新鞋子新书包,还有好几个新玩具,姥姥说了,村里小孩儿可没有穿呢子外套的,也没有穿皮棉鞋的。

  而且村里也没有比他更好看的小男孩了。

  到时候肯定好多小孩都会羡慕他。

  大国听到这个问题也忍不住支起耳朵听。

  林东点头,“回去。”

第57章 、赚钱养娃

  腊月二十九这天, 许沁就把回村的东西都收拾好了,因为只打算在村里住一晚,所以带的东西不多, 一个大包里装的是各种礼品,其实就是各种吃食,另一个包里装的是孩子们的几件衣服和洗漱用品。

  忙完这些就开始大扫除了,孩子们经常参与做家务, 倒是挺积极的,大国拿了笤帚要扫地, 二强抢了拖把, 三刚和四丽各自拿了抹布,许沁很满意, “三刚, 四丽,你俩负责擦台面,不光是堂屋的桌子,还有里屋的床头, 柜子, 还有东间你们两个哥哥的书桌,统统都要擦一遍!”

  两个小娃娃一个向东, 一个向西,立马忙活去了。

  许沁又吩咐道, “大国,你把家里所有的地方都扫干净,包括堂屋, 里屋, 厨房, 还有院子都要扫干净了。”

  大国点了点头,又问,“妈,那院子里的积雪咋办?”

  许沁手里拿了一把铁锹,“这不用你们管了,我负责给清理出去!”

  最近半个月,宁县下的雪实在是太多了,许沁把墙根儿的雪铲到筐子里,然后再背出去,当然不能随便倒在路边,雪化了路滑不说,现在的温度,一晚上就可能结冰了,很容易让路人滑倒。

  许沁敲开了隔壁邻居的门,“刘姐,你家有没有大一点的筐子?”

  刘嫂子系着围裙,两只手上都是面粉,她没听明白许沁的意思,“小许,你要什么样的大筐子,要干什么用?”

  “我准备把院子里的积雪铲干净背出去。”

  刘嫂子在公安局的食堂上班,之前在村里种了十几年的地,来到城里有些习也很难改,没有地种了就想办法种,在附近的荒山上自己开了两块地,春天种各种菜,隔了韭菜摘了豆角都不忘送给邻居,因此人缘挺好的。

  她家里种庄稼的工具特别齐全。

  刘嫂子一听,立马喊了自己的大儿子,“大正,快给你许婶子拿筐,最大的那个!”

  十二三的少年应了一声,急匆匆从厨房和正房之间搭的棚子里拿出一只大竹筐,许沁道了谢。

  院里的雪肯定不能直接倒在外面的路上,雪化了路滑不说,现在这个天气,一晚上就能结成冰,太不安全,她都是装半筐子雪往外背,一直背到家属院的西南角。

  这地方本来的设计是个小广场,但盖到最后公安局没钱了,没办法修缮地面,也没办法购买体育器材,只能就这么空着了,这地方一般不过人,很多人家都把雪堆在这里。

  反正等开春早早晚晚会化掉的。

  不得不说,铲雪背雪真的是一个纯体力活儿,一开始她只装半筐,后来嫌弃太慢,就装满了一筐,背着不算太吃力,但来回走了这么几趟,就累得气喘吁吁的了。

  此时大国已经扫完屋子里面了,拿着笤帚跟在她后面扫院子,见许沁满头大汗,就放下手里的工具,上前就抢筐子,“妈妈,我来背吧!”

  许沁微笑的点了点头,二强也扔下拖把过来帮忙,两个小男孩太小,不会用铁锨,大国去厨房找了一个铲子,二强去隔壁借了一个小铁锨,哥俩儿一起很快就把竹筐给装满了。